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69)

回本書目錄

別論 (69)

1. 八味丸之腹證

地黃治臍下不仁及煩熱,具強心作用。地黃合澤瀉、茯苓、附子為利尿作用;薯蕷、山茱萸有滋養強壯作用;牡丹皮佐地黃而治煩熱,並可和血;桂枝抑制水毒之上衝;附子刺激新陳代謝機能,使臍下不仁等之組織弛縱者可以復舊,並治下體部之冷感,及知覺運動之不全或全麻痹等。

故包含是等藥品之本方以臍下不仁為主目的,尿利之減少或頻數,及全身之煩熱,或手掌、足蹠之更互的出沒煩熱與冷感為副目的,更參照上記及下列諸說而用之也可。

《方機》於本方之主治曰:「腳氣疼痛,少腹不仁(蕤賓),足冷或痛,少腹拘急,其便不利者(應鐘)。」

求真按:「疼痛者,為附子、桂枝之治處。足冷者,附子之療所也。」

夜尿,或遺尿者。

《建殊錄》曰:「某僧一身腫脹,小便不利,心中煩悶,氣息欲絕,腳尤濡弱。一醫作越婢加朮附湯飲之,數日無效。先生診之,按至少腹,得其不仁之狀,乃與八味丸。一服心中稍安,再服小便快利,未盡十劑而痊愈。」

求真按:「此病恐係慢性腎炎,余亦於此證而煩熱不堪病者,與本方而得速效者矣。」

《醫方口訣集》本書方條曰:「下焦虛憊,或小便不禁者,或癃閉者,痿痹者,皆可用之。」

《古方便覽》本方條曰:「一人患熱病後口渴,飲茶湯每日約三四升,小便晝夜五、六十次,其他無少苦,諸治不得奏效。余即作八味丸料使飲之,諸證頓除。」

《成績錄》曰:「一男子腰以下痹,冷痛,手足煩熱,舌上黑苔如實狀,先生與八味丸而痊愈。」

求真按:「此舌黑苔,必為濕潤。」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產後水腫,腰腳冷痛,小腹不仁,小便不利者,以水煮服之。」

淋家,小便晝夜數十行,便了微痛,常有便意,咽乾口渴者,稱氣淋。老人多患斯證,宜此方。又治陰痿及白濁證,小腹不仁無力,腰腳酸軟或痹痛,小便頻數者,婦人白帶甚者,亦宜此方。

求真按:「余亦屢用本方治是等之病矣。」

白話文:

八味丸這藥方,主要針對肚臍下方失去知覺及發熱的症狀,因為其中的地黃具有強心作用。地黃搭配澤瀉、茯苓、附子能加強利尿效果;山藥和山茱萸則有滋養強壯的功效。牡丹皮可以輔助地黃治療發熱,並能幫助活血。桂枝可以抑制體內因水液代謝失常引起的向上衝逆的現象;附子則能刺激新陳代謝,使肚臍下失去知覺的組織恢復正常功能,也能改善下半身冰冷、感覺運動不靈活或完全麻痺等問題。

因此,這個藥方主要針對肚臍下方麻木的問題,同時也能改善小便量減少或頻繁、全身發熱、以及手掌腳掌交替出現發熱和冰冷的狀況。在使用時,可以參考上述和以下的各種論述。

《方機》這本書中提到,八味丸主要治療「腳氣疼痛,小腹麻木,腳冰冷或疼痛,小腹緊繃,以及排便不順暢」等症狀。

求真認為:「疼痛是附子和桂枝的作用,腳冰冷則是附子的療效。」

八味丸也適用於夜間頻尿或遺尿的狀況。

《建殊錄》記載,一位僧人全身腫脹、小便不順暢、心中煩悶、呼吸困難、雙腳特別虛弱。一位醫生用了越婢加朮附湯,但幾天都沒有效果。後來,另一位醫生診斷時,按壓到他的小腹發現麻木,於是給他服用八味丸。服藥一次後,他覺得心裡比較平靜,再服藥後小便就順暢了,不到十劑就痊癒了。

求真認為:「這位僧人可能患有慢性腎炎,我也曾用這個藥方快速治好發熱不止的病人。」

《醫方口訣集》說,八味丸適用於「下焦虛弱、小便失禁、小便不通、肢體痿弱麻痺」等情況。

《古方便覽》記載,有一個人熱病後口渴,每天喝三四升的茶,小便晝夜五六十次,沒有其他不適,各種治療都無效。後來用八味丸的藥材讓他服用,各種症狀就立即消失了。

《成績錄》說,一位男子腰部以下麻痺、冰冷疼痛、手腳發熱、舌頭上有黑苔,醫生用八味丸治好了他。

求真認為:「這種黑苔一定是濕潤的。」

《類聚方廣義》提到,八味丸可以治療「產後水腫、腰腳冰冷疼痛、小腹麻木、小便不順暢」等問題,用水煎服即可。

淋症患者,小便晝夜數十次,排尿時稍微疼痛,常有尿意,咽喉乾燥口渴,這稱為氣淋,老年人多患此症,適合用八味丸治療。此方也適用於男性陽痿、白濁(尿道分泌物)等疾病,以及小腹麻木無力、腰腳酸軟或麻痛、小便頻繁等情況。婦女白帶過多的問題也適合用這個藥方。

求真認為:「我曾經多次用八味丸治療這類的疾病。」

2. 地黃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地黃

【集解】《別錄》曰:「地黃生咸陽川澤黃土地者佳。二月、八月採根陰乾。」

弘景曰:「咸陽,即長安也。」

乾地黃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本經》)

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別錄》)

助心膽氣,強筋骨,長志,安魂,定魄,治驚悸勞劣、心肺損、吐血、鼻衄、婦人崩中血運。(大明)

產後腹痛。(甄權)。

涼血,生血,補腎水真陰,除皮膚燥,去諸濕熱。(元素)

主心病,掌中熱痛,脾氣痿蹶,嗜臥,足下熱而痛,吐血。(好古)

生地黃

【主治】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後血上薄心,悶絕,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搗飲之。(《別錄》)

解諸熱,通月水,利水道。(甄權)

《本草備要》曰:「乾地黃,甘苦,寒。…涼血,治血虛發熱、勞傷咳嗽、痿痹、驚悸、血運、崩中。…長肌肉,利大小便,調經、胎不安。又能殺蟲,治心腹急痛。」

由是觀之,則地黃有止血,利尿,強壯,強心,解熱,鎮咳,鎮靜,鎮痛等諸作用也明矣。然以之應用於臨床上,當以血脫(南涯翁所說)、血虛(《本草備要》所說),即貧血虛弱與臍下不仁為主目的,煩熱及其他症狀為副目的。

白話文:

地黃的醫療效用

《本草綱目》說:

地黃

【產地與採集】《別錄》記載:「地黃生長在咸陽地區的河川濕地黃土地中品質最好。在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陰乾。」 陶弘景說:「咸陽,就是指長安。」

乾地黃

【味道與性質】味道甘甜,性質寒涼,沒有毒性。

【主要治療】

  • 可以治療身體內部損傷。
  • 可以驅除血脈阻塞不通,填補骨髓,增長肌肉。
  • 煎湯服用可以去除體內的寒熱積聚,消除麻木疼痛。(《本經》記載)
  • 可以治療男子因過度勞累或受傷引起的五種虛損和七種損傷,以及女子因身體內部損傷導致的子宮出血、漏血、惡血、尿血等問題,也能夠通利大小腸,去除腸胃中的積食。… 能夠補充五臟的內在虛損,疏通血脈,增強體力,使耳聰目明。(《別錄》記載)
  • 可以幫助心膽之氣,強健筋骨,增強意志,安定魂魄,治療因驚嚇、過勞、虛弱引起的心悸、心肺損傷、吐血、流鼻血以及婦女的崩漏等症狀。(大明)
  • 可以治療產後腹痛。(甄權記載)。
  • 能夠涼血,產生新的血液,補益腎臟的陰液,去除皮膚乾燥,消除體內的濕熱。(李杲記載)
  • 可以治療心臟疾病,手掌發熱疼痛,脾胃虛弱導致的肢體無力,嗜睡,腳底發熱疼痛,吐血等症狀。(張元素記載)

生地黃

【主要治療】可以治療婦女崩漏不止,以及產後血衝上心導致的昏迷,身體受傷,胎動不安或胎兒不下等症狀。… 也可以治療瘀血、血滯、流鼻血、吐血等問題,將生地黃搗碎取汁飲用。(《別錄》記載)

  • 可以解除各種熱症,疏通月經,利尿。(甄權記載)

《本草備要》說:「乾地黃,味甘苦,性寒。… 可以涼血,治療血虛發熱、勞傷咳嗽、肢體麻木、驚悸、血崩等症狀。… 能夠增長肌肉,通利大小便,調理月經,安胎。也能夠殺蟲,治療心腹疼痛。」

由此看來,地黃具有止血、利尿、強壯、強心、解熱、鎮咳、鎮靜、鎮痛等多種作用是很明顯的。但是將它應用於臨床時,應以治療血脫(南涯翁所說)、血虛(《本草備要》所說),也就是貧血虛弱和臍下麻木為主要目的,而發熱和其他症狀則作為次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