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29)

回本書目錄

別論 (29)

1. 防己黃耆湯之注釋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金匱要略》)

白話文:

風濕病,脈搏浮起,身體沉重,汗出卻怕風的,用防己黃耆湯治療。(《金匱要略》)

【註】

和久田氏曰:「脈浮,汗出惡風者,是風感之證也。身重者,肌表有濕氣之候。此方非風邪發表之劑,是專實肌表而降水氣,自小便利去之,則與濕氣相感之風邪,不治而能自去矣。」

白話文:

和久田先生說:「脈象浮沉,汗出怕風的症狀,是風邪引發的證候。身體沉重,是肌膚表面有濕氣的原因。這個藥方不是治療風寒感冒的藥物,而是專門治療肌表實證並且排出體內水氣,從小便排出體外,那麼,與濕氣相結合的風邪,不治療,自然會消失。」

《外臺》防己黃耆湯,治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者。(《金匱要略》)

白話文:

《外臺》中的防己黃耆湯,用於治療體內風、水二邪並存,脈象浮的疾病,症狀表現在肌表,病人可能頭部出汗,其他表證不顯著。病人的下半身沉重,腰部以上舒暢,腰部以下腫脹及陰部腫脹,難以彎曲伸展。

【註】

風水,其脈自浮,外證為骨節疼痛惡風。但下重者,以水氣集於腰以下,而下部覺重感也。為和者,無異於平常也。

白話文:

風水,其脈搏浮浮的,外在的表現是骨節疼痛,怕吹風。但是如果下半身沉重的,是因為水氣集中在腰部以下,而下部有沉重感。沒有特別表現的,和平常一樣。

防己黃耆湯方

白話文:

防已黃耆湯

組成:

  • 防已三錢
  • 黃耆三錢
  • 桂枝二錢
  • 白芍二錢
  • 白術二錢
  • 甘草一錢半
  • 生薑三片
  • 大棗五枚

功效:

此方主治小便不通,水氣浮腫而小便難出。

用法:

上藥加水二碗,煎取一碗,分二次服。

防己7克,黃耆9克,甘草3.5克,朮、生薑大棗各5.5克。

白話文:

防己七克、黃耆九克、甘草三點五克、朮、生薑、大棗各五點五克。

煎法用法同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水病身重,汗出惡風,小便不利者。」

白話文:

東洞翁本方定義:「治療水腫、身體沉重、怕風、小便不利的疾病。」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防己茯苓湯,專主肌表有水氣者。此方主有水在表裡者,故防己、黃耆二味之分量,皆比防己茯苓湯多也。」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中記載:「防己茯苓湯」的主要功效是治療肌表有水氣的患者。此方主要治療表裡有水氣的患者,因此防己、黃耆這兩種藥材的用量比「防己茯苓湯」還要多。

治風毒腫、附骨疽、穿踝疽,稠膿已盡,稀膿不止,或痛,或不痛,身體瘦削,或見浮腫者。若惡寒或下利者,更加附子為佳,兼用伯州、應鐘、七寶等。凡附骨疽久不治,或治而復發者,以毒之根蒂未除也,宜刮開瘡口,以抉剔除病根,無不治矣。

白話文:

治療風毒腫瘤、附骨疽、穿踝疽,濃稠的膿液已經流盡,稀薄的膿液仍然不止,有的疼痛,有的不疼痛,身體消瘦,有的還浮腫。如果怕冷或腹瀉,加入附子效果更好,兼用伯州、應鐘、七寶等藥。凡是附骨疽長期不治,或者治好後又復發的,是毒根沒有去除,應該刮開瘡口,挖出病根,沒有治不好的。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風濕表虛者,故自汗久不止,表分常有濕氣者,用之有效。蓋此方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有虛實之分,彼湯用於脈浮、汗不出、惡風者,以發汗;此方用於脈浮、汗出、惡風者,解肌而愈。即如傷寒、中風有麻黃桂枝之分。身重者,濕邪也。

白話文: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這本書中提到:「這個方劑用於治療風濕表虛的人,所以自汗長時間不止,表分經常有濕氣的人,用這個方劑有效。因為這個方劑和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虛實不同,那個湯藥用於脈浮、汗不出、惡風的人,以發汗;這個方劑用於脈浮、汗出、惡風的人,解肌而治癒。就像傷寒、中風有麻黃、桂枝之分。身體沉重的人,是濕邪。

脈浮汗出者,表虛故也,故不以麻黃發表,而以防己驅之也。《金匱》治水、治痰之方用防己者,取運氣於上而水能就下也。服後如蟲行,及腰以下如水云云,皆可知為濕氣下行之徵。」

白話文:

脈象浮緩、身體有汗,是表虛的緣故。所以不使用麻黃來發汗,而使用防己來驅表邪。金匱要略裡治療水腫、痰飲的藥方中使用防己,是因為防己可以把水濕引向上焦,讓水氣能往下排。病人服用後,如果出現像蟲子爬動,腰部以下感覺像有水流動的現象,都可以知道這是濕氣往下降的徵兆。

2. 桂枝甘草湯之注釋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傷寒論》)

白話文:

發汗過多,出現四肢交叉環抱自己的身體,並且有心悸的現象,希望有人幫忙按壓,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桂枝甘草湯治療。(摘自《傷寒論》)

【註】

白話文:

註釋

  • 氣血:人體內部運行的能量和血液。
  • 腎氣:腎臟所蘊藏的能量。
  • 經絡:人體內運行氣血的管道。
  • 調和:調整和諧。
  • 補益:補充和增強。
  • 通利:疏通和便利。
  • 清熱:消除體內過多的熱氣。
  • 滋陰:補充和滋養體內的陰液。
  • 益氣:補充和增強氣。
  • 溫腎:溫暖和補益腎臟。
  • 補脾:補充和加強脾臟的功能。
  • 和胃:調和和促進胃部的消化功能。
  • 扶陽:扶助和加強陽氣。

叉手者,即叉手以蔽心臟部之意。此證以心悸亢進甚,雖自叉手以蔽心臟部而制之,然尚不能鎮靜,故欲他人為按此部。

白話文:

叉手:指雙手交叉放在胸前遮蔽心臟的部位。這個症狀是心悸加劇,即使自己用手交叉放在胸前來抑制,但還是無法鎮定下來,因此想要請別人按壓這個部位。

未持脈時,病人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傷寒論》)

白話文:

醫師尚未探摸脈搏,病人就自己叉手覆住心部。師父因而教育他並試著叫他咳嗽,可是病人的咳嗽聲聽起來有氣無力。醫師說:「這是兩耳已聾、聽不到聲音所造成的。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重覆大量發汗,造成身體虛弱所致。」

【註】

此耳聾,無用本方之明文。然本條與前條對照,則本方之主治明矣。

桂枝甘草湯

桂枝24克,甘草12克。

煎法用法同前。

白話文:

註:

這種耳聾,原方沒有明文記載可用此方。然而,將此條與前條對照,就能明白此方的主治功效。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 24 克,甘草 12 克。

煎煮方法與用法與前條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