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萬氏秘傳片玉心書》~ 卷之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

1. 丹毒門

小兒赤遊丹毒,雖有十種,皆由心火內盛,熱與血搏。或起於手足,或發於頭面胸背,遊移上下,其熱如火,痛不可言,赤如丹砂,故名丹毒。自腹出四肢者易治,自四肢入腹者難治。療此症者,其法必先用表藥,以解熱毒,方可搽敷。若遽用藥搽,使氣無所泄,而入於裡,傷人者多矣。

小兒丹毒,一歲以上者,易治。未周歲者,難治。

有因驚後而發丹者,此毒氣由內出外,易治。有先發丹而後驚者,此毒氣由外入內者,多死不治。

一從頭項起者,名飛灶丹。

二從頭上起者,名走灶丹。

三從面上起者,名鬼火丹。

四從背上起者,名天火丹。

五從兩手起者,名天灶丹。

六從兩脅起者,名水丹。

七從臍起者,名葫蘆丹。

八從兩腳起者,名野火丹。

九從兩腳背起者,名煙火丹。

十從陰上起者,名胡漏丹。

飛灶丹:先用蔥白取自然汁搽。

走灶丹紅腫痛:用赤小豆末,雞子清調擦。

鬼火丹:用伏龍肝、雞子清調搽。

天火丹:用桑白皮末,羊脂調搽。

天灶丹:用柳木燒灰,水調搽。

水丹:用生鐵鏽末,豬油調搽。

葫蘆丹:用檳榔末,米醋調搽。

野火丹:用乳香末,羊脂調搽。

煙火丹:用豬槽下土,清油調搽。

胡漏丹:用屋漏處的土,羊脂調搽。

以上十種丹毒,俱先服防風升麻湯,以解其毒。次用蜞針法,以去其毒血,如無蜞針,用砭針法,然後用救急法。

防風升麻湯

防風,升麻,山梔仁,甘草,麥冬(去心),荊芥穗,木通,葛根,薄荷葉,玄參,連翹,牛蒡子,便秘者加大黃

水煎服。

蜞針法

用水蜞數條,放於紅腫處,令吃出毒血,立愈。

砭針法

用磁瓦片,打成尖鋒,以筷子夾定扎住,連刺令出惡血。

急救法

取灶心對鍋底焦土,研末,以新汲水調搽,干則易之。

小兒丹毒,腹脹,氣喘,悶亂,不乳,反驚搐者,皆不可治。

小兒生後,百日之內,半歲以上,忽兩眼胞紅暈微起,面青黯色,夜則煩哭,或臉如胭脂,此因伏熱在內,發之於外,初則滿面狀如水痘,腳微紅而不壯,出沒休息無定,次至頸項,赤如丹砂,名為驚丹。以三解散治之。

三解散

人參,防風,天麻,鬱金,茯神,白附子,大黃,黃芩,殭蠶,全蠍,枳殼,薄荷葉,粉草,赤芍

燈心引。

小兒驚風后,風從氣行,血從氣使,毒氣蓄於皮膚,流為腫毒,多在腮頰、耳根間,成癰成癤,謂之毒風。宜內服當歸百解散,外用拂毒散敷之。

當歸百解散

當歸,赤芍,大黃,川芎,升麻,薄荷葉,乾葛,麻黃,黃芩,甘草,枳殼,皂角刺

蔥姜引。

拂毒散

半夏(一錢),貝母,大黃,朴硝,五倍子(各二錢半)

共為末,淡醋調敷患處,干則易之。

小兒或因跌僕,刀斧破傷皮膚,風邪侵襲傷處,發此謂之破傷風。宜內服疏風活血散,外以紫金丹塗之。

白話文:

丹毒門

兒童丹毒,雖然種類繁多,但都源於心火旺盛,熱邪與血液相搏。它可能始於手腳,也可能發生在頭面、胸背等處,遊走不定,熱度如火,疼痛難忍,皮膚紅得像丹砂,因此稱為丹毒。從腹部蔓延到四肢的丹毒比較容易治療,從四肢蔓延到腹部的則較難治療。治療丹毒,必須先使用外治藥物,以解表散熱毒,才能再塗敷藥物。如果直接塗藥,則邪氣無處宣洩,反而深入體內,反而會加重病情。

一歲以上的兒童丹毒比較容易治療,未滿一歲的則較難治療。

有些丹毒是因受驚嚇後發生的,這種毒氣由內向外發散,比較容易治療;而有些丹毒是先發病然後才受驚嚇的,這種毒氣由外向內侵入,往往難以治癒。

丹毒根據發病部位的不同,又可細分為十種:

  1. 從頭項部開始的,稱為飛灶丹。
  2. 從頭頂開始的,稱為走灶丹。
  3. 從面部開始的,稱為鬼火丹。
  4. 從背部開始的,稱為天火丹。
  5. 從雙手開始的,稱為天灶丹。
  6. 從兩脅開始的,稱為水丹。
  7. 從腹部開始的,稱為葫蘆丹。
  8. 從雙腳開始的,稱為野火丹。
  9. 從雙腳背開始的,稱為煙火丹。
  10. 從陰部開始的,稱為胡漏丹。

各種丹毒的外治方法如下:

飛灶丹:先用蔥白榨汁塗抹。 走灶丹(紅腫疼痛):用赤小豆粉末與雞蛋清調和塗擦。 鬼火丹:用伏龍肝(一種礦物藥)與雞蛋清調和塗抹。 天火丹:用桑白皮粉末與羊脂調和塗抹。 天灶丹:用柳木燒成的灰,用水調和塗抹。 水丹:用生鐵鏽粉末與豬油調和塗抹。 葫蘆丹:用檳榔粉末與米醋調和塗抹。 野火丹:用乳香粉末與羊脂調和塗抹。 煙火丹:用豬槽下的泥土與清油調和塗抹。 胡漏丹:用屋簷漏水處的泥土與羊脂調和塗抹。

以上十種丹毒,都應先服用防風升麻湯解毒,然後再使用蜞針法或砭針法排出毒血,最後再使用急救方法。

防風升麻湯:防風、升麻、山梔仁、甘草、麥冬(去心)、荊芥穗、木通、葛根、薄荷葉、玄參、連翹、牛蒡子(便秘者加大黃),水煎服。

蜞針法:用幾條水蛭放在紅腫處,讓它們吸出毒血,即可痊癒。

砭針法:用磁瓦片打磨成尖頭,用筷子夾住扎入患處,放血。

急救法:取灶膛底部焦土研磨成粉末,用新汲的水調和塗抹,乾燥後再換新的。

如果兒童丹毒伴有腹脹、氣喘、煩悶、拒乳、驚厥等症狀,則預後不良。

嬰兒出生後一百天內,或者六個月以上,突然出現雙眼紅腫、面色青暗、夜間煩躁哭鬧,或者臉色像胭脂一樣紅,這是由於體內伏熱外發,初期面部像水痘一樣,腳部輕微發紅,症狀時隱時現,然後蔓延到頸部,皮膚紅如丹砂,稱為驚丹,可用三解散治療。

三解散:人參、防風、天麻、鬱金、茯神、白附子、大黃、黃芩、殭蠶、全蠍、枳殼、薄荷葉、粉草、赤芍,燈心草引。

兒童驚風後,風邪循氣血運行,毒氣蓄積於皮膚,形成腫毒,多見於腮頰、耳根等處,形成癰疽,稱為毒風,宜內服當歸百解散,外敷拂毒散。

當歸百解散:當歸、赤芍、大黃、川芎、升麻、薄荷葉、葛根、麻黃、黃芩、甘草、枳殼、皂角刺,蔥姜引。

拂毒散:半夏(1錢)、貝母、大黃、朴硝、五倍子(各2.5錢),共研末,用淡醋調敷患處,乾燥後再換新的。

兒童跌打損傷或刀傷後,風邪侵襲傷口,則會發病,稱為破傷風,宜內服疏風活血散,外塗紫金丹。

疏風活血散:當歸、生地黃、川芎、赤芍、荊芥、防風、甘草、紅花、蘇木,水煎服,加少量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