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24)

回本書目錄

別論 (24)

1. 龍骨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龍骨,甘澀。…能收斂浮越之正氣,澀腸,益腎,安魂,鎮驚。…驚癇、瘧利、吐衄、崩帶、遺精、脫肛。利大小腸,固精,止汗,定喘,斂瘡,皆澀以止脫之義。」

《藥徵》曰:「龍骨,主治臍下之動,兼治煩驚失精。」

白話文:

《本草備要》中講到,龍骨具有甘澀的滋味。…能夠收斂飄忽不定的正氣,使腸道乾燥,補益腎臟,安撫神魂,鎮靜驚悸。…可治療驚風、癲癇、瘧疾、腹瀉、嘔吐、衄血、胎漏、崩帶,遺精、脫肛。它能通利大小腸,固攝精液,止汗,平定喘息,斂瘡,都是利用澀性的特徵,止住脫落之物。

藥物徵驗上記載:「龍骨,可以治療肚臍以下的疼痛,同時也能治療煩躁、驚恐,以及精氣流失。」

據此二說觀之,則本藥為收斂藥之一種,其主目的為衰脫之徵候與臍下之動,副目的為煩驚、失精等,亦可用之。

白話文:

根據上面這兩種說法來看,這個藥是一種収斂藥,它的主要目的是針對衰脫的症狀以及臍下跳動,副要目的是針對煩驚、失精等症狀,也可以用這個藥來治療。

2. 小建中湯之注釋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奔豚;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如果得了傷寒,陽脈浮澀,陰脈細弦,按照這個症狀,病情應當發生腹中急痛,這時應當先用奔豚湯;如果症狀沒有好轉,應當服用小柴胡湯治療。(出自《傷寒論》)

汪氏曰:「此條乃少陽病,兼挾裡虛之證也。傷寒之脈弦,弦者本為少陽之脈,宜與小柴胡湯,茲但陰脈弦而陽脈澀,此陰陽以浮沉言,脈浮取之則澀而不流利,沉取之則亦弦而不和緩。澀主氣血之虛少,弦又主痛,法當腹中急痛,與建中湯者,溫中補虛以緩其痛而兼散其邪,先以溫補而弦脈不除,痛猶未止者,為不瘥。此為有邪留於少陽經,後與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芍藥以和解之。

白話文:

汪氏說:「這條古文記載的是一個少陽病證,同時也伴有裡虛的症狀。傷寒的脈象是弦脈,弦脈本來是少陽的脈象,應該用小柴胡湯來治療。但這裡的陰脈是弦脈,陽脈是澀脈。按照浮沉來判斷陰陽脈,浮脈取的時候澀而不流利,沉脈取的時候也弦而不和緩。澀脈主氣血虛少,弦脈又主疼痛,所以病人應該會腹中急痛。用建中湯來治療,溫中補虛以緩解疼痛,同時也兼散其邪。先用溫補的方法,但弦脈沒有消失,疼痛仍然沒有停止,說明治療沒有效。這是因為邪氣還留在少陽經,後來用小柴胡湯去除黃芩,加上芍藥以和解之。

蓋腹中痛亦為柴胡證中之一候,余以先補後解,乃仲景之妙法也。」

求真按:「小柴胡湯去芩,為紊亂仲景法,加芍藥,蛇足也。但知芍藥證必在而加之,不責也。」

錫氏曰:「先與小建中湯,便有與柴胡之意,非因小建中無效而又與柴胡也。」

白話文:

肚子疼痛也是柴胡症的一種症狀。我採用先補後瀉的方法,這是仲景的高明之處。

求真按

小柴胡湯去掉黃芩,是混亂了仲景的方劑。加芍藥,也是多餘的。只知道芍藥證應該使用,就加進方中,而不思考是否恰當。

錫氏曰

先用小建中湯,這就包含了使用柴胡的意思,並不是因為小建中湯無效才改用柴胡的。

柯氏曰:「仲景有一證用兩方者,如用麻黃以解汗,半日復煩,用桂枝以更汗者同法。然皆因設法以禦病,非必然也。先麻黃繼桂枝者,是由外而之內之法也。先建中繼柴胡,是自內而之外之法也。」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煩者,小建中湯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柯氏說:「有些情形,仲景會用兩個方劑治療同一個病人。例如,用麻黃湯解表發汗,過了一陣子又煩躁,這時會用桂枝湯來解肌發汗,這是同一個方法。不過,這些都是根據情況來調整治療方針,沒有一定的規律。先用麻黃湯,後用桂枝湯,這是由外而內的治療方法。先用建中湯,後用柴胡湯,這是由內而外的治療方法。」

傷寒發病後兩三天,心中悸動煩躁,使用小建中湯治療。

《方輿輗》曰:「傷寒裡虛時為悸,邪擾時為煩,故初起二、三日,即有此證候者,不宜攻其邪,但與小建中湯溫養中氣,中氣建,邪自解矣。雖不即解,然發表攻裡之機亦自此出,是仲景禦變之法也。疝氣、癥瘕等證,往往亦宜用此法治之。」

白話文:

《方輿輗》說:「傷寒在身體虛弱時,脈搏會悸動;在邪氣侵擾時,脈搏會煩亂。所以,在傷寒病的初期二、三天,就有這些徵兆的人,不應該猛烈地攻邪,而應給予小建中湯來溫養中氣,中氣強壯後,邪氣自然就會被化解掉。雖然不一定會馬上化解,但發散邪氣、攻下里氣的治療方法,也都從這裡開始,這是仲景應變的治療方法。疝氣、癥瘕等疾病,通常也適用這種治療方法。」

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白話文:

身體虛弱無力,經常想上廁所卻排不出來,心慌意亂,鼻出血,肚子痛,睡覺時遺精,四肢酸痛,手腳發熱,喉嚨乾渴,口乾舌燥,這些症狀可以用小建中湯治療。

和久田氏曰:「虛勞,病名也。然古人命名,無一不取於證,虛者有場所而其內無物之謂。皮骨,場所也。實其內之物,血肉精液也。今精液肌肉不潤,血亦有不能流動之勢,肉瘦筋弱,顏面無血色而薄白,皮骨僅存,其內無實物,故名以虛。證曰:『男子色薄者,主渴及亡血。

白話文:

和久田先生說:「虛勞是一種疾病的名稱,但古代人取名時,無一不是根據病症,虛就是有地方但裡面沒有東西。皮骨就是地方,裡面的東西就是血肉精液。如果精液肌肉乾枯不滋潤,血的流動也遲緩,肉瘦筋弱,臉上沒有血色而顯得蒼白,皮骨只剩下形狀,裡面沒有實物。因此,虛是形容虛無,勞是形容身體的消耗,虛勞就是要形容一種身體機能減退的狀態,所以就叫做虛勞。症狀表現是:男子的臉色蒼白,容易口渴,並且有失血的症狀。」

卒喘悸脈浮者,是裡虛也。』亡有逃亡之意。勞者,疲也,血不榮肉,精不守骨,虛熱入於骨髓而手足心熱,四肢痛,夢遺精,手足瘦削,不能遠行,所以名為勞也。裡急之裡,即表裡之裡,皮膚之內,筋脈之意也。悸者,乃心中悸也。衄者,鼻血也,由於衝逆之故。腹中痛,由於裡急也。

白話文:

突然喘息、心悸、脈搏浮的人,是裡虛的原因,亡沒有逃亡的意思,勞是疲倦的意思,血不榮肉,精不守骨,虛熱進入骨髓而感到手足心熱,四肢疼痛,夢中遺精,手足消瘦,不能走遠路,因此稱之為勞。這裡的「裡」是指表裡之裡的皮膚之內,筋脈的意思。悸是指心中的顫動。衄,是指鼻血,是由於衝逆而引起的。腹中痛,是裡急引起的。

夢失精者,夢像也,精以靜而守於內,今內虛而失守,因夢而失,下焦之虛也。手足煩熱者,手足之心發熱也。酸痛者,酸楚疼痛也。咽乾口燥者,血氣衝逆,虛熱之候,與口舌乾燥不同,口舌乾燥由於胃中實熱,故捨其舌而曰咽乾口燥,總是虛勞之證也。」

白話文:

人做夢時會遺精,這是夢境中的景象。精華本來應該保持安靜並守在體內,但現在體內虛弱而失去了防護,因此在做夢時丟失了精華,這是下焦虛弱的表現。手腳心發熱,這是手腳心發熱的表現。痠痛,是指酸楚疼痛。喉嚨乾澀、口乾,這是血氣衝上逆行、虛火上升的表現,與口舌乾燥不同。口舌乾燥是由於胃中有實熱,所以捨棄舌頭而說喉嚨乾澀、口乾,總之這是虛弱勞累的證據。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下曰:「虛勞裡急云云,此證余每用黃耆建中湯,其效勝於小建中湯,學者試之。」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一書中提到:「虛勞裡急這種疾病的症狀是云云,我經常使用黃耆建中湯來治療這種疾病,其療效勝於小建中湯,學者們可以嘗試一下。」

求真按:「此說較是。」

男子黃,小便自利者,當與虛勞小建中湯。(《金匱要略》)

【註】

黃者,為黃疸。然惟黃疸之小便自利,宜與本方,恐不似仲景之口吻,或有本方證,而省略前提乎?

白話文:

男子患有黃疸症狀,且小便清長,應給予【虛勞小建中湯】治療。(《金匱要略》)

註:

黃字指黃疸症。然而,只有黃疸症合併小便清長,才宜使用此方。是否與仲景的原意吻合,或者方證省略了前提,尚待考證。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金匱要略‧黃疸篇》曰:『男子黃,小便自利者,當與虛勞小建中湯。』按小便自利與不利,至失其常,則同於桂枝加黃耆湯,證曰:『黃汗云云,小便不利。』由是觀之,則疑虛勞小建中湯,或謂黃耆建中湯乎?又按仲景於黃耆建中湯證曰:『虛勞云云,小便多。』必效方之黃耆建中湯證曰:『小便數。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這部書中,在「虛勞小建中湯」條目下寫道:「《金匱要略·黃疸篇》中說:『男子患黃疸,小便自然通暢的,應該給他服用虛勞小建中湯。』」根據小便自然通暢與不通暢,到完全失去常態,那就和「桂枝加黃耆湯」相同了。方證中說:「黃汗云云,小便不通暢。」因此看來,懷疑「虛勞小建中湯」,是不是就是「黃耆建中湯」呢?再根據仲景在「黃耆建中湯」方證中說:「虛勞云云,小便多。」一定有效的「黃耆建中湯」方證說:「小便數。」

』曰多,曰數,是亦失常,更可為證,故余每用黃耆建中湯也。」

求真按:「此說較是。」

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本條亦與前條有同樣之可疑,不宜有男子、婦人之拘定。

小建中湯方

白話文:

「虛汗」和「自汗」症狀多且頻繁,這也是失常的徵兆,更加可以作為佐證,所以我每次都使用黃耆建中湯來治療。」

求真按:「這個說法比較正確。」

女人肚子痛,使用小建中湯來治療。(《金匱要略》)

【註釋】

這條記載也和前一條一樣有可疑之處,不應該拘泥於男女之分。

小建中湯方劑

桂枝、生薑、大棗各5.5克,甘草3.5克,芍藥11克,膠飴十二兩。

白話文:

桂枝、生薑、大棗各 5.5 克,甘草 3.5 克,芍藥 11 克,膠飴 567.5 克。

上藥銼細,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渣,加膠飴溶之,一日分三回溫服。

茯苓建中湯方

加茯苓5.5克於小建中湯中。煎法用法同前。

白話文:

茯苓建中湯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水二合五勺,煎煮至一合。濾去藥渣,加入膠飴溶解,一日分三次溫服。

小建中湯加入茯苓

在小建中湯中加入茯苓5.5克。煎煮和用法與前述相同。

《醫方集解》曰:「昂按:此湯以飴糖為君,故不名桂枝芍藥,而名建中。今人用小建中者,絕不用飴糖,是失仲景之遺意也。」

白話文:

《醫方集解》中記載:昂按語:此湯中的飴糖起君藥的作用,所以湯的名稱不以桂枝芍藥稱呼,而以建中命名。當代醫家使用小建中湯,完全不用飴糖,喪失了仲景的學說本意。

《蘇沈良方》本方條曰:「此藥治腹痛如神,然腹痛按之便痛,重按之卻不甚痛,此是氣痛。重按則愈痛而堅者,當自有積也。氣痛不可下,下之則愈甚,此虛寒證也。此藥偏治腹中虛寒,補血,尤治腹痛。」

白話文:

《蘇沈良方》中的條文說:「這個藥方治療腹痛就像神一樣,但是腹痛按壓時疼痛,重按時卻不那麼痛,這是氣痛。重按時疼痛加重且堅硬的,應該是自己有積滯。氣痛不能用瀉下法治療,瀉下就會加重病情,這是虛寒證。這個藥方專門治療腹部虛寒,補血,尤其治療腹痛。」

求真按:「然腹痛按之則便痛,重按卻不甚痛者,此是氣痛。重按則愈痛而堅者,當自有積也。『氣痛不可下,下之則愈甚』之章句,是說本方證腹痛與實證腹痛之鑒別法,亦可為一般虛證與實證之判別法,而此說係基於《金匱》之「病者腹滿,按之不痛者為虛,痛者為實」而擴充之也。」

白話文:

求真按:「然而腹部疼痛,按壓感到疼痛,加重按壓卻不怎麼疼痛的,這是氣痛。加重按壓反而更痛且堅硬的,應該是積塊所致。『氣痛不可瀉下,瀉下反而更嚴重』的章句,是說明本方病證的腹痛和實證腹痛的區別方法,也可以作為一般虛證與實證的判斷方法,而這種說法是根據《金匱》的『病者腹部飽脹,按壓不痛的是虛證,疼痛的是實證』而推廣出來的。」

《證治準繩》本方條曰:「治痢不分赤、白、新、久,但腹中大痛者,有神效。其脈弦急或浮大而澀,按之則空虛,或舉、按皆無力者,是也。」

白話文:

《證治準繩》藥方的條目中說:「治療痢疾,不分為赤痢、白痢、新病或久病,只要是腹中劇痛的患者,服用此方都有奇效。如果患者的脈象是弦急或浮大而澀,按壓時感覺空虛,或者舉按脈象都無力,就是適合服用此方。」

《張氏醫通》曰:「形寒飲冷之咳嗽、腹痛而兼脈弦者,小建中湯加桔梗以提肺氣之陷。」

白話文:

《張氏醫通》說:「形體怕冷、喝冷飲而引起的咳嗽、腹痛,並有大腿內側脈搏頻密的人,可以服用小建中湯,加入桔梗提振已經沉降的肺氣。」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小建中湯治裡急,腹皮拘急及急痛者。」

按當有腹中拘急之證,其方類芍藥甘草湯。

求真按:「其方當作『類於桂枝加芍藥湯』。」

白話文:

東洞翁的本方定義說:「小建中湯用於治療裡急腹痛、腹皮拘緊以及急痛的病症。」

依據條文,應有腹中拘急的證狀,其方劑種類與「芍藥甘草湯」相似。

求真注釋:「其方劑種類應改為『類似於[桂枝加芍藥湯]』。」

淺田氏曰:「此方治中氣虛而腹中引痛者。凡古方書云脾胃,云建中者,皆建立脾胃之義也。此方…唯血乾俄頃,腹皮拘急,或強按無底力,譬如按琴上之系,雖為積聚腹痛等證,宜建中以潤血緩急迫之意用之。全體腹中無力,而有凝滯者,此湯有效。」

白話文:

淺田氏說:「這個方劑可以治療中氣虛而腹中引痛的病症。所有古代方書中提到的脾胃、建中的說法,都是建立脾胃的含義。此方劑…主要是治療血虛腹痛、血乾俄頃、腹皮拘急,或強按無力量感,就像按下琴絃一樣,即使是積聚腹痛等症狀,也應該用建中的藥方來滋潤血液,緩解急迫感。如果整個腹中無力,並且有凝滯感,則此方劑有效。」

《建殊錄》曰:「一患者四肢憊惰,有時心腹切痛,居常鬱鬱,志意不樂,諸治無效。某醫以先生有異能,勸迎之。患者家人曰:『固聞先生名,然古方家多用峻藥,是以懼而未請。』醫更勸之,且保其無害,遂迎先生診之。腹皮攣急,按之不弛,乃作建中湯使飲之。其夜胸腹煩悶,吐下如傾,家人大驚,急召某醫責之。

白話文:

《建殊錄》中記載:有一位患者四肢疲倦懶惰,有時心腹疼痛劇烈,平時鬱鬱寡歡,意志消沉,用盡各種治療方法,卻不見效。一位醫生知道某位先生醫術高超,便勸說患者請他來診治。患者的家人說:「我確實聽說過先生的名聲,但是從前用古方治療的醫生大多使用猛烈的藥物,所以我們害怕,不敢請他來。」醫生再次勸說他們,並保證不會有危險。於是,患者家屬請來了先生診治。醫生診斷後,認為是腹皮攣急,按壓不鬆弛,於是開出建中湯讓患者服用。當天晚上,患者胸腹煩悶,嘔吐腹瀉不止,家人大為驚慌,趕緊把醫生叫來責備他。

醫曰:『東洞所用,非峻劑也,因病適將發動耳。』家人尚疑,又召先生,意欲不復服。先生曰:『余所用非吐下之劑,而如是其甚者,蓋彼之病毒之勢已敗而無所伏,因而自潰,宜益攻之。』家人服其言,先生乃還。翌早,病者自來謁曰:『吐下之後,諸證脫然如平日。』」

求真按:「是藥瞑眩,而即治也。」

白話文:

醫生說:「我開的藥方,不是峻烈的藥劑,只是針對病情的變化而調整。」家人還是有疑慮,於是又請醫生來,打算不再服藥了。醫生說:「我開的不是讓病人嘔吐或腹瀉的藥,但病人會感到非常難受。這是因為病人體內的病毒勢力已經潰敗,沒有地方可以躲藏,所以才會自行潰爛,應該繼續攻克它。」家人信服了醫生的話,醫生就回去了。第二天早上,病人自己前來拜訪醫生,並說:「嘔吐腹瀉之後,所有症狀都消失了,身體就像平常一樣。」

凡服用藥物後,若出現頭暈目眩的症狀,應立即治療。

《生生堂治驗》曰:「一男子久患頭痛,立則暈倒。醫以為梅毒,與芎黃湯及輕粉、巴豆之類攻之數百日。先生診之,自心下至小腹拘攣如繩索,乃以小建中湯百餘帖愈之。」

白話文:

《生生堂治驗》中記載:「有一位男性患者長期患有頭痛,站起來就會暈倒。醫生認為是梅毒,於是給他服用芎黃湯以及輕粉、巴豆之類的藥物,連續服用了好幾百天。醫生診斷後,發現患者從心臟以下到小腹的部位像繩子一樣攣縮,於是使用小建中湯一百多帖,使患者康復。」

求真按:「自心下至小腹拘攣如繩索者,即腹直肌攣急也。」

《方機》曰:「心悸或肉瞤筋惕,或頭眩者(應鐘),心悸甚者(解毒),茯苓建中湯主之。」

求真按:「此方揭載於《方機》,恐係東洞翁之創方。」

白話文:

從心下到小腹抽筋,像繩索一樣緊,這就是腹直肌痙攣。

《方劑機要》中記載:「心悸,或肌肉跳動、筋脈抽搐,或頭暈目眩的人(應鐘方),心悸嚴重的人(解毒湯),服用茯苓建中湯治療。」

求真按:「這個方劑記載在《方劑機要》中,可能出自東洞翁所創。」

《生生堂醫談》曰:「一男子年三十許,患面色如土,息短而腹中有物,時時衝心。眾醫為奔豚,治無效,如是三年,農事廢弛。請於予,予與茯苓建中湯,並放其痧,血出如濺,衝心遂止,諸證隨退。」

求真按:「此證此方中,或可合用桂枝茯苓丸。」

白話文:

《生生堂醫談》中記載到,有一個男子,大約三十歲,面色像土一樣,呼吸短促,並且腹部中有東西,時常衝擊心臟。許多醫生為他診治療,都沒有效果,這樣持續了三年,導致農事荒廢。病人尋求我為他診治,我用茯苓建中湯來調理他的脾胃,同時也放出他身體中的痧。當時,血像濺出來一樣,衝擊心臟的狀況就此停止,其他症狀也隨之消失。

因此病情,可以使用此方中,或許可同時使用「桂枝茯苓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