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總論 (3)

回本書目錄

總論 (3)

1. 脈應及診脈法

西醫之診脈,雖偶遇微弱之脈狀時施行樟腦(Camphor)注射,以診脈定療法,非全無之。然多以之供斷病名預後之參考而已,於診脈與治法間不可分之關係,不知也,豈不生輕視之弊乎?反之,中醫診脈為僅次於診腹之重要診斷法,且負有指示治法之任務。如東洞翁之言曰:「多數之疾病,根源於腹部。

白話文:

西醫的診脈,雖然偶爾在遇到微弱的脈象時會使用樟腦注射,來診斷脈象以確定療法,但這種做法並非完全沒有。然而,大多數情況下,診脈僅用於提供斷定病情和預後的參考,而對於診脈與治療方法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卻一無所知,這難道不會產生輕視的弊端嗎?相反,中醫的診脈是僅次於診腹的重要診斷方法,而且還肩負著指示治療方法的任務。正如東洞翁所說:「大多數疾病,根源在於腹部。」

」則診腹之重要不俟辯矣。然依病證之種類,有與腹部毫無關係而專現其徵候於脈象者矣。又病雖根源於腹部而現腹證時,欲決其為虛、為實、為陰、為陽,仍必須參照脈應。例如脈浮為表病之徵,必當處以發表劑。然浮而弱時則當用桂枝,浮而緊時則當用麻黃矣。此乃不依腹證,專憑脈應以決其治法者也。

白話文:

因此,診斷腹部的病症非常重要,毋庸置疑。但是根據疾病症狀的種類,有的與腹部沒有任何關係,而專門表現出脈象的徵兆。此外,即使疾病根源於腹部並出現腹部症狀時,想要判斷是虛症、實症、陰症、陽症,仍必須參考脈象做出判斷。例如脈浮為表病的徵兆,必須處方發汗劑。然而,脈浮而弱時則應使用桂枝,脈浮而緊時則應使用麻黃。這是僅憑脈象就做出治法決定的例子,並沒有依賴腹部症狀。

脈沉為裡病之候,則宜隨腹證而定其治法。然沉而實時則處以下劑;若沉而微、弱、細、小時則當處以人參、乾薑、附子等之溫熱劑矣。此乃對照腹證與脈應,然後斷其療法也。故桂枝證者,屬陽證而表虛也;麻黃證者,屬陽證之表實也。下劑證者,屬陽證之裡實也;人參、乾薑、附子等證者,屬陰證之裡虛也。

白話文:

脈象沉伏,一般預示體內有病。需根據腹證來決定治療方法。若脈象沉且有力,可用以下劑;若脈象沉且微、弱、細、小,則應用人參、乾薑、附子等溫熱劑。這是根據腹證和脈象進行對照後,才能決定治療方法。以桂枝證為例,屬於陽證而表虛;麻黃證屬於陽證之表實;下劑證屬於陽證之裡實;人參、乾薑、附子等證則屬於陰證之裡虛。

如是,脈應及診脈法與斷證療法極有密切關係。自古以來,名醫輩出,極力研究,然後完成此脈學。然脈原富於敏感性,即於平常無病之時,精神若稍有感動則脈立呈變動矣,況於疾病之時,更加種種影響,其變化更複雜矣。故欲求診脈之無誤,須有多年熟練之經驗,否則必不能達到以脈診病之目的也。

白話文:

如果這樣,脈象和診脈方法與診斷證型和治療方法有密切的關係。自古以來,名醫輩出,極力研究,然後才完成這門脈學。然而脈象本來就極為敏感,即使在平常沒有生病的時候,精神稍有波動,脈象便會立刻呈現變化,更何況在生病的時候,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脈象的變化更加複雜了。因此想要診脈準確,必須有多年熟練的經驗,否則必定無法達到以脈象診斷疾病的目的。

大凡不論何學問,總須由經驗鍛煉而成。若直覺力不發達,必不能深入研究技術。診脈亦然,不能全由書中覓得,當就臨床中研究而得之。然對於初學者,不得不示其定型,以為學習之端緒,故自《脈學輯要》中之最要者略加解說,以供參考。

【總說】

白話文:

無論任何學問,都需要通過經驗和鍛煉才能掌握。如果直覺力不發達,就無法深入研究技術。診脈也是如此,不能完全依靠書本知識,而應該在臨牀實踐中研究和獲得。然而,對於初學者來說,不得不向他們展示一個固定的模式,作為學習的起點。因此,我們從《脈學輯要》中最重要的地方略加解釋,供大家參考。

總說

昔聖規戒,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世之人,不然。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之時,天皇氏,其民皆壽百歲而死,如此至唐虞世,壽猶百歲,而風氣漸開,故半百而衰也。周衰之後,秦用商鞅之法,反古復初,重農桑,務稼穡,故其民壽考。漢興,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尊儒術,稽古禮,節嗜慾,崇儉樸,故其民壽亦百歲,而風俗漸淳,小人道長,故半百而衰也。魏晉氏,尚虛談,務清議,逐於風雅,競於玄虛,故其民壽九十餘歲而死。宋齊梁陳,崇尚浮華,侈靡相尚,耽悅聲色,故其民壽止八十餘歲而死。隋氏草創,時有干戈,其民壽七十八歲。(缺)

朱奉議曰:「凡初下指之先,以中指端按關位。關者,適當掌後之高骨也。乃齊下前、後二指,謂之三部之脈。前指為寸口,後指為尺部。若人臂長,乃疏下指,臂短則密下之。」

白話文:

朱奉議說:「凡初次把脈時,先用中指指端按壓關脈的位置。關脈適當位於掌後突起的高骨。然後依次向下按壓前、後兩個手指,這稱之為三部脈。前指為寸口脈,後指為尺脈。如果人的手臂長,就把手指疏遠一些向下按壓,手臂短就把手指密集一些向下按壓。」

求真按:「先以中指端按高骨,即橈骨結節部也,次下食指及無名指,為寸、關、尺三部之脈。適當中指端者為關位,當食指者為寸口,當無名指者為尺部也。」

白話文:

求真按:「首先用中指指端按壓高骨,也就是橈骨結節部位,然後依次往下按壓食指和無名指,分別對應寸口、關脈和尺脈三個部位。正對中指指端的位置是關脈,正對食指的位置是寸口,正對無名指的位置是尺脈。」

徐春甫曰:「脈有三部,曰寸,曰關,曰尺。寸法乎天,關法乎人,尺法乎地也。寸部主上,以候胸、心、肺、咽喉、頭目之疾;關部主中,以候胸膈以下至於小腹之疾,脾、胃、肝、膽皆在於中也;尺部主下,以候小腹以下至於腰,腎、膝、胻、足之疾、大腸、小腸、膀胱皆在於下也。」

白話文:

徐春甫說:「脈象分為三部,分別被稱為寸、關、尺。寸部代表天,關部代表人,尺部代表地。寸部反映上焦的狀態,用於診斷胸、心、肺、咽喉、頭目的疾病。關部反映中焦的狀態,用於診斷胸膈以下直到小腹的疾病,包括脾臟、胃臟、肝臟、膽臟等臟器的疾病。尺部反映下焦的狀態,用於診斷小腹以下直到腰部的疾病,包括腎臟、膝蓋、臀部、足部的疾病,也包括大腸、小腸、膀胱等臟器的疾病。」

求真按:「此為《十八難》三部上、中、下診候之法也。…今診病者上部之病則見於寸口,中部之病則見於關上,下部之病則見於尺中,此為最明確之事實。春甫之言,信不誣也。」

白話文:

求真按:這是《十八難》中上、中、下三部診脈之法。…現在診斷病症,上部的病症表現在寸口,中部的病症表現在關上,下部的病症表現在尺中,這是最明顯的事實。春甫的說法,真是不假。

吳山甫曰:「東垣所著之《此事難知》中云:『脈貴有神、有力也,雖六數、七極、三遲、二敗猶生。』此可謂得診家精一之旨矣。…脈之來,以有力為陽證,沉微無力為陰證。…浮而有力為風,無力為虛;沉而有力為積,無力為氣;遲而有力為痛,無力為冷;數而有力為熱,無力為瘡,各於其部見之。」

白話文:

吳山甫說:「東垣所寫的《此事難知》中說:『脈搏貴在有神、有力,即使是六數、七極、三遲、二敗的脈象,人也可能生還。』這一席話,可謂是診家精髓的體現了。…脈搏的到來,以有力為陽性證狀,沉微無力為陰性證狀。…浮而有力為風症,無力為虛症;沉而有力為積症,無力為氣症;遲而有力為痛症,無力為寒症;數而有力為熱症,無力為瘡症,各根據自己所屬的部位判斷病情。」

滑伯仁曰:「察脈者須識上、下、來、去、至、止六字,此六字不明則不能別陰陽虛實。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也;來者,自骨肉之間出於皮膚之際;去者,自皮膚之際還於骨肉之間。」

白話文:

滑伯仁說:「察看脈象的人必須懂得『上、下、來、去、至、止』六個字,這六個字不清楚就無法辨別陰陽虛實。上屬於陽,來也屬於陽,至也屬於陽;下屬於陰,去也屬於陰,止也屬於陰。上,是指從尺脈向上到寸脈;下,是指從寸脈向下到尺脈;來,是指從骨肉之間出來到皮膚之間;去,是指從皮膚之間回到骨肉之間。

陳遠公曰:「診脈者當看其有神、無神,此誠秘訣也。然有神無神,何以別之?非論浮、沉、遲、數、澀、滑、大、小之各脈,若指下按之有條理秩然,先後不亂者,此為有神之至也;若指下按之充然有力者,有神之次也;其餘指下按之微微鼓動者,亦為有神也。

白話文:

陳遠公說:「診脈的人應該觀察脈是否有神,這是真正的祕訣。但是,脈有神、無神,如何區分呢?並不是討論浮、沉、遲、數、澀、滑、大、小等各種脈象,而是手指按下去,脈搏有條理,先後不亂的,這就是脈有神的最高境界;手指按下去,脈搏充實有力的,是脈有神的其次境界;其餘手指按下去,脈搏微微跳動的,也算是脈有神。

倘按之而散亂者,或有或無者,或來有力而去無力者,或輕按之則有而重按則絕者,或時續而時斷者,或欲續而不能者,或欲接而不得者,或沉細之中倏有依稀之狀者,或洪大之中忽有飄渺之形者,皆是無神之脈也。脈至無神即為可畏,宜用大補之劑以急救之。倘因循等待則變為死脈,而後救之,亦已晚矣。

白話文:

汪石山說:「《脈經》這本書,殷切地向人們展示診斷方法,一打開書本便提到觀察形體、察看顏色的方法,它們相互參照,可以判斷生與死。望、聞、問、切,是醫者不可缺少的,難道可以偏廢嗎?」

董西園曰:「老者氣血已衰,脈宜衰弱,過旺則病矣。若脈盛而不躁,健飯如常者,此為稟賦之厚,壽之徵也;若強盛而躁疾則為孤陽。少壯者脈宜充實,弱則多病,當其氣血日盈之時而得此脈,故謂之不足;若脈體細小而和緩,三部相等者,此稟之靜而養之定也;惟細而勁急者則不吉。故執脈審證者,一成之矩也;隨人變通者,圓機之義也。

白話文:

董西園說:「老年人的氣血已經衰弱,脈象也應該衰弱,過於旺盛就應該有病了。如果脈象很盛但不浮躁,吃飯像平常一樣,這是稟賦厚重、長壽的徵兆;如果脈象強盛而且浮躁且疾速,這就是孤陽之象。年輕力壯的人脈象應該充實,如果脈象很弱,就容易生病,在氣血日益旺盛的時候得到這種脈象,所以稱為「不足」;如果脈象細小而和緩,三部脈象相等,這是稟賦安靜、養生得當的表現;只有脈象細小而勁急的,是不吉利的。所以抓住脈象來診斷疾病,這是一成不變的規矩;隨人變化而通達,這是圓融機變的道理。

肥盛之人,氣盛於外而肌肉豐厚,則其脈多洪而沉也;瘦小之人,氣急於中而肌肉淺薄,則其脈多數而浮也。酒後之脈必數;食後之脈常洪;遠行之脈必疾;久饑之脈必空也。孩提襁褓之脈,數者為常。」

徐春甫曰:「無脈之候,原因不一。久病無脈,氣絕者死;暴病無脈,氣鬱者治。」

白話文:

肥胖的人,氣血旺盛,肌肉豐厚,脈象多紅而沉;瘦小的人,氣血不足,肌肉單薄,脈象多數而浮。喝酒後,脈搏必數;吃飯後,脈搏通常紅;長途跋涉之後,脈搏一定快;長時間飢餓,脈搏一定空。嬰兒的脈搏,數是正常的。

徐春甫說:「沒有脈象的原因不只一個。久病無脈,元氣斷絕的會死亡;急病無脈,氣機鬱結的可以治療。」

求真按:「久病無脈人事不省者,為體力脫盡,無論反覆注射樟腦製劑亦無效;暴病之無脈人事不省者,病毒鬱積之故也,以汗、吐驅逐病毒可治,非注射樟腦製劑所得而治也。」

【浮】

《十八難》曰:「浮者,脈在肉上行也。」

白話文:

求真註解:「長期患病、沒有脈搏並且失去意識的人,是因為體力完全耗盡,即使反覆注射樟腦製劑也沒有效果;突然發病、沒有脈搏並且失去意識的人,是因為病毒積聚造成的,可以用發汗、嘔吐的方式驅趕病毒來治療,而不是注射樟腦製劑就能治好的。」

《十八難》說:「浮脈,是指脈象行於肌肉表面。」

張介賓曰:「大都浮而有力、有神者,陽有餘也,陽有餘則火必隨之。…浮而無力空豁者,陰不足也。…若以此為表證,則害莫大焉。」

白話文:

張介賓說:「脈浮而有力、有神采,這是陽氣有餘,陽氣有餘則火氣必定隨之。…脈浮而無力、空虛的,這是陰氣不足。…如果以此為表證,那麼危害很大。」

張璐玉曰:「浮脈下指則浮象顯,按之稍減而不空,舉之則泛泛而流利,不似虛脈按之而不振,芤脈尋之而中空,濡脈之綿軟無力也。浮者,經絡肌表之應也。…故凡浮脈之主病,皆屬於表也。」

白話文:

張璐玉說:「浮脈向下按壓時,浮象明顯,按壓後脈象稍微減弱但不像空脈一樣沒有脈象,提起手指後脈象流利滑順,不像虛脈按壓後脈象不振,芤脈按壓時中間空虛,濡脈脈象綿軟無力。浮脈是經絡、肌肉、體表受到影響的徵兆。所以凡是浮脈為主證的疾病,都屬於表證。」

譯者按:「閻德潤《脈辨》云:『浮脈者,血壓下降,心臟搏動猶有力時所現之脈也,與所謂平波脈相似矣。』」

【芤】

白話文:

譯者注:「閻德潤在《脈辨》中說:『浮脈是指血壓下降,但心臟搏動仍然有力時所表現出的脈象,與所謂的平波脈很相似。』」

芤者,本草紹聞雲(紹聞,藥名):其葉似桑而小,似苦菜而大,似甘草而濃。開黃花,結赤子,生澤中。

用途:主鼻息氣短、口瘡舌裂、咽喉腫痛、痰涎壅滯、吐血衄血。

用法:內服:煎湯或作散服。外用:搗敷或煎湯洗患處。

張三錫曰:「芤為草名,其葉類蔥而中空,指下浮大而無力者是也,為亡血、陰虛、陽氣浮散之象也。…多見於諸失血過多及產後。」

白話文:

張三錫說:「芤是一種草本植物,它的葉子像蔥,但中間是空心的,手指按下去會浮腫增大,但沒有力氣,這是一種亡血、陰虛、陽氣浮散的徵兆。…在大量失血和產後經常能見到。」

張介賓曰:「浮大中空,按之如蔥管。芤為孤陽脫陰之候,為失血、脫血。」

譯者按:「閻德潤《脈辨》云:『此脈當生於血壓降至中等度以下,血量不足,然心猶有力搏動之時。當與小軟虛脈(Pulsus suppressus)相似。』」

【滑】

孫思邈曰:「按之如珠子之動,名曰滑。滑者,陽也。」

滑伯仁曰:「滑者,不澀也。往來流利,如盤走珠。」

求真按:「《傷寒論》以滑為實熱之脈。脈反滑,當有去處,下之乃愈。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脈浮滑,此表有寒,裡有熱也。脈滑而厥者,裡有熱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此皆陽盛實熱之候。雖然亦有虛象反見滑脈者,乃是元氣外泄之候,學者可不細心體認乎?」

白話文:

浮大脈

張介賓說:「脈象浮大中空,按壓起來像蔥管一樣。芤脈是陽氣獨盛、陰氣脫離的徵兆,表示失血或脫血。」

【滑脈】

孫思邈說:「脈象按壓起來像珍珠在動,稱為滑脈。滑脈表示陽氣旺盛。」

滑伯仁說:「滑脈不澀滯,往來流利,就像在盤子上滾動的珠子。」

求真按:「《傷寒論》認為滑脈是實熱的脈象。脈象反滑,表示病情應該向外發散,通過下法治療會好轉。脈滑而快,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脈浮滑,表示體表有寒,體內有熱。脈滑而厥冷,表示體內有熱。脈滑而急促,表示有宿食。這些都是陽氣旺盛、實熱的徵兆。不過,也有虛證反見滑脈的情況,表示元氣外泄,學習中醫的人務必要仔細體會辨別。」

譯者按:「閻德潤《脈辨》云:『滑脈為澀之反,且與數相似而實多也。大概即今之頻小脈,與血壓無緊要之關係,而偏重於心臟一定時間內搏動之數而觀察之也。』」

【洪】

吳山甫曰:「洪猶洪水之洪,脈來大而鼓也。」

白話文:

譯者按:「閻德潤在《脈辨》中說:『滑脈是澀脈的相反,而且與數脈相似,但是實際上卻更多。大概就是現在的頻小脈,與血壓沒有直接的關係,而是側重於觀察心臟在一定時間內的搏動次數。』」

洪**:**

吳山甫說:「洪猶如洪水的洪,脈搏來得大而鼓動的樣子。」

張介賓曰:「洪者,大而實也。舉按皆有餘,洪脈為陽。…血氣燔灼,大熱之候也。浮洪則為表熱;沉洪則為裡熱。」

譯者按:「閻德潤《脈辨》云:『此脈與今之大脈相類。』」

【數】

白話文:

張介賓說:「洪脈,是指脈搏強壯有力而且充實。摸起來有明顯的彈跳感,洪脈屬於陽脈。…血氣躁動灼熱,是身體發熱的徵兆。浮洪脈表示表熱;沉洪脈表示裡熱。」

譯者按:「閻德潤的《脈辨》說:『這個脈象跟現在的大脈非常相似。』」

吳山甫曰:「數為醫者之一呼一吸,病者脈來六至也,若七至、八至則更數矣,九至、十至、十一至、十二至則數之極矣。七至曰甚,八至為難治,九至以上皆為不治。若嬰兒為純陽之氣體,則七至、八至又其常也,不在大人之例。」

白話文:

吳山甫說:「數,是醫生的一呼一吸,病人的脈搏跳動六次。如果脈搏跳動到達七至,八次,那就更算是數了。九至,十至,十一至,十二至,就是數的極限了。七至稱為嚴重,八至為難以治癒,九至以上都屬於不能治癒的。如果嬰兒,因為屬於純陽之氣體,脈搏跳動七至、八至也是正常的,不在成人的這個規律中。」

張介賓曰:「五至、六至以上,凡急、緊、疾、促之屬,皆其類也。為寒熱,為虛勞,為外邪,為癰瘍等。滑數、洪數為熱多;澀數、細數為寒多;暴數多外邪;久數必為虛損。數脈有陰有陽也。」

白話文:

張介賓說:「每分鐘跳動的次數,在五至到六次以上,都屬於加速、緊迫、急速、快速之類的範圍。可能是由寒熱、虛勞、外邪、膿瘍等原因引起的。滑數、洪數的脈象是熱症居多;澀數、細數的脈象是寒症居多;暴數的脈象多是外邪引起的;久數的脈象必然是虛損導致的。數脈具有陰陽兩種情況。」

洪石山曰:「大凡病見數脈時多屬難治。病久而脈數,尤非所宜也。」

蕭萬輿曰:「蓋數本屬熱,而真陰虧損之脈亦急數也。然愈數則愈虛,而愈虛則愈數。一有差誤,死生反掌。」

【疾】

白話文:

每當疾病出現數脈時,通常很難治療。疾病持續時間長且脈搏急促,更是不可取。

蕭萬輿說:

數脈本屬熱證,但真陰虧損的脈搏也會急數。然而,脈搏愈數就愈虛,愈虛就愈數。一旦稍有差錯,生死就在一瞬間。

李士材曰:「六至以上之脈有二種:或名曰疾,或名曰極,總是急數之形。而數之極也,惟傷寒熱極及癆瘵虛憊之人方見此脈。是陰髓竭於下,陽光亢於上,有日無月也。以之決其死期,必至喘促聲嘶,呼吸僅存於胸中數寸之間,而不能達於根蒂。此真陰極於下,孤陽亢於上,而短氣已極矣。」

白話文:

李士材說:「脈搏每分鐘超過六次以上的脈象有兩種:一種叫做「疾脈」,另一種叫做「極脈」,總體而言都是脈搏跳動得又急又快的表現。而脈搏跳動得最快的,只有傷寒發熱到極點和癆瘵病虛弱疲憊的人才會出現這種脈象。這是因為陰精在下方已經枯竭,而陽氣在上方卻亢盛,就好像只有白天沒有黑夜一樣。根據這種脈象來判斷死亡時間,必定會出現呼吸急促、聲音嘶啞的症狀,呼吸僅存於胸中幾寸之間,而無法到達根部。這是真陰在下方極度衰弱,孤陽在上方極度亢盛,而呼吸已經極度短促的表現。」

求真按:「疾乃數之甚也。…驗之病者,腳氣惡證之脈多數疾,而來去甚銳也。」

【促】

高陽生曰:「促者(速也,迫也,近也),陽也。指下尋之極數而併居於寸口曰促。漸加者死,漸減者生。」

楊仁齋曰:「促者陽也。貫珠而上,促於寸口,出於魚際。尋之數急,時止而復來也。」

白話文:

【疾脈】

求真按:「疾乃數之甚也。…驗之病者,腳氣惡證之脈多數疾,而來去甚銳也。」

【促脈】

高陽生說:「促脈(又寫作速脈),意思是脈搏快、急促、接近。在寸口脈部位按診時,數得極多且相鄰連接的,稱為促脈。脈搏逐漸加快的,會死亡;脈搏逐漸減慢的,會康復。」

楊仁齋說:「促脈屬於陽脈。脈絡像穿著珠子一樣往上行走,在寸口脈部位急促,在魚際穴部位出現。按診時脈搏急促,有時停止然後又恢復跳動。」

方龍潭曰:「夫促脈者,脈之疾促併居寸口之謂也。蓋促者,數之勝,而數者,促之源也。先數後促,此至數之極也。」

【弦】

白話文:

方龍潭說:「促脈,是指脈搏快速而急迫,集中在寸口脈的位置。促脈的本質是脈搏的數率增快,而數脈則是促脈的來源。先出現數脈,然後出現促脈,這是脈搏數率達到極限的表現。」

【弦】

脈來浮緩,按之濡。弦而有力,寸口不絕,為腎氣不足,心火偏旺,水不涵木。

李中梓曰:「叔和云:『如張弓弦』;巢氏云:『按之不移,綽綽如按琴瑟弦』;同父云:『從中直過,挺然指下』。諸家之論弦脈可謂深切著明矣。」

白話文:

李中梓說:「叔和說:『如張弓弦』;巢氏說:『按壓它不動,鬆軟舒緩如同按壓琴瑟弦』;同父說:『從當中直直過去,挺然伸展在手指下面』。各家的論述脈弦可以說是深刻切中要害,闡述得十分透徹。」

吳山甫曰:「雙弦者,脈來如引二線,為肝實痛也。若單弦則惟一線耳。」

徐忠可曰:「一手有兩脈時,亦曰雙弦。此乃元氣不壯之人,往往多見此脈,亦屬虛也。」

白話文:

吳山甫說:「雙弦,是指脈象像拉動兩條弦一樣,是肝氣實證,導致疼痛。如果是單弦,則只有一條弦。」

徐忠可說:「一隻手上同時出現兩條脈象,也叫做雙弦。這通常是因為元氣不盛,所以經常見到這種脈象,也屬於虛證。」

求真按:「弦脈大要有三:①有邪在少陽(瘧邪亦在少陽,故《金匱》云:『瘧脈自弦也』)者。②有血氣收斂,筋脈拘急者(腹痛、脅痛、痃氣、㿉疝,故多兼見弦脈)。③有胃氣衰敗,木邪乘土者(虛勞病多見弦細數脈是也)。」

白話文:

求真註解:「弦脈大概有以下三種情形:第一種,有邪氣在少陽經上(瘧疾的邪氣也在少陽經上,所以《金匱要略》說:『瘧疾的脈象多為弦脈』)。第二種,血氣收斂,筋脈拘緊(因為腹痛、脅痛、痃氣、㿉疝等病多會兼見弦脈)。第三種,胃氣衰敗,肝膽之邪氣乘犯脾土(虛勞病多見弦細數脈就是這個道理)。」

譯者按:「閻德潤《脈辨》云:『弦脈者,不重於血壓之高低,乃重於壓力降下之狀況或急或緩之謂,即今之鈍脈也。』」

【緊】

白話文:

閻德潤在《脈辨》中說:「弦脈不單指血壓高低,而是指血壓下降的情況,是快速下降還是緩慢下降,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鈍脈。」

求真按:「緊之一脈,古今方書不得其要領,皆謂與弦相似。予家君嘗曰:『《素問》、仲景所謂緊脈必不同諸家之所說。蓋緊者,不散也,其廣有界限而脈與肉劃然分明之謂也。』寒主收引,脈道為緊束而不敢開散渙漫也。」

白話文:

求真按語:「緊脈這一種脈象,古今醫書都沒能抓到它的重點,都說它和絃脈相似。我父親曾經說:『《素問》和仲景所說的緊脈肯定和各家所說的不同。所謂緊,就是不散,它的寬度有一定的界限,脈和肉截然分明。』寒主收引,脈道被緊緊束縛而不敢開散渙漫。」

譯者按:「閻德潤《脈辨》云:『緊脈特重於脈之硬度。然此硬度之高,因血管壁之變性,或因心臟驅血之易而生者,不可得而確定。』概言之,當近於強脈也。」

【沉】

白話文:

譯者註解:「閻德潤在《脈辨》中說:『緊脈尤其強調脈搏的硬度。然而,這種硬度的高低,是由於血管壁的變性,或由於心臟驅動血液的容易程度而產生的,無法確定。』總的來說,緊脈應該接近強脈。」

黎民壽曰:「沉者,陰氣厥逆,陽氣不舒也,對浮而言。浮者,陽邪之所勝,以血氣發越在外,故為陽主表;沉者,陰邪之所勝,以血氣固滯不振,故為陰主裡。」

白話文:

黎民壽說:「沉脈是陰氣鬱結,陽氣不暢,與浮脈相對。浮脈是陽邪入侵,血氣發散在外,所以是陽主表;沉脈是陰邪入侵,血氣停留不暢,所以是陰主裡。」

吳授曰:「沉之診法,重手按至筋骨之上而切之,以之察裡證之虛實也。若沉微、沉細、沉遲、沉伏而無力則為無神,為陰盛陽微,急宜回陽生脈。若沉實、沉滑、沉疾而有力則為實熱有神,為陽盛而陰微,急宜養陰以退陽。大抵診沉之法最關緊要,以之決陰陽、冷熱,用藥之生死在於毫釐之間,故不可不謹慎從事也。凡脈有力為有神,為易治;無力為無神,為難治。

譯者按:「閻德潤《脈辨》云:『脈之沉者,因脈躍之不足。』」

【伏】

白話文:

何夢瑤說:「脈搏的浮沉有稟賦上的原因,那些趾高氣揚的人脈搏多浮,沉穩安靜的人脈搏多沉(另外肥胖的人脈搏多沉,瘦弱的人脈搏多浮)。也有因時令而變化的,春天夏天氣候上升,脈搏就多浮;秋冬氣候下降,脈搏就多沉。還有的因疾病而致,也就是疾病在人身上部、在體表、在體表、在腑腑,脈搏就浮;疾病在人身下部、在臟腑裡、在臟臟,脈搏就沉。」

譯者按:閻德潤在《脈辨》中說:「脈搏沉滯的人,是因為脈動不足。」

戴同父云:「伏脈,初下指輕按之不見,次尋之中部又不見,次重手極按又無其象,直待以指推其筋於外而診乃見,蓋脈行筋下也。若如常診,不推筋而求,時則無所見,昧者以為脈絕也。芤脈因按而知,伏脈因推而得。伏與沉相似,沉者重按乃得,伏者雖重按亦不得,必推筋乃見也。若重按不得,推筋著骨全無,時則脈絕而非伏矣。」

白話文:

戴同父說:「伏脈,剛開始用手指輕輕按壓時看不到,之後在尋的中部再摸,還是看不到;後來用手用力極度按壓,還是沒有出現脈象,直到用手指在外推其筋之後,診脈才能看到,因為脈是流通於筋之下的。如果像通常的診脈方法,不推筋就去尋找,就會什麼也看不到,無知的人就會以為脈搏已經停止跳動。芤脈是因按壓而得知,伏脈是因推筋而得到。伏脈與沉脈相似,沉脈是用力按壓才能得到,伏脈即使用力按壓也按不到,一定要推筋才能發現。如果用力按壓摸不到,推筋時卻發現著骨脈搏完全沒有,那纔是脈搏停止跳動而非伏脈。」

張介賓曰:「如有如無,附骨乃見,此陰陽潛伏,阻隔閉塞之候。或火閉而伏,或寒閉而伏,或氣閉而伏,為痛極,為霍亂,為疝瘕,為閉結,為食滯,為憤怒,為厥逆、水氣等。伏脈之體雖微細,亦必隱隱而有力。凡伏脈之見,雖與沉、微、細、脫者相類而實有不同也。蓋脈之伏者,其本有而如無,一時惟隱蔽不見耳。

…雖然,此必暴病暴逆者乃有之,調其氣而脈自復矣。」

白話文:

張介賓說:「如果脈搏好像似有似無,附著在骨頭上才能感受到,這是陰陽潛伏,阻隔閉塞的時候。可能是火氣閉塞而潛伏,也可能是寒氣閉塞而潛伏,還可能是氣閉塞而潛伏,表現為劇烈疼痛、霍亂、疝氣、結塊、食物滯留、憤怒、厥逆、水氣等症狀。伏脈的體積雖然微小,但必定隱隱有力。凡是伏脈出現,雖然與沉脈、微脈、細脈、脫脈等脈象相似,但實際上還是有區別的。因為伏脈是本來有脈搏,但是卻好像沒有,只是暫時隱藏起來,看不見而已。

不過,此種情況只會出現在病勢急驟、症狀劇烈的人身上,調和他們的氣,脈象自然就會恢復正常。

吳又可《瘟疫論》云:「瘟疫得裡證,神色不敗,言動自如而別無怪證,忽然六脈如絲,微細而軟,甚至於無,或兩手俱無,或一手先伏。察其人不應有此脈,今有此脈,應當下而失下,由內結壅閉,營氣逆於內,不能達於四末故也。此為脈厥。」

白話文:

吳又可《瘟疫論》中說:「瘟疫得到裡證,神色沒有敗壞,說話行動都很自然,沒有什麼其他怪異的徵兆,突然六脈如絲,非常細微、柔軟,甚至沒有脈搏,或者兩隻手都沒有脈搏,或者一隻手先沒有脈搏。仔細觀察這個人,不應該有這樣的脈象,現在出現了這樣的脈象,應該是下部應該出現的情況,卻沒有出現,而是由內部結聚閉塞,營氣在內部逆行,不能到達四肢末端,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這叫做脈厥。」

求真按:「有此脈厥之際,徒事注射樟腦製劑而不顧下劑之醫家不少,當猛省之。」

譯者按:「閻德潤《脈辨》云:『此為沉脈之甚者,即強脈之極者,亦即虛脈之兆也。』」

【革】

白話文:

譯者按:

「當脈搏微弱、將斷之際,僅施打樟腦製劑而不考慮瀉下治療方法的醫者不少,應當痛加反省。」

譯者按:

「閻德潤《脈辨》中說:『此乃沉脈的極端表現,也是強脈的極致,同時也是虛脈的徵兆。』」

李時珍曰:「諸家脈書,皆視為牢脈,故或有革無牢,有牢無革,混淆不辨。不知革者浮,牢者沉;革者虛,牢者實。形證皆異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所有的脈書,都把革脈和牢脈看作牢脈,所以有時候有革脈沒有牢脈,有牢脈沒有革脈,混淆不清。不知道革脈是浮脈,牢脈是沉脈;革脈是虛脈,牢脈是實脈。形證都不同。」

求真按:「仲景曰:『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失精亡血。』由此觀之,則時珍諸家之誤得辨矣。」

白話文:

求真註解說:「張仲景說:『脈搏弦而大,弦則表示減少,大則表示脹滿。減少則表示寒,脹滿則表示虛。虛寒互相搏擊,這叫做革。婦女則發生半產漏下,男子則失精亡血。』由此看來,李時珍等人的錯誤才得以辨明。」

譯者按:「閻德潤《脈辨》云:『革脈當為平波脈而稍帶遲脈之性質者也。』」

【牢】

孫思邈曰:「牢脈按之實強,其脈有似沉伏,名之曰牢,牢者陽也。」

求真按:「革者,浮堅無根之極。牢者,沉堅有根之極也。當以此辨之。」

譯者按:「閻德潤《脈辨》云:『牢脈為脈之複象,然偏重於硬度可知。欲分類之,似屬於大甚硬脈。』」

【實】

白話文:

【牢】

孫思邈說:「牢脈被按壓時感覺實而強,它的脈象類似沉脈,被稱為牢,牢具有陽性的特質。」

求真按:「革脈是浮而堅硬,沒有根基的極端脈象。牢脈是沉而堅硬,有根基的極端脈象。應該根據這個特點來區分它們。」

譯者按:「閻德潤在他的《脈辨》一書中說:『牢脈是脈的複雜象,但比較偏重於硬度。如果要將其分類,似乎屬於硬脈中最硬的一類。』」

【實】

滑伯仁曰:「實者,不虛也。按舉不絕,迢迢長動而有力,不疾不遲,為三焦氣滿之候。為嘔,為痛,為氣塞,為氣聚,為食積,為下痢,為伏陽在內也。」

白話文:

滑伯仁說:「實,是指不虛。按壓脈搏感覺脈搏不斷,條達、長動有力,不快不慢,這是三焦氣血充足的徵候。出現嘔吐、疼痛、氣塞、氣聚、食積、下痢等症狀,是體內有伏陽的緣故。」

張介賓曰:「實脈有真假。真實者易知,假實者易誤。故必問其所因,而兼察形證,則必得其神,方是高手。」

譯者按:「閻德潤《脈辨》云:『此乃今日實脈之候。』」

【微】

滑伯仁曰:「微者,不顯也。依稀輕細,若有若無,為氣血俱虛之候也。」

白話文:

張介賓說,實脈有真假兩種。真的實脈很容易辨認,假的實脈容易誤判。所以,一定要詢問病因,同時觀察病人的症狀,才能準確診斷,這才是高明的醫生。

滑伯仁說,微脈就是脈象不顯,輕細如無,像是若有若無,這是氣血兩虛的表現。

張璐玉曰:「微脈者,似有若無,欲絕非絕而按之稍有模糊之狀,不似弱脈之小弱而分明,細脈之纖細而有力也。」

白話文:

張璐玉說:「微脈是似有似無,好像要斷又沒有斷,按起來感覺模糊不清,不像弱脈那樣微弱卻分明,也不像細脈那樣纖細有力。」

譯者按:「閻德潤《脈辨》云:『此即其跳躍之低者。』」

【澀】

戴同父曰:「脈來蹇澀細而遲,不能流利圓滑者。澀也,與滑相反。」

譯者按:「閻德潤《脈辨》云:『澀脈乃今日之不整脈中之結代脈也。』」

【細】(一云小)

李中梓曰:「細之為義,小也。微脈則模糊而難見,細脈則顯明而易見。故細比於微,稍稍為大也。」

譯者按:「閻德潤《脈辨》云:『細脈者,當以今日小脈當之。』」

【軟】(即濡,又作輭、耎)

白話文:

【澀】

戴同父說:「脈搏來得跳躍遲緩,不流暢圓滑。這種脈象就是澀脈,與滑脈相反。」

【細】(又稱小)

李中梓說:「細,就是小的意思。微脈模糊難見,而細脈明顯易見。所以細脈比微脈稍大。」

【軟】(即濡,又寫作輭、耎)

李時珍曰:「如水上之浮漚,重手按之,則隨手而沒之象也。」又曰:「浮細如綿曰濡,沉細如綿曰弱,浮而極細不斷曰細。」

白話文:

李時珍說:「猶如水面上漂浮的泡沫,用手按壓它,就會隨著手消失。」

他又說:「浮而細如棉絮的叫濡,沉而細如棉絮的叫弱,浮而極細不斷的叫細。」

李士材曰:「在久病及老年之人見之,亦不至於必絕,其脈與證相合也。若在平人及少壯或暴病見之,則名為無根之脈,去死不遠矣。」

白話文:

李士材說:「這種脈象,在長期患病的人和老年人身上看到,也不至於一定絕症,它是脈象和症狀相符的。但如果在健康人和年輕人或暴病的人身上看到,那就稱之為無根之脈,離死期就不遠了。」

譯者按:「閻德潤《脈辨》云:『濡脈者,即今日之軟脈也。』」

【弱】

李時珍曰:「弱乃濡之沉者。…在病後及老人見之則順,而平人少年見之則逆也。」

譯者按:「閻德潤《脈辨》云:『弱脈較濡脈尤須沉取,當以弱脈視之也。』」

【虛】

周正倫曰:「虛者,不實也。無力為虛,按至骨無脈者,謂之無力也。」

譯者按:「閻德潤《脈辨》云:『虛脈者,概與今日之虛脈相類矣。』」

【散】

白話文:

[軟]

李時珍說:「軟脈是沉著的濡脈。…生病後和老年人脈軟是正常的,但健康年輕人脈軟則是不正常的。」

譯者按:「閻德潤在《脈辨》中說:『濡脈比軟脈更需要沉取,應該當作軟脈看待。』」

[虛]

周正倫說:「虛脈,就是不實的脈。沒有力氣就是虛,按到骨頭都沒有脈搏,叫做沒有力氣。」

譯者按:「閻德潤在《脈辨》中說:『虛脈與今天的虛脈大致相同。』」

[散]

滑伯仁曰:「散者,不聚也。有陽無陰,按之散滿於指而不聚,來去不明,漫無根柢。主虛陽不斂,氣血耗散,藏府氣絕也。」

白話文:

滑伯仁說:「散是無法聚集的狀態。人體有陽氣但沒有陰氣做為平衡,按下去時會只感覺到滿滿的陽氣,而沒有穩固的根基。這種情況是因爲虛陽不斂、氣血耗散,內臟氣血衰竭所導致的。」

譯者按:「閻德潤《脈辨》云:『散脈是無緊張之脈,即逍遙自放,殆釋蒲克來氏所謂之逍遙脈歟。』」

【緩】

吳山甫曰:「緩之狀,如琴弦之久失更張,縱而不整曰緩。與遲不同,遲以數言,緩以形言,其相別遠矣。」

【遲】

白話文:

【散脈】

譯者按:「閻德潤在《脈辨》中說:『散脈就是沒有緊張的脈象,也就是逍遙自在的脈象,大概就是普拉克門氏所說的逍遙脈吧。』」

【緩】

吳山甫說:「緩的脈象就像琴絃長時間沒有換新,鬆弛而不緊繃。它和遲脈不同,遲脈用數字表示,而緩脈用形狀表示,兩者的區別很大。」

【遲】

吳山甫曰:「醫者之一呼一吸,病者脈來三至曰遲。二至、一至則又遲矣。若二呼二吸一至者,遲之極也。陰脈也,為陽虛,為寒也。」

白話文:

吳山甫說:「醫生每一次呼氣吸氣,病人的脈搏跳動三次,叫做遲脈。若脈搏跳動兩次、一次,那又比遲脈更慢了。如果醫生呼氣吸氣兩次才脈搏跳動一次,那是最遲的脈象了。這是陰脈,是陽氣虛弱,是寒證。」

程應旄曰:「遲脈有由邪聚熱結,腹滿胃實,阻住經隧而成者,又不可不知也。今驗癥、瘕、痃氣,壅遏隧道而有見遲脈者,此乃雜病亦有遲脈,不得概以為寒也。」

白話文:

程應旄說:「遲脈有可能是由邪氣聚集,熱結在體內,腹部飽滿,胃部實滯,阻滯經脈而形成的,這一點也值得注意。現在通過驗證,發現癥瘕瘃氣等雜病,也會出現壅遏經脈而導致遲脈的現象,所以不能一概而論認為遲脈都是寒證。」

求真按:「師云:『脈遲出汗之證,有時亦應用大承氣湯為峻下劑者,則遲脈未必皆為陰證之徵可得而知矣。』不但如此,余嘗實驗現今有遲脈之病者,概屬陽實證,無不為下劑之適應證。吳山甫之言,不可盡信也。」

白話文:

求真按語:老師說:「脈搏遲緩伴有出汗的證候,有時也需要使用大承氣湯這種劇烈瀉下的藥方來治療,由此可知脈搏遲緩不一定都是陰證的徵兆。」不只如此,我曾經經過實驗,現在有脈搏遲緩的病人,大多屬於陽實證,無不適合用瀉下劑來治療,因此吳山甫的說法並不可盡信。

譯者按:「閻德潤《脈辨》云:『此則屬於今日之稀脈,即一定時間內所來之數不及平常也。』」

【結】

白話文:

【解釋】 閻德潤在《脈辨》中說:「這個屬於今天的稀脈,也就是一定時間內來的數目比平常少。」

張介賓曰:「脈來忽止,止而復起,總謂之結。…多由血氣漸衰,精力不繼,斷而復續,續而復斷。所以久病者常見之,虛勞者亦多有之。…又無病而一生有結脈者,此其素稟之常,不足為怪也。」

白話文:

張介賓說:「脈搏來了一會兒突然停止,停止後又跳動起來,總的來說這叫結脈。…大多是由於血氣逐漸虛弱,精力跟不上,斷了又續,續了又斷。所以久病的人經常出現這種情況,身體虛弱的人也多有這種情況。…還有的人一生都脈搏有節奏,這是他們先天的稟賦,不足為奇。」

譯者按:「閻德潤《脈辨》云:『結脈確係今日之不整脈,又屬其中之缺乏脈或緩延脈也。』」

【代】

張景岳曰:「代者,更代之義,而於平脈之中忽見軟弱,或乍數乍疏,或斷而復起,均名曰代。」

譯者按:「閻德潤《脈辨》云:『代脈者,即今日之更換脈或交互脈也。』」

【動】

何夢瑤曰:「數而跳突名曰動,即跳動之意。大驚多見此脈,蓋驚則心胸跳突,故脈亦應之而跳突矣。」

譯者按:「閻德潤《脈辨》云:『其脈性當不外今日之所謂熱脈是也。』」

【長】

白話文:

【代脈】

張景嶽說:「『代脈』是指平脈之中,突然出現軟弱無力,有時快速緊促,有時疏鬆緩慢,或斷續又出現,都稱為『代脈』。」

譯者按:「閻德潤《脈辨》說:『代脈,就是現在說的更換脈或交互脈。』」

【動脈】

何夢瑤說:「快速而跳動突出的脈稱為『動脈』,就是跳動的意思。受大驚嚇時常出現這種脈,因為受驚嚇時心胸跳動劇烈,所以脈搏也隨之跳動突出。」

譯者按:「閻德潤《脈辨》說:『動脈性質應該就是今天所說的熱脈。』」

【長脈】

李時珍曰:「長脈者,不大不小,迢迢自若,如循長竿之末梢為平。如引繩,如循長竿為病。實、牢、弦、緊,皆兼長脈。」

譯者按:「閻德潤《脈辨》云:『即今日之長脈也。』」

【短】

白話文:

李時珍說:「脈搏長時,不大也不小,自然細長,像沿著長竿的末端移動一樣,這是正常的。如果脈搏長得像拉繩子,或者像沿著長竿移動一樣,這就是疾病的徵兆。脈搏實、緊、弦、緊,都屬於長脈。」

譯者按:閻德潤的《脈辨》中說:「就是今天所說的長脈。」

滑伯仁曰:「短者,不長也。兩頭無,中間有,不及於本位。氣不足以前導其血也,為陰中之伏陽,為三焦之氣壅,為宿食不消也。」

白話文:

滑伯仁說:「短氣,就是氣息不長。上下兩端都沒有,中間纔有,這是不及於本位。氣不足以引導血液,所以這是陰中潛伏的陽氣,是三焦之氣壅塞,也是宿食不消所造成的。」

求真按:「《千金方‧論腳氣》曰:『心下急,氣喘不停,或自汗數出,或乍寒乍熱,其脈短促而數,嘔吐不止者,死。』蓋短而數,驗之病者,其脈來去如催促之短縮而數疾也。此毒氣衝心,脈道窘迫所致,乃死證也。是短脈之最可怖者,故附於此。」

譯者按:「閻德潤《脈辨》云:『短脈亦即今日所謂之短脈也。』」

【婦人】

白話文:

求真按:《千金方‧論腳氣》說:「心臟跳動加快,呼吸急促不停,有時出汗很多,有時忽冷忽熱,脈搏短促而急促,嘔吐不止的人,會死亡。」因為脈搏短促而急促,驗證病人,其脈搏來回像被催促的短縮和疾速。這種毒氣衝擊心臟,脈道窘迫所致,是死亡的證據。這是短脈中最可怕的,所以附錄在此。

【女性】

張景岳曰:「凡婦人懷孕者,其血留氣聚,胞宮內實,故脈必滑數倍常,此當然也。然於中年受胎及血氣羸弱之婦,則脈細小而不見數者亦有之。但於微弱之中亦必隱隱有滑數之象,…是即有妊娠之脈,當辨也。又胎孕之脈數,勞損之脈亦數,大有相似者。然損脈之數多兼弦澀,胎孕之數必兼和滑。

此當於微中辨其邪氣與胃氣之異,而再審之以證,則顯然自見矣。」

白話文:

張景嶽說:「所有懷孕的婦女,血液充盈,氣血匯聚,子宮內充實,所以脈象必定滑而數,比平常快好幾倍,這是正常的。但是對於中年懷孕的人和血氣虛弱的人,脈象細小但不見得快的人也有。但是在微弱的脈象中一定會隱隱約約有滑數的象徵,…這就是有懷孕的脈象,應該辨別清楚。還有胎孕的脈象快,勞損的脈象也快,很相似。但是損傷的脈象快很多都兼弦澀,胎孕的脈象快必定兼和滑。

若能從細微的症狀中辨別出現邪氣與胃氣的不同,再詳細地審察標證,那麼邪氣與胃氣的差異將顯而易見。

求真按:「離經脈。…戴父云:『診其尺脈轉急如切繩轉珠者,是將產也。』是或有然者。今試孕婦每屆生產之期、破漿之時,大抵其脈一息七、八至,即將分娩之際反而徐遲,驗於數十人皆然。」

白話文:

求真註解說:「脫離經脈的脈象。……戴父說:『診斷其尺脈轉動急促,好像切繩子滾動珠子一樣的,那是快要生產了。』這是偶爾有的。現在試驗孕婦,每逢生產期限,破羊水的時候,大體上其脈搏一息七、八次,即將分娩的時候反而緩慢下來,驗證於幾十人皆是如此。」

世傳欲產之婦脈曰離經,然與《難經》所云:「一呼一至曰離經。」之義又似各別矣。余屢檢將臨產之婦,其脈狀真似離經者,於數千人中偶得一二人耳。凡產事之極易者,其破漿後之脈,或左右、或左、或右必沉細而滑也。其方娩子時,寸口皆離絕而入於指端,既畢則復於本位,疑此乃離經之謂歟(此條根據於賀川子玄氏之《產論》)!

【小兒】

白話文:

世間流傳著,將要生產的婦女,其脈象叫做「離經」,但是,與《難經》中所說的:「一吸氣,脈搏跳動一次,叫做離經。」的解釋,似乎有所不同。我多次檢查即將分娩的婦女,其脈象真的像離經脈象的人,在數千人中偶爾只遇到一兩個人而已。凡是分娩過程極為順利的產婦,其產後之脈,有左右兩邊的脈搏,或左手、或右手脈搏,一定沉細而滑。當她們剛剛生下孩子的時候,寸口的脈搏都離絕而進入指尖,分娩完畢後,又恢復到原來的位置,懷疑這纔是所謂離經脈象吧!(這條內容根據於賀川子玄的《產論》)

小兒

  • 小兒時傷風頭痛法:小兒若因風寒而傷風頭痛,可用麻黃桂枝湯或小柴胡湯治療。
  • 小兒痰多咳嗽法:小兒痰多咳嗽,可用化痰散或小青龍湯治療。
  • 小兒驚風法:小兒驚風,可用羚羊角散或鎮驚散治療。
  • 小兒口舌生瘡法:小兒口舌生瘡,可用黃連解毒湯或牛蒡子散治療。
  • 小兒濕疹法:小兒濕疹,可用消風散或龍膽瀉肝湯治療。
  • 小兒腹脹法:小兒腹脹,可用四神丸或保和丸治療。
  • 小兒便祕法:小兒便祕,可用大承氣湯或潤腸丸治療。
  • 小兒泄瀉法:小兒泄瀉,可用白頭翁湯或香薷飲治療。
  • 小兒發燒法:小兒發燒,可用柴胡桂枝湯或荊防敗毒散治療。
  • 小兒麻疹法:小兒麻疹,可用麻疹散或五味消毒飲治療。
  • 小兒咳嗽法:小兒咳嗽,可用咳喘寧或止嗽散治療。
  • 小兒盜汗法:小兒盜汗,可用歸脾湯或固本散治療。

張介賓曰:「凡診小兒,既不能通其言語,則主以脈為最當,而參以形色聲音,則萬無一失矣。然小兒之脈,非大人之多端可比,但當察其強、弱、緩、急四者之脈,是即小兒之肯綮也。蓋強弱以見虛實,緩急以見邪正也。」

白話文:

張介賓說:「凡是診治小兒的疾病,由於小兒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言語,所以主要以脈象為最合適,而參照形色聲音,則萬無一失了。然而小兒的脈象,不同於大人的脈象變化多端,只須察看其強、弱、緩、急四種脈象,這就是小兒脈象的要領了。強弱可以看出虛實,緩急可以看出邪正。」

【怪脈】

(1)彈石

黎民壽曰:「彈石之狀,堅而促,來遲而去數,指下尋之,搏至而絕,如以指彈石。此真腎脈也。」

(2)解索

黎民壽曰:「或聚,或散,如繩索之解,難以收約也。」

(3)雀啄

白話文:

【奇特脈象】

(1)彈石

黎民壽說:「彈石脈的感覺,猶如堅硬而短促,來遲而去快,用手指追尋,(脈象)搏動到極處就突然消失,彷彿用手指彈擊石塊。這確實是腎脈的脈象。」

(2)解索

黎民壽說:「(脈象)或聚集,或分散,猶如繩索解開,難以收攏約束。」

(3)雀啄

黎民壽曰:「若雀之啄食,來三而去一也。為脾元穀氣已絕於內,腸胃虛乏而無稟賦,不能散於諸經,則諸經之氣隨而亡竭。」

(4)屋漏

白話文:

黎民壽說:「就像麻雀啄食一樣,來了三口只剩下了一口。這是因為脾臟元氣已在體內斷絕,腸胃虛乏沒有營養,不能散播到各個經絡裏,因此各個經絡的氣也就隨之衰竭。」

吳仲廣曰:「屋漏者,主胃經已絕,穀氣空虛。其脈之來也,指下按之極慢,二息之間或來一至,若屋漏之水滴於地上,四畔濺起之貌也。」

(5)蝦游

白話文:

吳仲廣大夫說:「脈象如屋漏一樣,表示胃經氣血已經斷絕,穀氣空虛。這種脈象的表現是,用手指按上去,脈搏極慢,兩次呼吸之間才來一次,就像屋頂漏水滴在地上,四面濺起水花一樣。」

吳仲廣曰:「其來指下,若蝦之游於水面,泛泛然而不動,瞥然驚霎而去,欲以手趁之,則杳然不見,須臾又來指下,良久,不如前而去。如蝦蟆入水之形,瞥然而上,倏然而去,此是神魂已去,行尸之候,立死也。」

白話文:

吳仲廣說:「他的姿勢就好像一隻蝦在水面上漫遊,漂浮著不動,突然吃了一驚,就離開了。想用手趁機抓住他,卻發現他已經不見了。不久之後,他又回到指下的位置,過了很久,不如以前離開的了。就像一隻蝦蟆跳進水裡,又突然跳出來,這時神魂已經離開了身體,像具會行走的屍體,很快就會死掉。」

(6)魚翔

王叔和曰:「魚翔者,似魚之不行,但搏尾動頭,搖身久住者是也。」

(7)釜沸

王叔和曰:「三部之脈如釜中之沸湯。朝得則暮死,夜半得則日中死,日中得則夜半死。」

白話文:

(6)魚翔

王叔和說:「魚翔,就像魚不游泳,只搖動尾巴,擺動頭部,搖晃身子,停留在一個地方很久。」

(7)釜沸

王叔和說:「三部的脈象就像鍋中的沸水。早上出現這種脈象,晚上就會死;半夜出現,中午就會死;中午出現,半夜就會死。」

《橘窗書影》中有云:「脈學者,先以浮、沉二脈為經,緩、緊、遲、數、滑、澀、大脈為緯,以考究疾病之進退,血氣之旺衰。則其餘之脈義得漸漸進步。」

白話文:

《橘窗書影》上說:「脈學以浮、沉二脈為經,緩、緊、遲、數、滑、澀、大脈為緯,來推求疾病的發展退縮,氣血的強弱。如此一來,其餘脈象的意義就能逐漸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