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394)

回本書目錄

別論 (394)

1. 烏梅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烏梅

求真按:「由梅實熏製而成也」。

【氣味】酸溫,平澀,無毒(杲曰:「寒,忌豬肉」)。

【主治】下氣除熱。…止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蝕惡肉。(《本經》)

去痹,利筋脈,止下痢。(《別錄》)

治傷寒煩熱。(弘景)

止渴,調中,去痰,治瘧瘴,止吐逆霍亂,除冷熱痢。(藏器)

治虛勞骨蒸,消酒毒,…治休息痢,有大驗。(大明)

斂肺,澀腸,止久嗽、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腫,漏痰,殺蟲,解魚毒、馬汗毒、硫黃毒。(時珍)

由此等說觀之,本藥為清涼性收斂藥兼有殺蟲、殺菌、贅肉腐蝕作用矣。

白話文:

烏梅的醫療效用

烏梅是用梅子的果實熏製而成的。

它的味道是酸的,性溫和,平和澀口,沒有毒性(李杲認為它是寒性的,忌與豬肉同食)。

主要的治療功效有:

  • 能使氣往下走,消除體內熱氣。
  • 可以止住肢體疼痛,治療半身不遂、麻木不仁、肌肉壞死,去除青黑色的痣,腐蝕壞死的肌肉。(《本經》記載)
  • 可以去除痹症,疏通筋脈,止住腹瀉。(《別錄》記載)
  • 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煩躁發熱。(陶弘景記載)
  • 可以止渴,調理腸胃,去除痰液,治療瘧疾、瘴氣,止住嘔吐、霍亂,消除冷熱引起的痢疾。(陳藏器記載)
  • 可以治療因虛勞引起的骨蒸發熱,消除酒精中毒的症狀,對於治療久治不癒的痢疾,有非常好的療效。(《大明本草》記載)
  • 可以收斂肺氣,澀腸止瀉,治療長期的咳嗽、腹瀉、反胃、食道阻塞、蛔蟲引起的絞痛、上吐下瀉,消除腫脹,排除積痰,殺滅寄生蟲,解魚中毒、馬汗中毒、硫磺中毒。(李時珍記載)

從以上這些說法來看,烏梅這種藥材屬於清涼性的收斂藥,同時兼具殺蟲、殺菌、腐蝕贅肉的作用。

2. 當歸四逆湯之注釋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傷寒論》)

【註】

和久田氏曰:「平素氣虛之人,外邪襲入於心胸,正氣為之抑壓,自四肢厥逆,脈細欲絕者,以此方排心胸間之寒邪,導下水氣,舒暢正氣,則厥寒復溫,脈帶陽氣而愈矣。與三味之四逆湯不同,彼已在內,有下利清穀證,故於四肢謂厥冷。冷者,自內冷也,屬於內之詞也。

寒者,自外來也,屬於外之詞也。此證在心胸間,非腹內之變也,故變文而書厥寒,示其異也。細者,脈幅如絲也,故曰欲絕也,可以想見其情矣。」

下利,脈大者為虛,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者,屬當歸四逆湯。(《傷寒論》)

【註】

和久田氏曰:「脈大者,所謂洪大無倫也。淺按則大,雖有幅,然重按則細如蛛絲之脈也。革者,謂弦大而芤之脈也。芤者,中空,如蔥之切口也。此為虛寒之候,但此言下利脈大者,為虛之一語,例也。『以強下之』以下,謂此方證也,謂凡下利脈大者,虛寒之例也。今病人以強下之故而胃腸衰,設脈浮革者,則不可以實論也。

因爾者,因強下也。因強下,雖不下利,然脈浮革,而腸中水鳴者,當為虛寒,此方主之也。此證與前章『脈之細大』如相反,其歸一也,而此脈較彼更虛也。余按凡虛寒證,脈浮大者,腹候時,其動氣迫於心下,有浮大之狀也,不可誤為陽證。又案三味之四逆湯,因下而致下利清穀者,此方因下而但腸鳴脈有虛證者,亦內外之不同也。」

當歸四逆湯方

當歸、桂枝、芍藥、細辛、大棗各5.5克,甘草、通草各3.5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傷寒六書》曰:「傷寒少陰病,但厥無汗,強發之,必動其血,或自口鼻耳目中出,名曰下厥上竭,為難治。又咽喉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踡臥而不能自溫。又脈弱者,不可發汗,發之則寒慄不能自還,皆以當歸四逆湯主之。」

《幼幼集成》曰:「當歸四逆湯,治小兒血虛體弱,寒邪傷榮,以致眼目翻上,身體反張,蓋太陽主筋病故也。」

求真按:「本方雖非主治太陽病,然不去於桂枝湯之去加方。」

《續建殊錄》曰:「一童子年十餘,有寒疾,初二三日,雖服藥,發汗,然不解,而熱反倍於前日,眼中赤,短氣,躁煩,手足厥冷,大便秘澀。眾醫皆謂元氣虛,曰若非參附及白朮等,則不能補其虛。因與理中湯,得湯疾彌進。因求先生治,診之曰:『此所謂厥陰證血氣內迫所致。

』乃與桃仁承氣湯,翌日下利如傾盆。續服數貼,後厥冷甚,殆將如死狀。更與當歸四逆湯,厥冷即愈,再用前方,疾痊愈。」

白話文:

當歸四逆湯之注釋

手腳冰冷,脈搏細弱到幾乎停止跳動的人,應該服用當歸四逆湯。(《傷寒論》)

【註釋】

和久田氏說:「體質本來就氣虛的人,受到外邪入侵心胸部位,正氣被壓制,就會導致四肢冰冷、脈搏細弱到快要停止跳動。用這個方子可以驅除心胸部位的寒邪,引導排出體內積水,舒暢正氣,這樣四肢冰冷的症狀就會好轉,脈搏也會恢復跳動而痊癒。這與三味四逆湯不同,三味四逆湯適用於已經出現腹瀉、排出稀薄食物殘渣的患者,此時四肢冰冷是內寒導致的,屬於內在症狀。

‘寒’是指外邪入侵,屬於外在症狀;而此方所治的症狀在心胸部位,而非腹內,所以用‘厥寒’來形容,以示區別。‘細’是指脈搏細弱如絲,所以說‘欲絕’,可以想像當時病人的危急情況。」

腹瀉,脈搏有力的人屬於虛症,是因為過度瀉下造成的。如果脈搏浮大而有力,同時伴隨腸鳴音,則屬於當歸四逆湯的適用範圍。(《傷寒論》)

【註釋】

和久田氏說:「脈搏有力是指脈搏洪大而沒有規律。輕輕按壓時脈搏有力,雖然有一定幅度,但用力按壓時脈搏卻細弱如蛛絲。‘革’是指弦大而虛的脈搏,‘虛’是指脈搏空虛,像切開的蔥一樣。這是虛寒的表現。不過文中所說的『下利脈大者,為虛之一語,例也』,只是舉例說明。 ‘以強下之’以下,指的是此方適用的症狀,也就是說凡是腹瀉且脈搏有力的人,通常是虛寒症。現在病人因為過度瀉下導致胃腸虛弱,如果脈搏浮大而有力,就不能用實證來論斷。

‘因爾’指的是因為過度瀉下。即使沒有腹瀉,但如果脈搏浮大而有力,而且腸鳴音明顯,就屬於虛寒症,這個方子可以治療。這個症狀與前面提到的『脈之細大』看似相反,但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這個脈象比前面提到的更虛弱。我認為,凡是虛寒的症狀,脈搏浮大,腹部不適,氣機上衝心下,呈現浮大之狀,不能誤認為是陽證。另外,三味四逆湯是用於因瀉下導致腹瀉排出稀薄食物殘渣的,而這個方子是用於因瀉下導致腸鳴音以及脈象虛弱的,兩者在內外表現上也有所不同。」

當歸四逆湯方

當歸、桂枝、芍藥、細辛、大棗各5.5克,甘草、通草各3.5克

將藥材切碎,加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渣,一日分三次溫服。

《傷寒六書》記載:「傷寒少陰病,只有四肢冰冷沒有汗,強行發汗,必然會導致出血,可能會從口、鼻、耳、目等處出血,稱為下厥上竭,很難治療。又或者咽喉閉塞,不能發汗,發汗就會吐血,氣息將絕,手腳冰冷,蜷縮臥床不能自行保暖。還有脈搏微弱的病人,不能發汗,發汗則會寒慄不止,都應該服用當歸四逆湯。」

《幼幼集成》記載:「當歸四逆湯治療小兒血虛體弱,寒邪傷及營衛,導致眼球上翻,身體反弓,這是太陽經主司筋脈的病症。」

求真按:「本方雖然不是主要治療太陽病,但它並非完全脫離桂枝湯的加减方法。」

《續建殊錄》記載:「一個十幾歲的男孩患有寒疾,最初兩三天,雖然服用藥物,發汗,但病情沒有好轉,反而比前一天更熱,眼睛發紅,呼吸急促,煩躁不安,手腳冰冷,大便秘結。許多醫生都認為他的元氣虛弱,說如果不使用人參、附子、白朮等藥物,就無法補益元氣。於是給他服用理中湯,結果病情加重。後來求先生診治,診斷說:『這是厥陰證,血氣內阻所致。』於是給他服用桃仁承氣湯,第二天腹瀉如注。繼續服用幾劑藥後,四肢冰冷加重,幾乎像要死了。於是改用當歸四逆湯,四肢冰冷的症狀立刻好轉,再服用之前的藥方,疾病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