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63)
別論 (63)
1. 先輩之論說治驗
曾世榮曰:「小兒驚風及泄瀉,並宜用五苓散以瀉丙火,滲濕土。因其內有桂枝,能抑肝風,助脾土也。傳云:『木得桂而枯是也。』」
傷寒三四日之間,往來寒熱,自利者,邪入太陰,而猶在少陽之經也,宜本方合小柴胡湯,名柴苓湯。
求真按:「往來寒熱,自利者,係五苓散證與小柴胡湯證併發,非邪入於太陰也。」
《續建殊錄》曰:「有一男子年五十有餘,從未有疾,矍鑠如常,飲食倍於少壯時,自以為昔時好角抵之戲,故血氣能如是周流。自客歲食餌又三倍於少壯,至今年而添渴,飲水數升,未嘗腹滿,近頗自警,以數合為度,如是能飲能食,理當漸肥,而反日瘦,他亦無所苦。先生診之,問及其他。
答曰:『唯腹皮麻痹,小便頻數耳。』乃與五苓散服之,不日而渴愈。」
《成績錄》曰:「男子患消渴,日飲水數斗,小便亦多,食倍於平日。先生與以五苓散,服月餘,奏全效。」
求真按:「此二病可能是糖尿病或尿崩證。」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霍亂吐下之後,厥冷煩躁,渴飲不止,而水藥共吐者,宜嚴禁湯水果物。每欲飲水,與五苓散,但一帖分二三次服為佳,不過三帖,嘔吐煩渴必止,吐渴若止,則必厥復而熱發,身體惰痛,仍用五苓散,則必漐漐汗出,諸證脫然而愈。此五苓散與小半夏湯效用之分別也。」
此方治眼患,與苓桂朮甘湯略似,而彼以心下悸、心下逆滿、胸脅支滿、上衝等證為目的。此以發熱、消渴、目多眵泪、小便不利為目的,二方俱以利小便而奏效也。
白話文:
曾世榮說:「小兒驚風和腹瀉,都應該用五苓散來瀉掉體內的丙火(指體內過盛的熱氣),並滲利體內的濕氣。因為五苓散裡有桂枝,能夠抑制肝風,並幫助脾土運化。古籍說:『木遇到桂枝就會枯萎』,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傷寒病發作三、四天,出現忽冷忽熱,並且腹瀉的狀況,這是病邪進入了太陰,但仍然在少陽經的表現,應該用五苓散合小柴胡湯,這個方子叫做柴苓湯。
求真認為:「忽冷忽熱,並且腹瀉,是因為五苓散證和小柴胡湯證同時發作,並不是病邪進入了太陰。」
《續建殊錄》記載:「有一個五十多歲的男子,從來沒有生過病,身體非常健康,吃飯比年輕人還多。他認為是因為自己以前喜歡摔跤,所以氣血才能這樣暢通。自從去年開始,他的食量增加到年輕時的三倍,到了今年開始覺得口渴,喝水好幾升都覺得不夠,也沒有肚子脹的感覺。他最近稍微警覺,開始限制自己喝水的量,每次只喝幾合。像他這樣能吃能喝,理應漸漸變胖,反而日漸消瘦,但身體也沒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醫生診斷後,問了他其他狀況。
他回答說:『只有肚子皮膚麻木,小便次數比較多。』於是醫生給他服用五苓散,沒過幾天,口渴的症狀就好了。」
《成績錄》記載:「有一個男子患了消渴症,每天喝水好幾斗,小便也很多,食量是平常的兩倍。醫生給他服用五苓散,一個多月後,完全康復。」
求真認為:「這兩個病例可能是糖尿病或尿崩症。」
《類聚方廣義》在五苓散條目中提到:「霍亂導致上吐下瀉後,出現手腳冰冷、煩躁、口渴不止,喝水後又吐出來的狀況,應該嚴格禁止湯水和水果。每次想喝水時,給予五苓散,但一次要分兩三次服用效果較好,一般不超過三次,嘔吐和口渴一定會停止。嘔吐和口渴停止後,一定會從手腳冰冷轉為發熱,身體疲倦疼痛,這時繼續服用五苓散,一定會微微出汗,所有症狀都會自然痊癒。這就是五苓散和小半夏湯在功效上的區別。」
五苓散這個方子治療眼疾,跟苓桂朮甘湯有些相似,但苓桂朮甘湯主要是針對心下悸動、心下逆滿、胸脅脹滿、氣向上衝等症狀。而五苓散主要是針對發熱、消渴、眼睛多眼屎眼淚、小便不利等症狀。這兩個方子都是通過利小便來達到治療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