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震名

《傷寒尋源》~ 上集 (10)

回本書目錄

上集 (10)

1. 陽明問答七

問曰。陽明病傳入少陽。其狀何若。答曰。凡邪入陽明之府者不傳。其在經者有傳有不傳。其必欲傳者。在陽明病一見少陽證。便當從少陽和解。故仲景云。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若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

亦當與小柴胡湯。此正陽明傳入少陽之候。亟當從少陽逆奪其邪。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則胃氣和而病自解。喻嘉言謂陽明之邪。來自太陽。去自少陽。太陽欲傳陽明者。當推其邪使速還太陽來路。陽明欲傳少陽者。當推其邪使速往少陽去路。此非深得仲景三昧者。不能有些微論。

且陽明病一見少陽證。即從少陽逆奪其邪。不惟少陽證罷。即陽明證亦罷。且從少陽傳入三陰之證。一罷而無不罷。必識此意。始足與語傷寒之傳變。而豫防於未然。否則必待傳到一經。專治一經。總使辨證無訛。總屬粗工。非聖法也。

2. 少陽問答一

問曰。何以識為少陽病。答曰。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從耳後。入耳中。挾咽出頤頷中。其支者。會缺盆。下胸中。循脅。以足少陽膽。與三焦相火合化。此經受邪。多從升處而走所絡之空竅。故仲景以口苦咽乾目眩。括少陽病之提綱。至若往來寒熱。

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皆邪入少陽當然之證。其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此又少陽病中或然或不然之證。總不離一小柴胡湯加減之法。故又曰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即是。不必悉具。

又少陽受病。其脈尺寸俱弦。故仲景言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此又不從證而從脈。雖見頭痛發熱之表證。不責太陽而責少陽。則可見弦為少陽之定脈。有此定脈定證。以審實少陽之為病。自不至誤汗誤下。犯少陽之大禁矣。

3. 少陽問答二

問曰。少陽病。盡傳自陽明乎。答曰。此不盡然。內經謂三陽之離合。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凡邪中太陽。有陽明以為之迎。正賴有少陽以為之拒。傷寒以出表為順。入里為逆。設非少陽之樞居中攔截。則外來之邪長驅直入而無所御。是少陽一經。關係甚鉅。太陽病往往有初得之二三日。

不傳陽明。逕傳少陽者。有太陽與少陽同時病見者。正不必盡俟陽明經盡。始傳少陽。且邪入三陰之後。亦有還返少陽而解者。總以定證定脈為據。就脈證上審實其為少陽病。即可主用少陽之治法而無疑矣。

4. 少陽問答三

問曰。少陽病不解。即傳三陰乎。答曰。有傳有不傳。仲景云。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不嘔。此謂三陰不受邪也。若此者。其病機本不傳。又少陽證一見。即從少陽治法而病速已。則亦不傳。凡陽經之病。在太陽則頭痛發熱。陽明則潮熱汗自出。少陽則往來寒熱。

若久之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之候。其中具有先見之機。然則治傷寒家。何如乘其機之未動。亟從少陽解去其邪。以預弭陽去入陰之變。何便如之。

5. 太陰問答一

問曰。何以識為太陰病。答曰。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上循膝股內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仲景以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屬太陰之為病。蓋太陰為陰中之至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太陰受病。不能為陽明行其津液。

而少陰腎水。因泛浸而無所制。故見吐利滿痛等證。仲景以是為太陰病之提綱。太陰屬裡。吐利滿痛。皆里證也。凡傷寒之邪。在陽經誤治。轉陷入陰者。必種種表證全罷。但見吐利滿痛等證。卻是邪入太陰之候。然又必以脈為辨。故仲景云。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太陰病脈本當沉。今反浮。則是雖見太陰病。而邪尚逗遛於表。仍可逆挽其邪。使從表解。由是推之。則太陰之脈必主沉。又不必言矣。太陰證具。而脈又沉。即宜專就太陰論治。若邪直犯太陰。不因傳經而本經自病者。亦當專就太陰論治。內經言三陰之離合。太陰為開。厥陰為闔。

少陰為樞。飲食入胃。全恃太陰司轉輸之職。太陰受病則轉輸之道窒。故食不下。腹滿時痛。因之上湧則吐。下注則利。其主治之法。大約宜扶植中州陽氣。使復其轉輸之常職。則病自已。仲景辨列六經。而太陰獨略。然就此義而引伸觸類。大旨初不越乎此。奚俟繁言哉。

6. 太陰問答二

問曰。太陰病治宜主溫乎。答曰。此不可執一而論。寒邪直中太陰。而本經自病者。是當急溫無疑矣。其有陽經之邪。熱過寒生。而轉入太陰者。亦當主溫。若屬熱邪陷入太陰。而見吐利滿痛等證者。純溫非宜。純清亦不可。則惟有和之一法。如所謂太陽病。脈浮者可發汗。

桂枝。此逆挽其陷入之邪。仍從外解。而方中甘芍薑棗。亦足以奠安太陰。是和法也。若本太陽病。因誤下而腹滿時痛。轉屬太陰者。用桂枝加芍藥湯。此仍用桂枝升舉陽邪。但倍芍藥以收太陰之逆氣。是亦和法也。若大實痛者。不下則痛勢須臾難緩。峻下又恐脾陰隨下利而盡泄。

故仍用桂枝升舉陽邪但加大黃以微和胃氣。是亦和法也。三陰經中。以少陰厥陰。尚有實熱之證。可用大寒大下者。太陰濕土。位處中州。全賴陽氣布護。以資健運轉輸之力。病在太陰。雖屬熱因。切不可用寒涼直折。遏抑陽氣。陰邪愈錮。故仲景又謂太陰為病。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

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觀此則太陰病之治當主溫。可知矣。而治太陰之病不可呆執溫法。又可知矣。不知溫法者。不可與議太陰本臟虛寒之病。徒執溫法者。不可與議太陰他經傳變之病。仲景治太陰病法。大約以升舉陽氣為主。或當急溫。或宜兼清兼下。隨證變通。後世李東垣脾胃論。

殆能覷破此旨。其處方似甚夾雜。而於陰陽升降之機。庶乎其得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