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64)

回本書目錄

別論 (64)

1. 茵陳五苓散之注釋

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金匱要略》)

【註】

此方證僅有「黃疸病」三字,頗漠然。故東洞翁下本方定義為治五苓散證而發黃者,此言有理,可從之。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主小便不利,用於發黃之輕證。故《聖濟總錄》云:『此方治陰黃,身如橘色,小便不利。』陰黃之證,詳見於《巢氏病源》,非謂陰證也,謂無熱狀耳。若此證有熱狀者,宜選用梔子蘗皮湯及茵陳蒿湯。…東垣治酒客病,以用此方為最宜,蓋平日醉酒與煩悶不止者,以發汗利小便之方法為適宜也。」

求真按:「上說亦可補仲景所未備。」

茵陳五苓散方

茵陳蒿8克,五苓散4克。

煎法用法同前。

《醫方口訣集》曰:「有一人,五月間乘梅雨往返於大阪,自覺身體微熱,四肢倦怠。一醫作風濕用藥,則惡食甚,一醫作傷寒治,則發熱甚。醫治經月,前證愈甚,至寓求治。診之脈沉,問曰:『渴乎?』曰:『渴。』『小便利乎?』曰:『不利而色黃。』予曰:『《金匱》有曰:“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當發黃。

”又曰:“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因日晚不及為末,唯作湯藥服之,一帖而食進,五帖而熱退,十帖而病如失,後用調理而安。」

求真按:「如據此治驗觀之,則本方證必非無熱者,則前記淺田氏之說,似不可盡信也。」

白話文:

茵陳五苓散之注釋

關於黃疸病,可以用茵陳五苓散來治療。(這是出自《金匱要略》的記載。)

【註解】

這裡只簡單提到「黃疸病」三個字,描述得很含糊。因此,日本醫家東洞翁認為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出現黃疸的五苓散證,這個說法有道理,可以採納。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這本書中關於此方的描述說:「這個方子主要用來治療小便不順暢,適用於黃疸病情較輕的狀況。《聖濟總錄》也說:『這個方子治療陰黃,身體像橘子皮一樣黃,小便不順暢。』所謂的陰黃,詳細內容可以參考《巢氏病源》,這裡指的不是陰證,而是指沒有發熱的狀況。如果這種狀況有發熱的現象,應該選擇使用梔子蘗皮湯或是茵陳蒿湯。…東垣先生治療因飲酒過度而引起的疾病,認為這個方子最為合適,因為對於平時喝酒過多、煩悶不止的人來說,用發汗和利小便的方法最為恰當。」

求真先生認為:「以上的說明也可以補充仲景先生沒有提到的部分。」

茵陳五苓散的配方

茵陳蒿8克,五苓散4克。

煎煮和服用方法和之前說的一樣。

《醫方口訣集》中記載:「有個人在五月梅雨季往返大阪,覺得身體微微發熱,四肢無力。一個醫生當作風濕病來治療,結果反而食慾更差;另一個醫生當作傷寒來治療,結果發熱更嚴重。這樣治療了一個月,病情反而更嚴重,於是來我這裡求診。我診斷他的脈象是沉脈,問他:『口渴嗎?』他說:『口渴。』我又問:『小便順暢嗎?』他說:『小便不順暢而且顏色黃。』我說:『《金匱要略》有說過:”脈象沉,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順暢的人,應該會發黃。”又說:“黃疸病,可以用茵陳五苓散來治療。”』因為當時天色已晚,來不及把藥材磨成粉末,就直接煎成湯藥給他喝,喝了一帖藥食慾就好轉了,喝了五帖藥熱就退了,喝了十帖病就痊癒了,之後再用藥調理就康復了。」

求真先生認為:「如果根據這個治療案例來看,那麼這個方子所治療的病症應該並非沒有發熱,那麼之前淺田先生的說法,似乎就不能完全相信了。」

2. 豬苓湯之注釋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傷寒論》)

【註】

本條雖論白虎湯及大承氣湯、梔子豉湯、白虎加人參湯、豬苓湯等之五證及其鑒別法,茲止說白虎加人參湯證與豬苓湯證之區別於下。

本方證與白虎加人參湯證於渴欲飲水一點俱相等,然彼因熱毒之故,體液消耗,內外俱枯,故必有口舌乾燥,煩渴引飲之狀,而無小便不利之候,而本方證以水毒蓄積為主證,熱毒不過為客證,故無口舌乾燥,雖渴欲飲水,然無煩渴引飲之狀,小便必不利,以之不難分別之。且彼證之脈常洪大或滑大,本方證之脈必浮,以此又可得而區別之。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傷寒論》)

【註】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為白虎加人參湯證,故本條亦如上條,所以示二方證之鑒別法也。即陽明病之煩渴,因高熱持久,體液涸竭,故可與白虎加人參湯,以滋潤枯燥之組織。若誤以有奪取水分作用之本方,則體液益奪,反而增惡,故有不可與之之誡。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傷寒論》)

【註】

所謂少陰病者,脈微細,但欲寐,且下痢也。然本方證亦有下痢,且心煩不得眠,類似於陰病之但欲寐,故仲景假以本方證為少陰病,本方列於少陰篇。然其實本方證非陰病,而為陽病,則本方亦非熱劑而為冷劑也。本條不舉小便不利,是因已述於前,故略之。其下利與嘔,俱由小便不利所致也。又渴者為有濕熱,而心煩不眠亦由濕熱侵入頭腦也。

東洞翁本方定義云:「治小便不利或淋瀝,渴欲飲水者。」又云:「小便淋瀝,便膿血者(便,小便也)。」

求真按:「上說能補仲景之不足,故余亦從,以本方用於膀胱尿道疾患,尤於淋病有奇效也。」

豬苓湯方

豬苓、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7克。

上銼細,以水二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或冷服。

豬苓加甘草湯方

豬苓湯中加甘草7克。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豬苓湯證有劇痛者。

豬苓加大黃湯方

豬苓湯中加大黃3克。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豬苓湯證而宜下者。

此二方為和田東郭之創方也。

豬苓加薏苡仁湯方

豬苓湯中加薏苡仁10克。

【主治】治豬苓湯證而排膿不止者。

白話文:

豬苓湯的解說

陽明病,如果脈象是浮而且緊,感到喉嚨乾燥、口苦,肚子脹滿、呼吸急促,發燒、流汗,不覺得怕冷反而怕熱,身體感覺沉重。如果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會變得煩躁不安,心神不寧,甚至說胡話。如果用燒針來治療,一定會驚恐、煩躁、睡不著。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會導致胃裡空虛,邪氣擾動橫膈膜,心中感到煩悶,舌苔增厚,這時應該用梔子豉湯來治療。如果感到口渴想喝水,嘴巴乾、舌頭乾燥,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如果脈象浮、發燒,感到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順暢,就應該用豬苓湯來治療。(出自《傷寒論》)

【註解】

這段文字雖然提到了白虎湯、大承氣湯、梔子豉湯、白虎加人參湯、豬苓湯這五種情況以及它們的鑑別方法,這裡只說明白虎加人參湯和豬苓湯的區別。

豬苓湯的症狀和白虎加人參湯的症狀在都想喝水這一點上是相同的,但是白虎加人參湯是因為熱毒導致身體水分大量消耗,身體內外都枯竭,所以會有口乾舌燥、煩渴想喝水的症狀,但沒有小便不順暢的情況。而豬苓湯的症狀是以體內積聚水毒為主,熱毒只是次要的,所以不會有口乾舌燥,雖然也想喝水,但不會出現煩渴想喝水的狀況,小便一定會不順暢,這點可以很容易區分。而且,白虎加人參湯的脈象通常是洪大或者滑大,而豬苓湯的脈象一定是浮,這也可以作為區分的依據。

陽明病,如果流汗很多而且感到口渴,不能用豬苓湯,因為流汗過多會導致胃裡乾燥,豬苓湯又會使小便增多,加重體內水分的流失。(出自《傷寒論》)

【註解】

陽明病,流汗多又口渴,是白虎加人參湯的症狀,所以這段文字也像上一段一樣,是為了說明這兩種藥方的鑑別方法。也就是說,陽明病的煩渴,是因為高燒持續不退,體內水分枯竭,所以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滋潤乾燥的組織。如果誤用了具有利尿作用的豬苓湯,反而會使體內水分流失更多,病情會更加惡化,所以告誡不能這樣用藥。

少陰病,如果腹瀉六七天,咳嗽、嘔吐、口渴,心煩意亂睡不著,應該用豬苓湯來治療。(出自《傷寒論》)

【註解】

所謂的少陰病,脈象細微,只想睡覺,而且腹瀉。但是豬苓湯的症狀也有腹瀉,而且心煩意亂睡不著,類似於陰病只想睡覺的情況,所以張仲景把豬苓湯的症狀當成少陰病,將這個方子放在少陰篇。但實際上,豬苓湯的症狀並不是陰病,而是陽病,所以豬苓湯也不是熱性藥,而是寒涼藥。這裡沒有提到小便不順暢,是因為之前已經說過了,所以省略了。它的腹瀉和嘔吐,都是因為小便不順暢引起的。還有口渴是因為體內有濕熱,而心煩意亂睡不著也是因為濕熱侵入頭腦導致的。

東洞翁對豬苓湯的定義是:「治療小便不順暢或者淋漓不盡,感到口渴想喝水。」還說:「小便淋漓不盡,甚至排出膿血(便,是指小便)。」

求真認為:「以上說法能彌補張仲景的不足,所以我採用這個說法,認為豬苓湯可以用於治療膀胱、尿道的疾病,尤其對淋病有奇效。」

豬苓湯的藥方

豬苓、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7克。

把這些藥材切碎,用水兩合(古代容量單位)煎成一合,去除藥渣,一天分三次,溫服或者冷服。

豬苓加甘草湯的藥方

在豬苓湯的基礎上加入甘草7克。煎煮和服用方法和豬苓湯一樣。

【主治】治療豬苓湯證而且有劇烈疼痛的患者。

豬苓加大黃湯的藥方

在豬苓湯的基礎上加入大黃3克。煎煮和服用方法和豬苓湯一樣。

【主治】治療豬苓湯證而且適合用瀉下方法的患者。

這兩個方子是和田東郭創立的。

豬苓加薏苡仁湯的藥方

在豬苓湯的基礎上加入薏苡仁10克。

【主治】治療豬苓湯證而且膿液排泄不止的患者。

這個方子是我(求真)創立的。

《古方便覽》中關於這個方子的記載說:「有一個男子患有血淋病二三年,有一天大量出血,疼痛難忍,頭暈目眩,不省人事。我立刻給他用這個方子,漸漸產生效果,病也不再發作。」

《尊水瑣言》說:「全身水腫,用手按壓水腫處,感覺很有彈性,放手後立刻又腫脹起來,但是呼吸和平常一樣的,這是豬苓湯證。還有一種水腫情況和前面說的一樣,腰部以下雖然腫脹,但手臂、肩膀、胸部、背部都沒有問題,呼吸也和平常一樣,這種情況也可以用豬苓湯,不需要考慮是否口渴。」

《東郭醫談》說:「有一個男子下血,大小便都不通暢,肚子脹滿,快要死了,醫生給他用四物湯加山梔、黃柏的方子,腹脹的情況仍然很嚴重……我給他用豬苓湯加大黃,小便就漸漸通暢了。」

求真認為:「這裡說的下血沒有明確說明是腸道出血還是血尿,可能是前者。」

《青州治驗錄》記載:「老師說:『之前有一個叫若山的病人患有淋病,請我治療,診斷發現他的陰莖中有像線一樣的贅肉,小便淋漓不盡像細絲一樣,疼痛難忍,所以我用圖中所示的工具插入尿道口,把贅肉取了出來。取完後,小便就像水流一樣暢通,然後再用青蛇或後衝紉(青蛇、後衝是膏藥的名稱,青蛇紉、後衝紉是指把膏藥塗在線狀物上),並用豬苓湯加將軍來治療,沒過幾天就痊癒了。』」

求真認為:「大黃的別名是將軍,所以豬苓加將軍就是豬苓加大黃湯。」

《類聚方廣義》中關於這個方子的記載說:「治療淋病點滴不通,陰莖頭腫痛,小腹脹痛的患者。如果陰莖內部疼痛,有腫脹出血的情況,可以同時用滑石礬甘散。」

懷孕七八個月的婦女,如果出現陰部灼熱腫痛,不能站立或躺下,小便淋漓不盡,可以用三棱針輕輕刺破腫脹部位,放出瘀血後,再用這個方子,腫痛就會立刻消失,小便也會通暢。如果全身都腫脹,並出現以上症狀,應該用越婢加朮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