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59)

回本書目錄

別論 (59)

1. 茯苓甘草湯之注釋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傷寒論》)

【註】

尾臺氏曰:「考傷寒汗出章,似脫『發熱、脈浮數、小便不利』等證,方中多用生薑,則『不渴』之上又似脫『嘔而』二字,特於汗出者,豈可用此方乎?其有脫逸明矣。」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先宜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則水漬入胃,必作利也。(《傷寒論》)

【註】

本條為陰證與本方證併發之證候,若陰證危急,則宜先治為通則,然今僅有厥,更無其他危急之證,則當以本方先去心下之水毒,然後可治其厥,不然,則水毒流入腸內,必作下痢也。而仲景此論,乃暗示本方不僅能治因腎藏機能障礙之水瀉的下痢於未發,亦能治其既發之意也。

本方為苓桂朮甘湯之去朮加生薑,故其作用亦相類似。然有別者,彼方長於利尿作用,而本方有長於鎮嘔的健胃作用,故於嘔吐諸病,尤於惡阻證有應用之宜也。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14.5克,桂枝9.5克,生薑14.5克,甘草5克。

上藥銼細,以水二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三回或分數回,溫或冷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心下悸,上衝而嘔者。」

《東洞家配劑抄》曰:「一人年五十,七年前患俗所謂癇證,月四五發,發則顛仆不知人事,茯苓甘草湯,應鐘及紫丸。」

《方輿輗》本方條曰:「心下悸,概屬癇與飲,以此方加龍骨牡蠣絕妙。又此證有致不寐者,以酸棗湯及歸脾湯不能治也,余用此方屢奏奇效。有一婦人,自心下至膈上動悸頗甚,勢如城郭撼搖,遂眩暈不能起,夜悸煩而目不合,如是數年,屢易醫不愈。余最後診視,謂病家曰:『群醫之案不一,今我姑置其病因不論,止投以一神方,服之不怠,則可令能起。』即與茯苓甘草湯加龍骨、梅花蠣,日漸有效,淹久之病,半年痊愈,病家欣忭不勝。

此非奇藥異術,而能起沉疴痼疾者,以為漢以上之方藥也。」

《雜病辨要》痘瘡條曰:「放點稀朗紅潤而心下悸者,急當治其悸,否則小便不利,水氣滿於皮膚,而結痂必遲,治悸宜茯苓甘草湯。」

求真按:「觀此可見腎臟與心下悸(胃內停水)與痘瘡之關係如何密切矣。」

白話文:

茯苓甘草湯之注釋

傷寒病,如果發汗後感到口渴,就用五苓散治療;如果不渴,就用茯苓甘草湯治療。

註解:

尾臺氏說:「考察傷寒汗出的情況,似乎遺漏了『發熱、脈搏浮數、小便不利』等症狀。這個方子中大量使用生薑,那麼『不渴』的上面又好像遺漏了『嘔吐』兩個字,特別針對汗出的人,難道可以用這個方子嗎?明顯是有遺漏的地方。」

傷寒病,如果出現四肢厥冷,並且心下部位有悸動,應該先治療體內的水分問題,服用茯苓甘草湯,然後再治療厥冷。不然的話,水邪侵入胃中,必定會導致腹瀉。

註解:

這一條說明,這是陰證和本方證候同時出現的情況。如果陰證很危急,應該先處理陰證,這是通用的原則。然而,現在只有厥冷,沒有其他危急的症狀,那麼就應該先用這個方子去除心下部位的水毒,然後才能治療厥冷。不然的話,水毒進入腸道,必定會引起腹瀉。仲景在這裡暗示,這個方子不僅能預防因腎臟功能障礙引起的水瀉,也能治療已經發生的腹瀉。

這個方子是苓桂朮甘湯去掉白朮,再加入生薑,所以它的作用也和苓桂朮甘湯類似。但是,這兩個方子還是有區別的:苓桂朮甘湯更擅長利尿,而茯苓甘草湯更擅長鎮吐、健胃。因此,對於各種嘔吐的疾病,尤其是孕婦的妊娠嘔吐,更適合使用茯苓甘草湯。

茯苓甘草湯的配方:

茯苓14.5克,桂枝9.5克,生薑14.5克,甘草5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400毫升煎煮至200毫升。去渣,每日服用三回或分多次服用,溫熱或放涼後服用。

東洞翁對這個方子的定義是:「治療心下悸動,氣向上衝擊而導致嘔吐。」

《東洞家配劑抄》記載:「有個人五十歲,七年前得了俗稱的癲癇,每月發作四五次,發作時會昏倒,不省人事。服用茯苓甘草湯,再搭配應鐘和紫丸,病就好了。」

《方輿輗》中關於這個方子的記載說:「心下悸動,通常是癲癇或飲邪造成的。用這個方子加龍骨、牡蠣效果非常好。而且這種症狀有時會導致失眠,用酸棗仁湯和歸脾湯都治不好。我用這個方子多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一個婦人,從心下到膈肌上悸動得非常厲害,好像城牆搖晃一樣,因此頭暈不能站立,晚上心悸煩躁、睡不著覺,這樣持續了好幾年,換了很多醫生都沒治好。我最後給她診治,告訴她:『各位醫生的診斷都不一樣,現在我暫且不論病因,只給你用一個神奇的方子,堅持服用,就能讓你站起來。』就給她開了茯苓甘草湯加龍骨、煅牡蠣,病情逐漸好轉。這個病持續了很久,用了半年就痊癒了,病人家裡的人非常高興。

這並不是什麼奇藥異術,而是使用了漢朝之前的古老方藥,就能治癒頑固的疾病。」

《雜病辨要》痘瘡條說:「痘瘡出疹,如果稀疏、顏色紅潤,但心下部位有悸動,就應該趕緊治療悸動,不然的話,小便會不通暢,水氣會充滿皮膚,導致結痂延遲。治療悸動就適合使用茯苓甘草湯。」

求真按:「從這裡可以看出,腎臟、心下悸動(胃內停水)和痘瘡之間的關係是多麼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