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52)

回本書目錄

別論 (52)

1. 麻黃附子甘草湯之注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裡證,故微發汗也。(《傷寒論》)

白話文:

少陰病,發病時間為二到三天,使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少量發汗。由於三到四天以內沒有內臟方面的症狀,所以採用少量發汗的方法。

【註】

少陰病者,謂脈微細,但欲寐,且有惡寒、蜷臥、小便清利等證。裡證者,與陽證之裡證,即陽明證全異。陰證之裡證,謂有吐利清穀等之候。本條與次條之麻黃附子細辛湯條均論陰證兼表證之治法,即稟賦薄弱或後天有缺陷者,若患中風或傷寒時不如強壯者之呈太陽、少陽、陽明證,而直發為少陰之症狀。

白話文:

少陰病的人,脈搏微弱細弱,經常想睡覺,並且畏寒、蜷縮著身子睡覺,小便清澈通暢。少陰病的裡證,與陽證的裡證(即陽明證的全證),完全不一樣。少陰病的裡證,是指有嘔吐、腹瀉清穀等症狀。本條與下一條的麻黃附子細辛湯條,都討論陰證兼表證的治法,也就是體質虛弱或後天有缺陷的人,如果患了中風或傷寒,不像強壯的人那樣呈現太陽、少陽、陽明的症狀,而是直接發出少陰的症狀。

初期二三日間,無陰證之裡證,即吐利清穀之症狀,而現陰證之表證,即微發熱、惡寒等之證候,故於發表藥之麻黃中加入治陰證藥之附子或附子、細辛,如本方或麻黃附子細辛湯,用之以微發汗而治其表證也。所謂微發其汗者,因陰證宜禁汗吐下,然今有表證,故不得已而發表,是發汗不宜令其過度之意也。

白話文:

在病情初期二至三天內,沒有陰證的裡證,只有吐、瀉大便稀稀水水的症狀,而出現了陰證的表證,即輕微發熱、畏寒等症狀,所以,在發表的藥物麻黃中加入治陰證的藥物附子或附子、細辛,就像本方的麻黃附子細辛湯,用它來微微發汗、治療其表證。所謂微發其汗,是因為陰證應該禁汗、吐、下,然而現在有表證,所以不得不發表,意思是發汗不宜過多。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甘草湯。浮者,宜杏子湯。(《金匱要略》)

白話文:

如果生病,症狀是脈搏沉細,屬於少陰。脈浮的是風,不是水;虛胖的是氣。水,發汗後就好了。脈沉的,宜用麻黃附子甘草湯。脈浮的,宜用杏子湯。

【註】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金鑒》云:『“氣水”之“氣”字,當為“風”字。』若無水虛脹者,為風水,發其汗即已。按風水脈沉者,宜此方汗之,當參看防己黃耆湯條。又按《金匱小注》未見杏子湯,恐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子炳以為未妥,謂為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試於事實,子炳為優。」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這本書裡對於這個藥方的條目說:「《金匱要略》上說:『“氣水”的“氣”字,應該是“風”字。』如果不見有水虛腹脹的情形,那就是風水病,只要發散他的汗氣就沒事了。根據脈象沉細的人有風水病的,適合用這個藥方發散汗氣來治療,可以參考防己黃耆湯的內容。又根據《金匱要略小注》裡沒有看到杏子湯這一帖藥,應該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張子炳認為這樣不妥,說應該是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從實際療效來看,張子炳的說法較優。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甘草麻黃湯證之惡寒或身微痛者。」

由此二說,可知本條之意矣。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甘草各14.5克,附子7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白話文:

東洞翁本方定義: 用於治療「甘草麻黃湯」證狀,也就是惡寒或全身輕微疼痛的症狀。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 麻黃:14.5 克
  • 甘草:14.5 克
  • 附子:7 克

將上述藥材切細研磨,加入水 500 毫升,煎煮至剩餘 200 毫升。濾去渣滓,分為三份,一日溫服。

2. 麻黃附子細辛湯之注釋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傷寒論》)

白話文:

少陰病,一開始患病時,出現高燒、脈沉的症狀,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為主治方。

【註】

少陰病始得之者,初病脈微細而有欲寐之情況,開始即病陰證之謂也。少陰病普通不發熱,今反發熱。又陽證之發熱,脈必浮,今亦反之發熱而脈沉。是證與脈反於常規,故云反也。

白話文:

小腸熱證剛開始發生的時候,患者脈象細微而想睡覺,一開始就生病,出現陰虛的症狀。小腸熱證通常不會發燒,現在卻發燒了。再者,陽虛的發燒,脈搏必定浮躁,現在卻相反,發燒而脈搏沉細。這個症狀與脈象違反了常規,所以說它反常。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細辛各14.5克,附子7克。

上細銼,以水三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白話文: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麻黃、細辛,各十四點五克;附子,七克。

以上藥物皆研成細末,加入水三碗,煎煮成一碗。將藥渣濾除,每日分三次溫服。

《醫經會解》本方條曰:「若少陰證,脈沉,但欲寐,始得之,發熱肢厥,無汗者,為表病裡和,當用此方以緩汗之。」

白話文:

在《醫經會解》這本書的條目中提到:「如果出現少陰證的症狀,脈搏沉弱,只想睡覺,剛開始發熱的時候四肢冰冷,沒有汗,這是表病裡和的證狀,應該用這個方子來慢慢發汗。」

《張氏醫通》曰:「暴啞聲不出,咽痛異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有痰,或清痰上溢,脈多弦緊,或數疾無倫,是大寒犯腎也,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溫之。」

白話文:

《張氏醫通》上說:「突然聲音嘶啞、說不出話,咽喉疼痛異常,突然發病,或者想咳嗽卻不能咳嗽,或者有痰,或有清痰上溢,脈象大多弦緊,或者脈率快而沒有規律,是嚴寒侵犯腎臟引起的,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補治療。」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麻黃附子甘草湯證之不急迫而有痰飲之變者。」

白話文:

東洞翁本方定義:用於治療《麻黃附子甘草湯》証狀,但是症狀不急迫且有痰飲等變化者。

《方輿輗》曰:「余壯年時治一患者,年甫五歲,病痘初發,與葛根大黃湯,自第三日放點,至第四日而痘皆沒,但欲寐,絕飲食,脈沉,熱除,宛然少陰之病狀也。因勸轉就他醫,病家不聽,強請治之。再潛心細診,沉脈之中猶覺神存,乃與麻黃附子細辛湯。翌日,痘再透發,脈復,氣力稍增,由是起脹貫膿,順候也,結痂而愈。

白話文:

《方輿輗》中記載:「我年輕的時候治過一位患者,年僅五歲,痘疹初發,我給他開了葛根加大黃湯,從第三天開始生出痘點,到第四天痘疹全部消失,但他整天想睡覺,什麼都不吃不喝,脈搏沉弱,熱度退盡,完全是少陰病的症狀。所以我勸他轉投其他醫生,但病人家屬不聽,強烈要求我繼續治療。我再次仔細診脈,在沉弱的脈象中還感覺到有一絲生氣,於是給他開了麻黃附子細辛湯。第二天,痘疹再次透發出來,脈搏恢復,體力也有所增長,從此開始腫脹化膿,一切順應自然,最後結痂痊癒。

惟此兒無熱毒,為尋常之痘耳,因多用葛根加大黃湯,使發汗過多,大便微溏,故有此變。此是余初年未熟之咎也,然幸兒未夭折,得免其父母之譏譴,亦大幸矣。」

白話文:

這個孩子沒有熱毒,只得了普通的痘瘡。因為使用了過多的葛根加大黃湯,導致出汗過多,大便微溏,纔出現了這種情況。這是因為我年輕時經驗不足,幸好孩子沒有夭折,免得受到父母的責罵,這也是非常幸運的了。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解少陰之表熱。一老人咳嗽吐痰,午後背脊洒淅惡寒後,微似發汗不止。一醫以為陽虛之惡寒,與醫王湯,無效,服此方五帖而愈。」

白話文: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的方劑條目中說:「這個方劑能夠解除少陰病的表熱。有一個老人咳嗽吐痰,在下午的時候,背後冷汗直冒、怕冷,接著微微出汗不停。一位醫生以為這是陽虛所致的怕冷,就給他服用了醫王湯,但沒有效果。服用這個方劑五帖後就痊癒了。」

求真按:「余亦曾治老人之支氣管炎,用本方即得效矣。」

白話文:

內容求真按:「我也曾經治療過老年人的支氣管炎,用這個方劑竟然有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