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381)

回本書目錄

別論 (381)

1. 附子湯之注釋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傷寒論》)

【註】

《醫宗金鑒》曰:「背惡寒者,為陰陽俱有證。如陽明病,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乃白虎加人參湯證也。今少陰病,但欲寐,得之二三日,口中不燥而和,其背惡寒者,乃少陰陽虛之背惡寒,而非陽明熱蒸之背惡寒也,故當灸之,更主以附子湯也。」

魏荔彤曰:「『少陰病』三字中,含有脈沉細而微,與但欲寐之見證,卻不發熱,只該背惡寒,此為少陰裡證之確據也,全篇亦視此句為標的。」

求真按:「二說雖俱是,然口中和者,是味覺與平常無異也,宜附加之。」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傷寒論》)

【註】

太陽病之身體骨節痛,必脈浮。今雖身體骨節痛,然手足寒而脈沉,則以少陰病之本方為主治也。

附子湯方

附子5克,茯苓、芍藥各7克,人參5克,朮9.5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東洞翁曰:「附子湯,治身體攣痛,小便不利,心下痞硬,或腹痛者。」

求真按:「治身體攣痛者,附子芍藥朮也。療小便不利者,附子茯苓朮也。醫心下痞硬者,人參作用也。」

附子湯方是真武湯之去薑加參者也。真武湯條下有心下悸、頭眩、身瞤動證,則此湯證有脫證也明矣。

求真按:「本方雖不可無心下悸、頭眩、身瞤動證,然不過是客證,故仲景不言及之。」

《方機》本方主治曰:「脈微細,其背惡寒者,身體痛,手足冷,骨節痛,脈沉者(應鐘),身體痛,小便不利(仲呂),心下悸,或痞硬者。」

《成績錄》曰:「一男子兩腳疼痛,不得屈伸,手足寒,腹拘攣,食頗減,羸瘦尤甚,時時痔血二三升,他無所苦。先生與附子湯,疼痛退,拘攣緩,食亦進,能行步,唯有痔血,乃投黃連解毒散而止。」

《古方便覽》本方條曰:「一僧年三十六,請余診治,曰:『貧道二十前後,患淋疾二三年,愈後諸證雜出。此後腰下冷,如在冰雪中,雖盛夏,須覆重絮,每發時心腹㽲痛,而手不得動,腰脊痛,痙而不得反側,甚則不能息,又忽忽少氣,終夜不安席,大抵每夜必發,且自幼即有痔漏,自初患至今,經十四年矣。』余診以心下悸,痞硬,腹皮拘攣,乃使飲附子湯及平水丸,時時以紫圓攻之。

服半歲許,諸證痊愈。」

一婦人,年五十餘,患胸痹,飲食無味,身體尪羸,半歲許不愈。余診之,心下痞硬,心悸,小便少,即作人參湯及三黃丸使飲之,二十餘日未見其效。病者欲速,乃更他醫。醫視之,率爾灸臍旁,忽心腹切痛,下利數十行,臭穢不可近,殆至欲死。於是復召,余乃以大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附子湯的解釋

少陰病,如果發病一兩天,口中沒有乾燥的感覺,而且背部怕冷,應該用灸法治療,並服用附子湯。(出自《傷寒論》)

《醫宗金鑒》說:「背部怕冷,是陰虛和陽虛都有的症狀。如果像是陽明病,沒有明顯的高燒,只是口乾舌燥,心煩,背部稍微怕冷,那是白虎加人參湯證。現在是少陰病,只會想睡覺,發病兩三天,口中不乾燥反而正常,背部怕冷,這是少陰陽虛導致的背部怕冷,不是陽明病熱邪蒸發引起的背部怕冷。所以應該用灸法治療,並且服用附子湯。」

魏荔彤說:「『少陰病』這三個字,包含著脈象沉細而微弱,還有只想睡覺的症狀。而且沒有發燒,只有背部怕冷,這就是少陰裡證的確鑿證據。整篇文章也是以這句話為重點。」

求真認為:「以上兩種說法都對,但口中不乾燥的狀態,是味覺和一般情況沒有差異。應該特別加上這個描述。」

少陰病,身體疼痛,手腳冰冷,關節疼痛,脈象沉弱,應該服用附子湯。(出自《傷寒論》)

如果太陽病出現身體和關節疼痛,脈象一定是浮的。現在雖然身體和關節都痛,但手腳冰冷而且脈象沉弱,這是少陰病的特徵,應該用附子湯來治療。

附子湯的組成

附子5克,茯苓、芍藥各7克,人參5克,白朮9.5克。

將藥材切碎,用水兩合五勺煎煮成一合,去除藥渣,一天分三次溫服。

東洞翁說:「附子湯可以治療身體抽筋疼痛、小便不順暢、心下痞硬,或者腹痛的症狀。」

求真認為:「治療身體抽筋疼痛,是附子、芍藥、白朮的功效;治療小便不順暢,是附子、茯苓、白朮的功效;治療心下痞硬,是人參的作用。」

附子湯的組成,是真武湯去掉生薑,加入人參。真武湯的條文中有提到心悸、頭暈、身體顫動的症狀,可以知道附子湯證也有虛脫的現象。

求真認為:「附子湯證雖然可能有心悸、頭暈、身體顫動的症狀,但這只是次要症狀,所以張仲景沒有特別提及。」

《方機》記載附子湯主要治療:「脈象微細,背部怕冷,身體疼痛,手腳冰冷,關節疼痛,脈象沉弱,身體疼痛,小便不順暢,心悸,或者心下痞硬。」

《成績錄》記載:「有一個男子兩腳疼痛,不能彎曲伸展,手腳冰冷,腹部拘攣,食慾減少,非常消瘦,時常有痔瘡出血兩三升,其他沒有什麼不舒服。醫生給他服用附子湯,疼痛減輕,拘攣緩解,食慾也增加了,能走路了,只有痔瘡出血的現象,後來用黃連解毒散才止住。」

《古方便覽》中關於附子湯的條文記載:「有個和尚三十六歲,請我診治,說:『我二十歲左右患了淋病兩三年,治癒後出現各種雜症。之後腰部以下發冷,像在冰雪中,即使在盛夏也要蓋很厚的棉被。每次發病時心腹劇痛,手不能動,腰脊疼痛,抽筋不能翻身,嚴重時甚至無法呼吸,而且常常覺得氣不足,整夜不能安睡。大概每晚都會發作,而且從小就有痔瘡,從最初發病到現在已經十四年了。』我診斷他有心悸、心下痞硬、腹部皮膚拘攣,於是讓他服用附子湯和平水丸,並時時服用紫圓。服用了大約半年,各種症狀都痊癒了。」

有一位婦人,年過五十,患有胸痹,吃東西沒有味道,身體虛弱,已經半年多沒有好轉。我診斷她有心下痞硬、心悸、小便少,於是給她服用人參湯和三黃丸,二十多天沒有效果。病人想快點好,就找了其他醫生。醫生看了她,就隨便在她肚臍旁邊灸了幾下,結果她突然心腹劇痛,腹瀉幾十次,臭穢難聞,幾乎要死了。於是又把我找來,我用大承氣湯讓她瀉下。五六天後,各種症狀都減退,食慾比之前好很多。七八天後,小便不順暢,全身浮腫,心下痞硬,腹部皮膚拘攣。我再用附子湯和平水丸,三十天後,各種症狀都痊癒了。

有個十歲的小孩,脊椎彎曲駝背,兩腳抽筋無法站立,已經兩年了。我用附子湯和紫圓讓他服用,兩個月後就痊癒了。

《類聚方廣義》關於附子湯的條文記載:「可以治療水腫病,全身腫脹,小便不順暢,心下痞硬,腹瀉腹痛,身體疼痛,或麻木,或怕風怕冷的症狀。」

《金匱‧妊娠病篇》說:「婦女懷孕六七個月,脈象弦細,發熱,胎兒發育增大,腹痛怕冷,小腹像扇子一樣。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子宮張開的緣故,應該用附子湯溫養子宮。」這裡說的扇,是門扇的意思。《正字通》說:「門的開合,就像鳥的翅膀張開一樣,所以從戶從羽。」現在驗證懷孕六七個月期間,小腹時常收縮張開而疼痛的情況,多伴有發熱怕冷,小便不順暢。如果用附子湯和當歸芍藥散,小便就能暢快,脹痛很快就能痊癒。另外,這裡的「愈張」可能是「翕張」的誤字,這條好像是張氏的口氣,用了就有效,學者可以嘗試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