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404)
別論 (404)
1. 茯苓戎鹽湯之注釋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並主之。(《金匱要略》)
【註】
和久田氏曰:「茯苓戎鹽湯,治小便淋瀝難通,或小便閉者,渴而好鹽味者,此方為妙。」
茯苓戎鹽湯方
茯苓24克,朮6克,戎鹽7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先煎二味,為一合,去滓,納鹽,一日三回分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心下悸而小便不利者。」
白話文:
小便不順暢,可以用蒲灰散來治療,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也都可以用來治療。(出自《金匱要略》)
【註解】
和久田氏說:「茯苓戎鹽湯,是治療小便點滴難出,或是小便完全阻塞,而且口渴喜歡鹹味的人,這個方子效果很好。」
茯苓戎鹽湯的藥方
茯苓24克,白朮6克,戎鹽7克。
將以上藥材切細,用水兩合(約36毫升)先煎煮茯苓和白朮,煮到剩下一合(約18毫升)時,將藥渣濾掉,再加入戎鹽,一天分三次服用。
東洞翁對這個藥方的定義是:「治療心下悸動而且小便不順暢的人。」
2. 戎鹽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戎鹽(《釋名》胡鹽、青鹽。)
【集解】當之曰:「戎鹽,味苦臭,是海潮水澆山石,經久鹽凝,著石取之。北海者青,南海者赤。」
【氣味】鹹寒無毒。
【主治】助水臟,益精氣,除五臟癥結、心腹積聚、痛瘡疥癬。(大明)
據上說觀之,則本藥為一種解凝性利尿藥。
白話文:
《本草綱目》說:
戎鹽,又稱胡鹽、青鹽。
這種鹽是海水沖刷山石,經過長時間凝結而成,附著在石頭上取下來的。產於北方海的顏色青色,產於南方海的顏色赤色。
它的味道是鹹的,性質寒涼,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是幫助腎臟功能,增強精氣,消除五臟的腫塊、心腹的積聚、以及各種疼痛、瘡、疥癬等皮膚病。
從以上記載來看,這種藥應該是一種能夠化解凝結、促進排尿的藥物。
3. 麻黃醇酒湯之注釋
《千金》麻黃醇酒湯,治黃疸。(《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篇》)
【註】
雖仲景以之治黃疸,然甚漠然。東洞翁下此定義為治喘而發黃,或身微痛者,此說有理,可信。
麻黃醇酒湯方
麻黃36克。
上細銼,以酒二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白話文:
《千金方》的麻黃醇酒湯,用來治療黃疸。(出自《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篇》)
【註解】
雖然張仲景用這個方子治療黃疸,但記載得很簡略。日本醫家東洞翁對這個方子做了定義,認為是治療因為喘而引發黃疸,或是身體稍微疼痛的狀況,這種說法有道理,值得採信。
麻黃醇酒湯的藥方
麻黃36克。
將麻黃切細,用二合的酒,煎煮成一合,去除藥渣,一天分三次,溫熱服用。
4. 半夏麻黃丸之注釋
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證治篇》)
【註】
心下悸者,未必以本方為主治也。東洞翁定義為治心下悸,喘而嘔者。
半夏麻黃丸方
半夏、麻黃各等分。
各為細末,以蜂蜜為丸,一回4克許,一日三回服用。
白話文:
心悸的狀況,不一定都要用半夏麻黃丸來治療。吉益東洞認為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心下悸動,同時有喘氣和想吐症狀的。
半夏麻黃丸的組成
半夏和麻黃,兩味藥的份量相等。
將藥材分別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藥丸,每次服用約4克,一天服用三次。
5. 赤丸之注釋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金匱要略》)
【註】
僅寒氣厥逆,不甚明了。東洞翁以本方治心下悸而有痰飲,嘔而腹痛,惡寒,或微厥者為定義。
赤丸方
茯苓、半夏各8克,烏頭4克,細辛2克。
上為細末,納真朱為色,以蜂蜜作丸,一回4克許,一日三回,以酒服用。
《方機》本方主治曰:「治厥逆惡寒,而心下悸者。」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疝家,脅腹攣痛,惡寒,腹中轆轆有聲,嘔而眩悸,其證緩者,常用此方為佳。若不能酒服者,可以白湯送下。」
白話文:
赤丸的解釋
寒氣導致氣機逆亂,出現厥逆的狀況,就用赤丸來治療。(出自《金匱要略》)
【解釋】
這裡只說寒氣造成的厥逆,並沒有說得很清楚。日本醫家東洞翁認為,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心下悸動並且有痰飲,伴隨嘔吐、腹痛、怕冷,或是輕微厥逆的症狀。
赤丸的組成
茯苓、半夏各8克,烏頭4克,細辛2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硃砂來增加顏色,用蜂蜜製成藥丸,每次服用約4克,一天服用三次,用酒送服。
《方機》這本書記載,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厥逆怕冷,而且心下悸動」的症狀。
《類聚方廣義》這本書中關於這個方子的說明是:「疝氣患者,出現脅腹攣痛、怕冷、肚子裡有聲音、嘔吐、頭暈心悸等症狀,如果症狀比較緩和的,用這個方子效果很好。如果不能用酒服藥的,可以用開水送服。」
6. 蜀漆散之注釋
瘧多寒者,名曰牡瘧,蜀漆散主之。(《金匱要略》)
【註】
牡瘧,為「牝瘧」之誤。其意瘧疾發作時,發熱少而惡寒多者,名曰牝瘧,即以本方為主治也。
蜀漆散方
蜀漆、雲母、龍骨各等分。
上為細末,於發作前,以水和醋少許,頓服2克。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寒熱發作有時,臍下有動者。」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牝瘧七八發或十餘發後,病勢漸衰者,於未發前一時許(求真按:『古之一時,即今之二小時也』)以酢水等分,或新汲水,服一錢匕(當今之4克)則吐水而愈。按『牡』為『牝』之誤。」
白話文:
瘧疾發作時,如果怕冷的情況比發熱嚴重,這種情況稱為「牝瘧」,應該用蜀漆散來治療。《金匱要略》中寫的是「牡瘧」,是個錯誤。
蜀漆散的組成是蜀漆、雲母、龍骨,這三味藥等量混合。
將這三味藥研磨成細末,在瘧疾發作前,用少量水和醋調和,一次服用2克。
東洞翁認為,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寒熱發作有規律,而且肚臍下方有跳動感的瘧疾。
《類聚方廣義》中提到,牝瘧發作七八次甚至十幾次後,病情逐漸減弱,在下次發作前大約兩個小時,用醋和水等量調和,或者用剛打上來的水,服用約4克,這樣就會吐出水,病就好了。「牡」字是「牝」字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