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393)
別論 (393)
1. 烏梅圓之注釋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藏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圓主之,又主久利。(《傷寒論》)
【註】
成無己曰:「藏厥者死,陽氣絕故也。蛔厥者,雖厥而煩,然吐蛔已則靜,不若藏厥而躁無暫安時也。病人藏寒,胃虛,蛔動上膈,聞食臭出,因而吐蛔,與烏梅丸溫藏安蛔。」
希哲氏曰:「此為藏寒,蛔上入膈,故煩」十字,為一句。…藏寒者,胃寒也。古書有指府為藏者,不可拘泥也。」
《醫宗金鑒》曰:「傷寒脈微而厥者,厥陰之脈證也,至七八日不回,手足厥冷,更加通身膚冷,躁無暫安時者,此為厥陰。陽虛陰盛之藏厥,非陰陽錯雜之蛔厥也。若是蛔厥,其人當吐蛔,今病靜而復時煩者,不似於藏厥之躁無暫安時,則知為蛔上入膈,故其煩須臾復止也。得食而吐又煩者,是蛔聞食臭出,故又煩也。
得食蛔動而嘔,蛔因嘔吐出,故曰其人當自吐蛔,主以蛔厥之烏梅圓也。又主久利者,此藥之性味酸苦辛溫寒熱併用,故能解陰陽錯雜,寒熱混淆之邪也。」
喻氏曰:「脈微而厥,可知陽氣衰弱矣,然未能定其為藏厥、蛔厥也。惟膚冷而躁,無暫安時者,乃為藏厥,用四逆湯及灸法,而厥不回者,則死矣。」
參照上之四說,可知本條之義矣。
烏梅圓方
烏梅、細辛、附子、桂枝、人參、黃柏各12克,乾薑20克,黃連32克,當歸、蜀椒各8克。
上細銼,以蜂蜜及米糊為丸,一回4克許,一日三回服用。
《內科摘要》曰:「烏梅丸,治自胃府發咳,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聖濟總錄》曰:「烏梅丸,為產後冷熱劑,治久下不止也。」
《方輿輗》本方條曰:「吐蛔證,先哲已有論之。或為寒,或為熱,其治法由此丸分出。雖似各有確見,然余以此藥由寒熱各性,錯綜成方,即是立方之妙旨,故余常守故規,不為一味之去加,而屢得巧驗,茲舉一二例以證之。一人年二十餘,久患蟲積腹痛,更醫數人不效,上嘔下泄,羸困頗甚。
余以此丸為料,用之十餘帖而痊。以此丸為料用,不載於書,又不見世醫為之,頃讀陳復正《幼幼集成》『以烏梅丸方為末,水煎十分之一亦可』,此說可謂先得我心矣。」
《百疢一貫》曰:「以烏梅圓煎劑亦有效,蛔證雖有臟寒、熱病之分,病末吐蛔,多難治而死,此處後世有用理中安蛔湯者,即古方之烏梅丸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胃反、噤口痢,間有宜此方者,以生薑汁湯送下為佳。」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之蛔厥,全冷者也。痛、煩,有休發者。輕證起時,有厥者。柯琴謂不僅蛔厥,概為厥陰之主方,又厥陰多寒熱錯雜證,茯苓四逆湯、吳茱萸湯外,運用此方多能奏效,故雖別無蛔厥之候,亦用於胸有刺痛者,又反胃之壞證,以半夏乾薑人參丸料,送下此方,有奇效。又能治久下利也。」
白話文:
烏梅圓之註釋
傷寒病,如果脈象微弱又出現四肢冰冷的狀況,持續到七八天,皮膚冰冷,病人卻煩躁不安、沒有辦法安靜下來的時候,這是屬於內臟寒冷導致的厥症,而不是因為蛔蟲引起的厥症。蛔蟲引起的厥症,病人應該會吐出蛔蟲,現在這個病人只是安靜一會兒又開始煩躁,這是因為內臟寒冷,蛔蟲往上鑽到橫膈膜附近,所以才會煩躁,過一會兒又會停止。如果病人吃了東西就想吐,又開始煩躁,那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又跑出來了,這個病人應該會自己吐出蛔蟲。蛔蟲引起的厥症,可以用烏梅圓來治療,這個藥也可以治療長期的腹瀉。
註解
成無己說:「內臟寒冷引起的厥症是會死人的,因為身體的陽氣已經耗盡了。蛔蟲引起的厥症,雖然也會四肢冰冷和煩躁,但吐出蛔蟲後就會安靜下來,不像內臟寒冷引起的厥症,會一直躁動不安。這個病人是因為內臟寒冷,導致胃虛弱,蛔蟲活動往上到橫膈膜附近,聞到食物的味道就跑出來,所以才會吐蛔蟲,這時候可以用烏梅丸來溫暖內臟、安撫蛔蟲。」
希哲氏說:「『此為藏寒,蛔上入膈,故煩』這十個字,是一句話。所謂內臟寒冷,就是指胃寒。古書中有的地方說府是臟,這是不可拘泥的。」
《醫宗金鑒》說:「傷寒病,如果脈象微弱又四肢冰冷,這是厥陰經的病症,到了七八天都沒有好轉,手腳冰冷,而且全身皮膚都冰冷,煩躁不安,沒有辦法安靜下來,這是厥陰經陽氣虛弱、陰氣旺盛所導致的內臟厥症,而不是陰陽混雜的蛔蟲厥症。如果是蛔蟲厥症,病人應該會吐蛔蟲,現在這個病人只是安靜一下又開始煩躁,不像內臟厥症那樣持續躁動不安,就知道是蛔蟲跑到橫膈膜附近,所以煩躁一會兒又會停止。吃了東西就吐又開始煩躁,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又跑出來了。吃了東西蛔蟲就會活動,然後因為嘔吐而吐出來,所以說這個病人應該會自己吐出蛔蟲,可以用治療蛔蟲厥症的烏梅圓。這個藥也可以治療長期的腹瀉,是因為它的藥性是酸、苦、辛、溫、寒、熱並用,所以可以解決陰陽混雜、寒熱交錯的病邪。」
喻氏說:「脈象微弱又出現四肢冰冷,可以知道是陽氣衰弱,但是還不能確定是內臟厥症還是蛔蟲厥症。只有皮膚冰冷又煩躁不安,沒有辦法安靜下來的時候,才是內臟厥症,可以用四逆湯和艾灸的方法來治療,如果還沒有好轉,就會死。」
綜合以上四個人的說法,就可以了解這段文字的意思了。
烏梅圓的藥方
烏梅、細辛、附子、桂枝、人參、黃柏各12克,乾薑20克,黃連32克,當歸、蜀椒各8克。
把上面的藥材切碎,用蜂蜜和米糊做成藥丸,一次吃4克左右,一天吃三次。
《內科摘要》說:「烏梅丸可以治療從胃發出的咳嗽,咳了就想吐,吐得很厲害就會吐出蛔蟲。」
《聖濟總錄》說:「烏梅丸是產後用的寒熱藥,可以治療長期的腹瀉。」
《方輿輗》在解釋這個藥方的時候說:「對於吐蛔蟲的病症,前人已經有過討論。有的因為寒,有的因為熱,治療方法就用這個藥丸來區分。雖然看起來好像各有確定的看法,但我認為這個藥是把寒熱各種藥性綜合起來形成的藥方,這就是這個藥方的精妙之處,所以我一直按照古方使用,不隨便增減藥味,而且多次取得很好的療效。這裡舉幾個例子來證明。有一個二十多歲的人,長期有蟲積引起的腹痛,看了很多醫生都沒有效果,上吐下瀉,非常虛弱。我用這個藥丸,吃了十幾帖就好了。我用這個藥丸並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其他醫生常用的方法。最近讀到陳復正的《幼幼集成》裡說『可以把烏梅丸磨成粉,用水煎十分之一的量服用』,這個說法和我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
《百疢一貫》說:「用烏梅圓煎湯也有效果,蛔蟲病雖然有內臟寒冷和熱病的區分,如果沒有吐出蛔蟲,通常很難治療而死亡。後世有人用理中安蛔湯,其實就是古方的烏梅丸。」
《類聚方廣義》在解釋這個藥方的時候說:「胃反、噤口痢,有的時候也可以用這個藥方,用生薑汁送服效果更好。」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在解釋這個藥方的時候說:「這個藥方治療的蛔蟲厥症,是屬於全身寒冷的。這種病症的疼痛、煩躁,會有時好時壞的情況。輕微的病症發作時,也會出現四肢冰冷的狀況。柯琴認為這個藥方不僅僅是治療蛔蟲厥症,也可以作為厥陰經的主方,因為厥陰經多有寒熱錯雜的病症,除了茯苓四逆湯、吳茱萸湯之外,用這個藥方也常常有很好的效果。所以即使沒有蛔蟲厥症的症狀,也可以用在胸痛的病人身上。另外,對於反胃的重症,可以用半夏乾薑人參丸的藥粉,配著這個藥方一起服用,會有奇效。這個藥方也能治療長期的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