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66)

回本書目錄

別論 (66)

1. 豬苓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豬苓

【集解】豬苓…弘景曰:「是楓樹苓,其皮黑色,肉白而實者佳。」…時珍曰:「豬苓亦是木之餘氣所結,如松之餘氣結茯苓之義,他木皆有,楓樹為多耳。」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解傷寒、瘟疫大熱,發汗。主腫脹,滿腹急痛。(甄權)

治渴除濕,心中懊憹。(元素)

瀉膀胱。(好古)

開腠理,治淋腫、腳氣、白濁、帶下、妊娠子淋、胎腫、小便不利。(時珍)

【發明】

元素曰:「豬苓,淡滲大燥,亡津液。無濕證者勿服之。」

時珍曰:「豬苓淡滲,氣升而又能降,故能開腠理,利小便,與茯苓同功,但入補藥不如茯苓也。」

《藥徵》曰:「豬苓,主治渴而小便不利也。」

如上諸說,豬苓亦為一種之利尿藥,其作用類似於茯苓、澤瀉。所異者,本藥解熱止渴作用雖強,然治心悸亢進、肌肉痙攣則不如茯苓,治冒眩則不如澤瀉,但解熱利尿作用則較強而有力,此本藥所以用於一般之實證也。

白話文:

豬苓這種藥材,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它就像茯苓一樣,是樹木剩餘的氣所結成的,只是楓樹比較多而已。好的豬苓外皮是黑色的,內部肉質則是白色且結實。

豬苓的味道是甘甜而平和的,沒有毒性。

它的主要功效是:可以治療傷寒、瘟疫等引起的高熱,並能發汗。對於身體腫脹、腹部脹痛也有療效。(甄權認為)

豬苓能止渴、去除濕氣,也能改善心中煩悶的症狀。(李杲認為)

它還可以幫助膀胱排泄。(王好古認為)

豬苓能疏通皮膚紋理,治療淋巴腫脹、腳氣、白帶、妊娠期間的尿淋、胎兒水腫、小便不順暢等問題。(李時珍認為)

李杲認為,豬苓性質淡而滲泄,但性燥,會耗損津液,所以沒有濕證的人不應該服用。

李時珍認為,豬苓雖然能滲濕,但藥性可升可降,所以能疏通皮膚、利小便,功效和茯苓相似,但如果用在補藥方面,效果不如茯苓。

《藥徵》提到,豬苓主要治療口渴、小便不順暢的症狀。

綜合以上說法,豬苓也是一種利尿藥,作用類似茯苓、澤瀉。但豬苓雖然解熱止渴效果強,在治療心悸亢進、肌肉痙攣方面不如茯苓,治療頭暈目眩方面也不如澤瀉,但它解熱利尿的效果則比較強而有力,所以適合用在一般實證的治療上。

2. 阿膠之醫治效用

阿膠之止血作用,毋俟西醫之所教,已於二千年前周知矣。然此止血作用限於因血液之凝固性減弱與血管壁弛縱致血液之滲透亢進而出血者可知。又本藥為一種黏滑藥,自其緩和包攝作用,緩解組織之緊縮,或包攝糜爛面等。其滋潤性能醫組織之枯燥,故由此等原因而發為疼痛、出血、排膿、尿量減少或頻數、咳嗽等,亦為本藥之主治也。

白話文:

阿膠的止血效果,不需要等到西醫來教導,早在兩千年前就已經廣為人知了。然而,這種止血效果僅限於因為血液凝固能力減弱,以及血管壁鬆弛導致血液滲透性增強而出血的情況。另外,阿膠是一種黏滑的藥物,藉由其緩和包覆的作用,可以舒緩組織的緊繃,或是包覆糜爛的表面。它滋潤的特性可以醫治組織的乾燥,因此,因為這些原因而引起的疼痛、出血、排膿、尿量減少或頻繁、咳嗽等症狀,也是阿膠的主要治療範圍。

3. 滑石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身熱,泄澼,女子乳難,癃閉。利小便,療胃中積聚寒熱,益精氣。(《本經》)

通九竅六腑津液,去留結,止渴,令人利中。(《別錄》)

燥濕,分水道,實大腸,化食毒,行積滯,逐凝血,解燥渴,補脾胃,降心火,偏主石淋為要藥。(震亨)

【發明】

頌曰:「古方治淋瀝,多單使滑石。…又主石淋。」

權曰:「療五淋,主產難,…使胎滑易生,除煩熱、心躁。」

好古曰:「滑能利竅,以通水道,為至燥之劑。豬苓湯用滑石、阿膠,同為滑劑,以利水道。」

《藥徵》曰:「滑石,主治小便不利,兼治渴也。」

據以上諸說觀之,則本藥於內用時亦與外用時同。其黏滑性能緩和包攝膀胱、尿道、腸管之炎性黏膜面,故能利尿或止瀉,且其寒性同時有益於消炎的作用,故能助長此作用乎。頌、震亨二氏對滑石治結石說,以豬苓湯內有此藥之能善治該證也。

白話文:

滑石的藥性是甘甜、寒涼,沒有毒性。

主要可以治療身體發熱、腹瀉、婦女產後乳汁不下、小便不通暢。它能幫助排小便,治療胃裡積聚的寒熱,增強精氣。《本經》這樣記載。

它能疏通全身的九個孔竅和六個內臟的津液,消除體內積聚的病邪,止渴,使人腸胃通暢。《別錄》這樣記載。

滑石能燥濕,分理體內的水道,使大腸充實,化解食物中的毒素,推動積滯,去除凝結的血塊,解除乾燥引起的口渴,補養脾胃,降低心火,特別是治療結石病的重要藥物。(朱震亨說)

【藥理闡述】

宋代醫家說:「古代治療小便淋漓不盡的病症,大多單獨使用滑石。…它也主要治療結石病。」

權醫師說:「可以治療各種淋病,主要用於治療難產,…能使胎兒順利滑出,解除煩躁發熱、心神不寧。」

好古醫師說:「滑石能疏通孔竅,以疏通水道,是一種很燥的藥。豬苓湯中使用滑石、阿膠,都是潤滑的藥物,用來幫助排泄水道。」

《藥徵》記載:「滑石,主要治療小便不利,也兼治口渴。」

綜合以上各種說法來看,這種藥內服和外用效果相似。它的黏滑特性可以緩和包覆膀胱、尿道、腸道的發炎黏膜表面,所以能幫助排尿或止瀉,而且它的寒涼藥性也有助於消炎,所以能加強這些作用。宋代和朱震亨認為滑石能治療結石病,是因為豬苓湯中含有滑石,能有效治療這種病症。

4. 牡蠣澤瀉散之注釋

大病差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傷寒論》)

【註】

「差」同「瘥」,然與「愈」之全治異,是過半治尚未全治之義也。

牡蠣澤瀉散方

牡蠣、澤瀉、瓜蔞根、蜀漆、葶藶、商陸根、海藻各等分。

上研細末,一回4克許,一日三回服用。或將上藥量增量二倍以上,以水二合,煎成一合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身體腫,腹中作動,渴而小便不利者。」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後世稱虛腫有宜用此方者,當審其證以與之。」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腰以下之水氣,然用於腰以上之水氣亦有效。但宜分其虛實,若實者,可加大黃。此劉教論茞庭之經驗也。」

白話文:

大病剛好後,如果腰部以下有水腫的現象,就用牡蠣澤瀉散來治療。(出自《傷寒論》)

【註釋】

「差」的意思和「瘥」相同,但和完全康復的「愈」不同,指的是病情好轉過半但還沒完全痊癒的狀態。

牡蠣澤瀉散的組成

牡蠣、澤瀉、瓜蔞根、蜀漆、葶藶、商陸根、海藻,各藥材等量。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約4克,一天服用三次。也可以將藥材的劑量增加兩倍以上,用水約40毫升煎煮至剩一半(約20毫升)服用。

日本醫家東洞翁對此方的定義是:「治療身體腫脹,腹部有動盪感,口渴且小便不順暢的病症。」

《類聚方廣義》中關於此方的描述說:「後世認為有些虛性水腫適合使用此方,應仔細診斷辨別後再使用。」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中關於此方的描述說:「此方主要治療腰部以下的水腫,但用於腰部以上的水腫也有效。但要注意區分虛實,如果是實證,可以加大黃。這是劉教論茞庭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