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54)

回本書目錄

別論 (54)

1. 苓甘五味薑辛湯之注釋

衝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苓桂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金匱要略》)

【註】

衝氣即低者,謂服苓桂五味甘草湯後上衝低降也。而反更咳云云者,雖上衝降下而反更咳嗽、胸滿之意。此所以以下申述不得不用本方之理由也,即於此證,雖宜用苓桂五味甘草湯,因無上衝,故去桂枝,以有咳嗽、胸滿,故加乾薑、細辛以治之之意也。

苓甘五味薑辛湯方

茯苓7克,甘草、乾薑、細辛各5.5克,五味子8.5克。

煎法用法同前。

白話文:

如果患者服用苓桂五味甘草湯後,原本上衝的氣已經下降,但反而出現咳嗽、胸悶等症狀,這時就應該使用苓甘五味薑辛湯來治療咳嗽和胸悶。

這裡的「衝氣即低」指的是服用苓桂五味甘草湯後,原本向上衝的氣已經下降了。而「反更咳」的意思是說,雖然上衝的氣已經下降,但反而出現咳嗽和胸悶的症狀。這段文字就是要說明,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一定要使用苓甘五味薑辛湯的原因。也就是說,雖然這個病症原本適用苓桂五味甘草湯,但因為沒有上衝的症狀,所以要去掉桂枝,並因為出現咳嗽和胸悶,所以要加上乾薑和細辛來治療。

苓甘五味薑辛湯的組成

茯苓7克,甘草、乾薑、細辛各5.5克,五味子8.5克。

煎煮和服用方法與之前相同。

2. 苓甘五味薑辛夏湯之注釋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衝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納半夏以去其水。(《金匱要略》)

【註】

丹波氏曰:「按此節當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作一段看,咳滿即止,是薑辛之效著也。然藥勢燥胃,故發渴,而下焦之水亦隨而發動,此際更宜苓桂五味甘草湯者,意在言外矣。服之以下是承上節治其咳滿之句,服之咳滿即止,當發渴,而反不渴者,言心下為有支飲也。

渴反止,宜從趙氏注(趙注服湯後,咳滿即止,三變而更渴,衝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反不渴者,為支飲之水蓄積於胸中故也)讀為反不渴,程氏亦然。此支飲與青龍湯證不同。所謂冒者,即前條時復冒之加重也。復納半夏,所以驅水飲,止嘔逆也。

苓甘五味薑辛夏湯方

茯苓7克,甘草、細辛、乾薑各3.5克,五味子8.5克,半夏11克。

煎法用法同前。

《續建殊錄》曰:「一男子鬱鬱不樂,咳嗽短氣,動搖則胸悸甚,上氣微嘔,不欲飲食,小便不利,盜汗出,時時搶於心下,或胸中痛,與苓甘薑味辛夏湯加人參。服藥後,諸證漸退,逾月痊愈。」

求真按:「苓甘薑味辛夏湯加人參者,為苓甘薑味辛夏湯與人參湯合方之意也。」

白話文:

苓甘五味薑辛夏湯之注釋

如果咳嗽和胸悶的症狀停止後,反而出現口渴,而且感覺有氣往上衝的感覺,這是因為用了細辛和乾薑這兩種藥性偏熱的藥材的緣故。正常情況下,服用這些藥後應該會感到口渴,如果反而不渴了,這就表示體內有停滯的痰飲。這種痰飲停留在體內,會讓人感到頭暈,頭暈後會想嘔吐,這時候應該加入半夏來幫助去除體內的水飲。(以上是《金匱要略》中的記載)

註解:

丹波氏認為,這段話應該把「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當作一句來看,咳嗽胸悶停止,表示乾薑、細辛的效果發揮了。但因為這些藥比較燥熱,容易讓胃部乾燥,所以會口渴,同時也會使下焦的水氣往上衝。這時應該要使用苓桂五味甘草湯,這是沒有明說的暗示。後面說「服之」指的是承接前面「治療咳嗽胸悶」的部分,如果服藥後咳嗽胸悶好了,正常應該會口渴,但如果反而不渴,表示心口下方有痰飲。

「渴反止」應該照趙氏的註解(趙氏認為服藥後咳嗽胸悶止住,經歷三次變化反而更口渴,並有氣往上衝的感覺,是因為細辛、乾薑是熱藥。如果服藥後應該口渴卻不渴,表示痰飲積聚在胸中)理解成「反而不渴」,程氏也是這樣認為。這種痰飲和使用青龍湯證的症狀不同。這裡說的「冒」,是說前面提到「時復冒」的情況更加嚴重了。重新加入半夏,是為了驅散體內水飲,止住嘔吐。

苓甘五味薑辛夏湯的配方:

茯苓7克,甘草、細辛、乾薑各3.5克,五味子8.5克,半夏11克。

煎煮和服用方法與前面相同。

《續建殊錄》記載:「有一個男子感到憂鬱不快樂,咳嗽氣短,稍微動一下就覺得心悸很厲害,氣往上衝,稍微想吐,不想吃東西,小便不順暢,有盜汗,常常覺得心下不舒服,有時候胸口痛。給他服用苓甘薑味辛夏湯加上人參後,所有症狀逐漸減退,一個多月就痊癒了。」

求真認為:「苓甘薑味辛夏湯加人參,是指苓甘薑味辛夏湯和人參湯合在一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