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70)

回本書目錄

別論 (70)

1. 薯蕷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山藥,入脾肺二經,補其不足,清其虛熱,固腸胃,潤皮毛,化痰涎,止瀉痢,…益腎,強陰,治虛損勞傷,…又能益心氣,治遺精健忘。」

據此說觀之,則本藥為滋養強壯性的止瀉藥矣。

白話文:

《本草備要》說:「山藥,進入脾經和肺經,能夠補益它們的不足,清除虛熱,鞏固腸胃,潤澤皮膚毛髮,化解痰液,止住腹瀉和痢疾,…還能補益腎臟,增強陰液,治療虛弱虧損、勞累損傷,…又能補益心氣,治療遺精和健忘。」

根據這些說法來看,山藥這種藥材是一種具有滋養強壯功效的止瀉藥。

2. 山茱萸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山茱萸實

【氣味】酸平,無毒。

【主治】強陰益精,安五臟,通九竅,止小便利,久服明目強力。(《別錄》)

治腦骨痛,療耳鳴,補腎氣與陽道,強陰莖,添精髓,止老人尿不節,治面上瘡,…止月水不定。(甄權)

暖腰膝,助水臟。(大明)

【發明】

好古曰:「滑則氣脫,澀劑所以收之。山茱萸止小便利,秘精氣,取其味酸澀以收滑也。」

據以上各說觀之,則本藥為滋養強壯性的收斂藥矣。

白話文:

山茱萸的醫治效用

【氣味】味道酸,性平,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能夠強壯陰氣、增益精氣,安定五臟,疏通九竅,止住小便頻繁,長期服用可以使視力清晰、身體強壯。(出自《別錄》)

可以治療腦骨疼痛,治療耳鳴,補益腎氣和陽氣,使陰莖強壯,增添精髓,止住老年人小便失禁,治療臉上的瘡,…止住月經不調。(出自甄權的著作)

可以溫暖腰膝,幫助腎臟功能。(出自《大明本草》)

【功效闡述】

李杲說:「滑利就會使氣散脫,用澀性的藥物來收斂。山茱萸能止住小便頻繁,固藏精氣,是取其酸澀的味道來收斂滑脫的現象。」

綜合以上各家說法來看,這種藥可以說是滋養身體、強健身體的收斂藥物。

3. 麻黃湯之注釋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傷寒論》)

【註】

本方雖與桂枝湯同為太陽病之治劑,然如既述之桂枝湯證,為皮膚弛縱而汗自出者,即水毒不鬱滯於體表,身體非不疼痛,然身疼腰痛,骨節疼痛,不至劇烈。又此毒不迫於呼吸器,故不喘。而本方證因皮膚緻密而緊張,汗不出,故排泄被阻止,於是水毒迫於肌肉或關節,致成身疼腰痛,骨節疼痛,侵入呼吸器而使作喘也。由此觀之,僅由汗出與不出之差,即有霄壤之別,故診斷時務宜謹慎從事,不可有誤。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之,宜麻黃湯。(《傷寒論》)

【註】

所謂太陽與陽明合病者,是指示太陽病不解而轉屬於陽明之機會與有陽明證時而兼發太陽證之時相似也。前者自表及於裡,後者由裡達於表也。然太陽、陽明二證,在共存時則相等,而前者為普通所見,故暫置之,今就後者說明之。大概陽明證以瀉下可解,然有時病毒之一部欲由皮膚逃遁而現表證,同時有迫呼吸器而發喘證者。此際固有陽明證,而太陽證亦一時的存在也。

故成氏所謂太陽與陽明之合病而胸滿者,由喘而胸腔之內壓增高,壓下橫膈膜,心下與肋骨弓下部膨滿之謂,即喘為主證,而胸滿為客證也。故以主證之喘為目的而用本方,則喘與胸滿亦皆治愈之意也。

何以特記此無意味之客證之胸滿,而猶云不可下之,是亦仲景之深意所在。此喘而胸滿與大承氣湯證之腹滿而喘者頗相類似,而示其鑒別法也。詳言之,大承氣湯證之腹滿而喘,由病毒充實於腹內而成腹滿,因腹滿而迫使橫膈膜上升,致成喘證,是以腹滿為主證,而喘為客證也。

故以腹滿為目的,而以大承氣湯瀉下病毒時,則腹滿與喘皆愈矣,然不能治喘而胸滿者,則麻黃湯證之喘而胸滿者,暗示不可誤為腹滿而喘,以大承氣湯下之之意也。決斷病證之表裡主客,為決汗下之重大關鍵,不可不深留意之。

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傷寒論》)

【註】

當患太陽病,經過十日以上尚不愈時,呈脈浮細而好橫臥者,表證之謂外,即表證已解也。設有此狀,而胸滿骨痛者,可與小柴胡湯。脈但現浮,無他證者,為表證未全去,宜與本方之意也。本條所以稱與,不稱宜者,稱宜為應一時病變之活用手段而權其機宜也。稱與者,見目前之證,為一時的處方之謂,寓有依證變化或至於轉方,亦未可知之意也。

至病證完備,無絲毫疑者,則稱主之,是三者之區別也。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須臾,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則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傷寒論》)

白話文:

麻黃湯的解釋

太陽病,出現頭痛、發燒、全身痠痛、腰痛、關節疼痛、怕風、沒有汗且呼吸急促的狀況,就用麻黃湯來治療。(出自《傷寒論》)

【解釋】

這個方劑雖然和桂枝湯一樣都是治療太陽病的藥方,但如同之前說過的桂枝湯證,是指皮膚鬆弛、容易出汗的情況,這表示體內的水分毒素沒有鬱積在體表,身體雖然會疼痛,但腰痛、關節痛不會太嚴重,而且因為毒素沒有影響到呼吸系統,所以不會喘。而麻黃湯證是因為皮膚緊密、毛孔閉塞,導致無法流汗,排泄功能受阻,所以水分毒素就跑到肌肉或關節,造成全身痠痛、腰痛、關節痛,甚至侵犯到呼吸系統而引起喘的症狀。由此可見,只是因為有沒有流汗的差別,症狀就截然不同,因此診斷時一定要非常謹慎,不能搞錯。

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作,出現喘且胸悶的狀況,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應該用麻黃湯。(出自《傷寒論》)

【解釋】

所謂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作,是指太陽病沒有好轉而轉變成陽明病,或者本來就有陽明病,同時又出現太陽病的症狀。前者是從表證傳到裡證,後者是從裡證傳到表證。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存在時,兩者程度相當,前者比較常見,所以暫且不談,現在就針對後者來說明。陽明病通常用瀉下的方法就能解決,但有時體內的毒素會想從皮膚排出去,出現表證,同時也會影響呼吸系統而引起喘的症狀。這時既有陽明病的症狀,同時也有太陽病的症狀。

成氏所說的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作,並且有胸悶的情況,是因為喘導致胸腔內壓力升高,壓迫橫膈膜,使得心下和肋骨下方出現膨脹,也就是以喘為主要症狀,而胸悶只是附帶的症狀。所以針對主要症狀的喘來使用麻黃湯,那麼喘和胸悶也都能得到治療。

為什麼特別提到沒有太大意義的胸悶這個附帶症狀,而且還說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呢?這也是張仲景的深意所在。這種喘而胸悶的狀況和大承氣湯證的腹滿而喘有些類似,這裡是要指出它們的區別。詳細來說,大承氣湯證的腹滿而喘,是因為體內毒素充滿腹部而造成腹滿,腹滿又迫使橫膈膜上升,導致喘的症狀,所以腹滿是主要症狀,而喘是附帶的症狀。

因此,針對腹滿這個主要症狀,用大承氣湯瀉下毒素,那麼腹滿和喘的症狀都能治好。但是這種方法不能治療喘而胸悶的情況,麻黃湯證的喘而胸悶,是要暗示不能誤認為是腹滿而喘,就用大承氣湯來瀉下。判斷疾病的表裡、主次,是決定要用發汗還是瀉下治療的關鍵,不可不仔細留意。

太陽病,經過十天以上沒有好轉,出現脈象浮而細、喜歡躺著休息的狀況,表示表證已經解除。如果出現胸悶和脅痛,就用小柴胡湯。如果脈象只是浮,沒有其他症狀,表示表證還沒有完全解除,應該用麻黃湯。(出自《傷寒論》)

【解釋】

當患太陽病,經過十天以上還沒有好時,如果出現脈象浮而細、喜歡躺著休息的狀況,這表示表證已經解除。如果有這種情況,而且還出現胸悶和脅痛,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脈象只是浮,沒有其他症狀,表示表證還沒完全解除,應該用麻黃湯來治療。這裡說「與」而不是「宜」,是因為「宜」是用於應對突發狀況而權宜行事,而「與」則是針對目前的症狀,是當下的處方,表示有可能會根據病情變化而更換藥方。

至於病情完整,沒有任何疑問時,才會用「主之」,這是三者之間的區別。

太陽病,出現脈象浮而緊、沒有汗、發燒、全身痠痛,經過八九天沒有好轉,表證還在,這時應該要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服藥後,過了一會兒,病人感到煩躁不安、眼睛昏花,嚴重的話會流鼻血,流鼻血後病就會好轉。會這樣是因為體內的陽氣過於旺盛,這時就用麻黃湯治療。(出自《傷寒論》)

【解釋】

「表證還在」這句話好像不是張仲景原文,所以刪掉也沒關係。原文在「服藥已」後面有「微除」兩個字,根據尾臺氏的說法,認為是「須臾」的誤寫,所以已經改過來。「目瞑」和「目眩」意思相同。流鼻血後病癒的道理,和桂枝湯的條文說的相同。至於「陽氣重故也」這句話,雖然有許多解釋,但都像是捕風捉影,所以不探討,我也不知道它的意思。

不過這對麻黃湯的使用沒有太大影響,所以暫時不問也沒關係。但有一點很重要,「麻黃湯主之」這句話,因為在最後,好像是說流鼻血病好之後還要用麻黃湯。這是因為不了解張仲景的寫作方式,這句話應該接在「發其汗」之後來解釋,比較合乎道理。

脈象是浮的,表示病在體表,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適合用麻黃湯。(出自《傷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