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28)

回本書目錄

別論 (28)

1. 知覺麻痹者,非因知覺神經之原發的病變,因病毒而引起續發的知覺神經病變之結果也。

多數西醫以知覺麻痹,即為知覺神經之炎證或變質,是謬見之甚也。凡知覺神經若不因外傷或特種毒物之作用,則不能自動成病。換言之,即知覺神經非原發性而是續發麻痹也。病毒使續發知覺神經病,故發生麻痹也。即病毒為原因,知覺神經病為結果,而麻痹亦其結果也。

白話文:

大多數西醫認為,知覺麻痺是知覺神經發炎或變質的證據,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看法。任何知覺神經,如果不是因為外傷或特殊毒物的影響,都不會自動發病。換句話說,知覺神經不是原發性麻痺,而是繼發性麻痺。病毒會導致繼發性知覺神經病變,從而引發麻痺。也就是說,病毒是原因,知覺神經病變是結果,而麻痺也是結果。

因有此理,故血痹用桂枝茯苓丸或當歸芍藥散,主驅逐麻痹真正病原的瘀血,或瘀血兼水毒,而不拘知覺神經病變之如何也。所以中醫反比深知此理之西醫能治麻痹也。

白話文:

因為有這個道理,所以治療血痹的藥物有桂枝茯苓丸或當歸芍藥散,主要驅逐麻痹真實病因的瘀血,或是瘀血兼水毒,而不論知覺神經病變的狀況如何。因此,中醫反而比深知此道理的西醫更能治療麻痹症狀。

2.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之注釋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藥汁,脈自沉,從何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主之。」(《金匱要略》)

白話文:

詢問:「黃汗這種疾病,身體腫脹,發熱出汗口渴,狀似風水病,汗水沾染衣物,顏色很黃如同藥汁,脈象沉伏,是怎麼得的呢?」老師說:「因為汗液出入於水裡洗澡,水從汗孔進入體內引起的疾病,黃耆、芍藥、桂枝、苦酒煮成的湯藥可以治療。」(《金匱要略》)

【註】

尾臺氏曰:《千金方》「沾」作「染」,「藥」作「蘗」。

求真按:「蘗汁為黃蘗汁,其色正黃,以之形容黃汗也。」

白話文:

註:

尾臺氏說:《千金方》中的「沾」字應寫作「染」,「藥」字應寫作「蘗」。

求真按:

「蘗汁」是指黃蘗樹的樹汁,顏色鮮黃,因此用它來形容黃色的汗液。

和久田氏曰:「身體腫者,肌表之瘀水多也。肌表之多瘀水,因為正氣之虛弱,故黃耆分量為之特多也。發熱者,由於血氣之鬱,故發熱汗亦出也。因出汗致內渴,故曰發熱汗出而渴。風水者,身腫、脈浮、汗出,其狀相似,故曰狀如風水。然風水之汗不黃,其脈不沉,故舉汗色、脈狀以辨其疑。

白話文:

和久田氏說:「身體腫脹的人,體表的瘀水過多。體表瘀水過多,是因為正氣虛弱,所以黃耆的分量特別多。發熱的人,是因血氣鬱結,所以發熱出汗。因出汗而感到口渴,所以說發熱出汗而口渴。風水病人,身體腫脹、脈搏浮動、汗出,其狀相似,所以說狀如風水。但風水病人的汗是無色的,而且脈搏不沉,所以要通過觀察汗色、脈象來辨別其疑慮。

又風水因感外邪,所以脈浮也。此證為陽氣鬱遏難宣,故雖發熱而脈沉也。云自沉者,為本分之脈證,非受其他妨害之意也。」

白話文:

又因風水而感受的外邪,所以脈浮。這個病症是陽氣鬱結難以宣泄,所以即使發熱,脈沉。所說的「自身沉降」,是指脈象的本質證候,而不是受到其他因素的阻礙。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方

黃耆18克,芍藥、桂枝各11克。

白話文:

黃耆十八公克,芍藥、桂枝各十一公克。

上銼細,以水二合六勺,苦酒四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若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註】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水二合六勺,苦酒四勺,煮成一合的藥湯。去除渣滓,一天分三次溫熱喝。如果心煩,服用六七天後就會緩解。如果心煩不止,那是因為苦酒阻礙了藥效。

尾臺氏曰:「本邦之醋氣味釅烈,故如法煮之,間有不能服者。倘爾,宜以水煮用。」又曰:「阻者,格也,與病毒阻格,故發心煩也。」

白話文:

尾臺氏說:「我們本土產的醋,味道辛辣濃烈,所以依照醫書上的方法煎煮醋,有的人不能服用。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應該用水煮來使用。」他又說:「阻字是指阻擋,與病毒阻擋隔絕,所以會產生煩躁的心境。」

3. 防己茯苓湯之注釋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白話文:

如果人體出現水腫,導致四肢腫脹,並且水氣停留在皮膚中,四肢感覺麻痺、不自主地顫動,可以使用防己茯苓湯來治療。

和久田氏曰:「聶聶者,微動貌,即為肉瞤貌也。」又曰:「防己茯苓湯,治皮水病,四肢腫、衝逆、肉瞤者,是亦正氣不能達於皮膚而腫滿也。加以水氣衝逆,至於肉瞤,故重用茯苓為主治,佐以防己、黃耆、桂枝、甘草,以宣正氣而降衝氣,可見是利水氣之意。」

尾臺氏曰:「聶聶而動與瞤動略同,皆由水氣所成,故以茯苓為主治也。」

白話文:

和久田氏說:「聶聶是指輕微的顫動,也就是肉瞤的表現。」他又說:「防己茯苓湯用於治療皮水病,症狀包括四肢腫脹、衝逆、肉瞤,這是正氣無法到達皮膚而導致的腫脹。加上水氣上衝,甚至出現肉瞤,因此以茯苓為主藥,輔以防己、黃耆、桂枝、甘草,用以宣通正氣,降逆衝氣,可見其利水之效。」

尾臺氏則說:「聶聶而動和瞤動略同,都是水氣所造成,因此以茯苓為主藥。」

《小補韻會》曰:「聶,動貌。《素問‧平人氣象論》曰:『厭厭聶聶,如榆莢之落。』又《難經‧十五難》曰:『厭厭聶聶,如循榆葉。』」

白話文:

《小補韻會》一書中說:「聶」這個字,指的是一種動態的樣子。《素問‧平人氣象論》中說:「厭厭聶聶,好像榆莢的脫落。」另外,《難經‧十五難》中也說:「厭厭聶聶,好像在按循榆葉。」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黃耆、桂枝各7克,茯苓14.5克,甘草5克。

上銼細,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四肢聶聶而動,水氣在皮膚而上衝者。」

白話文:

防己茯苓湯配方

防己、黃耆、桂枝各七公克,茯苓十四點五公克,甘草五公克。

以上藥材搗碎成細末,以水三碗煎煮至一碗。濾去渣滓,一日分三次溫服。

東洞翁對本方定義為:「治療四肢關節疼痛痠軟,水氣在皮膚表面向上衝擊。」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主治皮水,然方意近於防己黃耆湯,但去朮加桂、苓者,專行於皮膚也。一人身體肥胖,運動不利,手足振掉。前醫投以桂苓朮甘湯、真武湯之類,或以為痰之所為,使服導痰化痰之藥,更無效者,服此方而愈。又下利久不治,服利水藥不愈者,有用此方而收意外之治效。」

白話文: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這本書中記載了這個方劑:「這個方劑主治皮膚病,但方劑的思路和防己黃耆湯接近,只是去掉了朮,加入了桂、苓,專門作用於皮膚。有個人身體肥胖,運動不方便,手腳顫抖。之前,醫生給他開了桂苓朮甘湯、真武湯之類的藥方,或者認為這是痰引起的,給他開了導痰化痰的藥,都沒有效果。服用這個方劑後治癒了。還有個人下痢很久,服用了利水藥也不治,用了這個方劑後收到了意外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