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26)
別論 (26)
1. 茯苓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茯苓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利小便,久服則安魂養神。(《本經》)
止消渴、好睡、…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臟器,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氣。(《別錄》)
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心腹脹滿、小兒驚癇、女人熱淋。(甄權)
補五勞七傷,開心益志,止健忘,暖腰膝,安胎。(大明)
止渴,利小便,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元素)
逐水,緩脾,生津,導氣,平火,止泄,除虛熱,開腠理。(李杲)
瀉膀胱,益脾胃,治腎積奔豚。(好古)
赤茯苓
【主治】破結氣。(甄權)
瀉心、小腸、膀胱之濕熱,利竅行水。(時珍)
茯苓皮
【主治】水腫,膚脹。開水道,開腠理。(時珍)
【發明】
宗奭曰:「茯苓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缺也。」
元素曰:「茯苓,…其用有五:利小便也,開腠理也,生津液也,除虛熱也,止瀉也。」
杲曰:「甘而淡,降也。其用有六:利竅而除濕,益氣而和中,治驚悸,生津液,小便多者能止,小便結者能通,…能益脾逐水,乃除濕之聖藥也。」
茯神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療風眩、風虛、五勞、口乾,能止驚悸、多恚怒、善忘,開心益志,安魂魄,養精神。(《別錄》)
補勞乏,主心下急痛、堅滿。(甄權)
神木
【主治】偏風,口面喎斜,毒風,筋攣不語,心神驚掣,虛而健忘。(甄權)
治腳氣痹痛,諸筋攣縮。(時珍)
《本草備要》曰
茯苓-甘溫,益脾,助陽,淡滲,利竅,除濕。色白,入肺瀉熱而下通膀胱(能通心氣於腎,使熱自小便而出),寧心益氣,調營理衛,定魄安魂。治憂恚驚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口焦舌乾、咳逆嘔噦、膈中之廢水(脾虛之所致)、水腫淋瀝、泄瀉遺精,小便結者能通,多者能止,生津止渴,退熱安胎,為松根之靈氣凝結而成,以大如斗、色白堅實者良。…皮專行水,治水腫膚脹。
茯神-主治略同茯苓,但茯苓以入脾胃之用為多,茯神以入心之用為多。開心益智,安魂養神,療風眩、心虛、多恚、健忘,即抱茯苓之根而生者,去皮及中木用之。茯苓之心木名黃松節,療諸筋攣縮、中風喎斜、心掣健忘。
求真按:「茯苓、茯苓皮、茯神、神木,其效略同。」
《藥徵》曰:「茯苓,主治心悸及肉瞤筋惕也,兼治小便不利,頭眩煩躁。曰心下悸,曰臍下悸,曰四肢聶聶而動,曰身瞤動,曰頭眩,曰煩躁,一是皆悸之類也。小便不利而悸者用茯苓則治,其無悸證者用之亦未見其效。然則悸為茯苓所主治,而小便不利,其兼治也。頭眩、煩躁亦然。」
白話文:
茯苓的醫治功效
《本草綱目》說:
茯苓:
【味道】味甘,性平和,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可以治療胸部和肋骨部位的氣逆上衝,憂愁、憤怒、驚嚇、邪祟、恐懼、心悸,以及心下部位的結塊疼痛,忽冷忽熱,煩躁不安,咳嗽、氣逆,口乾舌燥。能夠利小便,長期服用可以安定心神、滋養精神。(出自《神農本草經》)
可以止渴、改善嗜睡,排除胸膈中的痰水、治療水腫、小便不暢,疏通胸腹,調理臟腑,驅除腎臟的邪氣,增強陰氣,增加氣力,保護精神。(出自《名醫別錄》)
可以開胃、止嘔吐、善於安定心神。主要治療肺虛萎縮導致的痰多壅塞、心腹脹滿、小兒驚風、婦女熱淋。(出自甄權的著作)
可以補益五勞七傷,使人心胸開闊、增長志氣,止健忘,溫暖腰膝,安胎。(出自《大明本草》)
可以止渴,利小便,去除濕氣,使身體乾燥,調和脾胃,補益氣力,疏通腰部和臍部之間的血液。(出自李杲的弟子張元素)
可以排除體內的水分,緩和脾臟的功能,促進體液產生,疏導氣機,平息虛火,止瀉,去除虛熱,疏通皮膚腠理。(出自李杲的著作)
可以疏泄膀胱的積液,增強脾胃功能,治療腎臟積聚的病邪和奔豚氣(腹部氣體上衝)。(出自張好古的著作)
赤茯苓:
【主要功效】可以破除體內的結塊之氣。(出自甄權的著作)
可以瀉除心、小腸、膀胱的濕熱,疏通孔竅,促進水分運行。(出自李時珍的著作)
茯苓皮:
【主要功效】可以治療水腫、皮膚脹滿。疏通水道,疏通皮膚腠理。(出自李時珍的著作)
【醫理闡釋】
寇宗奭說:「茯苓利水的功能很強,而且能補益心脾,是不可或缺的藥物。」
張元素說:「茯苓的功效有五種:利小便、疏通腠理、促進體液產生、去除虛熱、止瀉。」
李杲說:「茯苓味甘淡,屬下降之藥。其作用有六種:疏通孔竅而去除濕氣,補益氣力而調和脾胃,治療驚悸,促進體液產生,小便過多者可以止住,小便不通者可以疏通,能增強脾臟功能而排除體內的水分,是去除濕氣的聖藥。」
茯神:
【味道】味甘,性平和,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可以治療頭暈、虛弱引起的頭暈、五勞虛損、口乾,能止驚悸、多怒、健忘,使人心胸開闊、增長志氣,安定魂魄,滋養精神。(出自《名醫別錄》)
可以補勞累虛乏,主要治療心下部位的急痛和堅硬脹滿。(出自甄權的著作)
神木(茯苓中的木心):
【主要功效】可以治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因毒風引起的疾病、筋脈攣縮、不能說話、心神驚恐抽搐、虛弱健忘。(出自甄權的著作)
可以治療腳氣引起的麻木疼痛、各種筋脈攣縮。(出自李時珍的著作)
《本草備要》說:
茯苓:味甘,性溫和,能補益脾臟,輔助陽氣,滲利濕氣,疏通孔竅,去除濕氣。顏色潔白,入肺經,可以瀉除肺熱,並且下行疏通膀胱(能使心氣通達於腎,使熱邪從小便排出),寧靜心神,補益氣力,調理營衛,安定魂魄。可以治療憂愁、憤怒、驚嚇、心悸、心下部位的結塊疼痛、忽冷忽熱、煩躁不安、口乾舌燥、咳嗽、氣逆、嘔吐、胸膈中的積水(因脾虛引起)、水腫、小便不暢、腹瀉、遺精,小便不通者可以疏通,小便過多者可以止住,促進體液產生、止渴、退熱、安胎。是松樹根部的靈氣凝結而成,以像斗一樣大、顏色潔白堅實的為佳。茯苓皮專門用於利水,治療水腫、皮膚脹滿。
茯神:主要功效與茯苓相似,但茯苓以補益脾胃的作用為主,茯神以補益心臟的作用為主。可以使人心胸開闊、增長智慧,安定魂魄,滋養精神,治療頭暈、心虛、多怒、健忘。是附著在茯苓根部生長的,去除外皮和中間的木心後使用。茯苓中間的木心叫做黃松節,可以治療各種筋脈攣縮、中風導致的口眼歪斜、心神抽搐、健忘。
求真按:「茯苓、茯苓皮、茯神、神木,它們的功效大致相同。」
《藥徵》說:「茯苓主要治療心悸和肌肉顫動,兼治小便不利、頭暈煩躁。所謂心下悸、臍下悸、四肢肌肉顫動、全身肌肉跳動、頭暈、煩躁,這些都屬於心悸的範疇。小便不利同時伴有心悸的,服用茯苓可以治癒,如果沒有心悸的症狀服用茯苓則可能沒有效果。由此可見,心悸是茯苓主要治療的病症,小便不利是其兼治的病症。頭暈、煩躁也是如此。」
《觀證辨宜》說:「體內水濕停滯而導致身體疼痛者,發熱汗出,用白朮和茯苓來治療。吐水者,用茯苓和澤瀉來治療。心下痞滿,……頭暈、小便不利的,是水濕停滯導致氣機不暢,用茯苓來治療。心下悸動,頭暈、手腳冰涼、癲癇頭暈,是水氣上攻的症狀,用茯苓來治療。心下脹滿,氣逆上衝、頭暈、小便不利,有氣逆的症狀,用茯苓來治療。咳嗽,……因水濕停留在血分而引起的,用茯苓來治療。」
本藥的功效,雖然如前面所述的種種說法。然而,根據我(作者)的實驗,本藥主要針對利尿次數的頻繁或減少,以及胃內積水和心悸亢進,或是肌肉之間間歇性痙攣,而仲景所論述的各種功效是次要的。無論這些症狀是由神經性、心臟性或腎臟性原因引起的,服用本藥都有很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