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捷訣》~ 少陽經主中宜和解

回本書目錄

少陽經主中宜和解

1. 少陽經主中宜和解

少陽寒熱往來頻,口苦咽乾脅下疼,目眩耳聾頭角痛,小柴胡湯是頂門針。

按傷寒三四日內,及足少陽膽經受之,其脈起於目銳眥、瞳子髎骨,上頭角,絡耳,循胸脅,行身之側,終於足四指之竅陰穴也。其症則胸脅滿而耳聾,往來寒熱。然少陽為半表半裡,其脈尺寸俱弦,弦而數者,病在中也,宜小柴胡湯和之。凡治有三禁: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只宜和之,以柴胡湯。

至病人嘔而不渴,加半夏;渴而作嘔,加薑汁竹茹;或渴或不渴,或嘔或不嘔,在隨症而加減之。

小柴胡湯祇五般:半夏人參共交攢,更有黃芩與甘草,生薑棗子水同煎。

白話文:

少陽經病症以寒熱往來頻繁為特徵,伴隨口苦咽乾、脅肋疼痛、頭暈耳鳴、頭角痛等症狀。小柴胡湯如同在頭頂扎針般有效。

傷寒三四天內,或足少陽膽經受邪,其經脈起於目外眥(眼角),經過瞳子髎穴、上額角、耳部,循行胸脅,沿身體側面而下,止於足第四趾的竅陰穴。其病症表現為胸脅部脹滿、耳聾、寒熱往來。少陽經介於表裡之間,脈象浮沉皆弦,弦而數者,病在半表半裡之間。此時宜用小柴胡湯調理。治療上需注意三點禁忌: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神志不清;不可催吐瀉下,催吐瀉下會導致心悸驚恐;只能溫和調理,使用小柴胡湯。若病人嘔吐但不口渴,加半夏;口渴且嘔吐,加生薑汁和竹茹;或渴或不渴、或嘔或不嘔,則需根據具體症狀加減藥物。

小柴胡湯只有五味藥:半夏、人參各等分,再加黃芩、甘草,以及生薑、大棗,用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