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震名

《傷寒尋源》~ 中集 (5)

回本書目錄

中集 (5)

1. 煩躁

煩熱者病在外。虛煩者病在內。至所稱煩躁者。謂心中鬱郁而煩。又加以手足躁擾。則謂之煩躁。有屬於陽者。有屬於陰者。其中表里殊因。溫涼異用。宜細辨之。

白話文:

感到煩熱的是外感病。心中鬱鬱煩悶的是虛煩,再加以手足躁動不安,就稱為煩躁。有屬於陽症的,有屬於陰症的。其中內外表裡的原因各異,溫熱涼爽的治療方法不同。應當細細辨別。

有邪熱在表。欲汗不汗。因作煩躁者。經云。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大青龍湯主之。此乃發汗之峻劑。必辨其無少陰證相雜。方可大發其汗。蓋少陰病之煩躁。由於陽氣微,故忌發汗。太陽病之煩躁。由於陽氣盛。故宜發汗。何以辨之。則以太陽之脈或浮緩或浮緊。而少陰之脈必沉細也。

白話文:

如果邪熱停留在體表,想出汗卻出不來,因此煩躁不安,根據經書上記載,太陽中風,脈象浮而緊,發燒畏寒,全身疼痛卻不出汗,且煩躁不安,可用大青龍湯為主藥方。這是發汗的強力藥劑,還必須辨別其中有無少陰證的症狀,方可大力發汗。因為少陰病煩躁,是因陽氣微弱,所以忌諱發汗。而太陽病煩躁,是因陽氣旺盛,所以宜發汗。如何辨別?觀察太陽病的脈象,或是浮緩,或是浮緊;而少陰病的脈象則必沉細。

經云當汗不汗。其人躁煩。病在太陽。宜以汗解矣。然有發汗之後而煩躁者。則以津液被奪。胃中水竭。如經云。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躁。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者也。至於胃已實者。如經云。陽明病若發汗則躁。又云。病人不大便五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此有燥屎。是又不宜汗而宜下矣。

白話文:

經典中說,當出汗時不出汗,人就會煩躁不安,這是太陽病的症狀,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但是,有的人在發汗之後反而更加煩躁不安,這是因為津液被奪,胃中水液枯竭所致。就像經典中所說,太陽病在發汗之後,大汗淋漓,胃中乾枯燥熱,煩躁不安,不能入睡,想要喝水。給他少量的水喝,讓胃氣和順,就可以痊癒了。至於胃中已經實滯的人,就像經典中所說,陽明病如果發汗,就會煩躁。又說,病人五天不大便,臍周疼痛,煩躁發作有時候。這是因為有燥屎,所以不宜發汗,而應該瀉下。

煩躁屬熱者。為邪熱傳裡之候。然有自表而傳裡者。又有自里而傳表者。大約濕熱之邪。往往先里後表。其病起即胸膈痞滿。口渴譫語。種種里證悉具。其里邪欲出於表。而又不能出。因煩躁發熱者。此等證便不可發汗。發汗則津液被奪。里邪愈錮。宜先與疏里。佐以透表。

白話文:

煩躁是熱證,是邪熱傳至體內的徵候。邪熱有從體表傳至體內的,也有從體內傳至體表的。一般來說,濕熱邪氣常先在體內發病,然後再傳至體表。這種病一開始就表現為胸膈痞滿,口渴,胡言亂語,各種內在證候都齊全。體內的邪氣想透發到體表,但又不能透發出來,因此煩躁發熱。這種證候就不可以用發汗法治療,如果用發汗法治療,會導致津液被奪,體內的邪氣就會更加嚴重的閉阻,應該先用疏通內在的方法治療,輔以透發體表的藥物。

使裡氣先和。自然得汗而解。蓋其病傳之先後有不同。第就仲景汗下諸法。隨其證之先後而錯綜之。其治法可微會矣。

白話文:

讓體內的氣血先調和,自然就會出汗而痊癒。病情的傳變先後不一。只取仲景汗下諸法,隨證情的先後錯綜運用。其治療方法也就一目瞭然了。

若風寒之邪。其病初起不煩躁。其後漸煩躁而身熱反去者。如經云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此為陽去入陰故也。病至此增劇矣。

白話文:

如果受到風寒的邪氣入侵,那麼疾病在剛開始的時候,患者不會煩躁。但是,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會逐漸變得煩躁,而體溫反而下降。正如《傷寒論》中所說,傷寒到了六七天,出現煩躁,但是體溫不高,這是由於陽氣離開人體,進入陰分所導致的。一旦病情發展到這個階段,就會更加嚴重。

凡邪入三陰而煩躁者。雖所傳漸深。始終總歸於熱。其有陰盛陽微而作煩躁者。經雲陽微發汗。躁不得眠。則深以發汗為戒矣。蓋其人陽氣本微而陰盛又迫陽於外。則外顯假熱。內實真寒。其脈必沉細。口雖渴。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其候也。然其中有病本陰寒而致陽微者。

白話文:

如果邪氣進入三陰經絡,導致煩躁不安的症狀,即使邪氣傳播得比較深,從始至終都是以熱邪為主。如果有人陰盛陽虛,導致煩躁不安,那麼《內經》中說:「陽氣虛弱不能發汗,煩躁得睡不著。」所以要嚴格避免發汗。這是因為這種人陽氣本來就虛弱,陰氣又迫使陽氣向外發散,所以外表上表現為假性的熱象,實際上內在是真正的寒冷。他的脈搏一定會沉細,雖然口渴,但只是想漱口,不想吞嚥。這就是他的症狀。但是,其中有些人是本來的疾病是陰寒,導致陽氣虛弱。

又誤施汗下而致陽微者。如經云。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是此病本陰寒而陽微者也。又如經云。下之後。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又云。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醫生)誤施了汗法和下法,導致陽氣虛微的患者。

就像《傷寒論》中提到的少陰病,患者會吐利,手腳冰冷,煩躁不安,甚至想要死掉。這種情況應該用吳茱萸湯來治療。這是因為這種疾病的本質是陰寒,而陽氣虛微。

另外,就像《傷寒論》中提到的,在使用下法之後,患者白天煩躁不安,睡不著覺,晚上卻安靜下來,不嘔吐也不口渴,沒有表證,脈搏沉細微弱,身上沒有高燒。這種情況應該用乾薑附子湯來治療。

還有,如果使用了汗法或下法,但是疾病仍然沒有好轉,而且患者煩躁不安,這種情況應該用茯苓四逆湯來治療。

是誤施汗下而陽微者也。然陽氣微者。尚可施回陽之力。其陰盛逼陽於外。而陽已外脫者。如經云。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傷寒六七日。

白話文:

這是錯誤地使用了發汗和瀉下的藥物,導致陽氣虛弱。然而,陽氣虛弱的人還可以施以溫陽的力量。如果陰盛逼迫陽氣於體外,而陽氣已經外脫的話,如經文所說,少陰病症狀是嘔吐、腹瀉、煩躁不安,四肢逆冷的人會死亡。少陰病症狀是四肢逆冷,惡寒而身體蜷縮,脈搏很弱,不煩躁而是躁動不安的人會死亡。少陰病症狀是脈搏虛弱、細微而沉緩,只想睡覺,出汗,不煩躁,自己想吐,到了五六天就腹瀉,又煩躁不安,不能睡覺的人會死亡。傷寒到了六七天。

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灸不還者死。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如此之煩躁。是陽已垂脫。救亦無及矣。

白話文:

脈搏微弱,手足冰冷,煩躁不安,灸厥陰穴而沒有效果的,會死亡。傷寒後發熱,腹瀉,痙攣,煩躁不安,不能臥牀休息的,也會死亡。如此煩躁不安,是陽氣已經衰竭的象徵,即使搶救也沒有用了。

又有因水氣而煩躁者。金匱云。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蓋心下有水。上射及肺。肺為之脹。故煩躁而喘。乃立此泄肺行水之法。然此病不獨風寒之從外入者。足以與內飲相合。即濕熱之在裡者。或因熱甚而恣啖生冷。或濕邪未解。

白話文:

還有人是因為水氣而煩躁。金匱上說:肺脹咳嗽而上氣,煩躁呼吸困難,脈象浮起的,是心下有水。用小青龍湯加石膏治療。因為心下有水,往上衝擊到肺,使肺脹滿,所以煩躁呼吸困難。因此創立這個宣洩肺氣、運行水氣的方法。但這種病不光是風寒從外侵入,足以與內飲相結合,就是內在濕熱的人,或者因為熱勢很盛,貪吃生冷食物,或者濕邪沒有消除。

誤投寒涼。皆能停飲於胸膈之間。寒飲怫鬱其邪。外不能達表。內不能傳胃。故煩躁轉甚。必先消其水氣。則邪得有出路。而煩躁自能漸除。又治法之變也。

白話文:

誤用寒涼藥物。都能使水飲停留在胸隔之間。水飲寒性,怫鬱不暢,其邪氣。不能外達皮表。也不能內傳胃脘。所以煩躁轉甚。必須先消解水氣。邪氣纔能有出路。煩躁症狀自然能逐漸消除。這也是治療方法的變化。

2. 無汗

汗者心之液。心主營。寒傷營。則血凝泣而無汗。無汗則宜發汗矣。然同一無汗而受病之因有不同。宜審其邪之所在而善調之。使陰陽氣和。營衛流通。自然汗出而解。而非純用辛溫發散之劑。可以迫之使汗也。

白話文:

汗液是心臟的功能。心臟管理血液的執行,如果寒邪損害了血液的執行,血液就會變得凝滯而沒有汗液。沒有汗液時,就需要發汗了。但是,同是沒有汗液,但引起疾病的原因不盡相同,所以要根據邪氣所在,來進行調理纔可以。使陰陽之氣和諧,營衛之氣流通,自然就會出汗以緩解症狀。而不是單純使用辛溫發散的藥物,以促進出汗。

太陽病宜以汗解。以太陽主表故也。然風寒暑濕熱之邪。起自太陽者。往往多自汗出。惟寒傷營則無汗。必大發其汗而始解。如經云。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又云。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證,適合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因為太陽經主表,所以宜發汗。然而由太陽經引起的各種風邪暑濕熱邪,往往會自發出汗。只有寒邪傷營,才會沒有汗。必須大發其汗才能解除。如經雲,太陽病頭痛發熱,全身疼痛,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可以用麻黃湯治療。又說,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發汗而煩躁,可以用大青龍湯治療。

又云。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此皆邪在表而宜發汗者是也。

白話文:

經典中還說,太過虛弱的疾病,頸項和背部僵硬痠痛,沒有汗水,並且畏懼風寒,應該用葛根湯作為主要治療方法。這些都是病邪在體表,應當發散汗液來治療的病症。

其有不從汗解而從衄解者。經云。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蓋寒傷營。營主血。得衄而解。與汗同義。即俗所稱為紅汗者是也。

白話文:

有的人不是以汗來治療解表,而是以鼻血來解表。經典說到:「太陽病,脈象浮緊,發熱,身上沒有汗。自己流鼻血的,會痊癒。」這説明寒邪傷營,營氣主血,得了鼻出血的病症,就能解除表證。這與發汗有著同樣的作用。也就是民間俗稱「紅汗」的那種情況。

其有病在陽明而無汗者。如經云。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又云。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蓋邪在於表。熏發腠理。則使汗自出。故經云。病人濈然汗出者。是轉屬陽明也。此則邪向內傳。不外熏發。故無汗也。

白話文:

有些患者的疾病在陽明經脈,可是卻沒有汗。就像《傷寒論》中說到的,陽明病相反卻沒有汗,但小便卻順暢。過了兩三天會出現嘔吐、咳嗽的症狀,手腳冰冷的,一定會伴隨著劇烈頭痛。還有一種情況是,陽明病患者沒有汗,小便也不順暢,心中煩悶抑鬱的,身體必定會發黃。這是因為邪氣在體表,薰蒸肌膚的毛細孔,這樣就會讓汗液自動排出。所以《傷寒論》中說,病人渾身是汗的,這是病情轉移到了陽明經脈。而這種情況則是邪氣向內傳導,不向外燻蒸,所以不會出汗。

有陽虛而無汗者。經云。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又云。陽明病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是陽虛而無汗者也。有因陽熱熾盛。陰液被奪。而無汗者。經云。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有陽虛卻不流汗的人。經書上說:脈搏浮起而緩慢,緩慢是沒有陽氣的表現,不能發汗。他的身上一定會發癢。經書上又說:陽明病反而不流汗,身上就像有蟲子在皮膚裡爬的樣子。這是因為長期虛弱的緣故,屬於陽虛而不流汗的證型。還有人是因陽熱熾盛,陰液被奪而導致不流汗。經書上說:傷寒脈浮,發熱不汗,表證沒有解除的,不能服用白虎湯,口渴想喝水,沒有表證的,服用白虎加人參湯為主。

蓋有表證者。還宜治表。此則表證除而熱渴熾盛。故宜以人參白虎急救其陰。俾陰氣和則陽熱外越。自然汗出而解也。

三陰為病。不得有汗。以邪行於里故也。同一無汗而陰與陽又何以別之。蓋陽脈主浮。而陰脈必沉也。

白話文:

如果還有表證,還應該治療表證。這樣,表證消除而熱渴熾盛,所以應該用人參白虎湯急救其陰液。使陰氣調和,則陽熱向外發散。自然會出汗而解除症狀。

又有水飲內蓄而無汗者。經云。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蓋汗者津液所布。今水飲內蓄。則津液內滲。故外不得有汗也。

凡當汗之證。服湯一劑。病勢仍在。至於服三劑而仍不得汗。又加以脈躁盛者主死。

白話文:

此外,還有水液停留在體內而沒有汗液的情況。古文記載,服用桂枝湯或瀉下即可治療。仍然有頭頸強痛的症狀,身體發熱沒有汗、心下有微痛,小便不利的,可以使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來治療。因為汗液是由津液所佈散的,現在水液停留在體內,津液則向內滲透,所以體表無法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