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雍

《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十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1)

1. 卷十七

2. 痓濕暍敘論一條

仲景曰。傷寒所致太陽病痓濕暍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雍曰。自此以下二卷。皆論似傷寒非傷寒之疾。痓濕暍蓋其首也。三者皆在太陽一經。與傷寒為難辨。故仲景論於傷寒之先。以不能先別此三者。則必不能辨傷寒也。孫真人亦同此言。近世方論。

列於雜病疑似諸疾之中。然疑似諸病。非太陽所感。所以仲景獨先痓濕暍者。為其與傷寒同為一經。根源不異。症亦多同。誤治則殺人。是以不得不先之。今討論既詳。復恐亂傷寒症治之法。不免依近世所述。與霍亂等項別為一卷。其疑似諸疾。又附之後卷。庶幾有所區別乎。

白話文:

張仲景說:「傷寒導致的太陽病裡,有痓、濕、暍三種病症,應該分別論述。因為它們和傷寒很相似,所以才要特別說明。」雍公說:「從這裡開始的後兩卷,都是論述類似傷寒但非傷寒的疾病,而痓、濕、暍是這些疾病的開端。這三種病都屬於太陽經,與傷寒很難區分,所以仲景將它們放在傷寒論述之前。因為如果不能先區分這三種病,就一定無法辨別傷寒。」孫真人也持相同的觀點。近世的醫書,把這三種病列在雜病或疑似疾病之中。但是這些疑似疾病,並不是太陽經受邪所引起的。所以仲景獨獨先論述痓、濕、暍,是因為它們與傷寒同屬一經,病根相近,症狀也多相似,誤治會致命,因此不得不先講清楚。現在已經詳細討論過了,又擔心會混淆傷寒的症狀和治療方法,所以只好依照近世的說法,將痓、濕、暍與霍亂等疾病單獨列為一卷,而其他疑似疾病則附在後面的卷目,以便區別。

3. 痓痙二十六條

雍曰。先兄子若明醫道。常疑醫經中痓痙二字。當只是一字傳寫之誤。蓋漢晉之書皆作痓。如仲景言。結胸病。項亦強。如柔痓狀。千金載之曰。項亦強。如柔痙狀。其二字傳寫之誤明矣。然素問靈樞二經。亦有痓痙一病。不同。則自仲景以來。諸書皆有當為痓當為痙者。後世傳錄者。

俱不復辨別也。政和間。先人客京師。有家人病。招東平劉寅診視。劉曰。此痓病也。治之愈。因問痓痙之別。劉曰。病以時發者謂之痙。不以時發者謂之痓。後歸洛。有兄病傷寒。汗後。以時作痙者。先兄因劉醫語。用龐氏葛根加麻黃湯治之而愈。劉醫之言。不見於諸書。

東平昔多名醫。必有由來。後雍頗讀醫經。始悟劉醫之言。雖當而不盡也。蓋二字之誤。固多有之。在漢晉之書中。有當為痓者。亦有當為痙者。在隋唐之書中。亦有當為痓。當為痙者。方知痓痙必竟二字。蓋痓者病名。如曰中風傷寒之類也。痙者症名。如結胸痞氣之類也。

如此言痓濕暍三病。則痓是病名。不可作痙也。倉公當歸湯方云。主賊風口噤角弓反張痙者。則是痙病中一症之名。不可作痓也。蓋痙是經脈與筋強直反張之病。故為病中之一症。所以諸風有痙。傷寒亦有痙。痓病之中亦有痙不痙者。大抵痓為輕。痙為重。痓而又痙者尤為重。

劉氏雖不分病名與症名有異。而痓病不以時發。故有累日不知人事者。痙病則隨發隨止。孫真人所謂須臾有十數發者。則又與病以時發不以時發之言相應也。故雍謂痓病名痙症名者。究其源也。劉謂以時發不以時發者。別其流也。活人書又曰。陰陽二痓者。此言非古。恐出於後世。

雍以意度之。剛痓之痓名陽痓。柔痓之痓名陰痓。朱氏雖言陰陽二痓。而終不明辨。第曰陽痓屬剛。陰痓屬柔而已。其症與藥。俱不詳言之。

仲景曰。太陽病。脈沉而細者。名曰痓。

又曰。太陰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痓。

又曰。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痓。巢氏曰。柔痓惡寒。雍曰。詳剛痓。即與太陽傷寒症同。柔痓。即與太陽中風症同。然傷寒脈浮緊。中風脈浮緩。痓病脈沉細。當以脈別之。

又曰。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雍曰。此病為痓症字誤。

問曰。痓病何由而感也。素問三十七篇曰。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仲景曰。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痓。

又曰。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在叔和曰。風病下之痓。復發其汗。必拘急。此皆致痓之由也。千金曰。先因傷風。後感寒濕。則致痓。故柔痓亦有不惡寒而惡風者。

問曰。痓脈如何。仲景曰。脈沉而細。叔和曰。其脈伏堅直上下。

白話文:

作者的兄長,一位精通醫道的醫生,一直對醫書中「痓」和「痙」兩個詞彙感到困惑,懷疑是文字傳抄錯誤。因為漢晉時期的醫書多寫作「痓」,例如張仲景的著作中就提到「結胸病,項亦強,如柔痓狀」,而《千金方》則寫作「項亦強,如柔痙狀」,明顯是抄寫錯誤。然而,《素問》和《靈樞》兩經中卻同時出現「痓痙」這種疾病名稱,這與前述的情況並不一致。自張仲景之後,醫書中經常出現「應為痓」或「應為痙」的爭議,後世的抄寫者也沒有仔細辨別。

作者的先人在政和年間在京城,家中有人生病,請東平的劉寅醫生診治。劉寅診斷為「痓病」,治癒後,作者的先人便詢問「痓」與「痙」的區別。劉寅回答說,按時發作的稱為「痙」,不按時發作的稱為「痓」。後來回到洛陽,作者的兄長患傷寒,出汗後,病情時發時止,作者的兄長根據劉寅的說法,用龐氏葛根湯加麻黃湯治療,也治癒了。劉寅的說法在當時的醫書中並未記載。

東平地區向來名醫輩出,劉寅的說法必定有其道理。後來作者深入研讀醫書,才理解了劉寅的觀點,雖然合理,卻並不完全。事實上,「痓」和「痙」的混淆在醫書中屢見不鮮,漢晉時期的醫書中既有應為「痓」的,也有應為「痙」的,隋唐時期的醫書也是如此。因此,作者認為「痓」和「痙」確實是兩個不同的詞彙。「痓」是病名,類似於「中風」、「傷寒」等;「痙」是症狀名稱,例如「結胸」、「痞氣」等。

如果說「痓、濕、暍」是三種不同的疾病,「痓」就是病名,就不能等同於「痙」。而《倉公當歸湯方》中提到「主賊風口噤角弓反張痙者」,這裡的「痙」是指一種症狀,而不是病名。因為「痙」是指經脈和筋絡強直、反張的症狀,所以它是疾病中的一種症狀,因此各種風病、傷寒都可能出現「痙」的症狀,而「痓」病中也可能有痙攣,也可能沒有。總而言之,「痓」症較輕,「痙」症較重,「痓」而兼有「痙」則更重。

劉寅雖然沒有區分病名和症狀名稱的不同,但是他認為「痓」病不按時發作,所以患者可能連續多日不省人事;而「痙」病則發作和停止都很快,正如孫真人所說「須臾有十數發者」,這與他「按時發作」和「不按時發作」的說法相符。所以,作者認為「痓」是病名,「痙」是症狀名稱,這是從病名的來源來理解的;劉寅則從發作時間的差異來區分,這是從疾病的發展過程來區分。而《活人書》中提到的「陰陽二痓」,作者認為這並非古代的說法,可能是後人添加的。

作者推測,「剛痓」中的「痓」指陽痓,「柔痓」中的「痓」指陰痓。雖然朱氏也提到「陰陽二痓」,但並沒有詳細說明其症狀和治療方法。

張仲景說:「太陽病,脈沉而細者,名曰痓。」又說:「太陰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痓。」又說:「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曰柔痓。」巢氏則說「柔痓惡寒」。作者認為「剛痓」的症狀與太陽傷寒相同,「柔痓」的症狀與太陽中風相同。但是傷寒脈浮緊,中風脈浮緩,「痓」病脈沉細,應該根據脈象來區分。

作者又說:「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作者認為這是將症狀名稱誤作病名。

有人問「痓」病是如何引起的?《素問》三十七篇說:「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張仲景說:「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痓。」又說:「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巢元方說:「風病下之痓,復發其汗,必拘急。」這些都是導致「痓」病的原因。《千金方》說:「先因傷風,後感寒濕,則致痓。」所以「柔痓」也可能不惡寒而惡風。

有人問「痓」病的脈象如何?張仲景說:「脈沉而細。」巢元方說:「其脈伏堅直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