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震名

《傷寒尋源》~ 上集 (8)

回本書目錄

上集 (8)

1. 太陽問答四

問曰。凡病傷寒。其傳為熱。而有反寒者何也。答曰。太陽病誤治致逆。救逆之法。當分水火為二大綱。足太陽膀胱。與足少陰腎為表裡。手太陽小腸。與手少陰心為表裡。脈法以左尺屬水。為元陰之根。坎象也。右尺屬火。為元陽之根。離象也。太陽寒水之氣。全資火化。

第心君之火。寂然不動。賴膻中為臣使之官。下合三焦。以生趺陽而伏少陰。方合坎離既濟之妙。太陽主表病。本當從表解。但解表之中。須相其人之津液。夫此所謂津液者。水火合化而陰陽互為其根者也。太陽病治不如法。陽虛則陰盛。而水邪致逆。陰虛則陽盛。而火邪致逆。

水邪之為病水入即吐。甚則心下支滿。腹中雷鳴。又其甚者。氣從少腹上衝心。或臍下悸欲作奔豚。若此之類。皆以陽微而致水逆。火邪之為病。其人腰以下必重而痹。或圊血。或大渴引飲。甚則譫語。又其甚者。手足躁擾。捻衣摸床。若此之類。皆以劫陰而致火逆。水盛則火就滅。

急當扶陽以制水。火盛則水立涸。急當瀉火以存陰。此在太陽病誤治之後。其傳變便有水火寒熱之不同。正不必盡傳為熱。又況誤汗誤下之後。或大汗出。筋惕肉瞤。或下利不止。此亡陽之候。以大劑參附。駟馬追之。猶虞不及。此尤當急溫者矣。若謂某日當在某經。而計日以定汗下。

豈理也哉。

2. 太陽問答五

問曰。太陽誤汗。其變有別否。答曰。最危者誤發少陰汗。仲景於大青龍湯證。必辨無少陰證相雜者。方可大發其汗。蓋太陽與少陰相表裡。少陰病亦有發熱身重之證。然脈微細。但欲寐。便與太陽病不同。若誤認為太陽病。而大發其汗。則腎中真氣。與汗俱泄。以致筋惕肉瞤。

真陽之亡。可立而待。又有太陽病本宜汗解。或其人陽氣素虛。不相其人之津液。妄予大發其汗。亦足召亡陽之變。更有發汗後。衛陽已虛。外風又襲。此屬漏風。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已屈伸。其證與亡陽微有別。皆當以回陽為急者也。若發汗之後。津液被劫。

真陰受戕。其人大渴引飲。不大便。甚則譫語口乾咽爛。手足躁擾。甚則熱深厥逆。此真陰將涸之候。但看陰液尚有一線未亡。可施灌溉之力。若陰已涸者。救亦無及。要之陽亡之候。其死速。急回其陽而取效轉易。陰亡之候。其死遲。急顧其陰而取效反難。果當太陽病初起時治之如法。

何遽至此哉。乃知今人妄稱傷寒。不察其人之病因。不顧其人之津液。謂病在太陽。概從汗散者。誠操刃之事也。

3. 太陽問答六

問曰。誤下若何。答曰。太陽病誤下後。若作協熱利者。法當挽下陷之邪。仍從太陽之表而解。若中土陷者。以理中為急。若下元憊者。以固下為急。若下利清穀不止者。急溫其里。非四逆湯不救。此皆真陽將隨下利而亡。挽回陽氣。不容稍稽時日。若熱邪在表。因誤下之故。

致表邪陷入。搏聚於心胸。因有為痞為結之變。仲景云。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治心下痞。仲景有諸瀉心法。治結胸。仲景有大小陷胸法。各因其勢之輕重緩急。分別救療。其法絲絲入扣。不容分毫假借。宜熟玩也。今人於太陽病下法。

亦不敢輕試。然但屏去硝黃。以為慎下。至一切香燥導氣之品。最耗散正氣者。反恣行無忌。致釀成種種變逆。我見甚多矣。夫豈必待用硝黃而後為妄下哉。

4. 太陽問答七

問曰。誤火者其變亦有別否。答曰。太陽病脈浮者當以汗解。汗者心之液。心主營。必使營與衛和。則汗出津津而解。若以火迫汗。火氣內攻。營氣受灼。故或圊血。或發黃。或譫語。甚至口乾舌爛。骨焦筋傷。種種皆亡陰之象。此證之易辨者。又有其人心陽素虛。一遇火灼。

心陽隨之外越。以致驚狂臥起不安者。亟亟挽飛越之陽神。間有可救。然亦危矣。同屬誤火。其變證亦有亡陰亡陽之別。誤火之弊。今人亦不敢妄試。然當太陽病時。習用辛熱迫汗者。其弊與誤火等。可不慎哉。

5. 陽明問答一

問曰。何以識為陽明病。答曰。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然泛言胃實。恰從何處辨證而知陽明之為病。此其間亦有經府之別。發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甚則舌上乾燥而煩。渴欲飲水者。此是陽明經證。若潮熱不大便。譫語。腹滿痛者。此屬陽明府證。傳經之邪。在經則傳。

入府則不傳。故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惟有亟從下奪而解。其欲作經者。陽明一經。來路自太陽。去路自少陽。其太陽證未罷。而陽明證已見者。亟當從太陽領出其邪。以斷陽明從入之路。若陽明證具。而少陽證未見者。當直折本經散漫之熱。使胃中津液和而愈。

以斷陽明從出之路。若陽明證未罷。而少陽證已見者。又當亟從少陽和解之法。即以斷從少陽轉入三陰之路。此傳經之邪。亟當相其人胃中之津液。前後照顧。預防變逆。不必盡屬可攻之證。至既入於府。無所復傳。不予亟攻。津液隨竭。則惟當急下以存陰。更不必有所瞻顧。

欲識陽明病。先要在經府上辨明真確而或謂病在陽明。概從清涼攻下者。此非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