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38)

回本書目錄

別論 (38)

1. 黃耆建中湯之注釋

虛勞裡急,諸不足,黃耆建中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和久田氏曰:「諸不足者,氣血均不充足之謂也。案:黃耆有伸張正氣於肌表,而回復其津液之能。諸肌表之不足者,皮膚乾而不潤,衛氣不固其腠理,津液由自汗或盜汗而消失。黃耆能伸正氣,回津液,固密其腠理,則瘀水自回降,小便通利,滑肌膚而得潤澤。抑黃耆雖云治自汗盜汗,然皆由正氣之不足,故不可以此為主能也。

余之用黃耆,不必汗之有無,但得肌表乏正氣者,即不誤矣。」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主小建中湯之中氣不足,腹裡拘急,而帶諸虛不足者,故加黃耆也。仲景之黃耆,大抵為托表、止汗、去水之用,此方可知亦以外體不足為目的也。此方雖用於虛勞之證,腹皮貼於背,無熱而咳者,然或有微熱者,或汗出者,無汗者,俱可用之。」

黃耆建中湯方

小建中湯加黃耆5.5克。

煎法用法同前。

《續建殊錄》曰:「一男子久患咳,嘗吐血,爾後氣力大衰,短氣息迫,胸中悸而煩,腹肌攣急,不能左臥,寐則汗出,下利日一二行,目上、足跗微腫,咳不止,飲食減少,羸瘦尤甚,與黃耆建中湯,盜汗止,攣急漸緩,得以左臥而不下利,微腫散,咳依然,更兼用解毒散,逾日,諸證全退。」

白話文:

黃耆建中湯,主要治療因虛勞導致的身體內部拘急、各種虛弱不足的症狀。

註解:

和久田氏認為,所謂「諸不足」,指的是氣和血都不充足的情況。他分析,黃耆具有將正氣擴散到體表,並恢復體液的功能。體表虛弱不足的症狀,像是皮膚乾燥沒有光澤,衛氣無法固守皮膚的紋理,體液因為自汗或盜汗而流失。黃耆能夠擴充正氣,恢復體液,加固皮膚紋理,那麼體內停滯的水液自然就能回歸正常,小便通暢,皮膚變得光滑潤澤。雖然說黃耆能治療自汗和盜汗,但這些都是因為正氣不足所引起的,所以不能把治療汗症當作黃耆的主要功效。

我使用黃耆,不論有沒有出汗,只要是體表正氣不足的情況,就可以使用,不會有錯。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在討論這個方子的條文時說:「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小建中湯的病症,也就是中氣不足,腹部裡面拘緊,同時又帶有各種虛弱不足的症狀,因此加入了黃耆。張仲景使用黃耆,大多是為了托舉體表、止汗、去除體內水液。由此可知,這個方子也是以改善體表虛弱不足為目的。這個方子雖然是用於虛勞的病症,像是腹部瘦到皮包骨,沒有發熱卻咳嗽的狀況,但也可能會有微微發熱、出汗或不出汗的情況,都可以使用。」

黃耆建中湯的藥方是:

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加入5.5克的黃耆。

煎煮和服用方法與小建中湯相同。

《續建殊錄》記載:「有一位男子長期咳嗽,曾經咳血,之後身體非常虛弱,呼吸短促急迫,胸口感到心悸煩躁,腹部肌肉痙攣拘急,無法向左側臥睡,睡著後就會出汗,一天會拉肚子一兩次,眼睛上方和腳背微微腫脹,咳嗽不停,飲食減少,身體非常消瘦。給他服用黃耆建中湯後,盜汗停止,肌肉痙攣逐漸緩和,可以向左側臥睡,也不再拉肚子,微腫消散,但咳嗽仍然存在。後來再配合使用解毒散,過了一天,所有症狀都完全消失。」

2. 當歸建中湯之注釋

《千金》內補當歸建中湯:治婦人產後虛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氣,或小腹中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飲食。產後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為善,令人強壯,宜當歸建中湯。(《金匱要略》)

【註】

吸吸者,吸氣性呼吸困難。少氣者,極度之淺表性呼吸也。

當歸建中湯方

當歸7克,桂枝、生薑、大棗各5.5克,芍藥11克,甘草3.5克。

煎法用法同前。若大虛,則加飴糖六兩,湯成納之,暖於火上,令飴消。若去血過多、崩傷、內衄不止,加地黃六兩、阿膠二兩,合八味,湯成,納阿膠。若無當歸,以芎藭代之,若無生薑,以乾薑代之。

白話文:

**《千金》內補當歸建中湯:**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婦女產後身體虛弱、營養不足的情況。主要症狀是肚子裡面像針刺一樣的疼痛不停,呼吸困難、感覺氣不夠用,或是小腹有緊繃、抽痛的感覺,疼痛會牽引到腰背,導致吃不下東西。產後一個月就可以開始服用,一天可以喝四五劑效果最好,可以讓人身體強壯,適合使用當歸建中湯。這段文字出自《金匱要略》。

【註解】

「吸吸」指的是吸氣的時候呼吸困難。而「少氣」指的是呼吸非常淺,幾乎感覺不到在呼吸。

當歸建中湯的藥方

當歸7克,桂枝、生薑、大棗各5.5克,芍藥11克,甘草3.5克。

煎藥和服用的方法跟之前的用法一樣。如果身體非常虛弱,可以加入六兩的麥芽糖,在藥湯煮好後加入,放在火邊加熱,讓麥芽糖融化。如果產後失血過多、崩漏、體內出血不止,可以加入六兩的生地黃和二兩的阿膠,總共八味藥一起煎煮,煮好後加入阿膠。如果沒有當歸,可以用川芎代替,如果沒有生薑,可以用乾薑代替。

3. 當歸建中湯之腹證

本方於桂枝加芍藥湯,或小建中湯,加以治貧血性之瘀血之當歸,則於腹證上亦同為腹直肌攣急,然左側殊甚,臍下部(殊於左腸骨窩部)有軟弱瘀血塊,呈一般貧血之虛狀。

《漫游雜記》曰:「有一婦人,經水至五十餘不斷,其至也每月十四、五日,血下三倍於常人,面目黧黑,肌膚甲錯,暈眩日發四、五次,數步不能,徹夜不眠,呻吟之聲聞於四鄰,其脈沉細,其腹空脹,心下暨肚腹各有一塊堅如石,蓋因敗血凝結,震蕩鮮血也。余一診曰:『腹力虛竭,不當攻積塊,惟與滋潤之方,觀其動靜。

』家有二子,懇請不罷,乃與當歸建中湯,使日服二帖。經五十餘日,無他異,唯覺暈眩稍減耳。又數日,其左足發腫毒,一日三五次,暴熱來去。家人驚,請他醫,他醫診為氣疾,與三黃湯,二日許,暈眩大發,卒厥欲死。於是遑遽,再請於予。余曰:『病不可攻而攻,故有斯變,斯人斯疾,除當歸建中湯,不宜別進一方也。

』使服建中湯數百日,覺身體滋潤,徐徐以艾炷,於是再作建中湯與之。半歲,暈眩不發,日行數百步,血來減於前。於是灸於脊際,日三四穴,漸增至五六穴,共約三十七穴,每月輪次為之,終則與建中湯。如是一年許,血來減半,面目皮膚生津液。又經一年,徒步涉山河,詣築後之善導寺。

《續建殊錄》曰:「一老婦腿足疼痛十餘年,遂成攣急而痿躄,身體羸瘦,腹中拘攣,胸脹如龜背,仰臥不能轉側,唯飲食如常,故氣力不衰。先生與當歸建中湯及消塊丸,逾月能步行矣。」

《成績錄》曰:「一男子二十餘歲,腰腳攣急微痛,上衝耳鳴,經年不治。先生用當歸建中湯,兼以應鐘散而愈。」

歸耆建中湯方

黃耆建中湯中加當歸7克。煎法用法同前。

本方雖為華岡青州氏之創方,其實為師之黃耆、當歸二建中湯之合方,常用於外科的疾患。其法散見於所著諸書,但皆零星雜出,茲不集錄。

《類聚方廣義》黃耆建中湯條曰:「此方加當歸名歸耆建中湯,治諸瘍膿潰之後,荏苒不愈,虛羸煩熱,自汗盜汗,稀膿不止,新肉不長者。若惡寒下利,四肢厥冷者,更加附子。又治痘瘡淡白而不灌膿之際,及灌膿之際平塌灰白,或內陷外剝,下利微冷,聲啞脈微者,兼用伯州散。」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為青州所意創,雖用於瘡瘍,亦宜用於虛勞之盜汗、自汗證。」

白話文:

當歸建中湯的腹部症狀表現,和桂枝加芍藥湯或小建中湯類似,都會出現腹直肌的攣急,但左側的狀況會特別明顯,肚臍下方(特別是左腸骨窩部位)會有柔軟的瘀血塊,整體呈現一般貧血的虛弱狀態。

《漫遊雜記》中記載:「有一位婦人,經血到了五十多歲還沒停,而且每次來月經都在每個月的十四、五號,出血量是常人的三倍,臉色蠟黃發黑,皮膚粗糙,常常頭暈,一天發作四、五次,走幾步路都困難,整夜無法入睡,呻吟聲連鄰居都聽得到,她的脈象沉細,腹部空虛脹大,心下和肚腹各有一塊堅硬如石的硬塊,這是因為壞血凝結,衝擊新鮮的血液所導致。我第一次看診時說:『她的腹部力量已經虛弱到極點,不應該用攻破積塊的方式治療,只能用滋潤的藥方,觀察情況再說。』她家裡有兩個兒子,苦苦哀求不要放棄治療,於是我就給她開了當歸建中湯,讓她每天服用兩帖。吃了五十多天,沒有其他變化,只覺得頭暈稍微減輕。過了幾天,她的左腳長了腫毒,一天發作三、五次,忽冷忽熱。家人很驚慌,請了其他醫生,其他醫生診斷為氣疾,給她開了三黃湯,吃了兩天,頭暈更嚴重,差點暈死過去。於是慌忙地再來找我。我說:『她的病不應該用攻伐的方式來治療,才會變成這樣,像她這種體質和病況,除了當歸建中湯,不適合再用其他藥方。』於是讓她服用建中湯幾百天,覺得身體變得滋潤,慢慢地用艾炷灸療。之後又開建中湯給她服用,過了半年,頭暈的狀況不再發作,每天可以走幾百步,經血也比之前減少。接著開始在脊椎上灸療,每天三、四個穴位,慢慢增加到五、六個穴位,總共灸了約三十七個穴位,每個月輪流灸。之後再配合服用建中湯。這樣過了一年左右,經血減少了一半,臉色和皮膚也開始有光澤。又過了一年,她竟然能徒步翻山越嶺,到達重建後的善導寺。」

《續建殊錄》中記載:「一位老婦人腿腳疼痛十多年,最後變成攣縮、無力而癱瘓,身體消瘦,腹部拘攣,胸部脹滿像龜背,仰臥時無法翻身,只有飲食正常,所以氣力還沒有衰退。醫生給她開了當歸建中湯和消塊丸,一個多月後她就能夠走路了。」

《成績錄》中記載:「一位二十多歲的男子,腰腳攣縮、輕微疼痛,而且會有往上衝到耳朵的耳鳴,經過一年都沒治好。醫生使用當歸建中湯,搭配應鐘散,就治好了。」

歸耆建中湯的藥方

在黃耆建中湯中加入當歸7克。煎煮和服用方法和原方相同。

這個藥方雖然是華岡青州先生所創,但實際上是融合了老師的黃耆和當歸二建中湯的複合方,常被用於外科疾病。這種用法散見在許多著作中,但都零星散落,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類聚方廣義》的黃耆建中湯條中說:「這個方子加上當歸,就叫做歸耆建中湯,可以用來治療各種瘡瘍化膿後,久久不癒,身體虛弱、煩躁發熱、自汗盜汗、稀薄的膿液流個不停、新肉長不出來的狀況。如果出現怕冷、腹瀉、四肢冰冷的情況,可以再加入附子。也可以用來治療痘瘡顏色淡白而不化膿時,或化膿後扁塌灰白,或內陷外剝,腹瀉微冷,聲音沙啞、脈搏微弱的狀況,可以同時使用伯州散。」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中提到:「這個藥方是青州先生所創,雖然是針對瘡瘍使用,但也適用於虛勞引起的盜汗、自汗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