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42)

回本書目錄

別論 (42)

1. 先輩之論說治驗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金匱要略》)

【註】

白話文:

如果瘦人臍下跳動,吐出涎沫,而且頭暈目眩,這是水氣病,服用「五苓散」來治療。(出自《金匱要略》)

尾臺氏曰:「『癲眩』當從沈明宗作『顛眩』,余不知其是非。然本條明示本方可用於癲癇其他之發作的失神性痙攣病,而方中包含澤瀉湯及茯苓、桂枝等,則由此可推知仲景之意。」

五苓散方

白話文:

尾臺氏說:「『癲眩』應該從沈明宗的版本寫作『顛眩』,我無法確定孰是孰非。但是這一條文明確說明,這個方子可以用於治療癲癇發作時的失神性痙攣症。方子中包含澤瀉湯的成分,以及茯苓、桂枝等藥材,因此可以推測仲景的本意。」

澤瀉3.3克,豬苓、茯苓、朮各2.5克,桂枝1.7克。

白話文:

澤瀉:3.3克

豬苓:2.5克

茯苓:2.5克

朮:2.5克

桂枝:1.7克

上為細末,一日三回分服。又銼細,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或冷服。但水逆之際,宜作散服,其他宜增上用量之二倍以上而煎服之。

白話文:

1.將中藥搗成細末,一天分三次服用。

2.也可以將中藥研成細末,用二合五勺水煎煮成一合,去除渣滓,一天分三次服用,可以溫服或冷服。

3.但是如果遇到水逆之症,則應該將中藥研磨成粉末服用,其他情況下,可以增加藥量的兩倍以上煎服。

《和劑局方》曰:「辰砂五苓散,治傷寒表裡不解,頭痛發熱,心胸鬱悶,唇舌乾焦,神思昏沉,狂言譫語,如見鬼神,及瘴瘧煩悶不省者。如中暑發渴,小便赤澀,調以新汲水下。小兒五心煩熱,焦躁多哭,咬牙上攛,欲成驚狀,每服半錢,以溫熱水下。」

白話文:

《和劑局方》中記載,辰砂五苓散可以治療傷寒表裡症狀未解、頭痛發燒、心胸悶鬱、嘴巴乾舌燥、精神恍惚、胡言亂語、疑神疑鬼,以及瘴氣引起的煩悶、昏迷等。如果因為中暑而口渴、小便赤黃,可與新汲取的水一同服用。對於小孩五心煩熱、煩躁愛哭、咬牙切齒、有驚嚇症狀的,每次服用半錢,以溫熱水服用。

《三因方》曰:「己未之年,京師大疫,汗之則死,下之亦死,服五苓散則遂愈。此無他,瘟疫也。」

五苓散治伏暑飲熱,暑氣流入經絡,壅溢發衄,或胃氣虛,血滲入胃,停飲不散,吐出一二升許者。

白話文:

《三因方》說:「己未年,京城大流行瘟疫,發汗後死亡,下瀉後也死亡,服用五苓散後就痊癒了。這沒有別的原因,就是瘟疫。」

五苓散治療熱飲停滯,暑氣侵入經絡,導致鼻子出血,或者胃氣虛弱,血液滲入胃中,停滯的體液不散,吐出一二升後就能康復。

《傷寒百問‧經絡卷》曰:「五苓散,治瘴氣溫瘧,不服水土,及黃疸或瀉者。又治中酒噁心,或嘔吐痰水,水入便吐,心下痞悶者。又治黃疸如橘黃色,心中煩急,眼睛如金,小便赤澀,或大便自利者。若治黃疸,以山茵陳煎湯下,日三服。」

白話文:

《傷寒百問‧經絡卷》中說:「五苓散可以治療由瘴氣引起的溫熱瘧疾,以及水土不服、黃疸或腹瀉等症狀。它還可以治療酒醉後噁心、嘔吐痰液或清水,喝水就吐,以及心下痞悶等症狀。此外,五苓散還可以治療黃疸,症狀包括皮膚呈橘黃色,心中煩躁不安,眼睛如同金屬般明亮,小便赤澀,或大便自然通暢。如果用五苓散來治療黃疸,可以用山茵陳煎湯送服,每天服用三次。」

《直指》曰:「五苓散,治濕證,小便不利。《經》云:『治濕之法,不利小便則非其治。』又治傷寒煩渴,引飲過多,小便赤澀,心下有水氣者。又欲使水飲流行,每服二錢,沸湯調下,若小便更不利,則加防己以佐之。又治尿血。…又治便毒。」

白話文:

《直指》說:「五苓散,可以治療濕證,小便不利。《黃帝內經》中說:『治療濕症的方法,不使小便通利,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另外,五苓散還可以治療傷寒煩渴,喝水過多,小便赤澀,心下有水氣的人。又想要使水飲流通,每次服用二錢,用沸水調服,如果小便仍然不通利,則加入防己輔助治療。另外,還可以治療尿血。 …又可以治療便毒。」

羅謙甫曰:「春夏之交,人病如傷寒,其人汗自出,肢體重痛,難以轉側,小便不利,此名風濕,非傷寒也。陰雨之後,感受水濕,或引飲過多,則多成此證。若多服五苓散,使小便通利,濕去則愈。」初虞世曰:「醫者不識,作傷風治之,發汗而死,下之亦死。己未之年,京師大疫,正因此也。

羅得其說,救人甚多,大抵五苓散惟能利水去濕,胸中有停飲及小兒吐哯欲作癇者,五苓散最妙也。」

白話文:

羅謙甫說:「春秋季節交替之際,有人患有類似傷寒的疾病,出汗、渾身疼痛、難以翻身、小便不利,這種疾病叫做『風濕』,而不是傷寒。這種疾病是陰雨之後,感受濕氣所導致的,或者是由於過量飲酒而引起的。如果服用五苓散,促進小便通暢,體內的濕氣就會消失,疾病也會痊癒。」初虞世說:「醫生如果不認識這種疾病,把它當成傷風來治療,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病人就會死亡。己未那年,京師爆發大規模瘟疫,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羅得其說,救人甚多。大抵只有五苓散能利水去濕,對於胸中有停飲及小兒嘔吐抽搐欲發作癲癇者,五苓散最為有效。

《醫方口訣集》曰:「予嘗治平野庄一人,傷風發熱,口燥而渴,與水則吐,後服湯藥亦吐,諸醫袖手,請治於予。診脈浮數,記得《傷寒論》中『中風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之言,遂以五苓散末白飲和服,一匕知,三匕已。

白話文:

《醫方口訣集》上說:「我曾經治過平野莊的一個人,他患了傷風發燒,口乾舌燥,很渴,喝水就會吐,後來服用湯藥也吐,很多醫生都束手無策,請我診治。我診了脈,浮而數,想起《傷寒論》中說『中風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的話,於是就用五苓散末,用白開水和服,服用一匙,病情就有明顯好轉,服用三匙,病情就痊癒了。

又治一人,消渴經年,且胸脅支滿而頭暈,與五苓散加甘草,水煎使服之,不三劑,諸證悉治,此蓋用《金匱》苓桂朮甘湯及五苓散之二法也。」

白話文:

另外一位消渴症的病患,已經有好幾年了,而且胸悶、肋骨疼痛,頭也暈眩。於是,我參考《金匱》中的苓桂朮甘湯和五苓散這兩種方法,把半夏、桂枝、甘草、茯苓、白朮、澤瀉、豬苓、茨實等藥物組合起來,調製成藥湯,讓病人服用。只吃了不到三天的藥,他的所有症狀都康復了。

曾世榮曰:「小兒驚風及泄瀉,並宜用五苓散以瀉丙火,滲濕土。因其內有桂枝,能抑肝風,助脾土也。傳云:『木得桂而枯是也。』」

白話文:

曾世榮說:「小孩驚風和腹瀉,都應該用五苓散來瀉火、排濕。因為五苓散裡有桂枝,可以抑制肝風,幫助脾土。古人說:『木得桂而枯』,就是這個道理。」

傷寒三四日之間,往來寒熱,自利者,邪入太陰,而猶在少陽之經也,宜本方合小柴胡湯,名柴苓湯。

白話文:

傷寒三四天之內,交替出現寒熱的症狀,並拉肚子,表示病邪已經進入太陰經,但仍停留在少陽經,應該繼續服用原先的方子,再加入小柴胡湯的藥材,稱之為「柴苓湯」。

求真按:「往來寒熱,自利者,係五苓散證與小柴胡湯證併發,非邪入於太陰也。」

白話文:

求真注釋:「往來寒熱,自利者,係五苓散證與小柴胡湯證併發,非邪入於太陰也。」

反覆出現寒熱,並且腹瀉,是五苓散證與小柴胡湯證同時出現的症狀,而不是邪氣進入太陰經。

《續建殊錄》曰:「有一男子年五十有餘,從未有疾,矍鑠如常,飲食倍於少壯時,自以為昔時好角抵之戲,故血氣能如是周流。自客歲食餌又三倍於少壯,至今年而添渴,飲水數升,未嘗腹滿,近頗自警,以數合為度,如是能飲能食,理當漸肥,而反日瘦,他亦無所苦。先生診之,問及其他。

白話文:

《續建殊錄》中記載:「有一位男子,五十多歲了,從來沒有生過病,身體強壯如常,吃飯的量比年輕時還多,他認為這是因為年輕時喜歡角力,所以血氣能夠這樣通暢。從去年開始,他吃的東西是年輕時的三倍,到了今年就口渴了,喝了幾升水,肚子也沒有飽,最近他開始警覺了,規定自己每天只能喝幾杯水。雖然他還能吃能喝,照理說應該會漸漸變胖,但反而一天比一天瘦,其他方面也沒有什麼病痛。醫生給他診斷,並詢問了他的其他情況。

答曰:『唯腹皮麻痹,小便頻數耳。』乃與五苓散服之,不日而渴愈。」

《成績錄》曰:「男子患消渴,日飲水數斗,小便亦多,食倍於平日。先生與以五苓散,服月餘,奏全效。」

求真按:「此二病可能是糖尿病或尿崩證。」

白話文:

(解答):「只是肚子麻木,頻尿而已。」給了他五苓散服用,沒幾天口渴就好了。

《成績錄》記載:「一名男性患有口渴症,每天喝好幾鬥水,尿量也多,食量比平常多一倍。先生給他服用五苓散,服用一個多月,完全康復。」

求真按:「這兩種病可能是糖尿病或尿崩症。」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霍亂吐下之後,厥冷煩躁,渴飲不止,而水藥共吐者,宜嚴禁湯水果物。每欲飲水,與五苓散,但一帖分二三次服為佳,不過三帖,嘔吐煩渴必止,吐渴若止,則必厥復而熱發,身體惰痛,仍用五苓散,則必漐漐汗出,諸證脫然而愈。此五苓散與小半夏湯效用之分別也。」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中所提到的「霍亂吐下之後」這個方子,是指在霍亂腹瀉後,出現手腳冰涼、煩躁不安、口渴難耐、水藥都吐出來的情況。這個時候,應該嚴格禁止服用湯水、水果等食物。如果患者想喝水,可以服用五苓散,分兩到三次服用,效果會更好。服用不超過三帖,嘔吐、煩渴的症狀就會停止。如果嘔吐、口渴的症狀停止了,那麼就會出現手腳溫暖、發熱、身體疲倦、疼痛的症狀。這個時候,仍然服用五苓散,就會大汗淋漓,所有的症狀都會消失。這就是五苓散和半夏湯的區別。

此方治眼患,與苓桂朮甘湯略似,而彼以心下悸、心下逆滿、胸脅支滿、上衝等證為目的。此以發熱、消渴、目多眵泪、小便不利為目的,二方俱以利小便而奏效也。

白話文:

這個藥方用於治療眼疾,與苓桂朮甘湯有點類似,但是苓桂朮甘湯主要針對心悸、胸悶、胸悶、胸悶和上沖等症狀。這個藥方主要針對發燒、口渴、眼睛多流眼淚、小便不利等症狀。這兩種藥方都有利小便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