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40)

回本書目錄

別論 (40)

1. 茯苓甘草湯之注釋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傷寒論》)

白話文:

  • 如果患有傷寒,並出現盜汗且口渴的症狀,則使用五苓散來治療;

  • 如果患有傷寒,但沒有出現口渴的症狀,則使用茯苓甘草湯來治療。(《傷寒論》)

【註】

白話文:

【毛髮 Гла】:毛髮濃密。 【色脈蒼】:膚色蒼白,或指脈搏細弱無力。 【氣壅陽明】:氣滯血瘀,導致面部發紅、腫脹、疼痛。 【痰涎聚中焦】:痰液和唾液積聚在胃脘部位。 【胃脘】:泛指胃、食道、賁門等胃部區域。 【土勝】:脾胃系統功能虛弱,以土性燥熱為主。 【陰盛】:陰血偏盛,身體虛弱、怕冷。 【氣機鬱滯】: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身體不適。 【不測】:不可預料,難以預測。

尾臺氏曰:「考傷寒汗出章,似脫『發熱、脈浮數、小便不利』等證,方中多用生薑,則『不渴』之上又似脫『嘔而』二字,特於汗出者,豈可用此方乎?其有脫逸明矣。」

白話文:

尾臺氏說:「研究傷寒汗出篇的條文,似乎脫落了『發熱、脈浮數、小便不利』等證候,方劑中多用生薑,那麼『不渴』之上又似乎脫落了『嘔而』二字,特別對於出汗的人,怎麼可以用這個方劑呢。由此可見,這裡一定有脫漏的文字。」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先宜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則水漬入胃,必作利也。(《傷寒論》)

白話文:

傷寒症,如果出現厥逆而心中悸動不安的症狀,應該先治療水邪,服用茯苓甘草湯,然後再治療厥逆。如果不這樣做,水邪就會積聚在胃中,必定會引起腹瀉。

【註】

白話文:

註:

藥證決斷方:治氣虛脾弱,不思飲食,大便不實,身體柔弱,面色青白,手足自汗,舌苔白或淡。

本方:人參、白朮、茯苓、山藥、扁豆、甘草、桂枝。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本條為陰證與本方證併發之證候,若陰證危急,則宜先治為通則,然今僅有厥,更無其他危急之證,則當以本方先去心下之水毒,然後可治其厥,不然,則水毒流入腸內,必作下痢也。而仲景此論,乃暗示本方不僅能治因腎藏機能障礙之水瀉的下痢於未發,亦能治其既發之意也。

白話文:

這條是陰證和本方證同時發作的症狀,如果陰證危急,應該先治療為優先,但是現在只有厥症,沒有其他危急的症狀,所以應該先用本方去除心下的水毒,然後再治療厥症,否則,水毒流入腸內,一定會變成下痢。仲景的這個論述,是暗示本方不僅能治療因腎臟機能障礙而引起的腹瀉,而且也能治療已經發生的腹瀉。

本方為苓桂朮甘湯之去朮加生薑,故其作用亦相類似。然有別者,彼方長於利尿作用,而本方有長於鎮嘔的健胃作用,故於嘔吐諸病,尤於惡阻證有應用之宜也。

白話文:

此方藥方與苓桂朮甘湯類似,都是以茯苓、桂枝、甘草為基礎,但本方去掉了朮,加入了生薑。兩個藥方作用也相似,都能起到利尿、健胃的作用,但本方更擅長鎮嘔,對於嘔吐類疾病,尤其是妊娠惡阻,有很好的療效。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14.5克,桂枝9.5克,生薑14.5克,甘草5克。

上藥銼細,以水二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三回或分數回,溫或冷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心下悸,上衝而嘔者。」

白話文:

茯苓甘草湯

茯苓:14.5 克 桂枝:9.5 克 生薑:14.5 克 甘草:5 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 200 毫升的水煎煮至剩下 100 毫升。去除藥渣,每天分次溫服或冷服。

用途:治療心悸,噁心嘔吐。

《東洞家配劑抄》曰:「一人年五十,七年前患俗所謂癇證,月四五發,發則顛仆不知人事,茯苓甘草湯,應鐘及紫丸。」

白話文:

在《東洞家配劑抄》一書中記載,有一位五十歲的人,七年前患有俗稱的癇證,一個月發作四到五次,發作時會顛仆倒地,不省人事。治療他應服用茯苓甘草湯、應鐘丸和紫丸。

《方輿輗》本方條曰:「心下悸,概屬癇與飲,以此方加龍骨牡蠣絕妙。又此證有致不寐者,以酸棗湯歸脾湯不能治也,余用此方屢奏奇效。有一婦人,自心下至膈上動悸頗甚,勢如城郭撼搖,遂眩暈不能起,夜悸煩而目不合,如是數年,屢易醫不愈。余最後診視,謂病家曰:『群醫之案不一,今我姑置其病因不論,止投以一神方,服之不怠,則可令能起。』即與茯苓甘草湯加龍骨、梅花蠣,日漸有效,淹久之病,半年痊愈,病家欣忭不勝。

白話文:

《方輿輗》這本書中記載了一個方劑,叫做「茯苓甘草湯加龍骨、梅花蠣」。這個方劑主要用來治療心悸的,不管這些病是因為驚厥還是飲邪造成的,這個方劑加上龍骨和牡蠣後效果非常好。另外,有心悸的病人會導致失眠,用酸棗湯和歸脾湯都無法治療。我用這個方劑治療了許多病人,都取得了奇效。

有一位婦女,從心下一直到膈膜以上的心悸非常嚴重,感覺就像城牆在搖晃一樣,她因此感到眩暈,站不起來。到了晚上,心悸更加嚴重,連眼睛都閉不起來。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好幾年,她看過很多醫生,但都沒辦法治好。最後,她來找我看病。我看完她的病情後,對她的家人說:「其他醫生給出的診斷都不一樣,我現在先不討論她的病因,只給她開一個神方,她要按時服用,就可以康復。」

我就給她開了茯苓甘草湯加龍骨、梅花蠣。她服用後,病情逐漸好轉。這個病症已經纏身許久,服用這個方劑半年後,終於痊癒了。病人家屬非常高興,對我感激不盡。

此非奇藥異術,而能起沉疴痼疾者,以為漢以上之方藥也。」

白話文:

這不是什麼奇藥異術,而能治癒長期或難以治療的疾病,就是漢代以上的藥方和治療方法。

《雜病辨要》痘瘡條曰:「放點稀朗紅潤而心下悸者,急當治其悸,否則小便不利,水氣滿於皮膚,而結痂必遲,治悸宜茯苓甘草湯。」

白話文:

《雜病辨要》痘瘡條款寫道:「痘瘡稀疏,呈淡紅潤色並且有心悸,要趕快治療心悸,否則小便不利,水分積滿於皮膚,痘瘡結痂勢必延遲,治療心悸應該用茯苓甘草湯。」

求真按:「觀此可見腎臟與心下悸(胃內停水)與痘瘡之關係如何密切矣。」

白話文:

求真按:由此可見,腎臟與心下的悸動(胃內積水)和痘瘡之間的關係何等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