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尋源》~ 上集 (10)
上集 (10)
1. 陽明問答七
問曰。陽明病傳入少陽。其狀何若。答曰。凡邪入陽明之府者不傳。其在經者有傳有不傳。其必欲傳者。在陽明病一見少陽證。便當從少陽和解。故仲景云。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若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
白話文:
有人問,陽明熱病傳入少陽之後,病人會出現什麼樣的症狀?
答:凡是病邪侵入陽明腑的,不會傳變。但病邪在陽明經上的,有的會傳變,有的不會。凡是必定要傳變的,是陽明病一見到少陽的症狀,就應該從少陽著手和解。因此,張仲景說,陽明病,發熱,大便溏,小便通暢,胸脅滿痛不去的,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陽明病症狀嚴重,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吐,舌苔白膩,也是陽明病傳入少陽的症狀。
亦當與小柴胡湯。此正陽明傳入少陽之候。亟當從少陽逆奪其邪。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則胃氣和而病自解。喻嘉言謂陽明之邪。來自太陽。去自少陽。太陽欲傳陽明者。當推其邪使速還太陽來路。陽明欲傳少陽者。當推其邪使速往少陽去路。此非深得仲景三昧者。不能有些微論。
白話文:
還應該與小柴胡湯一起服用。這正是陽明熱證傳入少陽的時候,應該趕快從少陽經入手,將病邪驅趕出去,讓上焦通暢,津液下降。這樣胃氣就能調和,疾病就能自愈。喻嘉言認為陽明的病邪來自太陽經,會經由少陽經離開,如果太陽經想要傳給陽明經,就要把病邪推回它原本的去路,也就是太陽經,而如果陽明經想要傳給少陽經,就要把病邪推向它原本的去路,也就是少陽經。如果不是深得仲景的精髓,是無法稍微去討論的。
且陽明病一見少陽證。即從少陽逆奪其邪。不惟少陽證罷。即陽明證亦罷。且從少陽傳入三陰之證。一罷而無不罷。必識此意。始足與語傷寒之傳變。而豫防於未然。否則必待傳到一經。專治一經。總使辨證無訛。總屬粗工。非聖法也。
白話文:
如果陽明病兼見少陽病的證狀,就要從少陽病入手,直接攻克病邪,這樣不只能夠消除少陽病的證狀,也能夠痊癒陽明病的證狀。另外,如果少陽病傳變到三陰(少陰、厥陰、太陰)導致證狀,只要一味地對症治療,就可以讓所有病症都能夠痊癒。一定要認清這個道理,纔能夠正確理解傷寒病的傳變規律,並在疾病發生之前,採取預防性措施。否則,等到疾病傳變到某一經,再針對該經專門治療,即使能夠準確辨證,也只屬於粗淺的治療方法,不是聖賢的治病方法。
2. 少陽問答一
問曰。何以識為少陽病。答曰。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從耳後。入耳中。挾咽出頤頷中。其支者。會缺盆。下胸中。循脅。以足少陽膽。與三焦相火合化。此經受邪。多從升處而走所絡之空竅。故仲景以口苦咽乾目眩。括少陽病之提綱。至若往來寒熱。
白話文:
問:如何辨識少陽病?
答:少陽病的症狀是口苦、咽乾、目眩。少陽經的脈絡:起於眼睛的銳眥,從耳後經過,進入耳朵,經過咽喉,出現在頤頷中。其支脈會合於缺盆,下行至胸中,循著脅部,與足少陽膽經和三焦相火合化。少陽經受邪,多從上升的地方而走,所絡之空竅。所以仲景以口苦、咽乾、目眩,作為少陽病的提綱。至於往來寒熱。
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皆邪入少陽當然之證。其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此又少陽病中或然或不然之證。總不離一小柴胡湯加減之法。故又曰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即是。不必悉具。
白話文:
胸部和肋骨下面的部位疼痛且發悶,默默不語,不願意吃東西,心煩意亂,喜歡嘔吐,都是邪氣進入少陽經的自然症狀。又或者胸中煩躁但不嘔吐,或者口渴,或者腹部疼痛,或者肋骨下疼痛發硬,或者心臟下悸動,小便不利,或者不口渴,但身體微熱,或者咳嗽,這又是在少陽病中或有或無的症狀。總之,治療方法不離小柴胡湯加減之法。所以又說傷寒中風,有柴胡症狀的,只要有一項症狀符合,就是患上了這種病,不必全部症狀都具備。
又少陽受病。其脈尺寸俱弦。故仲景言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此又不從證而從脈。雖見頭痛發熱之表證。不責太陽而責少陽。則可見弦為少陽之定脈。有此定脈定證。以審實少陽之為病。自不至誤汗誤下。犯少陽之大禁矣。
白話文:
再者,少陽受到病邪的侵襲。其尺脈和寸脈均為弦脈。所以仲景說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的病症屬於少陽。這又是根據脈象而不是症狀而診斷病症。雖然有頭痛發熱的表證。不責備太陽經,而責備少陽經。就可以看到弦脈為少陽的定脈。有這個定脈定證,就能明白少陽經發病的事實。不至於誤發汗、誤下病,犯了少陽的大忌諱。
3. 少陽問答二
問曰。少陽病。盡傳自陽明乎。答曰。此不盡然。內經謂三陽之離合。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凡邪中太陽。有陽明以為之迎。正賴有少陽以為之拒。傷寒以出表為順。入里為逆。設非少陽之樞居中攔截。則外來之邪長驅直入而無所御。是少陽一經。關係甚鉅。太陽病往往有初得之二三日。
白話文:
有人問道,少陽病是不是都從陽明病傳變而來?答道,不完全是這樣。內經說,三陽經的開合變化,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凡是邪氣侵犯太陽經,就有陽明經來迎,而陽明經來迎,纔有少陽經拒守。傷寒病,出於肌表是順的,入於裡是逆的。如果沒有少陽經這個樞紐居中攔截,那麼外來的邪氣就會長驅直入,沒有什麼可以抵禦。所以少陽經的作用非常大。太陽病往往有初得病的二、三天。
不傳陽明。逕傳少陽者。有太陽與少陽同時病見者。正不必盡俟陽明經盡。始傳少陽。且邪入三陰之後。亦有還返少陽而解者。總以定證定脈為據。就脈證上審實其為少陽病。即可主用少陽之治法而無疑矣。
白話文:
不傳給陽明經絡,而是直接傳給少陽經絡。有太陽經絡和少陽經絡同時發病的情況。不必完全等到陽明經絡的症狀完全消失,才傳給少陽經絡。而且,邪氣進入三陰經絡之後,也有返回少陽經絡而痊癒的情況。總是以確定的證候和脈象為依據。根據脈象證候,切實地判定是少陽經絡的疾病,就可以主用少陽經絡的治療方法,而無須懷疑。
4. 少陽問答三
問曰。少陽病不解。即傳三陰乎。答曰。有傳有不傳。仲景云。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不嘔。此謂三陰不受邪也。若此者。其病機本不傳。又少陽證一見。即從少陽治法而病速已。則亦不傳。凡陽經之病。在太陽則頭痛發熱。陽明則潮熱汗自出。少陽則往來寒熱。
白話文:
有人問:少陽病沒有治好,會不會傳變到三陰去?
回答說:有傳變的,也有不傳變的。仲景說:傷寒病到第三天,三陽經的邪氣就已經傳遍了,三陰經應該受到邪氣侵犯。但病人反而能吃東西,而且不嘔吐。這就是說三陰經沒有受到邪氣侵犯。像這樣的情況,病情本來就不會傳變。再說,少陽病的證狀一出現,就按照少陽病的治法治療,病情會很快好轉,也就沒有傳變了。凡是陽經的病,在太陽經就是頭痛發熱,在陽明經就是潮熱自汗,在少陽經就是往來寒熱。
若久之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之候。其中具有先見之機。然則治傷寒家。何如乘其機之未動。亟從少陽解去其邪。以預弭陽去入陰之變。何便如之。
白話文:
如果時間久了還沒有高燒。病人煩躁不安的。這是陽氣離開進入陰氣的前兆。其中具有預知先機的作用。也就是說,治療傷寒的醫生,怎麼樣才能在先機未動的時候,及時從少陽經把邪氣解除掉。以便預防陽氣離開進入陰氣的變化。該怎麼做呢?
5. 太陰問答一
問曰。何以識為太陰病。答曰。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上循膝股內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仲景以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屬太陰之為病。蓋太陰為陰中之至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太陰受病。不能為陽明行其津液。
白話文:
問:怎麼樣才能知道是太陰病?
答:太陰的脈絡,起於大拇指的末端,向上沿著膝蓋和大腿的內側,進入腹部,連接脾胃,向上經過膈肌和咽喉,連到舌根。仲景認為,腹滿而嘔吐,飲食不下,腹瀉嚴重,時常腹痛,這些都是太陰病的症狀。太陰是陰中之至陰,太陰的前面叫陽明,太陰的後面叫少陰。太陰受病,無法為陽明運送津液。
而少陰腎水。因泛浸而無所制。故見吐利滿痛等證。仲景以是為太陰病之提綱。太陰屬裡。吐利滿痛。皆里證也。凡傷寒之邪。在陽經誤治。轉陷入陰者。必種種表證全罷。但見吐利滿痛等證。卻是邪入太陰之候。然又必以脈為辨。故仲景云。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白話文:
少陰腎水。因為泛濫而無法控制。所以會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張仲景認為這是太陰病的綱領。太陰屬陰。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都是內證。凡是傷寒的邪氣。在陽經誤治。轉入陰經的。必定各種表證全部消失。只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卻是邪氣進入太陰的時候。但是又必須以脈象來辨別。所以張仲景說。太陰病。脈象浮的人可以發汗。應該使用桂枝湯。
太陰病脈本當沉。今反浮。則是雖見太陰病。而邪尚逗遛於表。仍可逆挽其邪。使從表解。由是推之。則太陰之脈必主沉。又不必言矣。太陰證具。而脈又沉。即宜專就太陰論治。若邪直犯太陰。不因傳經而本經自病者。亦當專就太陰論治。內經言三陰之離合。太陰為開。厥陰為闔。
白話文:
在太陰病中,脈象本應該沉伏。但現在卻浮在表層,這是因為邪氣雖然已經侵犯太陰經,但還逗遛在表層,沒有深入太陰經內部。因此,我們還可以通過逆挽邪氣,使之從表層解表。由此推斷,太陰經的脈象一定是沉伏的,這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太陰病的證狀已經具備,脈象又沉伏,那麼就應該專門針對太陰經進行治療。如果邪氣直接侵犯太陰經,沒有通過傳經的方式,而是太陰經本身生病,那麼也應該專門針對太陰經進行治療。
《內經》中說:“三陰之離合,太陰為開,厥陰為闔。”意思是說,太陰經是三陰經中開合的樞紐,厥陰經是三陰經中闔閉的樞紐。
少陰為樞。飲食入胃。全恃太陰司轉輸之職。太陰受病則轉輸之道窒。故食不下。腹滿時痛。因之上湧則吐。下注則利。其主治之法。大約宜扶植中州陽氣。使復其轉輸之常職。則病自已。仲景辨列六經。而太陰獨略。然就此義而引伸觸類。大旨初不越乎此。奚俟繁言哉。
白話文:
少陰是樞紐。飲食進入胃中,完全依賴太陰負責轉輸的職能。太陰生病,則轉輸的道路阻塞,因此食物無法下嚥,肚子脹滿而且經常疼痛。因此往上就會嘔吐,往下則會腹瀉。其主治方法,大體上應該扶助中州的陽氣,使它恢復轉輸的正常職能,那麼疾病自然就會好了。仲景辨別列舉了六經,而太陰卻被省略了。然而以此義理而推廣觸類旁通,大旨最初就不越出這個範圍。何必再說繁雜的言語呢?
6. 太陰問答二
問曰。太陰病治宜主溫乎。答曰。此不可執一而論。寒邪直中太陰。而本經自病者。是當急溫無疑矣。其有陽經之邪。熱過寒生。而轉入太陰者。亦當主溫。若屬熱邪陷入太陰。而見吐利滿痛等證者。純溫非宜。純清亦不可。則惟有和之一法。如所謂太陽病。脈浮者可發汗。
白話文:
有人問道:太陰病的治療,宜於以溫法為主嗎?我回答說: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寒邪直接侵犯太陰,而且太陰經本身就有病,那麼就應該急著用溫法治療,這是毫無疑問的。如果太陽經的邪氣過於熾盛,以致於產生寒邪,寒邪轉入太陰經,那麼也應該以溫法為主。然而,如果熱邪侵犯太陰經,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等證狀,那麼單純使用溫法就不合適了。單純使用清熱法也不可取。這時,只能採用和解法。就像所謂的太陽病,脈浮者,可以發汗治療。
宜桂枝。此逆挽其陷入之邪。仍從外解。而方中甘芍薑棗。亦足以奠安太陰。是和法也。若本太陽病。因誤下而腹滿時痛。轉屬太陰者。用桂枝加芍藥湯。此仍用桂枝升舉陽邪。但倍芍藥以收太陰之逆氣。是亦和法也。若大實痛者。不下則痛勢須臾難緩。峻下又恐脾陰隨下利而盡泄。
白話文:
宜用桂枝湯。這能逆轉,挽救陷下的邪氣。仍從外在解表。方中的甘草、芍藥、生薑和大棗也足以調和太陰。這是和解法。如果是原本太陽病,由於誤用下法而腹部脹滿時痛,轉屬於太陰的,使用桂枝加芍藥湯。這仍用桂枝升舉陽邪。但加倍芍藥以收斂太陰的逆氣。這也是和解法。如果腹部非常疼痛的,如果不立即下法,則痛勢短時間內難以緩解。但若峻下,又恐怕脾陰隨著下利而完全耗盡。
故仍用桂枝升舉陽邪但加大黃以微和胃氣。是亦和法也。三陰經中。以少陰厥陰。尚有實熱之證。可用大寒大下者。太陰濕土。位處中州。全賴陽氣布護。以資健運轉輸之力。病在太陰。雖屬熱因。切不可用寒涼直折。遏抑陽氣。陰邪愈錮。故仲景又謂太陰為病。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
白話文:
因此仍然採用桂枝升舉陽邪的療法,但加大黃以稍微調和胃氣。這也是和解法的一種。三陰經中,少陰和厥陰往往還有實熱的證狀,可以用大寒大下之法。太陰濕土,位於中州,完全依靠陽氣布護,以支持健運轉輸的力量。太陰病雖屬熱因,切不可用寒涼直折之法,遏抑陽氣,陰邪更加嚴重。所以仲景又說太陰病,若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
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觀此則太陰病之治當主溫。可知矣。而治太陰之病不可呆執溫法。又可知矣。不知溫法者。不可與議太陰本臟虛寒之病。徒執溫法者。不可與議太陰他經傳變之病。仲景治太陰病法。大約以升舉陽氣為主。或當急溫。或宜兼清兼下。隨證變通。後世李東垣脾胃論。
殆能覷破此旨。其處方似甚夾雜。而於陰陽升降之機。庶乎其得之矣。
白話文:
因為這個人脾胃功能虛弱,所以很容易流動,通過觀察這些可以知道太陰病的治療應該以溫補為先,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不可固守溫補的療法,這是需要注意的。不知道溫補之道的人,不能與他們討論太陰本臟虛寒的病症。但凡只是按循溫補的療法,就不能夠對太陰其他經絡傳變引起的疾病進行診斷與治療。仲景治療太陰病的方法,大方向是以提升陽氣為主的,有時需要使用溫補的方法,有時候需要都清下,根據證來變化自己的治療方式。在後世李東垣的脾胃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