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31)

回本書目錄

別論 (31)

1.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之注釋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治肺痿吐涎沫。(《金匱要略》)

【註】

方名之上冠以「千金」二字者何?因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十六卷,惟《傷寒論》十卷傳於後世,餘皆散逸。宋時有王洙者,自蠹簡中發現仲景之《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然《玉函》者,說明傷寒之證治,故與《傷寒論》無大差異,僅於字句間有多少之相違耳。

然《金匱》有《傷寒論》中所無之論說方劑,故為必要而不可缺,但因歷時頗久,每有散缺,故其時高保衡、孫奇、林億三氏協力引用仲景之方法,由《千金方》、《外臺秘要》等之古書中,抄書之而成完本,命名為《金匱要略》。

此際編者等因引用仲景之法方之書籍,或尊敬其編著者之精神,故於仲景之方名上,冠以此書名或編著之名,此係《金匱要略》之由來,而以「千金」二字冠於本方者,意謂本方不存於《金匱》,而由《千金方》抄錄之也,其他諸方亦同此例。

所謂肺痿者,《金匱》曰:「熱在上焦,因咳為肺痿。…咳唾膿血,脈數虛者為肺痿。」

淺田氏云:「熱在上焦,肺氣痿弱,咳有濁唾涎沫,脈數者,名曰肺痿。…故以為虛證,後世所謂勞嗽是也。」

《尊生書》云:「勞傷脾肺,甚者多吐膿血,漸成為肺痿,將成勞瘵與肺痿者,可視為勞嗽之一證也。」

據上所云,肺痿即現今之肺結核,然丹波氏在所著《金匱要略述義》本方條有「按此方,…蓋亦屬肺冷之痿」。由是觀之,則肺痿有冷、熱二種,而本方能治肺冷之痿,然不可用於發熱不熱的現時之肺結核矣。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方

桂枝、生薑、大棗各9克,甘草、皂莢各6克。

煎法用法同前。

白話文: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是用來治療肺痿,症狀是會吐出很多帶有黏液的口水。(這是從《金匱要略》這本書來的)

【註解】

為什麼這個方子的名稱前面要加上「千金」兩個字呢?這是因為張仲景寫了《傷寒雜病論》這本書,總共有十六卷,但是流傳下來的只有《傷寒論》十卷,其他的都散失了。到了宋朝,有個叫王洙的人,從舊書堆中發現了張仲景的《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但是《玉函》這本書主要是在講述傷寒的證狀和治療方法,所以和《傷寒論》沒有太大的差異,只是在文字和句子上有些微不同。

然而,《金匱》中有一些《傷寒論》沒有的理論和方劑,所以這本書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但是因為年代久遠,內容有些散失和缺漏。當時的高保衡、孫奇、林億三個人就共同合作,引用張仲景的方法,從《千金方》、《外臺秘要》等古書中,將內容抄錄下來,整理成完整的版本,命名為《金匱要略》。

當時的編者們因為引用了張仲景的方子和理論的書籍,為了尊敬張仲景或者書籍的作者,所以在張仲景的方子名稱前面,加上了書名或作者的名字。這就是《金匱要略》的由來。而這個方子前面加上「千金」兩個字,是表示這個方子原本沒有收錄在《金匱》中,而是從《千金方》這本書中抄錄過來的。其他的方子也是相同的道理。

所謂的肺痿,《金匱》這本書說:「熱在上焦,因為咳嗽而導致肺痿。…咳出來的是膿血,而且脈搏快速虛弱,就是肺痿。」

淺田氏認為:「熱在上焦,肺氣虛弱,咳嗽時會有混濁的口水和黏液,而且脈搏快速,這種情況叫做肺痿。…所以認為這是虛證,後世說的勞嗽就是這種情況。」

《尊生書》說:「因為過度勞累導致脾肺受損,嚴重的話會吐膿血,慢慢變成肺痿,將要變成勞瘵和肺痿的,可以看作是勞嗽的一種症狀。」

根據上面所說,肺痿就是現在的肺結核。但是丹波氏在他寫的《金匱要略述義》關於這個方子的章節中提到:「按這個方子來看,…應該也是屬於肺寒引起的痿。」從這裡看來,肺痿有寒證和熱證兩種。這個方子能夠治療肺寒引起的肺痿,但是不能用來治療發燒或沒有發燒的現代肺結核。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的組成

桂枝、生薑、大棗各9克,甘草、皂莢各6克。

煎藥和服用的方法跟前面說的相同。

2. 皂莢丸之注釋

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金匱要略》)

【註】

所謂咳逆上氣者,為咳嗽頻發之意。時時吐濁者,時時吐濁痰也。但坐不得眠者,坐則咳嗽少,呼吸稍舒,臥則咳嗽頻發而不得眠也。

皂莢丸方

皂莢末、棗肉等分。

上藥以蜂蜜為丸。一回4克許,一日三回服用。

白話文:

咳嗽氣喘,氣往上衝,常常吐出混濁的痰液,只能坐著不能躺下睡覺,這種情況可以用皂莢丸來治療。《金匱要略》

【解釋】

所謂的咳嗽氣喘,氣往上衝,是指咳嗽頻繁發作的意思。常常吐出混濁痰液,是指常常吐出混濁的痰液。只能坐著不能躺下睡覺,是指坐著的時候咳嗽會比較少,呼吸也比較順暢,但是躺下的時候咳嗽就會頻繁發作而無法入睡。

皂莢丸的處方

皂莢粉末、棗肉,兩者等量。

將上述藥材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每次服用約4克,一天服用三次。

3. 皂莢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皂莢,辛溫而性燥。…吹之、導之,則通上下關竅而湧吐痰涎。搐鼻立作噴嚏,治中風口噤,胸痹,喉痹。服之則除濕去垢,消痰破堅,殺蟲下胎,治風濕風癩,痰喘腫滿,堅癥囊結。塗之則散腫消毒。煎膏,貼一切痹痛。合蒼朮焚之,辟瘟疫濕氣。一種小如豬牙,一種長而枯燥,一種肥厚多脂,多脂者良。」

《方輿輗》曰:「心嘈無可奈何,與皂莢如粟米者,僅五七丸。」

據此二說觀之,則本藥為猛烈之刺激藥,似不可輕輕內用。

白話文:

《本草備要》說:「皂莢,味道辛辣,性溫且乾燥。...用吹或導的方式,可以打通上下關竅,使痰液湧出。用來刺激鼻腔會立刻打噴嚏,可以治療中風導致的口噤、胸痹和喉痹。服用可以去除體內濕氣污垢,消除痰液,化解堅硬的腫塊,殺蟲墮胎,治療風濕病、麻風病、痰喘、水腫脹滿、堅硬的腫塊和囊腫。塗抹可以消腫解毒。煎煮成膏藥,可以貼敷治療各種痹痛。與蒼朮一同燃燒,可以避開瘟疫和濕氣。皂莢有三種,一種小如豬牙,一種長而乾燥,一種肥厚多脂,其中以肥厚多脂的品質最好。」

《方輿輗》說:「心裡感到煩躁難耐,可以服用像小米粒大小的皂莢,僅需五到七丸即可。」

根據這兩種說法來看,皂莢這種藥是一種強烈的刺激藥,似乎不應該輕易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