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399)
別論 (399)
1. 通草(木通)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通草(《釋名》木通)
【氣味】辛平,無毒。(甄權曰:「微寒。」)
【主治】除脾胃之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去惡蟲。(《本經》)
療脾疽常欲眠而心煩,出音聲,治耳聾,散癰腫,諸結不消,及金瘡,惡瘡鼠瘻,踒折,齆鼻息肉,墜胎,去三蟲。(《別錄》)
治五淋,利小便,…治人多睡,去水腫,脈浮大。(甄權)
安心,除煩,止渴,退熱,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腸,下水,破積聚血塊,排膿治瘡癤,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閉,月候不勻,…頭痛目眩,羸劣乳結,及下乳。(大明)
利大小便,寬人心,下氣。(藏器)
主諸瘻瘡,喉痹咽痛,濃煎含咽。(珣)
通經,利竅,導小腸火。(杲)
《本草備要》曰:「木通(古名通草),甘淡輕虛。上通心包,降心火,清肺熱,化津液;下通大小腸膀胱,導諸濕熱,自小便出,通利九竅、血脈、關節。治胸中煩熱,通身拘痛,大渴引飲(中焦之火),淋瀝不通(下焦之火),耳聾目眩,口燥舌乾,喉痹咽痛,鼠齆失音,脾疽好眠,除煩退熱,排膿止痛,行經下乳,通竅催生。汗多者禁用。」
由以上諸說觀之,本藥為消炎性利尿藥,兼有鎮痛、排膿、通經作用矣。
白話文:
通草(也就是木通)的藥性:
味道辛,性平,沒有毒。(甄權說:「稍微有點寒性。」)
主要功效:
能去除脾胃的寒熱,使全身九個孔竅、血脈、關節暢通,還能殺死體內的寄生蟲。(《本經》)
能治療脾臟生瘡導致經常想睡覺、心煩、發出聲音等症狀,也能治療耳聾,消散癰腫,各種腫塊不消散,以及刀傷、惡性瘡、老鼠瘡、扭傷、鼻子不通、鼻息肉、墮胎,還能驅除體內三種寄生蟲。(《別錄》)
能治療五種淋病,使小便順暢,也能治療人嗜睡,去除水腫,脈搏浮大等症狀。(甄權)
能使人心神安定,解除煩躁,止渴,退燒,使耳目聰明,治療鼻塞,疏通小腸,利尿,破除體內積聚的血塊,排出膿液治療瘡癤,止痛,催產,使胎盤娩出,治療婦女閉經、月經不調,以及頭痛、頭暈、身體虛弱、乳汁堵塞和幫助下奶。(大明)
能使大小便順暢,使人心胸寬廣,使氣順暢下行。(藏器)
能治療各種瘻瘡,喉嚨腫痛,用濃煎液含漱。(珣)
能疏通經絡,使孔竅暢通,引導小腸的火氣下行。(杲)
《本草備要》說:「木通(古名通草),味道甘淡,性質輕且虛。向上能疏通心包,降低心火,清除肺熱,化生津液;向下能疏通大小腸和膀胱,引導各種濕熱通過小便排出,使全身九個孔竅、血脈、關節暢通。能治療胸中煩熱,全身痠痛,口渴想喝水(這是中焦有火的表現),小便淋漓不盡(這是下焦有火的表現),耳聾眼花,口乾舌燥,喉嚨腫痛,鼻塞聲音沙啞,脾臟生瘡導致嗜睡,解除煩躁,退燒,排出膿液,止痛,促進月經來潮,幫助下奶,疏通孔竅,催產。容易出汗的人不能使用。」
綜合以上各種說法來看,這種藥屬於消炎利尿藥,兼具鎮痛、排膿、疏通經絡的功效。
2. 四逆加人參湯之注釋
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傷寒論》)
【註】
本條雖列於霍亂病篇,然不外於厥陰病,故載之。《金鑒》云:「利止,當是『利不止』;亡血,當是『亡陽』;如利止亡血,如何可用大熱補藥乎?」
此說甚佳,則本條當作「惡寒脈微而復利,利不止者,亡陽故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復利者,如山田正珍云:「復利者,其利暫止而復利也。」
白話文:
病人感到怕冷、脈搏微弱,並且腹瀉不止,這是因為陽氣虛弱所導致的失血現象。這種情況應該使用四逆加人參湯來治療。《金鑒》認為原文的「利止」應該是「利不止」,「亡血」應該是「亡陽」。如果腹瀉停止反而失血,怎麼能使用大熱的補藥呢?這個說法非常好,所以這一條應該理解為「病人感到怕冷、脈搏微弱,並且腹瀉不止,這是因為陽氣虛弱所導致的,所以應該用四逆加人參湯來治療。」所謂的「復利」,就像山田正珍說的,是指腹瀉暫時停止又再次開始。
3. 四逆加人參湯方
甘草4.8克,乾薑3.6克,附子、人參各7克。
煎法用法同四逆湯。
《景岳全書》曰:「四味回陽飲(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元陽虛脫,危在頃刻者。」
《衛生寶鑒‧補遺》曰:「四逆加人參湯,治傷寒陰證,身涼,額上手背有冷汗。」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四逆湯證而心下痞硬者。」
求真按:「以此說,可知本方之腹證矣。」
《方機》本方主治曰:「下利惡寒,脈微,手足厥冷,或心下痞硬者。」
《方輿輗》本方條曰:「血脫,及於手足逆冷者,…宜亟與四逆加人參湯,若遲延即不救。」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此方主因下利脫證,茯苓四逆湯主汗下脫證,然醫者不必拘泥,唯能操縱自在,諸方莫不如是。按,此條疑有脫誤。」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以亡血、亡津液為目的,後世一名參附。然仲景陽虛主附子,陰虛主人參。」
白話文:
四逆加人參湯
藥材組成:甘草4.8克,乾薑3.6克,附子、人參各7克。
煎煮和服用方法:與四逆湯相同。
《景岳全書》說:「四味回陽飲(也就是本方),治療元陽虛脫,病情危急到隨時可能死亡的情況。」
《衛生寶鑒‧補遺》說:「四逆加人參湯,治療傷寒陰證,身體冰涼,額頭、手背有冷汗。」
日本醫家東洞翁對本方的定義是:「治療四逆湯證,但同時有心下痞硬的症狀。」
求真認為:「根據東洞翁的說法,可以得知本方所針對的腹部症狀。」
《方機》記載本方主治:「下痢、怕冷、脈搏微弱、手腳冰冷,或是心下痞硬。」
《方輿輗》對本方的解釋是:「失血過多,導致手腳冰冷,應該立刻服用四逆加人參湯,如果延遲治療就沒救了。」
《類聚方廣義》對本方的解釋是:「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因為下痢導致的脫證,茯苓四逆湯主要治療因為發汗或下瀉導致的脫證,但醫生不必拘泥於此,只要能靈活運用,所有的方子都應該這樣。不過,這條記錄可能有遺漏或錯誤。」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對本方的解釋是:「這個方子主要針對失血、體液流失的狀況,後世也稱之為參附湯。但張仲景認為陽虛要用附子,陰虛要用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