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390)

回本書目錄

別論 (390)

1. 赤石脂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赤石脂,甘溫,故益氣,生肌,調中。酸澀,故收濕,止血,固下。療腸澼泄痢,崩帶遺精,腸痔,潰瘍,收口,長肉,催生,下胞。本藥不外於過格魯兒鐵,故有收斂、止血、止瀉作用。然無益氣,生肌,催生,下胞之能,故不可不取舍之。」

白話文:

赤石脂,味道甘甜性溫和,所以能補氣、促進肌肉生長、調理腸胃。味道酸澀,所以能收斂濕氣、止血、固澀下焦。可以治療痢疾腹瀉、婦女崩漏帶下、遺精、腸痔、潰瘍,能夠使傷口癒合、生長肌肉、催生、幫助胎盤娩出。這種藥物的功效,不外乎類似於過格魯兒鐵,因此有收斂、止血、止瀉的作用。但它沒有補氣、促進肌肉生長、催生、幫助胎盤娩出的功效,所以使用時必須有所取捨。

2. 赤石脂禹餘糧湯之注釋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傷寒論》)

【註】

在人參湯條。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

赤石脂、禹餘糧各6克。

上細銼,以水一合五勺,煎五勺,去滓,頓服。

《幼科發揮》曰:「自大腸來者,則變化盡而成屎,但不結聚,而所下皆酸臭也,宜禹餘糧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

《方機》本方主治曰:「下利,小便不利者。小腹痛,小便不利者。若下利者。」

《百疢一貫》曰:「有一種腸滑證,續下而腸胃失固者,此證無毒,以臍下微痛為目的,用赤石脂禹餘糧湯。」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腸澼滑脫,脈弱無力,大便黏稠如膿者,若腹痛乾嘔者,宜桃花湯,又合用二方亦妙。」

白話文:

傷寒病,吃藥後腹瀉不止,而且感覺心下(胃部)脹滿不舒服。吃了瀉心湯後,又用其他藥物來止瀉,但腹瀉仍然不停。醫生於是給病人服用理中湯,反而讓腹瀉更嚴重。理中湯的功效是調理中焦(脾胃),但這個病人的腹瀉問題是出在下焦(大小腸),所以應該使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來治療。如果腹瀉仍然不止,就應該要設法讓小便順利排出。

赤石脂禹餘糧湯的組成

赤石脂、禹餘糧各6克。

將藥材切碎,加水一合五勺,煎煮到剩五勺,去除藥渣,一次喝完。

《幼科發揮》提到:「腹瀉若是從大腸來的,應該是食物消化後形成的糞便,只是不成形,而且拉出來的都是酸臭的,應該用禹餘糧湯(也就是這個方子)。」

《方機》記載此方主治:「腹瀉,小便不利的。小腹疼痛,小便不利的。以及單純腹瀉的。」

《百疢一貫》說:「有一種腸道滑脫的病症,持續腹瀉而導致腸胃失去固攝能力,這種情況沒有毒邪,以肚臍下方微微疼痛為辨證重點,可以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來治療。」

《類聚方廣義》提到此方:「治療腸道有問題、滑脫不止,脈象虛弱無力,大便黏稠像膿液的情況。如果同時有腹痛和乾嘔,就適合用桃花湯,或者將兩個方子合用也很有效。」

3. 禹餘糧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禹餘糧,甘平性澀。…能固下,治咳逆下痢,血閉,血崩,又能催生。」

由此說觀之,則本藥有收斂作用也明矣。

白話文:

《本草備要》說:「禹餘糧,味道甘甜平和,藥性收澀。能夠鞏固下焦,治療氣逆咳嗽、腹瀉、閉經、血崩,也能幫助生產。」

從這段話來看,這種藥具有收斂的作用,就很明顯了。

4. 厥陰病篇

5. 厥陰病之注釋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傷寒論》)

【註】

厥陰病者,吉益南涯曰:「厥者,謂其病之暴迫也。血氣暴迫,上攻內位者,謂之厥陰。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不能食,此其候也。陽明與厥陰,均是暴急者也,厥起上行,直在內位,外不循氣,四肢厥逆,此為陰氣暴劇之狀,因名曰厥陰。陽明者,陽氣明實,故曰陽明,而不曰明陽也。厥陰者,厥而有陰狀,故曰厥陰,不曰陰厥也。」

吉益羸齊曰:「裡極,而無實狀也。先於表裡之位,血氣不行,而成厥狀。內之血氣,不循於外而上迫,極則血氣不得止,卻反下行,而現下利,致成陽狀也。故設厥陰篇,示其極後不實而上迫,有見陽狀者。」

如上所述,因陰證之極,病毒迫於上半身而及頭腦,致現消渴(渴雖飲水,然尿利不增進者),心中疼熱等證,且雖感空腹,然不欲飲食,強食時,則吐蛔蟲,若誤下之,遂致下痢不止也。一言盡之,此因陰虛證而致上熱下寒之劇者是也。

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傷寒論》)

【註】

本條山田正珍云:「『傷寒脈遲』句下,當有『發熱』二字,可與下文『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語相應。蓋黃芩湯本為治太陽少陽合病之方,豈可用於不發熱者耶!『徹』與『撤』通,除去也。經典通作『徹』。…除中者,謂中氣翦除也。…除中反能食者,胃氣將絕,引食以自救也。」

如上說,脈遲發熱者,為陰證之發熱,所謂真寒假熱證是也。誤與黃芩湯除去其熱,致腹中冷卻,不能飲食,至當也。今反能飲食者,稱為除中,恰如燈火將滅,一時反加明者,必死也。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曰:「陰陽之氣,不相順接者,謂血氣痞塞,不能升降,所謂天地不交,否者是也。嘗考《和蘭解體書》,人身血行有二:一起心臟,以順行周身,是謂動脈;一起動脈盡處,受動脈之血逆行,還入於心,是謂血脈(求真按:『靜脈也』)。更出更入,如環無端,若有痞塞,則出者不入,入者不出,厥逆於是發,脈道於是絕,乃至於死也。所謂陰陽二字,蓋動脈、血脈是也。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傷寒論》)

【註】

本條解如《金鑒》曰:「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者,是大腹不滿,惟小腹滿,按之痛也。」

《論》中有小腹滿,按之痛,小便自利者,是血結膀胱證。小便不利者,是水結膀胱證。手足熱,小便赤澀者,是熱結膀胱證也。此則手足冷,小便數白,知是冷結膀胱證也。

白話文:

厥陰病之注釋

厥陰病的症狀是消渴(喝很多水但尿量沒有增加),氣往上衝撞心臟,心口疼痛發熱,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吐蛔蟲。如果用瀉下法治療,拉肚子還會止不住。《傷寒論》中如此記載。

厥陰病,吉益南涯解釋說:「厥」指的是疾病來勢凶猛。血氣突然受阻,衝擊到內臟,就叫做厥陰。消渴、氣上衝心、心口疼熱、飢餓卻不想吃東西,這些都是它的症狀。陽明和厥陰都是病勢急驟的疾病,厥陰之氣上升直衝內臟,不循行於體表經絡,四肢厥逆(手腳冰冷),這是陰氣暴盛的表現,所以稱為厥陰。陽明是因為陽氣充盛明顯,所以叫陽明,而不是明陽;厥陰是因為有厥逆的陰證表現,所以叫厥陰,而不是陰厥。

吉益羸齊解釋說:病邪到達臟腑深處,卻沒有充實的表現。在表裡之間,血氣運行不暢,形成厥逆的狀態。內部的血氣不循行於體表而向上衝擊,極端的情況下,血氣無法停滯,反而向下運行,出現下利(拉肚子),表現出陽證的狀態。因此設立厥陰篇,說明病邪到達極點後並非實證,而是向上衝擊,呈現陽證的症狀。

如上所述,由於陰證到達極點,病邪向上侵犯上半身和頭腦,導致消渴(喝很多水但尿量沒有增加)、心口疼痛發熱等症狀,而且即使感到飢餓,也不想吃東西,強行進食則會吐出蛔蟲,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法治療,就會導致腹瀉不止。簡單來說,這是因為陰虛導致上熱下寒的嚴重症狀。

傷寒患者脈象遲緩,持續六七天,卻用黃芩湯去除其熱。脈象遲緩是寒證,現在卻用黃芩湯去除熱症,腹部應該感到寒冷,應該不能進食,但卻反而能進食,這叫做「除中」,預示著病人必死。《傷寒論》中如此記載。

關於這一點,山田正珍認為:「『傷寒脈遲』一句下面,應該加上『發熱』二字,才能與下文『反與黃芩湯徹其熱』相呼應。因為黃芩湯是用來治療太陽少陽合病的方劑,怎麼能用於不發熱的患者呢?『徹』和『撤』通用,都是去除的意思。經典中多用『徹』。……除中,是指中氣被除去……除中卻能進食,是因為胃氣將要衰竭,靠進食來苟延殘喘。」

如上所述,脈象遲緩而發熱,是陰證的發熱,也就是所謂的真寒假熱證。錯誤地使用黃芩湯去除其熱,導致腹部寒冷,不能進食,這是理所當然的。現在卻反而能夠進食,稱為「除中」,就像燈火將要熄滅,一時反而更加明亮一樣,預示著病人必死。

凡是厥逆,都是陰陽之氣不相順接造成的。厥逆,就是手腳冰冷。《傷寒論》中如此記載。

山田正珍解釋說:「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是指血氣阻塞,不能升降,也就是天地不交的意思。我曾經研究過《和蘭解體書》,人體血液循環有兩種:一種從心臟出發,順行全身,這是動脈;一種從動脈末端開始,逆行回到心臟,這是靜脈。不斷地輸出和輸入,如同環狀無端,如果發生阻塞,輸出不能輸入,輸入不能輸出,就會發生厥逆,脈絡就會斷絕,最終導致死亡。所謂的陰陽二字,指的就是動脈和靜脈。」

患者手腳冰冷,說自己沒有結胸(胸痛),小腹脹滿,按壓疼痛,這是寒邪凝結在膀胱的關元穴。《傷寒論》中如此記載。

關於這一點,《金鑒》的解釋是:「患者手腳冰冷,說自己沒有結胸,是指大腹不脹,只有小腹脹滿,按壓疼痛。」

《傷寒論》中記載,小腹脹滿,按壓疼痛,小便通暢,是血凝結在膀胱的證候;小便不通暢,是水凝結在膀胱的證候;手腳發熱,小便短赤澀痛,是熱凝結在膀胱的證候。而這個病例中,手腳冰冷,小便頻數而清白,說明是寒邪凝結在膀胱的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