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29)
別論 (29)
1. 朮之醫治效用
許氏之說病理雖甚幼稚,然朮之去胃內停水,有健胃之殊效也明矣。而關於此藥物之利尿作用,雖無何等言及,然據不發汗、不嘔吐、不下痢觀之,則胃內停水由利尿排除,無疑義矣。
本藥用於身體煩疼者,乃以由尿利障礙,水毒久於關節內停蓄,則引致身體煩疼。而其理則如下之淺田氏說。
骨節疼痛者,其痛及於最裡者也。《說文》云:「骨節者,骨肉之竅也。」蓋三百六十骨節,為神氣游行出入之處,而即為邪氣游行出入之處也。是以不惟風寒迫於此,如痰飲、梅毒,久鬱於內,則亦能為骨節疼痛。《論》曰:「濕流關節。」是也。
如是則尿利障礙與胃內停水為主目的,身體煩疼為副目的而用本藥。則隨胃內停水被驅逐,而關節內之水毒亦隨之消失矣,故身體煩疼不治而自治也。
茯苓、朮、澤瀉,用於水瀉之下痢者,乃因小便不暢,水毒停滯於消化管內,至一定程度時,腸管發生水瀉的下痢,以代腎之機能。此時用茯苓、朮、澤瀉,則此三藥能恢復腎機能,而消化管內之水毒由腎臟排出,故腸管水分減少,則不致下痢,是中醫以利尿劑治下痢之慣用療法,因知腸管與腎臟有表裡相互之關係也。
其他病證亦有用本藥者,亦可由上理推究之,茲從略。今舉諸說於下,以資參考。
《本草綱目》曰
朮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風、寒、濕痹,死肌。…消食。(《本經》)
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穀嗜食。(《別錄》)
治心腹脹滿,腹中冷痛,胃虛下利,多年氣利,…止嘔逆。(甄權)
反胃,利小便,…補腰膝,長肌肉。治冷氣痃癖、氣塊、婦人冷癥瘕。(大明)
除濕,益氣,和中,補陽,消痰,逐水,生津,止渴,止瀉痢,消足脛濕腫。得枳實消痞滿,氣分,佐黃芩,安胎清熱。(元素)
理胃,益脾。…主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身體重,心下急痛,心下水痞,…臍腹痛。(好古)
蒼朮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除惡氣,弭災沴。(弘景)
主大風𢂽痹,心腹脹滿。…止嘔逆,下泄,冷痢。(甄權)
治筋骨軟弱,痃癖,氣塊,婦人冷氣癥瘕,山嵐瘴氣,溫疾。(大明)
明目,暖水臟。(劉元素)
除濕,發汗,健胃,安脾,為治痿要藥。(李杲)
散風,益氣,總解諸鬱。(震亨)
治濕痰留飲,或挾瘀血成窠囊,及脾濕下流,濁瀝帶下,滑瀉,腸風。(時珍)
《本草備要》曰
白朮-苦燥濕(《經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甘補脾,溫和中。在血補血,在氣補氣(同血藥則補血,同氣藥則補氣)。無汗能發,有汗能止。燥濕則能利小便,生津液,止泄瀉(泄瀉者,水瀉也,凡水瀉者,濕也),消痰水、腫滿,黃疸、濕痹。補脾則能進飲食,袪勞倦(脾主四肢,虛則四肢倦怠),化癥癖(同枳實則消痞,一消一補,名枳朮丸,因脾運而積化也),和中則能已嘔吐,定痛,安胎。血燥無濕者禁用。
白話文:
許氏對疾病的理解雖然很幼稚,但白朮能去除胃裡積存的水分,而且有健胃的顯著效果,這是很明確的。雖然沒有特別提到白朮的利尿作用,但從它不引起發汗、嘔吐、腹瀉來看,胃裡積存的水分應該是通過利尿的方式排出,這點是沒有疑問的。
白朮可以用於治療身體痠痛的狀況,是因為尿液排出不順暢,導致水毒長期積存在關節內,進而引起身體痠痛。淺田氏的理論是這樣的:
關節疼痛是疼痛深入到最內部的表現。《說文》說:「關節是骨肉的孔竅。」人體有三百六十個關節,是神氣運行出入的地方,同時也是邪氣運行出入的地方。所以不僅風寒會侵入,像痰飲、梅毒等,如果長期鬱積在體內,也可能引起關節疼痛。《論》說:「濕氣流到關節。」就是這個意思。
因此,使用白朮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尿液排出不順暢和胃內停水,而身體痠痛是次要目的。當胃內停水被排除後,關節內的水毒也會隨之消失,所以身體痠痛自然就會好轉。
茯苓、白朮、澤瀉這三味藥,用於治療因水瀉導致的腹瀉,是因為小便不暢,導致水毒停留在消化道內。當水毒積累到一定程度時,腸道會產生水瀉來代替腎臟的功能。此時使用茯苓、白朮、澤瀉,這三味藥可以恢復腎臟的功能,使消化道內的水毒通過腎臟排出,腸道水分減少,腹瀉自然會停止。這是中醫用利尿劑治療腹瀉的常用方法,由此可知腸道和腎臟之間存在相互關聯的關係。
白朮也可以用於治療其他疾病,其道理也可以從上述的原理推導出來,這裡就省略不提了。現在把一些關於白朮的說法列舉如下,供大家參考。
《本草綱目》說:
白朮
【氣味】味甘,性溫,無毒。
【功效】治療風、寒、濕引起的痹症,以及肌肉壞死等。…能幫助消化。(《本經》)
能治療全身或臉上的風邪,頭暈、頭痛、流眼淚。能消除痰濕,驅逐皮下風濕導致的腫塊,解除心下急迫脹滿、霍亂吐瀉不止的狀況,促進腰部和肚臍間的血液循環,增進津液,溫暖腸胃,幫助消化,增強食慾。(《別錄》)
治療心腹脹滿,腹部冷痛,胃虛引起的腹瀉,多年持續的腹瀉,…能止住嘔吐。(甄權)
治療反胃,促進小便,…強健腰膝,增長肌肉。治療寒氣引起的痃癖、氣塊、婦女寒症和腫塊。(大明)
能去除濕氣,補充元氣,調和脾胃,補養陽氣,消除痰液,去除水腫,促進津液生成,止渴,止瀉,消除腳踝和小腿的濕腫。與枳實合用能消除痞滿,作用於氣分;佐以黃芩,能安胎清熱。(元素)
調理胃,增強脾的功能。…主要治療舌根僵硬、吃東西就想吐、胃脘痛、身體沉重、心下急痛、心下停水、…肚臍腹痛。(好古)
蒼朮
【氣味】味苦,性溫,無毒。
【功效】能消除穢氣,平息災禍。(弘景)
主要治療風濕痹症,心腹脹滿。…能止住嘔吐、腹瀉、冷痢。(甄權)
治療筋骨軟弱、痃癖、氣塊、婦女寒症和腫塊、山嵐瘴氣、溫病。(大明)
能使眼睛明亮,溫暖腎臟。(劉元素)
能去除濕氣,發汗,健胃,安養脾胃,是治療痿症的重要藥物。(李杲)
能驅散風邪,增強元氣,總體上能解除各種鬱結。(震亨)
治療濕痰積留、或夾雜瘀血形成的腫塊、以及脾濕下注引起的白帶、滑瀉、腸風等。(時珍)
《本草備要》說:
白朮-味苦,可以燥濕(《經》說:「脾怕濕,所以要用苦味來燥濕」),味甘,可以補脾,性溫和,能調和脾胃。在血分可以補血,在氣分可以補氣(與補血藥同用則補血,與補氣藥同用則補氣)。沒有汗的時候可以發汗,有汗的時候可以止汗。燥濕就能利尿,生津液,止腹瀉(腹瀉指水瀉,凡是水瀉都是濕氣引起的),能消除痰濕、腫脹、黃疸、濕痹。補脾就能增進食慾,消除疲勞(脾主四肢,虛弱則四肢乏力),化解癥積(與枳實合用則消除痞滿,一消一補,稱為枳朮丸,因為脾功能恢復運化而使積聚消散),調和脾胃就能止住嘔吐,鎮痛,安胎。血燥而無濕的人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