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十三 (2)
卷十三 (2)
1. 兩感證五條
兩感論曰。病人有不治之證。古人不復論方藥者。立論固可如此。醫家亦可如此。而人有父兄母弟至親。不幸遇疾如此。能坐視不思拯援萬死一生之術哉。孫真人論。精神困者。病久不瘥。欲死者。但與藥救之。十人中或瘥三四。以是言。則人雖有不治之病。其氣未絕之間。
亦無不服藥待盡之理。今觀兩感之證。以陰陽之經。邪氣皆滿。不相來往傳注。故為必死之候。乘其三日內邪氣未滿。營衛可通之時。早為療治。尚或不死。若六經邪氣三日既滿。則水漿不入。湯藥何緣可納。勢須於初覺之時急治之。然初感之日。誰能斷然不疑。知其為兩感。
擬議之間。已不及矣。是以必至於死也。雍謂湯藥至此。不如針灸。湯藥雖可內攻。而內攻未必至。雖至而藥病方有勝負。針艾可以外泄。隨其輕重。必有泄而出者。昔虢太子之死。扁鵲治之。蓋外泄之術也。方其厥氣上行。絕陽破陰。有甚於兩感不知人之證。扁鵲以為陽脈下墜。
陰脈上爭。令氣閉而不通。夫厥氣。亦邪氣也。陽脈陰脈者。即陽經陰經也。陽脈下墜。猶傳之陽也。陰脈上爭。相搏而不能受也。氣閉不通。以陰陽俱邪實。故不通。不通則水漿不入矣。越人於是不施湯劑。而遽用針石。外取三陽五會。有間。太子蘇。是知湯不能達於外。
而針尚可泄於外也。既蘇而得為五分之熨以逐餘邪。邪去然後得服湯藥。二旬而復故。倘使湯先。必不能得入。何緣有復甦之理。今兩感之邪。與屍厥之邪。其暴殺人一也。誠能效越人先針後湯之術。取之三陽。使三陽氣緩。然後灼三陰之會以泄其邪。邪氣未盡。方以湯攻。
使無所逃。既盡。則以湯養之。雖生死未可必。而其為治。有所據而不謬矣。故愚意欲先取崑崙委中。乃去其血以泄太陽。次取三里以泄陽明。後取邱墟陽陵泉。以泄少陽。三陽氣既緩。急灸三陰交穴。以泄三陰之邪。此穴亦難取。或上下左右少差即能中。一陰二陰不中。必三陰俱中。
仍須審度。再分灸之。上陰陵泉可泄太陰。太谿可泄少陰。大敦可泄厥陰。炷如麥粒。緩緩灸之。徐泄其氣。不必以多為貴也。雖其如此。亦不可以不灸三陰交。先並泄之。然後分得陰陽。得陰陽緩。乃可服湯。泄不患多。治不厭速。蓋有三日之期。不可待也。所以不敢用熨者。
必為火邪。故惟用湯。二者。皆陰氣閉不通之疾。大略相似。而其為寒熱則異也。以是思之。則三陰合病之中。脈有負者。亦宜灸刺以治之。且如陽明少陽合病。其脈負者。少陽木氣盛也。瀉邱墟陽陵泉。則少陽木氣不得不平。補三里。則陽明之土。不得不旺。或不精補瀉者。
第以刺為瀉。灸為補。古人皆有是法。如是。則雖死亦有可生理。所謂十中三四愈者。未必不如孫氏之言也。雖然。天下之事。固有大小同異。而其理一也。昔洪水橫流。氾濫於中國。禹決九州。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愚因誦此。而得通病有外泄之理。使早得而熟之。則越人氏之學。
白話文:
兩感論說:病人出現無法醫治的重症,古代醫家就不再討論用藥,這樣的觀點固然可以理解,醫家也可能這樣做。但是,當人的父母、兄弟等至親不幸罹患此類重病時,怎能袖手旁觀,不去思考如何用盡全力,在萬分絕望中尋求一線生機的救治方法呢?孫真人說過,精神極度衰弱的病人,如果久病不癒,到了瀕臨死亡的邊緣,只要能用藥救治,十個人中或許有三、四個人可以痊癒。從這句話來看,即使是患有不治之症的人,只要氣息還未斷絕,就沒有不服藥等待生命結束的道理。
現在觀察兩感這種病症,陰經和陽經的邪氣都充滿,彼此之間沒有相互傳遞或轉注的情況,所以被認為是必死的徵兆。但如果能趁著病發三日內邪氣還沒有完全充斥,營衛之氣還能通暢的時候,及早進行治療,或許還有存活的機會。如果六經邪氣在三天內都充滿了,就會出現水漿都無法下嚥的情況,又怎麼能再服用湯藥呢?所以,必須在剛發病時就立即治療。然而,在剛發病的時候,誰又能立刻斬釘截鐵地確定這是兩感,而不會有所遲疑?在猶豫不決之間,往往就錯過了治療的時機,以至於病人最終死亡。
我認為,到了這個地步,湯藥的效果不如針灸。湯藥雖然可以內攻,但是內攻的效果未必能達到病灶;就算能達到,藥與病之間也還有一個勝負的過程。而針灸可以將邪氣從體外洩出,並能根據病情的輕重,將邪氣排出。過去虢國太子的死亡,扁鵲就是用外泄的方法治療的。當時太子的厥氣向上竄,使得陽氣斷絕,陰氣被破壞,情況比兩感這種不省人事的病症還要嚴重。扁鵲認為這是因為陽脈下沉,陰脈上浮,導致氣機閉塞不通。所謂的厥氣也是邪氣,而陽脈和陰脈就是指陽經和陰經。陽脈下沉,就像是陽經的邪氣下傳;陰脈上浮,代表陰經的邪氣在與陽氣搏鬥,無法承受。由於陰陽兩經的邪氣都過於強盛,導致氣機閉塞不通,無法通暢,所以水漿都無法下嚥。因此,扁鵲沒有採用湯藥,而是立刻使用針石療法,從體外選取三陽五會的穴位進行治療,過了一段時間,太子就甦醒了。由此可知,湯藥無法從體外達到病灶,而針灸卻可以將邪氣從體外排出。在太子甦醒後,又用五分艾條進行熨灸,以驅除殘餘的邪氣。邪氣去除後,才能服用湯藥,經過二十天就恢復了健康。如果先服用湯藥,藥物根本無法進入體內,又怎麼可能讓太子甦醒呢?
現在,兩感這種病症的邪氣,與屍厥的邪氣,它們奪人性命的速度是一樣的。如果能像扁鵲那樣先針後藥,從三陽經的穴位著手,使三陽之氣舒緩,然後再灸三陰經的穴位,以洩散陰經的邪氣,等到邪氣還沒有完全去除時,才用湯藥來攻擊,使邪氣無處可逃,徹底清除後,再用湯藥來調理身體。這樣做,雖然生死仍然難以預料,但是治療方法是有依據,不會有錯誤的。所以,我的想法是先取崑崙穴和委中穴,用針刺放血的方法來洩散太陽經的邪氣;接著取足三里穴,來洩散陽明經的邪氣;然後再取丘墟穴和陽陵泉穴,來洩散少陽經的邪氣。等三陽經的氣機舒緩後,立刻灸三陰交穴,來洩散三陰經的邪氣。三陰交穴位較難準確取穴,有時上下左右稍有偏差就不能取準,如果取不到一陰經、二陰經的穴位,就一定要取到三陰經的穴位,仍然需要仔細審度,分次施灸。再灸陰陵泉穴可以洩散太陰經的邪氣,灸太谿穴可以洩散少陰經的邪氣,灸大敦穴可以洩散厥陰經的邪氣。艾炷像麥粒大小,緩緩地進行艾灸,慢慢地洩散邪氣,不必追求灸的次數多。即使這樣,也不可以不灸三陰交穴,要先同時洩散三陰經的邪氣,然後才能分別洩散陰陽的邪氣。等到陰陽經的氣機舒緩後,才可以服用湯藥。洩散邪氣不怕過多,治療疾病不嫌快速,因為只有三天的時間,不可以耽誤。所以不敢用熨法,因為那會使火熱之邪更加嚴重,所以只能用湯藥。
這兩種疾病,都是陰氣閉塞不通的疾病,大致相似,但寒熱的性質卻不同。由此推斷,在三陰經合併發病的狀況下,如果脈象呈現虛弱的現象,也應該用灸刺的方法治療。例如陽明經和少陽經合併發病,如果脈象呈現虛弱的現象,說明少陽經的木氣過於旺盛,應當瀉丘墟穴和陽陵泉穴,少陽經的木氣自然會平息;補足三里穴,則陽明經的土氣自然會旺盛。對於不精通補瀉方法的人來說,可以簡單地認為針刺是瀉法,艾灸是補法,這是古人常用的方法。如果這樣做,即使是將死之人也有可能重新活過來,所謂十個人中能救活三、四個,或許並非不如孫真人所說。
雖然如此,天下的事物,有大小、相同與不同之處,但它們的道理都是相同的。過去洪水氾濫,淹沒了中國大地,大禹疏導九州的河道,人們才能在平坦的土地上安居樂業。我從這件事得到啟發,明白疾病的治療也有外泄的道理。如果能早點領悟並熟練掌握這些方法,就可將扁鵲的醫學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