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60)

回本書目錄

別論 (60)

1. 五苓散之注釋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傷寒論》)

【註】

自首句迄於「則愈」,因發汗,太陽病解,唯因強發汗,失其體液,胃亦隨而乾燥,故煩躁而不眠,此時只欲得水,無處藥劑之必要,故只與少量之水則體液復,胃亦得以滋潤,而煩躁不眠不治而自愈之意也。「若脈浮」以下,謂若上之狀態,有脈浮數,尿利減少,微熱消渴(渴而飲水不止,尿利反小者)之證,與前不同,則以有解熱、止渴、利尿作用之本方,為之主治之義也。和久田氏曰:「大汗出」三字,斜插法也,非發汗後更出汗,欲言胃中乾,故插此三字耳。

此言有理。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傷寒論》)

【註】

本條雖說唯脈浮數與煩渴二證可用本方,其實既於前條示以小便不利,故於本條省略之,非無此證之意也。尾臺氏云:「於『發汗已,脈浮數』之下似脫『發熱,小便不利』等證,蓋發汗後煩渴者,概非本方證,而為石膏劑證。然石膏劑之煩渴必伴以脈浮滑,或滑,或洪大等,決不浮數。

今脈浮數與煩渴併舉,則雖略去『發熱,小便不利』,於本方亦無不可也。」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傷寒論》)

【註】

本條雖以茯苓甘草湯注中之尾臺氏說可解之,然恐與前條同為省文乎。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傷寒論》)

【註】

所謂有表裡證者,有脈浮、發熱、汗出而惡寒、頭項強痛(桂枝證)之表證,又有胃內停水之裡證之意。此胃內生停水者,由小便不利,即腎臟機能障礙之結果,排泄阻止,水毒充滿於胃腸之內,而此水毒伴熱毒,故渴欲飲水,然咽下之,則既為水毒充填之胃腔,再無容受之餘地,勢不得已而吐出之也,是師之所謂水逆也。

此時若用本方,則方中之桂枝由汗腺排除水毒,同時發揮解熱作用,且抑制水毒之上衝,以資他藥之活動。澤瀉為君,以治煩渴,又由豬苓、茯苓、白朮之援助,則水毒與熱毒由泌尿器驅逐之,故胃腸內之停水消失,而自能鎮吐矣。此古方之神妙,真可嘆服也。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傷寒論》)

譯者按:「原本水字之上無「冷」字,今從《傷寒論淺注補正本》增之。」

【註】

尾臺氏曰:「病在陽,應以汗解云云,是以潠灌劫激,致生變證。猶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者,誤用桂枝湯,致成種種之轉變也。今世無醫藥常識之輩,其身已有邪熱,不以為意,或冒雷雨而上途,或入水游泳而貪涼,至成是證者,夏秋之間,間亦有之,病情正同,宜用文蛤湯連進,可發汗。若用本論文蛤散,則誤矣。

白話文:

五苓散的解釋

太陽病,發汗後,大量出汗,導致胃裡乾燥,感到煩躁而睡不著,想喝水,這時只要給予少量水,讓胃氣恢復平和就能痊癒。如果出現脈搏浮、小便不順暢、輕微發熱、口渴的情況,就使用五苓散來治療。

先前提到,因為發汗導致太陽病痊癒,但若是過度發汗,會造成體液流失,胃部也隨之乾燥,所以會感到煩躁而睡不著。這時候只要想喝水,不需要其他藥物,只要補充少量水分,體液就能恢復,胃部也會得到滋潤,煩躁和失眠的問題自然會解決。而後面的「若脈浮」以下,指的是在上述情況下,如果出現脈搏浮數、小便減少、輕微發熱和口渴(喝水卻還是口渴,而且小便反而減少),這種情況就和前面不同了,這時候就需要使用具有解熱、止渴、利尿作用的五苓散來治療。和久田先生認為,「大汗出」這三個字是插入語,並非指發汗後又再次出汗,而是為了說明胃部乾燥而插入的。這個說法很有道理。

發過汗後,出現脈搏浮數、煩躁口渴的情況,就使用五苓散來治療。

雖然這裡只說脈搏浮數和煩渴兩種情況可以使用五苓散,但其實之前已經提到小便不順暢了,所以這裡省略了,並不是說沒有小便不順暢的情況。尾臺先生認為,在「發汗已,脈浮數」這句話後面,應該省略了「發熱,小便不利」等症狀,因為一般來說,發汗後出現煩渴的情況,並不是五苓散的適應症,而是應該使用石膏類的藥物。但是,石膏類藥物引起的煩渴通常會伴隨脈搏浮滑、滑或洪大等情況,絕不會是浮數的脈象。現在將脈搏浮數和煩渴並列提出,即使省略了「發熱,小便不利」等症狀,仍然可以使用五苓散。

傷寒病,如果出汗後感到口渴,就使用五苓散來治療;如果不出汗也不口渴,就使用茯苓甘草湯來治療。

關於這條,尾臺先生的說法可以解釋,但可能和前一條一樣,是省略了部分症狀吧。

中風發熱,六七天都沒好轉,而且感到煩躁,有表證和裡證,想喝水,但喝下去就吐出來,這種情況叫做「水逆」,使用五苓散來治療。

所謂的「有表裡證」,指的是既有脈搏浮、發熱、怕冷出汗、頭部和頸部僵硬疼痛(桂枝湯證)等表證,又有胃內積水的裡證。胃內積水的原因是因為小便不順暢,導致腎臟功能障礙,無法正常排泄,使得水毒充滿在胃腸內。這種水毒還伴隨著熱毒,所以會想喝水,但喝下去後,因為胃裡已經充滿了水毒,沒有空間容納,所以會吐出來,這就是所謂的「水逆」。

這時使用五苓散,方中的桂枝可以通過汗腺排出水毒,同時發揮解熱作用,並抑制水毒向上衝逆,幫助其他藥物發揮作用。澤瀉是主要的藥物,用來治療煩渴,再加上豬苓、茯苓、白朮的輔助,就可以將水毒和熱毒從泌尿系統排出,胃腸內的積水消失,自然就能止吐了。這個古方非常神奇,實在令人讚嘆。

疾病屬於陽證,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卻反而用冷水潑灑或灌注,這樣會使熱被阻擋而無法散去,反而更加煩躁,皮膚上出現雞皮疙瘩,雖然想喝水,卻反而不覺得渴,這時應該服用文蛤散;如果沒有好轉,就服用五苓散。

翻譯者補充說明:原文的「水」字前面沒有「冷」字,現在根據《傷寒論淺注補正本》加上。

尾臺先生認為,疾病屬於陽證,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卻用潑灑或灌注的方式來刺激,反而會產生變化。就像傷寒病脈搏浮、自汗出、小便頻繁、心煩、輕微怕冷、腿部抽筋的情況,如果誤用了桂枝湯,就會產生各種變化。現在有些沒有醫藥常識的人,身上已經有邪熱,卻不以為意,或是冒雨趕路,或是游泳貪涼,導致這種情況,在夏秋季節也偶爾會出現,病情和這裡說的一樣,應該使用文蛤湯連續服用,可以發汗。如果使用原文提到的文蛤散,就會出錯。

「潠」和「噀」是同一個字,《說文解字》解釋為「含水噴出」。灌,就是澆灌的意思。《玉函》將「彌更」解釋為「須臾」。

和久田先生認為,古人有潑水、灌水的治療方法。潑水就是用水噴在臉上,灌水就是用水澆在身上。這兩種方法可以用於陽氣鬱結的情況,用水氣從外刺激,讓鬱結的陽氣勃發,發散開來就能痊癒。如果沒有這種陽氣鬱結的情況,用潑水、灌水的方法,反而會使表面的熱被阻擋,無法散發出去,更加往內逼迫而產生心煩,皮膚上因為正氣虛弱而出現雞皮疙瘩。出現雞皮疙瘩的原因是被水阻擋的關係。

熱氣被水阻擋而往內攻,雖然想喝水,卻反而不覺得口渴,如果沒有給予水,不久後又會想喝水,這就是文蛤散的適應症。如果服用文蛤散沒有好轉,反而更加想喝水,像口渴一樣,這就是有煩熱,又有水氣,應該服用五苓散來觀察是否有效。

求真補充說明:這兩種說法各有道理,在理論上難以判斷誰對誰錯,學習者應該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來驗證是否正確。

原本使用下法來治療,所以導致心下痞(胃部堵塞),使用瀉心湯,心下痞沒有好轉。這個人感到口渴、口乾煩躁、小便不順暢,應該使用五苓散來治療。

太陽病因為誤用下法,導致表面的熱氣內陷,造成心下痞(胃部膨滿),這是大黃黃連瀉心湯的適應症。但是這裡的心下痞,不僅僅是因為表熱內陷,還因為小便不順暢導致胃內積水,所以即使使用了瀉心湯,心下痞也沒有好轉。如果出現這種心下痞,並且感到口乾煩躁、小便不順暢,就應該使用五苓散來治療。這也是五苓散證和大黃黃連瀉心湯證的區別方法。

尾臺先生認為,「渴而口燥煩」應該改為「渴而煩躁」,供大家參考。

霍亂,出現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熱症明顯且想喝水,就使用五苓散來治療;如果寒症明顯且不想喝水,就使用理中丸來治療。

霍亂是指吐瀉、病情反覆無常的疾病總稱。尾臺榕堂和今村了庵兩位先生,在霍亂初期使用葛根加朮湯,效果很好。另外,使用五苓散或茯苓澤瀉湯,可以治療下痢發熱、口舌乾燥、煩躁口渴、喜歡喝冷水,或者有水逆症狀的情況。由此可見,仲景先生的治療方法,可以說是面面俱到、圓融無礙。

脈搏浮、小便不順暢、輕微發熱、口渴,應該使用五苓散來治療。(出自《金匱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