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392)
別論 (392)
1. 厥陰病之注釋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不還之下,《玉函》、《千金》有不溫二字,是也。)(《傷寒論》)
【註】
本條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服通脈四逆湯,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手足不溫者死也。晬時者,《證類本草》弘景云:「晬時,周時也。」即今旦至明旦也。方有執云:「晬,音醉,晬時,周時也,即一晝夜也。」
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傷寒論》)
【註】
《金鑒》曰:「傷寒下利,日十餘行,則正氣虛矣,其脈當虛。今反實者,邪氣盛也,正虛邪盛,故主死也。」
山田正珍曰:「《素問‧玉機真藏論》曰:『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皆難治。』」
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傷寒論》)
【註】
《金鑒》云:「心煩而嘔者,內熱之嘔也。渴欲飲水而嘔者,停水之嘔也。今嘔而有膿者,此內有癰膿,故曰:『不可治嘔,嘔俟膿盡,而自愈矣。』此是體內有化膿性疾患,而有嘔吐膿汁者,決不可鎮吐,而以適方排膿,膿盡時,則嘔吐自治矣。」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傷寒論》)
【註】
因呃逆而腹滿者,視病者之前(小便)後(大便),知因何者不利,以適方利其不利,則呃逆腹滿,皆自治矣。然噦而腹滿,恐是「腹滿而噦」之誤。何則?有因腹滿而呃逆者,然未有因呃逆而腹滿之理也。又,若非腹滿為主,呃逆為客,則下文「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數句全無意義矣。
白話文:
厥陰病之註釋
如果腹瀉之後,脈搏變得微弱甚至摸不到,手腳冰冷,經過一整天(約24小時)後,脈搏恢復,手腳也溫暖,這樣就表示病人有活下去的希望;如果脈搏沒有恢復,手腳仍然冰冷,那就表示病人將會死亡。(這裡的“不還”也有版本寫作“不溫”,意思是沒有回暖。)
【註釋】
這條講的是腹瀉後脈搏微弱消失,手腳冰冷的情況,如果服用通脈四逆湯,經過一整天(約24小時)脈搏恢復,手腳溫暖就表示能活;如果脈搏沒有恢復,手腳依然冰冷就表示會死亡。這裡的一整天,就像《證類本草》裡陶弘景說的:「晬時,是周時的意思。」也就是從今天早上到明天早上。方有執說:「晬,音醉,晬時是周時的意思,也就是一晝夜。」
傷寒引起的腹瀉,一天拉十幾次,脈搏反而變得強實,這種情況病人會死亡。
【註釋】
《金鑒》說:「傷寒導致腹瀉,一天拉十幾次,就表示身體的正氣已經很虛弱了,脈搏應該是虛的。現在反而變得強實,表示邪氣很盛,正氣虛弱,邪氣強盛,所以病人會死亡。」
山田正珍說:「《素問‧玉機真藏論》裡說:『腹瀉而脈搏變大,失血而脈搏變實,這兩種情況都很難治療。』」
如果嘔吐的病人有膿液,就不要單純治療嘔吐,等到膿排乾淨了,嘔吐自然會好。
【註釋】
《金鑒》說:「心煩而嘔吐,是體內有熱的嘔吐。口渴想喝水而嘔吐,是體內有停滯的水液引起的嘔吐。如果嘔吐中有膿液,表示體內有化膿性病灶,所以說:『不要單純治療嘔吐,等膿排完,嘔吐自然會好。』這是因為體內有化膿性疾病,才會吐出膿液,絕對不能用止吐藥,應該用適當的方法排膿,等膿排乾淨,嘔吐就會自動停止。」
傷寒病人,出現呃逆而且腹部脹滿,要觀察病人的大小便情況,了解是哪個部位不通暢,疏通之後,病情就會好轉。
【註釋】
因為呃逆而導致腹脹,要觀察病人的小便和大便情況,了解是哪個方面不通暢,用適當的方法疏通不通暢的地方,這樣呃逆和腹脹都會自然好轉。但是,原文的「呃逆而腹滿」可能應該是「腹滿而呃逆」的錯誤。因為有腹脹導致呃逆的情況,但是沒有因為呃逆導致腹脹的道理。而且,如果不是腹脹為主,呃逆為次,那麼下文「觀察病人的前後(大小便),了解是哪個部位不通暢,疏通之後就會好轉」這幾句話就完全沒有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