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27)

回本書目錄

別論 (27)

1. 膠飴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氣味】甘,大溫,無毒(宗奭曰:「多食則動脾氣。」震亨曰:「大發濕中之熱。」時珍曰:「凡中滿吐逆、牙齒䘌、赤目、疳病者,宜切忌之,生痰動火為最甚。」)。

白話文:

味道是甘的,性溫和,無毒。(宗奭說:「多吃會損傷脾氣。」震亨說:「會大量發作體內濕氣產生的熱毒。」時珍說:「凡是嘔吐、牙齒腫脹、眼睛紅赤、疳病的人,應特別忌諱吃它,它最容易生痰、動火氣。」)

【主治】補虛乏。(《別錄》)

補虛冷,益氣力,止腸鳴、咽痛,…消痰,潤肺,止咳。(思邈)

健脾胃,補中。(孟詵)

脾弱不思食人,若少用之,能和胃氣。(宗奭)

解附子、烏頭毒。(時珍)

【發明】

成無己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膠飴之甘,以緩中也。」

白話文:

【主治】補充氣力不足。(《別錄》)

補充虛冷,提升氣力,止腸鳴、咽喉痛,…化痰,潤肺,止咳。(孫思邈)

增強脾胃功能,補益身體。(孟詵)

脾氣虛弱不想吃東西的人,適量服用可以調和胃氣。(宗奭)

解附子、烏頭的毒性。(李時珍)

【發明】

成無己說:「脾氣希望緩和,急著吃甜味的東西可以緩和它。膠飴的甜味,可以緩和腸胃。」

本藥之作用酷似甘草,治急迫作用,二者殆相伯仲。甘草性平,通用於表裡、陰陽、虛實各證。本藥性大溫,雖可用於陽虛證,然陽實、陰虛及寒實證不可用之,有適於裡證而不適於表證。又甘草無營養成分,而本藥有豐富之滋養成分,亦是其別也。

白話文:

這味藥的療效和甘草非常相似,在治療緊急情況時的效果不分上下。甘草性平,不論表裡、陰陽、虛實都可以通用。這味藥性大溫,雖然可以用來治療陽虛症狀,但陽盛、陰虛及寒性疾病症狀則不可以用,適用於內部症狀,但不適用於外部症狀。另外,甘草沒有營養成分,而這味藥有豐富的滋養成分,這也是它們之間的區別。

《和漢藥物考》曰

飴糖(或作膠飴)

【成分】主要成分為麥芽糖糊精,兼含蛋白質及少量之鹽分。

【效能】飴糖以含水碳素之加溶物,故易消化,自古用為小兒及產婦之滋養物。又為配伍藥物而制成飴劑。

白話文:

和漢藥物考 記載:

飴糖(或稱膠飴)

成分: 主要成分為麥芽糖糊精,還含有蛋白質和少量鹽分。

功效: 飴糖含有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從古至今都作為兒童和產婦的滋養品。它還可用於製成飴劑,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

2. 黃耆桂枝五物湯之注釋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陰陽俱微無定說,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非師之正文,或係注文竄入云。

白話文:

血痹,是陰陽兩虛的證候。寸口脈和關脈微弱,尺脈沉緊。身體不仁,像風痹一樣的症狀,用黃耆桂枝五物湯來治療。(出自《金匱要略》)

【註】陰陽的脈象都極微弱,沒有確定的說法。寸口脈關脈微弱,尺脈稍緊。此段文字並非明師所寫,可能是註文錯入。

血痹者,和久田氏云:「血脈澀滯,麻痹之名也。」尾臺氏云:「身體痹而覺肌膚習習者。」淺田氏云:「邪入血分,形體麻痹,如被微風吹者,是可知矣。」

白話文:

血痹是指:

  • 和久田氏說:「血脈澀滯,就是麻痹的具體表現。」
  • 尾臺氏說:「身體麻痺、感覺皮膚微微起雞皮疙瘩的狀態。」
  • 淺田氏說:「邪氣侵入血中,形體麻痺,就像被微風吹著一樣,這就可以知道(血痹的狀態)了。」

風痹者,和久田氏曰:「風痹者,為正氣虛,邪氣入犯,麻痹不仁之名也。」尾臺氏曰:「身體痹而不仁者,謂之風痹。風痹者,肌膚頑麻而不知痛癢之謂也。」淺田氏謂:「風痹者,頑麻兼有疼痛也。」

白話文:

風痹這種疾病,根據和久田氏的說法:「風痹是一種由正氣虛弱,邪氣侵入體內而導致的麻痹性疾病。」

而根據尾臺氏的說法:「身體麻痹而失去知覺的病症,稱為風痹。風痹是指皮膚僵硬麻木,感覺不到疼痛或癢的感覺。」

淺田氏則認為:「風痹既有麻痹又有疼痛的症狀。」

據上所說觀之,則血痹者,為外證身體不仁。所謂如風痹狀者,因血液之變調,身體雖麻痹,尚未甚也,且可知不疼痛矣。

白話文:

根據上面所說的觀察,血痹的患者,在外表上身體感覺麻木不仁。所謂的像風痹的症狀,是因為血液的變化,身體雖然麻痺,但是還沒有很嚴重,而且可以知道不疼痛。

黃耆桂枝五物湯方

白話文:

  1. 甘草三兩,切,炙。

甘草三兩,切片,炙烤。

  1. 黃耆五兩。

黃耆五兩。

  1. 建曲一升。

建曲一升。

  1. 桂枝三兩。

桂枝三兩。

  1. 白茯苓三兩。

白茯苓三兩。

  1. 生薑三兩,切,炮。

生薑三兩,切片,炮製。

用法:上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以上五味藥,搗碎成藥粉,用七升水煎煮,取二升藥液,分次溫服。

黃耆、芍藥、桂枝、大棗各7克,生薑14.5克。

上藥細銼,以水三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桂枝證而嘔,身體不仁,不甚急迫者。」

白話文:

  1. 黃耆五兩。

黃耆五兩。

  1. 建曲一升。

建曲一升。

  1. 桂枝三兩。

桂枝三兩。

  1. 白茯苓三兩。

白茯苓三兩。

  1. 生薑三兩,切,炮。

生薑三兩,切片,炮製。

用法:上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以上五味藥,搗碎成藥粉,用七升水煎煮,取二升藥液,分次溫服。

黃耆、芍藥、桂枝、大棗各7克,生薑14.5克。

上藥細銼,用三碗水,煎成一碗。去渣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療桂枝證而嘔吐,身體麻木,不太急迫的患者。」

和久田氏駁之曰:「《方極》云:『桂枝加黃耆湯證而不急迫作嘔者。』愚云,此但就去加言之,未思及本文之證。此證雖有桂枝,無衝逆之證,無痹而不仁之外證及發嘔之候,非以嘔而增加生薑也。」

求真按:「和久田氏所說較是。」

白話文:

和久田氏認為,《方極》中說:「桂枝加黃耆湯適用於證狀不急迫作嘔者。」他認為這只是針對桂枝加黃耆湯的用法做了補充說明,並沒有考慮到本文所描述的病症。這種病症雖然有桂枝的證狀,但沒有衝逆、痹而不仁以及發嘔等表現,因此不應該因為有嘔吐就增加生薑。

求真按:和久田氏的說法比較正確。

淺田氏曰:「又血痹證不止而氣虛者,有因瘀血積滯者,治屬桂枝茯苓丸,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淺田氏說:「此外,血痹的證狀沒有停止,而氣虛的人,有的是由於瘀血積滯引起的,治療應選用桂枝茯苓丸,這是不可不知的。」

求真按:「此說雖是,余意當屬於桂枝茯苓丸或當歸芍藥散之治,學者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求真按:這個說法雖然正確,但我認為應該屬於桂枝茯苓丸或當歸芍藥散的治療範圍,學習者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