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十二 (3)
卷十二 (3)
1. 病可刺二十九條
仲景曰。太陽病。頭疼至七日自愈者。其經竟故也。(竟字仲景作盡)若欲再作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龐氏云補三里穴)
又曰。太陽病。初服桂枝湯。而反煩不解者。當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又曰。傷寒腹滿而譫語。寸口脈浮而緊者。此為肝乘脾。名曰縱。刺期門。
又曰。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其人大渴。欲飲水漿者。其腹必滿。若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又曰。陽明病。下血譫語。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又曰。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此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叔和曰。平病云。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雍曰。與此相反。豈謂藥不謂針耶。
又曰。太陽與少陽並病。頭痛。頸項強而眩。時如結胸。心下痞硬。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日不止。當刺期門。
又曰。少陰病。下利便膿血。可刺。
又曰。婦人傷寒懷身。腹滿不得小便。從腰以下重。如有水氣狀。懷身七月。太陰當養不養。此心氣實。當刺。瀉勞宮及關元。小便利則愈。
又曰。傷寒喉痹。刺手少陰。在脘。當小指後動脈是也。針入三分。補之。素問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不為汗解。此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為表裡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表裡刺之。
飲之湯劑。雍曰。此傷寒感異氣變而為風厥也。宜刺太谿、崑崙。服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靈樞經曰。熱病三日。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素問曰。病甚者。為五十九刺。靈樞曰。所以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之。(亦八痏也)頭入發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痏。
更入發三寸邊各五。凡十痏。耳前後口(一作耳)下項中各一。凡六痏。巔上一。囟會一。髮際一。廉泉一。風池二。天柱二。此五十九穴也。
雍曰。五十九刺。出於二經。見於仲景叔和二書。然未聞有善用之者。古人第存之而不敢廢上古之法。後有靈樞十一症。亦多不能解者。亦不能廢法耳。
靈樞經曰。熱病先膚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苛軫(一云苛干)鼻。索皮於肺。不得索之火。火。心也。(軫車上前後兩端橫木也。言鼻塞之甚。內外不通。亦猶軫之橫塞也)
又曰。熱病嗌乾。多飲善驚。臥不得安。(一作臥不能起)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目眥青。索肉於脾。不得索之木。木。肝也。
白話文:
病可刺二十九條
張仲景說:太陽病,頭痛持續七天自行痊癒的,是經絡自行恢復的緣故。(「竟」字,仲景作「盡」)如果想要再次發病,就針刺足陽明經,使經氣不再傳播,病就能痊癒。(龐氏說:應該補三里穴)
又說:太陽病,初次服用桂枝湯,卻反覆發熱煩躁不安的,應該先針刺風池、風府穴,然後再服用桂枝湯,就能痊癒。
又說:傷寒導致腹部脹滿並神志不清,寸口脈浮緊的,這是肝氣侵犯脾胃,稱為「縱」,應該針刺期門穴。
又說:傷寒發熱,畏寒怕冷,患者非常口渴,想喝水,腹部一定脹滿,如果自汗出,小便通暢,病情將要好轉,這是肝氣侵犯肺,稱為「橫」,應該針刺期門穴。
又說:陽明病,大便出血並神志不清,這是熱邪侵入血室,只有頭部出汗的,應該針刺期門穴,隨病情而瀉其經氣,大量出汗就能痊癒。
又說:婦女中風,發熱畏寒,月經恰巧來潮,得病七八天,熱退,脈象遲緩,身體冰冷,胸脅下脹滿,像胸部結塊一樣,神志不清,這是熱邪侵入血室,應該針刺期門穴,隨病情而瀉其經氣。巢元方說:《平脈辨證》說,熱邪侵入血室,沒有犯到胃氣及上焦,王叔和說:這與此相反,難道是指藥物不用,針刺可以用嗎?
又說: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生病,頭痛,頸項僵硬並頭暈,時而像胸部結塊,心下痞硬,應該針刺大椎穴(第一間)、肺俞穴、肝俞穴,千萬不能發汗,發汗就會神志不清,脈象弦細,五天以上不好轉,應該針刺期門穴。
又說:少陰病,大便下利膿血,可以針刺。
又說:婦女傷寒懷孕,腹部脹滿不能小便,腰以下沉重,像有水氣一樣,懷孕七個月,太陰經應該滋養卻沒有滋養,這是心氣實,應該針刺,瀉勞宮穴及關元穴,小便通暢就能痊癒。
又說:傷寒喉嚨阻塞,針刺手少陰經,在腕部,在小指後動脈處,針刺三分,補法。素問說:有病身體發熱出汗,煩躁滿悶而汗不出,這是什麼病?岐伯說:出汗而身體發熱的是風邪,出汗而煩躁滿悶不解的是厥證,病名叫做風厥,巨陽經主氣,所以先受邪氣,少陰經與其為表裡,得熱邪就向上走,向上走就成為厥證,表裡都針刺。
服用的湯劑,王叔和說:這是傷寒感受異常氣候變化而變成風厥,應該針刺太谿穴、崑崙穴,服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靈樞經》說:熱病三天,氣口脈靜,人迎脈躁,取諸陽經的五十九個穴位,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素問》說:病重者,用五十九個穴位針刺。《靈樞經》說:所以五十九個穴位是:兩手內外側各三個,共十二個穴位;五指間各一個,共八個穴位;足部也一樣(也是八個穴位);頭部髮際一寸旁開三分處各三個,共六個穴位;更入髮際三寸邊各五個,共十個穴位;耳前後、口(一作耳)下、項中各一個,共六個穴位;百會一個,囟會一個,髮際一個,廉泉一個,風池兩個,天柱兩個,這就是五十九個穴位。
王叔和說:五十九個穴位針刺法,出自兩部經書,見於張仲景和巢元方的書,然而沒聽說有人善於使用它。古人只是保存它而不捨棄上古的醫法,後來《靈樞經》十一種病症,也很多不能解決,也不能捨棄這個醫法。
《靈樞經》說:熱病先皮膚痛,鼻塞面腫,取皮膚的經脈,用第一針五十九針法,鼻塞厲害,像車軸橫在車廂里一樣(言鼻塞之甚,內外不通,亦猶軫之橫塞也),從肺經索取經氣。不能從火(心)索取經氣。
又說:熱病咽喉乾燥,多飲水,容易驚恐,臥床不安(一作臥不能起),取皮膚肌肉的經脈,用第六針五十九針法,目眥青黑,從脾經索取經氣。不能從木(肝)索取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