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391)
別論 (391)
1. 厥陰病之注釋
程氏曰:「雖發厥不結胸,然小腹滿,作實結痛者,則似可下矣。然下焦結多冷,不比上焦結多熱也。況手足厥而上焦不結,惟結於膀胱關元處耶,故曰冷結也。」
錢氏曰:「關元者,任脈穴也,在臍下三寸。」
求真按:「本條是暗示厥陰病,冷結膀胱者,不可瀉下之所以也。另示桃核承氣湯、抵當湯之瘀血結在膀胱者,大黃甘遂湯之水與血結在膀胱者,大承氣湯之熱結膀胱者之鑒別法也。」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傷寒論》)
【註】
陰證之極,裡寒外熱,下利厥逆,加躁不得安臥者,必死也。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傷寒論》)
【註】
厥不止者,謂服藥無效,則至死必然也。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曰:「不利便者,當作小便不利。有陰無陽故也,六字係後人之言。」此說是也。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曰:「『濡』,程應旄改作『滿』,是也。若腹濡脈虛而厥,則皆無可下之理,而曰不可下,則為無謂矣。」此說亦是,可信。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曰:「以灸挽回陽氣,繼以四逆輩可也。」此說亦可信。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趣,《成本》作趨。(《傷寒論》)
【註】
本條山田正珍曰:「此乃心下有水,漬入腸中,為利之兆。蓋承『厥而心下悸』條(求真按:『傷寒厥而心下悸者,指先宜治水,宜服茯苓甘草湯條也』)而發也。俚語有之,腸鳴者必下,蓋喻事必有前兆也。此條之意與一百五十七條生薑瀉心湯證曰:『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
』同是有水而雷鳴也。《金匱》曰:『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者,附子粳米湯主之。』此條亦宜用粳米湯,不可用生薑瀉心湯也。水雖則一,然證有痛與不痛之別也。」
自患傷寒四五日,腹內疼痛,水鳴自上方下走於下腹部者,必為下利之先兆也。附子粳米湯證,雖如山田氏說,然此湯與生薑瀉心湯,不但有痛與不痛之差,且有陰陽虛實之別也,不可不追加之。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傷寒論》)
【註】
本條宜作「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服白通加豬膽汁湯,而脈不還,反微喘者,死也」。
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曰:「下利清穀者,為裡寒甚,宜與四逆湯溫之。雖有表證,不可發汗,汗出,則表裡俱虛,中氣不能宣通,故令人脹滿(求真按:『脹滿,即腹脹滿也』),亦四逆湯證也。」
白話文:
厥陰病之註釋
程氏說:「雖然出現手腳冰冷,但沒有胸部結硬的現象,而是小腹脹滿,產生像實際結塊的疼痛,這樣看起來似乎可以攻下。但是,下焦的結多半是寒冷的,不像上焦的結多半是熱的。何況手腳冰冷而上焦沒有結實,只有在膀胱關元穴這個地方結住了,所以說是冷結。」
錢氏說:「關元穴是任脈上的穴位,在肚臍下方三寸。」
求真按:「這條文是在暗示厥陰病,是因寒冷導致膀胱結實的情況,所以不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另外,也指出了桃核承氣湯、抵當湯所針對的是瘀血結在膀胱,大黃甘遂湯針對的是水和血結在膀胱,而大承氣湯針對的是熱結膀胱,這些之間的鑑別方法。」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傷寒論》)
【註釋】
這是陰證到了極點,體內寒冷而體表發熱,又下痢、手腳冰冷,加上煩躁不安無法入睡,這種情況必定會死亡。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傷寒論》)
【註釋】
手腳冰冷持續不止,表示服藥無效,那麼必然會導致死亡。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傷寒論》)
【註釋】
山田正珍認為:「這裡的『不利便』應該是指小便不順暢。而『有陰無陽故也』這六個字是後人加上去的。」這個說法是正確的。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傷寒論》)
【註釋】
山田正珍認為:「『濡』字,程應旄應該改為『滿』字,這樣才對。如果腹部脹滿、脈搏虛弱又出現手腳冰冷,就表示不應該用攻下的方法,但原文說『不可下』,就顯得沒有必要了。」這個說法也是正確且可信的。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傷寒論》)
【註釋】
山田正珍認為:「可以用艾灸來挽回陽氣,之後再使用四逆湯這類的藥方。」這個說法也是可信的。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趣,《成本》作趨。(《傷寒論》)
【註釋】
本條山田正珍認為:「這是因為心下有水液,滲入腸道中,是即將腹瀉的徵兆。這句話是承接前面『手腳冰冷且心下悸動』這條條文(求真按:『傷寒手腳冰冷且心下悸動的,是指應該先處理水濕,適合服用茯苓甘草湯』)而來的。俗話說,腸鳴必定會腹瀉,這就像事情發生前必定有預兆一樣。這條條文的意思和一百五十七條生薑瀉心湯的證狀,也就是『胸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腹瀉』,是相同的,都是因為有水而產生雷鳴。但《金匱要略》說:『腹中寒氣,雷鳴且絞痛的,可以用附子粳米湯治療』,因此這一條也適合用粳米湯,不可以用生薑瀉心湯。雖然都是水,但是症狀有疼痛和不痛的區別。」
從患上傷寒四五天後,腹部內疼痛,並且聽到水聲從上方往下移動到下腹部,這一定是腹瀉的前兆。附子粳米湯證雖然如同山田先生所說的,但是這個湯方和生薑瀉心湯,不單單有疼痛與不疼痛的差別,還有陰陽虛實的差別,不可以不加以補充。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傷寒論》)
【註釋】
這條應該解釋為:「下痢、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到幾乎摸不到,用艾灸也無法使身體回溫,如果服用白通加豬膽汁湯之後,脈搏沒有恢復,反而出現輕微喘氣,這種情況必定會死亡。」
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傷寒論》)
【註釋】
山田正珍認為:「下痢排泄出未消化食物,表示體內寒氣很嚴重,應該用四逆湯來溫補。即使有表證(感冒的症狀),也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一旦發汗,就會導致體表和體內都虛弱,中氣無法暢通,所以會造成腹脹(求真按:『脹滿,就是腹部脹滿』),這也是四逆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