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68)

回本書目錄

別論 (68)

1. 少陽病之注釋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少陽病症狀:口苦、喉嚨乾澀、頭暈。(《傷寒論》)

《金鑒》曰:「口苦者,熱蒸膽氣上溢也。咽乾者,熱耗其津液也。目眩者,熱薰眼發黑也。」此揭中風傷寒邪傳少陽之總綱,凡篇中稱少陽中風傷寒者,即具此證之謂也。

白話文:

《金鑒》上說:「口苦的人,是熱氣蒸發,膽氣上升溢出引起的。咽喉乾燥的人,是熱氣耗盡了津液引起的。眼睛眩暈的人,是熱氣燻蒸眼睛,導致眼睛發黑引起的。」這揭示了中風傷寒邪氣傳入少陽經的總綱,凡是書中提到少陽中風傷寒的,都是指具有這些症狀的。

柯氏曰:「太陽主表,頭項強痛為提綱。陽明主裡,胃家實為提綱。少陽位於半表半裡,故仲景特揭口苦、咽乾、目眩為提綱。蓋口、咽、目之三者,不可謂之表,又不可謂之裡,是由表入於裡,裡出於表之處,故謂之半表半裡也。苦、乾、眩者,他人所不知,惟病者獨知之,所以診家不可無問法也。」

白話文:

柯氏說:「太陽主治表症,頭痛、頸項強痛是它的主要症狀。陽明主治裡症,胃脘部實證是它的主要症狀。少陽位於半表半裡之間,所以仲景特別提出口苦、咽乾、眩暈作為它的主要症狀。口、咽、目這三個部位,既不能說是表症,也不能說是裡症。它是從表入裡、從裡出表的部位,所以稱為半表半裡。口苦、咽乾、眩暈這些症狀,只有病人自己知道,別人是不知道的,所以診斷者不能不向病人詢問這些症狀。」

南涯氏曰:「少者,微少也。陽氣盛於裡位者,謂之少陽。口苦、咽乾、目眩者,此其候也。曰口、曰咽、曰目,皆裡位也。曰苦、曰乾、曰眩,皆熱氣上進所致。氣稍盛於裡,不能暢達於表者,此陽氣微少之狀也,因名曰少陽。」

白話文:

南涯氏說:「少者,是微弱的意思。陽氣旺盛而集中在內部,就叫做少陽。症狀是口苦、喉嚨乾澀、頭暈目眩。所謂的口、咽喉、眼睛,都是內部的位置。所謂的苦、乾、眩,都是因為熱氣上升而引起的。少陽是指陽氣稍微旺盛於內,卻無法暢通到體表的狀態,因此才取名為少陽。」

求真按:「歸納以上諸說,則本條之意義自明。概括言之,不問為傷寒,為中風,及其他諸病,總有口苦、咽乾、目眩之自覺證者,皆可準少陽病治之,實亦少陽病診斷法之大綱也。然咽乾、目眩二證,非少陽病亦有之,難為準據。唯口苦一證,無所疑似,可為確徵。以之為主目標,他二證為副目標,後可肯定為少陽病也。

白話文:

求真註解:「綜上所述,這個條目的含義就清楚了。概括來說,不管是傷寒,還是中風,以及其他疾病,總有口苦、咽乾、目眩的自覺症狀者,都可以依照少陽病的治療方法,這也是少陽病診斷方法的大綱。然而咽乾、目眩這兩個症狀,在少陽病以外的疾病也可能出現,難以作為依據。只有口苦這個症狀,沒有疑似,可以作為確切的徵兆。把它作為主要的目標,其他兩個症狀作為輔助的目標,那麼就可以肯定為少陽病了。

苦、乾、眩三證於半表半裡炎證之餘波,上達於口腔、咽頭、眼球,可知矣。」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傷寒論》)

【註】

白話文:

苦、乾、眩這三個症狀,是半表半裡炎症的餘波,向上蔓延到口腔、咽喉、眼球,這是可以理解的。

少陽中風,兩耳聽不見,眼睛發紅,胸中鬱悶煩躁,不能使用瀉下藥,使用瀉下藥就會心悸並且驚恐。

少陽中風,是口苦、咽乾、目眩之候。以中風而兩耳無所聞、目赤者,與口苦、咽乾、目眩同,乃胸腹間炎證之餘波,迫於頭腦使然也(可知柴胡劑所以治重聽、耳聾、眼疾矣)。胸中滿者,說詳後,為胸脅苦滿之略文。胸中滿而煩者,即因胸脅苦滿而煩悶也。下謂少陽病在半表半裡,而非在裡者,故可和之,而不宜吐下也。

若誤用吐下,必至於心悸而驚躁。唯其不可吐下,故宜主以小柴胡湯也。

白話文:

少陽中風,症狀是口苦、咽乾、頭昏眼花。如果中風同時伴隨耳聾、眼睛紅腫,這些症狀和口苦、咽乾、頭昏眼花一樣,都是胸腹發炎的餘波影響到頭部所致。因此,柴胡劑可以治療耳聾、重聽和眼疾。胸中滿悶的症狀,詳細說明會在之後討論,這裡只簡述胸脅苦滿的概況。胸中滿悶且煩躁,就是因為胸脅苦滿而導致的煩悶。少陽病症狀介於表裡之間,並非完全屬於裡證,所以可以調和治療,不適合用吐下法。

如果誤用吐下法,就會導致心悸、驚慌失措。由於不適合吐下法,所以應該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傷寒論》)

【註】

白話文:

若傷寒病人脈象如琴絃般緊而細,伴有頭痛發熱症狀,則屬於少陽病。少陽病不能發汗,如果發汗,則會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這是胃氣不和所致。如果胃氣調和,則病可痊癒;如果胃氣不和,則會煩躁不安,並伴有心悸。

《金鑒》曰:「脈弦細,少陽之脈也。上條不言脈,此言脈者,補言之也。頭痛、發熱、無汗,傷寒之證也,又兼見口苦、咽乾、目眩少陽之證,故曰屬少陽也。蓋少陽之病,已屬半裡,故不可發汗。若發汗,則益傷其津,而助其熱,必發譫語。既發譫語,則是轉屬胃矣,若其人津液素充,胃能自和,則或可愈,否則津乾熱結,胃不能和,不但譫語,且更煩而悸矣。」

白話文:

《金鑒》中說:「脈弦細是少陽經的脈搏。上文沒有提到脈象,此處提到脈象,是補充說明。頭痛、發熱、無汗,是傷寒的證狀,再加上口苦、咽乾、目眩是少陽經的證狀,所以說它屬於少陽。少陽的病,已經屬於半裡,所以不可發汗。如果發汗,就會進一步損傷津液,而助長熱氣,必定會出現譫語。一旦出現譫語,就轉屬於胃經了。如果這個人的津液本來就充足,胃能自和,則或可痊癒。否則,津液乾枯,熱氣鬱結,胃不能和,不僅出現譫語,還會更加煩躁而悸動。」

求真按:「注語『若其人』以下,非是,不可從。」

王氏曰:「凡頭痛發熱,俱為在表,惟此頭痛發熱為少陽,何也?以其脈弦細,故知邪入於少陽之界也。」

白話文:

王氏說:「凡是頭疼發熱的,都因為病邪在體表,只有這種頭痛發熱屬於少陽經病邪,為什麼呢?因為它的脈搏細而緊,所以知道邪氣已經進入少陽經的範圍內了。」

注:注語「若其人」以下,不是正經話,不能依據。

求真按:「本條之前半,說少陽病與太陽病之鑒別法,而後半論少陽病誤為太陽病,因誤治而生變證也。即頭痛發熱雖似太陽病,然太陽病脈必浮,今脈弦細,則非太陽病而為少陽病明矣。又少陽不可發汗者,因少陽病脈弦細而不浮,非由發汗可解之機,故不可以桂枝、麻黃、葛根劑。

白話文:

求真按:這條文的前半部分,講的是少陽病與太陽病的鑑別方法,而後半部分討論少陽病被誤診為太陽病,因誤治而產生的併發症。也就是說,頭痛發熱雖然類似太陽病,但太陽病的脈搏一定浮數,現在脈搏弦細,就不是太陽病,而是少陽病了。另外,少陽病不能發汗,是因為少陽病的脈搏弦細而不浮,不是發汗就可以解決的,所以不能用桂枝、麻黃、葛根這些藥。

發汗則譫語者,若誤以桂、麻、葛劑發汗,徒竭其津液,使胃腸枯燥,至成陽明病,而發譫語,此處暗示為調胃承氣湯證也。此屬胃者,因誤汗而譫語,轉屬於陽明之謂也。『胃和則愈』以下,蓋謂因誤汗而譫語者,以調胃承氣湯除熱毒,調和胃腸,則治愈矣。若不然,至成煩悶而心悸動矣云云。

白話文:

總結以上三種解釋:凡是所謂的少陽病,不論是從太陽病轉變而來,還是自然發生,都是在胸腹兩個腔室的交界處的臟器組織發生炎症,其餘波影響到上部,成為固定的口苦、咽乾、目眩,有時還會導致雙耳失聰、眼睛發紅、頭痛,波及到外表而導致發熱。因為不是表證,所以脈搏不浮;不是裡證,所以脈搏不沉。因為位於這兩者之間,所以脈搏也是準確地在浮沉之間,呈現出弦細的象徵,所以嚴禁使用汗吐下。

此乃述少陽病之大綱,至於細目,揭載於下,與諸條不相矛盾。例如嚴禁汗吐下,並柴胡桂枝湯之發汗,大柴胡湯之瀉下是也。

白話文:

上文概述了少陽病的綱要,至於細節,記載於下,與其他條文並無矛盾。例如嚴禁發汗、嘔吐、瀉下,但是柴胡桂枝湯發汗,大柴胡湯瀉下卻不受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