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41)
別論 (41)
1. 五苓散之注釋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太陽病(太陽經受邪氣侵襲引起的疾病),發汗治療後,如果出汗很多,胃中感到口渴,煩躁不安,不能入睡,想喝水,那就少少地給他喝,這樣使胃氣和順,病情就能好轉。如果脈象浮散,小便不利,微熱,有消渴症狀,那就可以用五苓散治療。
自首句迄於「則愈」,因發汗,太陽病解,唯因強發汗,失其體液,胃亦隨而乾燥,故煩躁而不眠,此時只欲得水,無處藥劑之必要,故只與少量之水則體液復,胃亦得以滋潤,而煩躁不眠不治而自愈之意也。「若脈浮」以下,謂若上之狀態,有脈浮數,尿利減少,微熱消渴(渴而飲水不止,尿利反小者)之證,與前不同,則以有解熱、止渴、利尿作用之本方,為之主治之義也。和久田氏曰:「大汗出」三字,斜插法也,非發汗後更出汗,欲言胃中乾,故插此三字耳。
此言有理。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自一開始到「就痊癒了」,因為發汗的關係,太陽病解除了,只是因為大量發汗,失去了水份,胃也跟著乾燥,所以煩躁睡不著,這時候只想喝水,不需要任何藥物,所以只要給少量的水,水份就恢復了,胃也得以滋潤,而煩躁不眠不治而自癒的意思。「如果脈浮」以下,意思是如果上種狀態,有脈搏浮數、小便量減少、微熱消渴(渴而飲水不止,小便量反而減少)的症狀,與前面不同,那麼就以具有解熱、止渴、利尿作用的本方,作為治療的方法。和久田先生說:「大汗出」三個字,是插入法,並不是發汗之後又出汗,想要說明胃中乾燥,所以插入這三個字罷了。
發汗治療後,脈象浮而次數多,口乾舌燥者,服用五苓散可以治療。(《傷寒論》)
【註解】
- 發汗:指通過發汗藥物或方法使人出汗。
- 脈浮數:脈搏浮在皮膚表面,跳動次數增多。
- 煩渴:口乾舌燥,想喝水。
- 五苓散:中藥方劑,由豬苓、澤瀉、茯苓、白術、桂枝組成,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
本條雖說唯脈浮數與煩渴二證可用本方,其實既於前條示以小便不利,故於本條省略之,非無此證之意也。尾臺氏云:「於『發汗已,脈浮數』之下似脫『發熱,小便不利』等證,蓋發汗後煩渴者,概非本方證,而為石膏劑證。然石膏劑之煩渴必伴以脈浮滑,或滑,或洪大等,決不浮數。
今脈浮數與煩渴併舉,則雖略去『發熱,小便不利』,於本方亦無不可也。」
白話文:
這條方劑雖然只說脈搏浮數和口乾舌燥這兩個證狀可以使用這個方劑,但實際上在前一條方劑中已經顯示了小便不利的證狀,所以這條方劑省略了它,並不是沒有這個證狀的意思。尾臺先生說:「在『發汗後,脈搏浮數』下面似乎脫漏了『發熱,小便不利』等證狀,因為發汗後口乾舌燥的患者,一般不是本方證,而是石膏劑的證狀。然而石膏劑的證狀一定是伴隨著脈搏浮滑,或滑,或洪大的脈象,絕對不是浮數的脈象。」
如今脈象浮數,伴隨著煩渴,那麼即使略去了「發熱,小便不利」的症狀,使用本方也無不可。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如果病人得了傷寒,出汗又口渴,就用五苓散治療;如果不出汗,就用茯苓甘草湯治療。
本條雖以茯苓甘草湯注中之尾臺氏說可解之,然恐與前條同為省文乎。
白話文:
這條雖然可以用茯苓甘草湯注中尾臺氏的說法來解釋,但是恐怕是和前一條一樣是省略文字的緣故吧。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中風發熱,六七天不解並且煩躁,有表證和裡證,口渴想喝水,水喝進去就吐,這種情況叫做水逆,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傷寒論》)
所謂有表裡證者,有脈浮、發熱、汗出而惡寒、頭項強痛(桂枝證)之表證,又有胃內停水之裡證之意。此胃內生停水者,由小便不利,即腎臟機能障礙之結果,排泄阻止,水毒充滿於胃腸之內,而此水毒伴熱毒,故渴欲飲水,然咽下之,則既為水毒充填之胃腔,再無容受之餘地,勢不得已而吐出之也,是師之所謂水逆也。
白話文:
所謂有表裡證的患者,既有脈浮、發熱、汗出而惡寒、頭項強痛(桂枝證)的表證,又有胃內停水的裡證之意。這胃內生停水的人,起因於小便不利,也就是腎臟機能障礙的結果,排泄受阻,水毒充滿於胃腸之內,而這水毒伴隨著熱毒,所以口渴想喝水,然而喝下去以後,因為胃腔已經被水毒充滿,再也沒有多餘的空間可以容納,因此不得不吐出來,這就是師父所謂的水逆。
此時若用本方,則方中之桂枝由汗腺排除水毒,同時發揮解熱作用,且抑制水毒之上衝,以資他藥之活動。澤瀉為君,以治煩渴,又由豬苓、茯苓、白朮之援助,則水毒與熱毒由泌尿器驅逐之,故胃腸內之停水消失,而自能鎮吐矣。此古方之神妙,真可嘆服也。
白話文:
如果在這個時候使用這個配方,那麼配方中的桂枝會通過汗腺排出水毒,同時發揮退燒的作用,並且抑制水毒往上衝,以便其他藥物發揮作用。澤瀉是君藥,用來治療煩渴,再輔以豬苓、茯苓、白朮的幫助,那麼水毒和熱毒就會通過泌尿系統排出,所以胃腸道內的積水就會消失,自然就能止吐了。這個古方的奇妙之處,真是令人嘆服。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傷寒論》)
譯者按:「原本水字之上無「冷」字,今從《傷寒論淺注補正本》增之。」
【註】
白話文:
如果疾病在陽,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解決。但你卻用冷水沖洗,就像灌一樣,病熱被冷水壓制住,無法散去,反而更加煩躁,身上會起粟粒狀的疹子,想喝水,但實際上並不渴。這種情況下,可以服用文蛤散。如果服用文蛤散後病情沒有好轉,那麼再服用五苓散。
【註】內容譯者按:「原本水字之上無『冷』字,今從《傷寒論淺注補正本》增之。」
尾臺氏曰:「病在陽,應以汗解云云,是以潠灌劫激,致生變證。猶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者,誤用桂枝,致成種種之轉變也。今世無醫藥常識之輩,其身已有邪熱,不以為意,或冒雷雨而上途,或入水游泳而貪涼,至成是證者,夏秋之間,間亦有之,病情正同,宜用文蛤湯連進,可發汗。若用本論文蛤散,則誤矣。
潠,同噀,《說文》云:『含水噴也。灌,溉也。』《玉函》『彌更』作『須臾』解。」
白話文:
尾臺氏說:「疾病在陽,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但如果使用過於強力的方法,就容易導致各種變症。就像傷寒的病人,脈浮、自汗、小便頻繁、心煩、微惡寒、腳抽筋,如果誤用了桂枝,就會導致各種轉變。現在有些沒有醫藥常識的人,身上已經有邪熱了,卻不注意,或者冒著雷雨趕路,或者貪涼下水游泳,等到病情發展成這種情況,在夏季和秋季之間也有少數會發生,病情和前述的相同,應該使用文蛤湯連續服用,就可以發汗。如果使用本論文蛤散,那就錯了。
潠,同噀。
《說文解字》說:「含水噴出。」
《玉函》中「彌更」一詞,解釋為「片刻」。
和久田氏曰:「古人有潠水、灌水之法。潠者,以水吹於面也。灌者,以水澆於身也。此二法用於陽鬱證,自外以水氣激之,令鬱陽勃起,發散而解。無此陽鬱者,若行潠水、灌水之法,則表熱被劫,不得外出,彌更內逼而心煩,肉上卻因正氣虛而粟起也。粟起者,俗謂之雞皮,是被水劫之故。
白話文:
和久田氏說:「古人有潠水和灌水兩種方法。潠就是用水噴在臉上,灌就是用水澆在身上。這兩種方法用於陽氣鬱結的症狀,從外面用水氣刺激,使鬱結的陽氣振奮起來,發散而解除。如果沒有這種陽氣鬱結的症狀,若進行潠水、灌水的方法,則表面的熱氣被劫持,不能排出體外,反而更加內逼而心煩,肉上面卻因為正氣虛弱而起雞皮疙瘩。起雞皮疙瘩,俗稱雞皮,是被水劫持的緣故。
熱既被水劫而內攻,雖意欲飲水,然反渴而不引水漿。若不與則不久而又思水,是文蛤散之證也。若文蛤散不瘥,愈欲得水如渴狀者,此煩熱。有熱,復有水氣,則與五苓散以觀其應否也。」
求真按:「此二說各有一理,於理論上難定其是非,學者宜就病者以驗其正否。」
白話文:
熱毒被水邪劫持而侵入體內,即使想要喝水,反而更加口渴而不能喝水。如果不讓病人喝水,不久又想喝水,這是文蛤散的證候。如果文蛤散不能治癒,越希望得到水喝,就像口渴一樣,這是煩熱的證候。既有熱毒,又有水氣,就給予五苓散,觀察其效果如何。
求真按:「這兩種說法各有道理,從理論上難以辨別其對錯,學習者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驗證其正確性。」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將以下的(清熱、瀉火)方劑投下去,因此心下痞悶,與瀉心湯,痞悶不解除。病人感到口渴,且口乾煩躁,小便不利時,用五苓散治療。
註:
古人稱「氣」為「炁」,今通作「氣」。 「腠理」指皮膚上的毛孔。 「濡潤」指滋潤。 「膚腠」指皮膚。 「著」通作「着」,指接觸。 「濡」指溼潤。 「役」通作「役」,指使用。 「津液」指人體內的液體。 「津」指體液。 「液」指液體。 「営」通作「營」,指運轉。
太陽病因誤下,則表熱內陷,而致心下痞(胃部膨滿),是即大黃黃連瀉心湯之所主治也。然本條之心下痞,不僅由於表熱之內陷,並由小便不利致胃內停水使然者,故雖與瀉心湯,其痞不解也。有此痞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為本方主治之意也。是本方證與大黃黃連瀉心湯之鑒別法也。
白話文:
太陽病由於誤下的藥物,導致表熱陷於體內,因而產生心下痞滿(胃部膨脹)的症狀。這時,大黃黃連瀉心湯可以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但本條文中的心下痞滿,不僅僅是表熱內陷所致,還有可能是由於小便不利,導致胃內積水所引起的。因此,即使使用了瀉心湯,也不能緩解痞滿的症狀。如果有痞滿、口乾煩躁和小便不利的症狀,則可以按照本方的主治意義來進行治療。這也是本方證與大黃黃連瀉心湯之間鑑別的方法。
尾臺氏曰:「渴而口燥煩」當作「渴而煩躁」,以供參考。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霍亂,頭痛發燒,身體疼痛,發熱很渴想喝水的人,用五苓散來治療;發冷不要水喝的人,用理中丸來治療。(《傷寒論》)
【註】
霍亂者,為吐瀉而揮霍撩亂病之總稱。尾臺榕堂、今村了庵二氏,用葛根加朮湯於其初期,頗能頓挫之。又用本方或茯苓澤瀉湯,能治下痢發熱,口舌乾燥,煩渴,貪飲冷水,或有水逆之證者。由此觀之,則仲景之方法,可謂八面玲瓏,圓滿無礙矣。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金匱要略》)
白話文:
霍亂,是嘔吐洩瀉和霍亂等疾病的總稱。尾臺榕堂、今村了庵兩位醫生,在早期使用葛根加朮湯,可以很快的治療霍亂。此外,使用這個方劑或茯苓澤瀉湯,可以治療腹瀉、發熱、口舌乾燥、煩渴、貪飲冷水,或有水逆症狀的人。由此可見,仲景的方法可以說是八面玲瓏,圓滿無礙的。
脈搏浮動,小便不順暢,輕微發燒,口乾舌燥,皆可用五苓散治療。(出自《金匱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