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尋源》~ 上集 (8)
上集 (8)
1. 太陽問答四
問曰。凡病傷寒。其傳為熱。而有反寒者何也。答曰。太陽病誤治致逆。救逆之法。當分水火為二大綱。足太陽膀胱。與足少陰腎為表裡。手太陽小腸。與手少陰心為表裡。脈法以左尺屬水。為元陰之根。坎象也。右尺屬火。為元陽之根。離象也。太陽寒水之氣。全資火化。
白話文:
問道:凡是傷寒的病,通常會傳變成熱病,但為什麼會有些人出現反覆寒熱的現象呢?
答道:太陽病誤治後,可能會導致寒熱往復交替。要治療這種情況,必須將水火分為兩大綱領。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是表裡關係,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也是表裡關係。根據脈法,左尺脈屬水,是元陰之根,象徵著坎卦。右尺脈屬火,是元陽之根,象徵著離卦。太陽寒水之氣,完全依靠火來溫化。
第心君之火。寂然不動。賴膻中為臣使之官。下合三焦。以生趺陽而伏少陰。方合坎離既濟之妙。太陽主表病。本當從表解。但解表之中。須相其人之津液。夫此所謂津液者。水火合化而陰陽互為其根者也。太陽病治不如法。陽虛則陰盛。而水邪致逆。陰虛則陽盛。而火邪致逆。
白話文:
心君的火氣,是寂然不動的,依靠膻中為臣去輔佐控制。往下降合三焦,以產生趺陽和伏少陰,才能合乎坎離既濟的妙用。太陽經主治外感病,本應從表解,但在解表之際,需要依據患者的津液情況。所謂津液,是水火交合而化生,陰陽相互為根的物質。如果太陽病的治療不當,就會導致陽虛陰盛,水邪導致病情逆轉。如果陰虛陽盛,就會導致火邪導致病情逆轉。
水邪之為病水入即吐。甚則心下支滿。腹中雷鳴。又其甚者。氣從少腹上衝心。或臍下悸欲作奔豚。若此之類。皆以陽微而致水逆。火邪之為病。其人腰以下必重而痹。或圊血。或大渴引飲。甚則譫語。又其甚者。手足躁擾。捻衣摸床。若此之類。皆以劫陰而致火逆。水盛則火就滅。
白話文:
水邪引起的疾病,水一旦進入人體就會嘔吐。嚴重的會導致心臟以下脹滿,腹中雷鳴。再嚴重的,氣從小腹衝擊到心臟,或者臍下悸動想要奔走。像這些情況,都是由於陽氣虛弱而導致水逆。火邪引起的疾病,患者腰以下一定會沉重且麻痺,或者大便出血,或者口渴想喝水。嚴重的會出現胡言亂語。再嚴重的,手腳會躁動不安,捻衣摸牀。像這些情況,都是由於劫持陰氣而導致火逆。水盛則火就滅。
急當扶陽以制水。火盛則水立涸。急當瀉火以存陰。此在太陽病誤治之後。其傳變便有水火寒熱之不同。正不必盡傳為熱。又況誤汗誤下之後。或大汗出。筋惕肉瞤。或下利不止。此亡陽之候。以大劑參附。駟馬追之。猶虞不及。此尤當急溫者矣。若謂某日當在某經。而計日以定汗下。
豈理也哉。
白話文:
在陽氣衰微、水液盛行的病症中,應及時扶助陽氣來制約水液。當火氣旺盛時,水液就會枯竭。如果治療不當,就會出現水火寒熱的不同變化。不能一定都傳變為熱症。況且在誤服發汗藥、誤服瀉下藥之後,可能會出現大量出汗、肌肉抽搐、皮膚麻木等症狀。或者出現持續不止的下利,這是陽氣衰亡的徵兆。此時應給予大劑量的參、附等溫補藥物,並及時追趕,以免延誤病情。這類症狀尤其應急用溫補之法。如果認為某天應該在某經穴上治療,而按照天數來決定發汗或瀉下,這種做法可能會貽誤病情。
2. 太陽問答五
問曰。太陽誤汗。其變有別否。答曰。最危者誤發少陰汗。仲景於大青龍湯證。必辨無少陰證相雜者。方可大發其汗。蓋太陽與少陰相表裡。少陰病亦有發熱身重之證。然脈微細。但欲寐。便與太陽病不同。若誤認為太陽病。而大發其汗。則腎中真氣。與汗俱泄。以致筋惕肉瞤。
白話文:
疑問:在太陽病中,如果誤發汗,是否有不同的變化?
回答:最危險的情況是誤發少陰汗。
仲景在《大青龍湯》證中,必須辨別沒有少陰證的症狀雜入,纔可以大量發汗。太陽與少陰是表裡關係,少陰病也有發熱身重症狀。然而,少陰的脈象微細、身體容易疲倦、愛睡覺,這些症狀與太陽不同。如果誤診成太陽病,而大量發汗,那麼腎臟的精氣就會隨著汗水散失,導致筋脈跳動、肌肉緊張僵直、眼睛乾澀。
真陽之亡。可立而待。又有太陽病本宜汗解。或其人陽氣素虛。不相其人之津液。妄予大發其汗。亦足召亡陽之變。更有發汗後。衛陽已虛。外風又襲。此屬漏風。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已屈伸。其證與亡陽微有別。皆當以回陽為急者也。若發汗之後。津液被劫。
白話文:
如果真正的陽氣喪失,可以馬上就可以體察到。還有一種太陽病患者,原本以發汗治療為主。但是他天生陽氣虛弱,不考慮患者的體液狀況,而胡亂使出大法,使他出大汗,這樣容易導致陽氣喪失而產生變化。此外,在發汗之後,衛陽虛弱,外風又已經襲擊。這種情況屬於漏風。患者畏懼風,小便困難,四肢微弱麻痺,難以彎曲伸展。這類症狀與陽氣喪失的症狀略有不同,都應該以恢復陽氣為急務。如果在發汗之後,津液被劫奪。
真陰受戕。其人大渴引飲。不大便。甚則譫語口乾咽爛。手足躁擾。甚則熱深厥逆。此真陰將涸之候。但看陰液尚有一線未亡。可施灌溉之力。若陰已涸者。救亦無及。要之陽亡之候。其死速。急回其陽而取效轉易。陰亡之候。其死遲。急顧其陰而取效反難。果當太陽病初起時治之如法。
白話文:
真陰受到損傷,此人會大口大口地喝水。大便不通,嚴重時會胡言亂語,口乾舌爛,手腳躁動不安。嚴重時會出現嚴重的熱性症狀和厥逆。這是真陰將要枯竭的徵兆。但只要觀察到陰液還有一點沒有枯竭,就可以採取灌溉的方法來治療。如果陰液已經枯竭,即使治療也沒有用了。總之,陽氣衰竭的徵兆,死亡會很快到來。迅速地挽回陽氣,容易取得療效。陰氣衰竭的徵兆,死亡會比較慢。緊急地顧護陰氣,取得療效反而困難。確實要在太陽病剛剛開始時,按照方法來治療。
何遽至此哉。乃知今人妄稱傷寒。不察其人之病因。不顧其人之津液。謂病在太陽。概從汗散者。誠操刃之事也。
白話文:
怎麼會落到這個地步呢?由此可知,現在人輕率地說傷寒。不探究病人的病因,不顧及病人的津液。認為病在太陽經,概用汗法來治療。這實在是胡亂使用刀劍的行為啊!
3. 太陽問答六
問曰。誤下若何。答曰。太陽病誤下後。若作協熱利者。法當挽下陷之邪。仍從太陽之表而解。若中土陷者。以理中為急。若下元憊者。以固下為急。若下利清穀不止者。急溫其里。非四逆湯不救。此皆真陽將隨下利而亡。挽回陽氣。不容稍稽時日。若熱邪在表。因誤下之故。
白話文:
問:誤下後,應如何處理?
答:太陽病誤下後,如果出現協熱利下症狀,應當採取挽下陷之邪的治療方法,仍然從太陽表證進行治療。如果中土陷下,應以理中湯為急。如果下元虛憊,應以固下湯為急。如果腹瀉清穀不止,應立即溫暖胃腸,服用四逆湯才能挽救。這些都是因為真陽即將隨著腹瀉而消失,必須立即挽回陽氣,不能稍有耽擱。如果熱邪在表,由於誤下的原因,導致熱邪陷裡,則應先治療表證,再治療裡證。
致表邪陷入。搏聚於心胸。因有為痞為結之變。仲景云。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治心下痞。仲景有諸瀉心法。治結胸。仲景有大小陷胸法。各因其勢之輕重緩急。分別救療。其法絲絲入扣。不容分毫假借。宜熟玩也。今人於太陽病下法。
白話文:
致使表邪入侵到體內,聚集在心胸部位,因而發生痞和結的變化。仲景說,本來應該治療陽熱證,卻反過來使用下法,熱邪入侵而形成結胸。本來應該治療陰寒證,卻反過來用下法,形成痞證。治療心下痞證,仲景有瀉心法。治療結胸,仲景有大小陷胸法。根據病情輕重緩急的不同,分別採用不同的方法來治療。這些方法都非常嚴謹,不容許有絲毫的疏忽或假借。應該仔細琢磨。現在有些人,在太陽病中使用下法,
亦不敢輕試。然但屏去硝黃。以為慎下。至一切香燥導氣之品。最耗散正氣者。反恣行無忌。致釀成種種變逆。我見甚多矣。夫豈必待用硝黃而後為妄下哉。
白話文:
也不敢輕易嘗試。只有屏去硝黃硫黃。卻把它奉為謹慎謹慎下,直到任何芳香、燥裂、導氣的藥物,都是最耗散正氣的。反而恣意而行,毫無顧忌,釀成種種變故。我見得實在太多了。難道一定得用到硝黃硫黃,才能算是妄下嗎?
4. 太陽問答七
問曰。誤火者其變亦有別否。答曰。太陽病脈浮者當以汗解。汗者心之液。心主營。必使營與衛和。則汗出津津而解。若以火迫汗。火氣內攻。營氣受灼。故或圊血。或發黃。或譫語。甚至口乾舌爛。骨焦筋傷。種種皆亡陰之象。此證之易辨者。又有其人心陽素虛。一遇火灼。
白話文:
問:誤火的人,病情變化也有區別嗎?
答:太陽病脈浮的人,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汗是心臟的體液。心臟主宰人體的營衛。一定要讓營衛協調和諧,汗液才能津津有味地排出,病情才能得到緩解。如果用火迫汗,火毒內攻,營氣受到灼傷,所以有的人會大便出血,有的人會發黃,有的人會胡言亂語,甚至口乾舌爛、骨瘦筋傷,各種各樣的症狀都屬於陰液虧損的表現。這是辨證比較容易的。還有一種情況是,如果一個人陽氣本來就虛弱,一旦遇到火灼,
心陽隨之外越。以致驚狂臥起不安者。亟亟挽飛越之陽神。間有可救。然亦危矣。同屬誤火。其變證亦有亡陰亡陽之別。誤火之弊。今人亦不敢妄試。然當太陽病時。習用辛熱迫汗者。其弊與誤火等。可不慎哉。
白話文:
心陽隨著外邪一起越出體外,導致精神錯亂,坐臥不寧的人,應緊急挽留飛越出去的心陽神,這樣有時可以挽救,但仍然是危險的。這與誤服附子類似,它的變證也有陰液耗盡和陽氣耗盡的區別。誤服附子的危害,現在的人也不敢輕易嘗試。但是,在治療太陽病時,習用辛熱發汗的藥物,它的危害與誤服附子相當。這能不謹慎 嗎?
5. 陽明問答一
問曰。何以識為陽明病。答曰。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然泛言胃實。恰從何處辨證而知陽明之為病。此其間亦有經府之別。發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甚則舌上乾燥而煩。渴欲飲水者。此是陽明經證。若潮熱不大便。譫語。腹滿痛者。此屬陽明府證。傳經之邪。在經則傳。
白話文:
問:「怎麼知道是陽明病呢?」
答:「陽明病是胃部實熱引起的。不過,如果籠統地說胃實,應該根據什麼樣的證據來辨別是陽明病呢?這其中也有經脈和臟腑的區別。發熱汗自出、不惡寒,反而惡熱;嚴重的,會出現舌頭乾燥煩躁、口渴想喝水的情況。這屬於陽明經證。如果潮熱、不大便、譫語、腹痛脹滿,這屬於陽明腑證。傳經的邪氣,在經脈則傳經。」
入府則不傳。故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惟有亟從下奪而解。其欲作經者。陽明一經。來路自太陽。去路自少陽。其太陽證未罷。而陽明證已見者。亟當從太陽領出其邪。以斷陽明從入之路。若陽明證具。而少陽證未見者。當直折本經散漫之熱。使胃中津液和而愈。
白話文:
病人已經進入胃部,就不會再傳播到其他部位。因此,太陽陽明都屬於中焦。所有的病邪都有可能彙集到中焦,不再傳到其他部位。治療中焦的病,必須趕快從下焦引導出去,以解除中焦的病症。只有想要作陽明經的病家,才需要判斷太陽和少陽經來的路和去路。陽明經的病症尚未消失的時候。太陽經的病症已經出現。應當趕快把太陽經的病邪引到體外,以便切斷陽明經的侵入路徑。如果陽明經的病症已經具備,而少陽經的病症尚未出現。應當直接疏通陽明經的散熱,使胃裡面的津液調和,就能康復。
以斷陽明從出之路。若陽明證未罷。而少陽證已見者。又當亟從少陽和解之法。即以斷從少陽轉入三陰之路。此傳經之邪。亟當相其人胃中之津液。前後照顧。預防變逆。不必盡屬可攻之證。至既入於府。無所復傳。不予亟攻。津液隨竭。則惟當急下以存陰。更不必有所瞻顧。
欲識陽明病。先要在經府上辨明真確而或謂病在陽明。概從清涼攻下者。此非法也。
白話文:
-
藉由斷絕陽明經邪氣外傳的途徑。如果陽明經病證尚未消除,而少陽經病證已經出現,那麼就應該趕緊採取少陽經和解的治療方法。也就是說,藉由斷絕少陽經邪氣轉入三陰經的途徑,以此治療少陽經病證。
-
由於邪氣從經絡傳入臟腑,因此在治療時必須仔細觀察病人的胃中津液,並給予前前後後的照顧,以預防病情逆轉。不必拘泥於是否符合可攻之證的標準,因為當邪氣進入臟腑後,就沒有再傳入其他經絡的可能了。如果不趕緊攻治邪氣,津液就會隨之耗竭,那時就只能趕緊使用瀉下的方法來保全陰液,不必再有所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