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14)

回本書目錄

別論 (14)

1. 桂枝去芍藥湯之注釋與腹證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傷寒論》)

【註】

意即太陽病者當汗解,為醫誤而下之,致氣上衝、脈促、胸滿,即心下膨滿者,以本方主治之。與「太陽病,下之後,氣上衝者,宜與桂枝湯」之時相似,然其間自有差別。即桂枝湯證雖經誤治,未至腹力脫弱,腹直肌尚攣急,故用有芍藥之桂枝湯。然本方證由誤治,腹力既脫弱,腹直肌不惟不攣急,且此腹力脫弱,使上衝證增劇,並使脈促胸滿,故用桂枝湯去芍藥之本方以應之也。此東洞翁所以下本方定義為治桂枝湯證之不拘攣者,以其不拘急,故去芍藥也。

桂枝去芍藥湯方

桂枝、大棗、生薑各11克,甘草7克。

煎法用法同前。

白話文:

太陽病本來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卻因為醫師誤用下瀉的藥物,導致氣往上衝、脈搏加快、胸部脹滿,也就是心下感覺膨脹不舒服,這時候就應該用桂枝去芍藥湯來治療。這種情況和「太陽病,下瀉後,氣往上衝,應該用桂枝湯」的情況類似,但它們之間還是有差別。桂枝湯證雖然經過誤治,但腹部的力量還沒有虛弱,腹直肌還是有些緊張,所以用含有芍藥的桂枝湯。而這裡的桂枝去芍藥湯證,是因為誤治導致腹部力量已經虛弱,腹直肌不僅沒有緊張,反而因為腹部力量虛弱,使得氣往上衝的症狀更加嚴重,也導致了脈搏加快、胸部脹滿。因此,要用桂枝湯去掉芍藥的桂枝去芍藥湯來應對。這也是東洞翁給這個方子下的定義,認為這個方子是治療桂枝湯證但沒有腹部拘急症狀的,因為沒有拘急,所以去掉了芍藥。

桂枝去芍藥湯的藥方

桂枝、大棗、生薑各11克,甘草7克。

煎煮和服用的方法和之前的相同。

2. 桂枝加葛根湯之注釋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傷寒論》)

【註】

項背強几几者,為項背肌之強直性痙攣,處治以葛根為君藥之本方也。「強几几」與「汗出」之間,所以用「反」字者,為示以本方證與葛根湯證之鑒別法也。即葛根湯亦以葛根為君藥與本方同,雖有項背几几證,然葛根湯證有臣藥之麻黃,故有無汗之證,而本方中以無麻黃,不惟無無汗證,反如桂枝湯證之自汗出,故特用「反」字也。本方證與葛根湯證大相類似,然暗示其間有汗出與無汗之別之意也。

東洞翁下本方之定義曰:「治桂枝湯證而項背強急者。」可謂得其要矣。

桂枝加葛根湯方

桂枝、芍藥、大棗、生薑各7克,甘草4克,葛根9.5克。

煎法用法同前。

白話文:

太陽病,如果出現脖子和背部僵硬強直,並且反而有汗出、怕風的情形,就用桂枝加葛根湯來治療。

【註釋】

所謂「脖子和背部僵硬強直」,是指脖子和背部肌肉的強直性痙攣,治療上會以葛根作為主要藥物的這個方子來處理。「強几几」和「汗出」之間使用「反」這個字,是為了顯示這個方子的症狀與葛根湯症狀的區別方法。也就是說,葛根湯也以葛根作為主要藥物,跟這個方子一樣,雖然都有脖子和背部僵硬的症狀,但是葛根湯因為有麻黃這個輔助藥物,所以會有不出汗的症狀;而這個方子因為沒有麻黃,不僅沒有不出汗的症狀,反而像桂枝湯的症狀一樣自己出汗,所以特別用「反」這個字來強調。這個方子的症狀與葛根湯的症狀非常相似,但是暗示著兩者之間有出汗和不出汗的區別。

東洞翁對於這個方子的定義是:「治療桂枝湯的症狀,但是有脖子和背部僵硬急迫的狀況。」可以說是抓住了重點了。

桂枝加葛根湯的藥方

桂枝、芍藥、大棗、生薑各7克,甘草4克,葛根9.5克。

煎藥和服用的方法跟之前說的一樣。

3. 瓜蔞桂枝湯之注釋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几几然,脈反沉遲,此為痙,瓜蔞桂枝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太陽病,其證備者,謂脈浮、頭項強痛、惡寒等證悉具也。身體強几几者,謂身體全部起強直性痙攣也,加「然」字者,示強直之不劇也。又用「反」字者,因太陽病脈必浮,本方證反沉遲也。

瓜蔞桂枝湯方

桂枝、芍藥、大棗、生薑各7克,甘草5克,瓜蔞根7克。

前藥細銼,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白話文:

太陽病,該有的症狀都出現了,像是脈搏浮、頭頸僵硬疼痛、怕冷等等,而且身體出現強直性的痙攣,但加個「然」字表示痙攣的程度不嚴重。又用了「反」字,是因為太陽病的脈象應該是浮的,但這個情況卻反而是沉而且遲緩。

這個狀況可以用瓜蔞桂枝湯來治療。

瓜蔞桂枝湯的藥方

桂枝、芍藥、大棗、生薑各7克,甘草5克,瓜蔞根7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三合的水,煎煮成一合的藥液。濾掉藥渣,分成三次溫服,一天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