《傷寒尋源》~ 上集 (16)
上集 (16)
1. 太陽問答七
問曰:誤火者,其變亦有別否?
答曰:太陽病,脈浮者,當以汗解。汗者,心之液,心主營,必使營與衛和,則汗出津津而解。若以火迫汗,火氣內攻,營氣受灼,故或圊血,或發黃,或譫語,甚至口乾舌爛,骨焦筋傷,種種皆亡陰之象,此證之易辨者。
又有其人心陽素虛,一遇火灼,心陽隨之外越,以致驚狂臥起不安者,亟亟挽飛越之陽神,間有可救,然亦危矣!同屬誤火,其變證亦有亡陰亡陽之別。
誤火之弊,今人亦不敢妄試,然當太陽病時,習用辛熱迫汗者,其弊與誤火等,可不慎哉!
白話文:
太陽問答七
問:誤用辛熱發汗治療太陽病,其變化是否也有不同?
答:太陽病脈浮的病人,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汗液是心臟的體液,心臟主管營氣。一定要使營氣和衛氣調和,汗液才能津津而出,疾病才能痊癒。如果用火一樣的方法強迫出汗,火氣就會內攻,灼傷營氣,因此可能出現吐血、黃疸、譫語,甚至口乾舌爛、骨焦筋傷等症狀,這些都是陰氣耗損的表現。這是比較容易辨別的症狀。還有一種情況,病人本身心陽虛弱,一遇到火熱之邪,心陽就隨著汗液外泄,導致驚狂、臥不安席,這種情況必須緊急挽回飛散出去的心陽,或許還有救,但也很危險。這兩種情況都屬於誤用辛熱發汗,但其變化症狀有陰虛和陽虛的區別。誤用辛熱發汗的危害,現在的人也不敢輕易嘗試。然而,在治療太陽病時,習慣使用辛熱藥物強迫發汗的人,其危害和誤用辛熱發汗是一樣的,不可不謹慎啊!
2. 陽明問答一
問曰:何以識為陽明病?
答曰: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然泛言胃實,恰從何處辨證而知陽明之為病?此其間亦有經府之別。
發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甚則舌上乾燥而煩,渴欲飲水者,此是陽明經證。
若潮熱不大便,譫語,腹滿痛者,此屬陽明府證。
傳經之邪,在經則傳,入府則不傳,故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惟有亟從下奪而解。
其欲作經者,陽明一經,來路自太陽,去路自少陽。
其太陽證未罷,而陽明證已見者,亟當從太陽領出其邪,以斷陽明從入之路。
若陽明證具,而少陽證未見者,當直折本經散漫之熱,使胃中津液和而愈,以斷陽明從出之路。
若陽明證未罷,而少陽證已見者,又當亟從少陽和解之法,即以斷從少陽轉入三陰之路。
此傳經之邪,亟當相其人胃中之津液,前後照顧,預防變逆,不必盡屬可攻之證。
至既入於府,無所復傳,不予亟攻,津液隨竭,則惟當急下以存陰,更不必有所瞻顧。
欲識陽明病,先要在經府上辨明真確。
而或謂病在陽明,概從清涼攻下者,此非法也!
白話文:
陽明問答一
問:怎麼判斷是陽明病?
答:陽明病就是胃實證。
但是,單說胃實,要怎麼從辨證中知道是陽明病呢?這其中還得區分經證和府證。
發熱、汗自然出,不惡寒,反而惡熱,嚴重時舌頭乾燥煩躁,口渴想喝水,這是陽明經證。
如果出現潮熱、大便不通、譫語(神志不清)、腹脹痛,這是陽明府證。
傳經的邪氣,在經絡上傳行,進入府臟就不再傳行了。所以說陽明在中焦(脾胃),是萬物歸宿的地方,邪氣不會再傳到別處。只能從下焦入手,迅速攻邪解表。
如果想了解陽明經證的傳變,陽明經的邪氣由太陽經傳來,傳到少陽經而去。
如果太陽經的症狀還沒好,陽明經的症狀已經出現了,就要從太陽經入手,把邪氣引導出去,以阻止陽明經的邪氣入侵。
如果陽明經的症狀已經很明顯,而少陽經的症狀還沒出現,就要直接治療陽明經的熱邪,使胃中津液恢復平和而痊癒,以阻止陽明經邪氣的外傳。
如果陽明經的症狀還沒好,而少陽經的症狀已經出現了,就要趕快用少陽經的和解方法治療,以阻止邪氣從少陽經轉入三陰經。
治療傳經的邪氣,一定要觀察病人胃中津液的盛衰,前後兼顧,預防病情變化,不必所有情況都採用攻邪的方法。
等到邪氣進入府臟,不再傳變,就不能再急著攻邪,如果津液耗竭,就只能趕快使用下法以保陰液,不必再有所顧忌。
要辨別陽明病,首先必須在經證和府證上辨明真偽。
有些人認為得了陽明病,就一概用清涼攻下的方法治療,這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