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25)
別論 (25)
1. 黃耆建中湯之注釋
虛勞裡急,諸不足,黃耆建中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白話文:
身體虛弱,內心急躁,各種營養不足,可用「黃耆建中湯」治療。(《金匱要略》)
和久田氏曰:「諸不足者,氣血均不充足之謂也。案:黃耆有伸張正氣於肌表,而回復其津液之能。諸肌表之不足者,皮膚乾而不潤,衛氣不固其腠理,津液由自汗或盜汗而消失。黃耆能伸正氣,回津液,固密其腠理,則瘀水自回降,小便通利,滑肌膚而得潤澤。抑黃耆雖云治自汗盜汗,然皆由正氣之不足,故不可以此為主能也。
余之用黃耆,不必汗之有無,但得肌表乏正氣者,即不誤矣。」
白話文:
和久田先生說:「各種不足的,是指氣血都不充足的意思。黃耆有將正氣擴展到肌肉表層,並恢復津液的功能。各種肌肉表層的不足,就是皮膚乾燥而不潤澤,衛氣不能固密腠理,津液因為自汗或盜汗而消失。黃耆能夠擴展正氣,恢復津液,固密腠理,於是瘀水就會自行回降,小便通暢,使肌肉皮膚變得潤澤。可是,黃耆雖然說能治自汗盜汗,但都是因為正氣不足,所以不能以此為主治的功能。」
餘所用黃耆,不論患者是否出汗,只要身體表面缺乏正氣的人,用它就不會有錯。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主小建中湯之中氣不足,腹裡拘急,而帶諸虛不足者,故加黃耆也。仲景之黃耆,大抵為托表、止汗、去水之用,此方可知亦以外體不足為目的也。此方雖用於虛勞之證,腹皮貼於背,無熱而咳者,然或有微熱者,或汗出者,無汗者,俱可用之。」
白話文: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的條文說:「這個方子主治小建中湯中氣不足、腹中拘急,還有其他虛弱不足的症狀,所以加了黃耆。仲景的黃耆,大多數是用來發汗、止汗、利尿的,可以知道這個方子也是以外部不足為目的。這個方子雖然用於虛勞證,肚子緊貼著背部,沒有發熱卻咳嗽的,但是有輕微發熱、出汗、不出汗的,都可以用。」
黃耆建中湯方
小建中湯加黃耆5.5克。
煎法用法同前。
白話文:
在小建中湯中加入黃耆 5.5 克。
煎煮和用藥方法同上。
《續建殊錄》曰:「一男子久患咳,嘗吐血,爾後氣力大衰,短氣息迫,胸中悸而煩,腹肌攣急,不能左臥,寐則汗出,下利日一二行,目上、足跗微腫,咳不止,飲食減少,羸瘦尤甚,與黃耆建中湯,盜汗止,攣急漸緩,得以左臥而不下利,微腫散,咳依然,更兼用解毒散,逾日,諸證全退。」
白話文:
《續建殊錄》記載: 「有一位男子長期患有咳嗽,曾經吐血。之後,身體嚴重虛弱,呼吸短促急迫,胸中悸動煩悶,腹肌痙攣疼痛,不能向左側臥,睡覺出汗,大便稀溏每日一兩次,眼睛上方和足背輕微腫脹,咳嗽不止,飲食減少,瘦弱尤為嚴重。給他服用了「黃耆建中湯」,盜汗停止了,痙攣疼痛逐漸緩解,能夠向左側臥,並且大便不再稀溏,輕微腫脹消散,咳嗽仍然沒有好轉。於是又加上「解毒散」,一天後,所有病症全部消失。」
2. 當歸建中湯之注釋
《千金》內補當歸建中湯:治婦人產後虛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氣,或小腹中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飲食。產後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為善,令人強壯,宜當歸建中湯。(《金匱要略》)
白話文:
《千金方》中記載的內補當歸建中湯,可治療產後虛弱不足的婦女。她們常伴有腹中刺痛不止、呼吸氣短、或小腹中拘急、疼痛向腰背放射、不能飲食等症狀。產後一月內,每天服用四、五劑為宜,可以使人強壯,適合服用當歸建中湯。(《金匱要略》)
【註】
吸吸者,吸氣性呼吸困難。少氣者,極度之淺表性呼吸也。
當歸建中湯方
白話文:
**吸吸:**吸氣困難。 **少氣:**極度淺表的呼吸。
**當歸建中湯方:**針對這種情況的藥方。
當歸7克,桂枝、生薑、大棗各5.5克,芍藥11克,甘草3.5克。
白話文:
當歸七公克、桂枝、生薑、大棗各五點五公克,芍藥十一公克,甘草三點五公克。
煎法用法同前。若大虛,則加飴糖六兩,湯成納之,暖於火上,令飴消。若去血過多、崩傷、內衄不止,加地黃六兩、阿膠二兩,合八味,湯成,納阿膠。若無當歸,以芎藭代之,若無生薑,以乾薑代之。
白話文:
煎的方法和用法與前面相同。如果虛弱,則加入六兩飴糖,湯煮好後放入,在火上加熱,讓飴糖融化。如果出血過多、崩傷、內衄不止,加入六兩地黃、二兩阿膠,共八味中藥,湯煮好後加入阿膠。如果沒有當歸,可以用芎藭代替,如果沒有生薑,可以用乾薑代替。
3. 當歸建中湯之腹證
本方於桂枝加芍藥湯,或小建中湯,加以治貧血性之瘀血之當歸,則於腹證上亦同為腹直肌攣急,然左側殊甚,臍下部(殊於左腸骨窩部)有軟弱瘀血塊,呈一般貧血之虛狀。
白話文:
這個藥方在本質上屬於桂枝湯加芍藥湯或小建中湯,再加上當歸來治療貧血性瘀血,在腹部症狀上也是腹直肌攣急,但左側的症狀尤其嚴重,臍下部(不同於左側腸骨窩)有鬆軟的瘀血塊,呈現一般貧血的虛弱狀況。
《漫游雜記》曰:「有一婦人,經水至五十餘不斷,其至也每月十四、五日,血下三倍於常人,面目黧黑,肌膚甲錯,暈眩日發四、五次,數步不能,徹夜不眠,呻吟之聲聞於四鄰,其脈沉細,其腹空脹,心下暨肚腹各有一塊堅如石,蓋因敗血凝結,震蕩鮮血也。余一診曰:『腹力虛竭,不當攻積塊,惟與滋潤之方,觀其動靜。
白話文:
《漫遊雜記》中記載了一位婦女,她的經期持續了五十多年,每月經期長達十四、十五天,經血是常人的三倍。她的臉色很黑,皮膚粗糙龜裂,一天暈眩發作四、五次,走幾步路就走不動,整晚睡不著,呻吟聲讓鄰居們都能聽到。她的脈搏沉細,腹部空鼓,心臟以下和腹部各有一塊堅硬如石頭的腫塊,可能是敗血凝結,震盪鮮血造成的。我診斷後說:「她的腹力虛竭,不適合攻積塊,只能給予滋潤的藥方,觀察她的病情變化。
』家有二子,懇請不罷,乃與當歸建中湯,使日服二帖。經五十餘日,無他異,唯覺暈眩稍減耳。又數日,其左足發腫毒,一日三五次,暴熱來去。家人驚,請他醫,他醫診為氣疾,與三黃湯,二日許,暈眩大發,卒厥欲死。於是遑遽,再請於予。余曰:『病不可攻而攻,故有斯變,斯人斯疾,除當歸建中湯,不宜別進一方也。
白話文:
家裡有位兒子,懇請我幫他看看,於是我給他開了當歸建中湯,讓他每天服用兩劑。經過五十多天,他的身體沒有其他異樣,只是覺得頭暈的症狀稍微減輕了一點。又過了幾天,他的左腳開始腫脹發炎,一天三次或五次,而且腫脹和發熱的情況交替出現。家人看了非常驚慌,便請來了另一位醫生。那醫生診斷為氣疾,並開了三黃湯給他服用。服用兩日,他的頭暈症狀加重,突然昏厥過去,瀕臨死亡。家人十分著急,再次請我看診。我說:「這個病不能攻伐,一攻伐就會出現這種變化,這個人這個病,除了當歸建中湯之外,不宜再用其他方劑。」
』使服建中湯數百日,覺身體滋潤,徐徐以艾炷,於是再作建中湯與之。半歲,暈眩不發,日行數百步,血來減於前。於是灸於脊際,日三四穴,漸增至五六穴,共約三十七穴,每月輪次為之,終則與建中湯。如是一年許,血來減半,面目皮膚生津液。又經一年,徒步涉山河,詣築後之善導寺。
白話文:
《續建殊錄》記載:「一位老婦人的腿和腳疼痛了十幾年,後來變成攣急而痿躄,身體瘦弱,腹中拘攣,胸部脹得像龜背,仰臥不能轉動,但飲食正常。先生給她服用當歸建中湯和消塊丸,一個月後她就能走路了。」
《成績錄》曰:「一男子二十餘歲,腰腳攣急微痛,上衝耳鳴,經年不治。先生用當歸建中湯,兼以應鐘散而愈。」
歸耆建中湯方
黃耆建中湯中加當歸7克。煎法用法同前。
白話文:
《成績錄》上記載:有一位二十多歲的男子,腰部和腳部抽搐、僵硬,並且伴有輕微的疼痛,上衝到耳朵引起耳鳴,多年來一直沒有治好。醫生使用了當歸建中湯,並配合應鐘散來治療,最後病好了。
黃耆建中湯方
在黃耆建中湯中再加入當歸 7 克。煎煮及用法與前述相同。
本方雖為華岡青州氏之創方,其實為師之黃耆、當歸二建中湯之合方,常用於外科的疾患。其法散見於所著諸書,但皆零星雜出,茲不集錄。
白話文:
這個方劑雖然是由華岡青州氏創制的,但實際上是老師的黃耆、當歸二建中湯的合劑,常應用於外科的疾患。這個方劑的方法散見於老師所著的諸多書籍中,但都是零星、雜亂地出現,因此這裡不再整理列出。
《類聚方廣義》黃耆建中湯條曰:「此方加當歸名歸耆建中湯,治諸瘍膿潰之後,荏苒不愈,虛羸煩熱,自汗盜汗,稀膿不止,新肉不長者。若惡寒下利,四肢厥冷者,更加附子。又治痘瘡淡白而不灌膿之際,及灌膿之際平塌灰白,或內陷外剝,下利微冷,聲啞脈微者,兼用伯州散。」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為青州所意創,雖用於瘡瘍,亦宜用於虛勞之盜汗、自汗證。」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中有一條中藥古文:黃耆建中湯條,指出:這個方劑加上當歸改名為歸耆建中湯,能夠治療各種瘡瘍膿腫潰爛後,久久不能痊癒,身體虛弱,煩熱,自汗和盜汗不止,稀薄的膿水不斷流出,新的肉沒有長出來的情況。如果出現惡寒、腹瀉,四肢冰冷的情況,再加入附子一起治療。另外,還可以治療痘瘡顏色淡白而沒有膿液充盈的時候,以及膿液充盈的時候痘瘡突然下陷、顏色灰白,或者是痘瘡內陷,外皮剝落,伴有腹瀉,微微發冷,聲音沙啞,脈搏微弱的情況,可以同時使用伯州散來治療。
本方《勿誤藥室方函口訣》記載:「此方為青州人所創,雖然用於治療瘡瘍,也可以用於虛勞引起的盜汗、自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