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9)

回本書目錄

別論 (9)

1. 芍藥之醫治效用

東洞翁歷觀仲景之芍藥去加諸方而歸納之曰:「芍藥者,為主治結實而拘攣也,兼治腹痛、頭痛、身體不仁、腹滿、咳逆、下利、腫膿也。」此言信而有徵,欲解說之,則用芍藥之目的為肌肉之觸診上,有凝結充實之感覺而攣急也。故腹痛、頭痛、身體不仁、疼痛、咳逆、下利、腫膿,悉得治之。

而診其結實拘攣在於腹直肌,既述於上,是本藥之應用原則,盡於翁之所說矣。然關於其枝葉之知識,亦有時而需要之,今揭之於下。

《本草備要》曰:「白芍,苦酸,微寒。…安脾肺,固腠理,和血脈,收陰氣,斂逆氣,酸主收斂也。…緩中止痛,斂汗安胎,補勞退熱。治瀉利後重,脾虛腹痛,心痞脅痛,肺脹喘逆。其收降之體又能入於血海,至於厥陰,治鼻衄、目澀、肝血不足、婦人胎產及一切血病。」

《傷寒論正義》曰:「逐水氣之劑,未有如芍藥者。」

《和蘭藥鏡》曰

芍藥

【試效】用根。生根微有麻醉催眠質之臭氣;乾者,其臭消而為微甘苦,收斂也。

為鎮痙止痛藥之一。自神思感動而發之痙攣、搐掣諸證,神經諸肌之攣急,頭旋,眩暈,癇證,睡魘,小兒癇瘛,子宮衝逆痛,痛風等,有良效。

《和漢藥物考》曰:「由朝比奈博士、奧野改造氏之報告,芍藥中含有0.27%之安息香酸。」

白話文:

東洞翁研究張仲景使用芍藥的各種方劑後總結說:「芍藥的主要功效是治療肌肉結實僵硬和拘攣,同時也能治療腹痛、頭痛、身體麻木、腹脹、嘔吐、腹瀉、腫脹化膿等症狀。」這個說法可信且有根據。進一步解釋的話,芍藥的治療重點在於肌肉觸診時,能感覺到肌肉有凝結充實的感覺,同時伴隨肌肉的緊張。因此,腹痛、頭痛、身體麻木、疼痛、嘔吐、腹瀉、腫脹化膿等症狀都可以用芍藥來治療。

這種結實拘攣的感覺主要體現在腹直肌上,前面已經說明了。這就是芍藥的主要應用原則,東洞翁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然而,有時候我們也需要了解芍藥的枝葉知識,現在我將其整理如下。

《本草備要》記載:「白芍,味苦酸,性微寒。能安定脾肺,固密肌膚紋理,調和血脈,收斂陰氣,平息上逆之氣,因為酸味主收斂。還能緩解腹部疼痛,止瀉,安胎,補虛退熱,治療瀉痢後腹部不適,脾虛引起的腹痛,胸悶脅痛,肺脹喘息。其收斂下降的特性,也能作用於血海,達到厥陰經,能治療鼻出血、眼睛乾澀、肝血不足、婦女胎產以及一切與血有關的疾病。」

《傷寒論正義》中說:「治療水腫的藥物,沒有比芍藥更好的了。」

《和蘭藥鏡》中說:

芍藥

【藥效實驗】使用芍藥根。新鮮的根略帶有麻醉催眠氣味;乾燥後,氣味消失,轉為微甘苦,具有收斂作用。

芍藥是其中一種鎮痙止痛藥。對於因精神刺激引起的痙攣、抽搐,神經肌肉的緊張,頭暈目眩,癲癇,夢魘,小兒驚厥,子宮逆痛,痛風等症狀,都有很好的療效。

《和漢藥物考》記載:「根據朝比奈博士和奧野改造先生的報告,芍藥中含有0.27%的安息香酸。」

2. 芍藥應用上之注意

芍藥為一種收斂藥,如欲發汗、祛痰、瀉下、利尿諸作用,以不用此藥物為宜,故於一種止汗藥之桂枝湯中有芍藥,而為猛發汗劑之麻黃湯、大青龍湯中則無之;為鎮咳劑之小青龍湯中有芍藥,而祛痰劑之桔梗湯、排膿湯中則無之;止瀉劑之桂枝湯、桂枝加芍藥湯、黃芩湯中有芍藥,而大瀉下劑之小承氣湯、大承氣湯、大黃牡丹皮湯中則無之;利尿劑之越婢加朮湯、五苓散、豬苓湯中亦無之也。

夫以是項單純之理由,固不足以規律全體,然用芍藥為配合劑者,於此點不可不深加注意也。

白話文:

芍藥是一種具有收斂作用的藥材,如果想要達到發汗、化痰、瀉下、利尿等效果,最好不要使用這種藥物。所以,像具有止汗作用的桂枝湯中含有芍藥,但是像發汗效果強烈的麻黃湯、大青龍湯中就沒有;具有鎮咳效果的小青龍湯中有芍藥,但是像化痰的桔梗湯、排膿湯中就沒有;具有止瀉作用的桂枝湯、桂枝加芍藥湯、黃芩湯中有芍藥,但是像瀉下效果強烈的小承氣湯、大承氣湯、大黃牡丹皮湯中就沒有;利尿劑如越婢加朮湯、五苓散、豬苓湯中也沒有芍藥。

雖然僅憑這個單一理由,可能不足以規範所有情況,但使用芍藥作為配藥時,這一點絕對不能不特別注意。

3. 大棗之醫治效用

東洞翁曰:「大棗主治攣引強急也,兼治咳嗽、奔豚、煩躁、身疼、脅痛、腹中痛。」此說頗有卓見,茲詳解之且補其不備。大棗之主治攣引強急者,雖同於芍藥,但芍藥適應於肌肉拘攣而為凝結充實之觸覺,而大棗則適應於肌肉知覺過敏,且牽引痛甚,故大棗兼有利水作用也。

此所以有水毒而禁忌芍藥時而反適用大棗也,即於十棗湯、葶藶大棗瀉肺湯、越婢加朮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等之驅水劑亦用之也。

《傷寒論正義》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條曰:「病人有水氣,故以茯苓、大棗治水氣也。」

山田業廣氏曰:「用多量之大棗,如仲景之炙甘草湯、橘皮竹茹湯等用三十枚,當歸四逆湯用二十五枚。年少之時,不能玩索其精義,漫覺此三方用多量之大棗,以後世方每於方後加薑、棗引為怪。迨年長,始能領會大棗之所長於本草養脾平胃氣。成無己注中以甘緩之等義,雖任何人亦能知之。

但補心氣,與成氏之十棗湯注中云大棗之甘益土勝水云云,則心知其意者鮮。如甘麥大棗湯之大棗,即補心脾;苓桂甘棗湯之大棗,有逐水之功也。」

以上二說可為我說之證。

白話文:

東洞翁說:「大棗主要治療肌肉抽搐、僵硬的症狀,同時也能治療咳嗽、奔豚(指腹部氣體上衝的感覺)、煩躁、身體疼痛、脅肋疼痛、腹部疼痛。」這個說法很有見地,現在我來詳細解釋,並補充他沒說到的部分。大棗主要治療肌肉抽搐、僵硬,雖然和芍藥的功效相似,但芍藥適用於肌肉僵硬,摸起來有凝結充實感的狀況;而大棗則適用於肌肉感覺過於敏感,且牽引痛很明顯的狀況,所以大棗還兼有利水的作用。

因此,當體內有水毒,而不能使用芍藥時,反而可以使用大棗。這也是為什麼在十棗湯、葶藶大棗瀉肺湯、越婢加朮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等這些驅除體內水濕的方劑中,也會使用大棗的原因。

《傷寒論正義》在解釋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時說:「病人有水氣,所以用茯苓、大棗來治療水氣。」

山田業廣先生說:「使用大量的大棗,像張仲景的炙甘草湯、橘皮竹茹湯等方劑都用了三十枚,當歸四逆湯用了二十五枚。年輕的時候,我不能深入理解其中的精髓,只覺得這三個方劑用這麼多的大棗很奇怪,還覺得後世的方劑常常在方後加入薑、棗來引藥是很奇怪的。等到年紀大了,才領悟到大棗的長處,它能養脾、平和胃氣,就像本草書上說的那樣。成無己的注解中說大棗有甘緩的作用,雖然誰都知道。

但大棗還能補心氣,成無己在解釋十棗湯時說,大棗的甘味可以增強脾土的力量來克制水邪,但真正了解其中含義的人很少。例如甘麥大棗湯中的大棗,就是用來補益心脾;而苓桂甘棗湯中的大棗,則有驅逐水濕的功效。」

以上兩種說法都可以作為我以上論述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