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十三 (1)
卷十三 (1)
1. 卷十三
2. 兩感證五條
素問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又曰。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而渴。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飲食。譫語。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病源曰。水漿不入。不知人。則六日而死。其義甚明。
問曰。素問言不知人。六日死。又言三日其氣乃盡。何也。雍曰。兩感之病。表裡俱傳。三日而六經竟。雖竟而氣未絕。故經竟之後。又三日。其氣乃絕。其言三日者。謂三日而陽明之氣方盡故也。言六日者。通傳經之日也。傳經三日。氣盡故言六日。何以明之。三日經竟之時。
五臟已傷。六腑不通。營衛不行。如是之後。又三日。氣盡乃死。帝以疑而問之。而岐伯告以陽明氣血盛不知人。三日而後死也。經既曰如是之後。則是傳六經竟之後也。又曰不知人。三日。則是陽明未絕之時也。經竟甚明。而或者謂其傳六經而後死。夫能再傳。則不死矣。
本以邪氣傳至少陽欲傳太陰之間。而太陰已先與陽明同受邪氣。不能更受後來再傳之邪。雖太陰復欲以邪傳之三陽。而三陽邪氣亦皆滿。亦不更爾容受。兩邪相拒。六經皆滿。俱不能流注傳泄。是以六腑不通。營衛不行。水漿不入。不知人。以待陽明之氣盡而後死矣。陽明。
胃經也。胃為血氣之海。朝夕灌注營衛六腑十二經者。皆胃之氣血也。諸經雖絕。獨陽明氣血未盡。故又三日而後死也。六日死。三日死。只是兩感一證。或者謂再傳為六日死。邪氣直入陽明。為三日死。遂分兩證。此說甚誤。未通經意。又不當改經血氣盛為邪氣盛。仍有血氣隨邪而盡之說。
皆失也。反復讀經。當自得之。龐氏曰。兩感之疾。素問無脈候。今詳之。凡脈沉者。皆屬陰也。一日脈當沉而大。沉者。少陰也。大者。太陽也。二日脈當沉而長。三日脈當沉而弦。乃以合表裡之脈。沉長弦皆隱於沉大也。凡三陰無合病。惟三陽有合病。今三陽與三陰合病。
故其脈似沉緊而大。似沉實而長。亦類革至之死脈也。
王仲弓監丞曰。本論言兩感俱作。治有先後。發表攻裡。本自不同。近時張翊云。論有傷寒。醫下之。利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今可依仿而治。既云治有先後。則宜先救里。內才溫則可醫。然救表亦不可緩也。朱氏曰。內尤為急也。雍曰。
救里藥用四逆。救表藥用桂枝湯。此法出於不得已。猶愈於束手待斃矣。仲景曰。救里藥用四逆。救表藥用桂枝湯。更看臨時寒熱多少參訂之。幸有表裡一輕者。則急治其重者也。然其治大宜速。過三日。則水漿不入。雖有藥不納已。張亦未悟此也。
白話文:
兩感證五條
《素問》說,人受寒邪侵害,會生病發熱,即使熱得很厲害,也不一定會死。但如果兩次受寒而生病,則難逃一死。
又說,兩次受寒,病了一天,巨陽經和少陰經同時受病,則頭痛口乾、煩躁胸悶口渴;病了兩天,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受病,則腹部脹滿、全身發熱、不吃不喝、神志不清說胡話;病了三天,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受病,則耳聾、臉色蒼白、手腳厥冷、不能進食飲水、不認識人,六天就會死亡。《病源》也說,不能進食飲水、不認識人,六天就會死亡,其道理非常清楚。
有人問:《素問》說不認識人,六天會死;又說三天氣就盡了,這是怎么回事呢?雍氏回答說:兩次受寒的病,表裡同時傳變,三天后六經的病程都走完了。雖然病程完了,但氣還沒絕,所以經絡病程結束後,再過三天,氣才盡而死。說三天,是指三天後陽明經的氣才耗盡;說六天,是六經傳變的總天數。傳變三天,氣就耗盡了,所以說是六天。怎麼證明呢?三天經絡病程結束時,五臟已經受損,六腑不通,營衛運行失調。在此之後,再過三天,氣盡而死。皇帝對此有疑問而詢問,岐伯回答說,陽明經氣血盛而不知人事,三天後才死亡。經文中說「在此之後」,指的是六經傳變結束之後;又說「不知人事,三天」,指的是陽明經之氣未盡的時候。經文的意思很清楚,但有些人認為是六經傳變後才死亡。如果能夠再次傳變,就不會死了。
本來的道理是,邪氣傳到少陽經,將要傳到太陰經時,太陰經已經先與陽明經一起受了邪氣,不能再承受後來傳來的邪氣。雖然太陰經又想把邪氣傳給三陽經,但三陽經的邪氣也都已經很滿了,也不能再容納。兩股邪氣互相抵抗,六經都充滿了邪氣,都不能流注傳泄,所以六腑不通,營衛運行失調,不能進食飲水,不認識人,等到陽明經的氣耗盡後才死亡。陽明經是胃經,胃是氣血之海,日夜灌注營衛六腑十二經的,都是胃的氣血。其他經絡雖然氣血已盡,但只有陽明經的氣血尚未耗盡,所以又三天後才死亡。六天死,三天死,只是兩感證的一種情況。有些人認為再次傳變是六天死,邪氣直入陽明經是三天死,於是分為兩種情況,這種說法是大錯特錯,沒有理解經文的本意,也不應該把「經血氣盛」改為「邪氣盛」,仍然有氣血隨著邪氣耗盡的說法,都是錯誤的。反復研讀經文,就能自己領悟了。
龐氏說:兩感之疾,《素問》沒有脈象記載,現在詳細論述一下。凡是脈沉的,都屬於陰經。第一天脈應沉而大,沉的是少陰經,大的是太陽經;第二天脈應沉而長;第三天脈應沉而弦。這是根據表裡經脈合病的情況而言的,沉、長、弦都隱含在沉大之中。凡是三陰經沒有合病的,只有三陽經有合病。現在三陽經和三陰經合病,所以脈象好像沉緊而大,好像沉實而長,也類似革至之死脈。
王仲弓監丞說:本文說兩感同時發作,治療有先後,發汗解表和攻下裡寒,方法本來就不同。近來張翊說,論及傷寒,醫生用攻下法治療,腹瀉不止,身體疼痛的,應該急救裡證;後來身體疼痛,大便自然調順的,應該急救表證。現在可以依照這個方法治療。既然說治療有先後,就應該先救裡證,裡證溫暖了才能治療。但是救表也不可延誤。朱氏說:救裡更加緊急。雍氏說:救裡用四逆湯,救表用桂枝湯。這種方法是不得已而為之,總比束手待斃強。張仲景說:救裡用四逆湯,救表用桂枝湯,還要根據當時寒熱的輕重來決定。如果表裡有一個輕一些的,就應該先急救重的。但是治療總體上應該迅速,超過三天,就不能進食飲水了,即使有藥也不吸收了,張翊也沒有明白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