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375)
別論 (375)
1. 芎藭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芎藭根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求真按:「筋攣緩急者,筋肉之攣縮,或急,或緩也」),金瘡,婦人血閉無子。(《本經》)
除腦中之冷動,面上游風去來,目淚出,涕唾多,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卒急腫痛,脅風痛,溫中,去內寒。(《別錄》)
腰腳軟弱,半身不遂,胞衣不下。(甄權)
一切風,一切氣,一切勞損,一切血。補五勞,壯筋骨,調血脈,破癥結宿血,養新血。吐血,衄血,溺血,腦癰,發背,瘰癧,癭贅,痔瘻,瘡疥。長肉,排膿,消瘀血。(大明)
燥濕,止瀉痢,行氣,開鬱。(時珍)
《本草備要》曰:「川芎,辛溫,…乃為血中之氣藥。助清陽,開諸鬱,潤肝燥,補肝虛,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搜風,散瘀,調經,止痛。治濕氣在頭,血虛頭痛,腹痛,脅風,氣鬱,血鬱,濕鬱,血痢,寒痹,筋攣,目淚,涕多,及癰疽瘡瘍,男婦一切血證。然香竄辛散,能走泄真氣,單服、久服,使人暴亡。」
由以上諸說觀之,本藥為溫性強壯藥,有去貧血性瘀血之特能。
白話文:
芎藭的醫療功效
《本草綱目》記載:
芎藭根
【味道】味道辛辣,性溫,沒有毒性。
【主要治療】
- 能治療中風侵入腦部、頭痛、因寒冷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筋脈拘攣或鬆弛(意思是肌肉的攣縮,有時是急速的,有時是緩慢的),外傷造成的出血,以及婦女因血脈不通導致的閉經不孕。(出自《本經》)
- 能去除腦部因寒冷引起的震顫、臉部遊走的風邪、眼睛流淚、多痰多涕、頭暈像喝醉酒、各種寒冷引起的疾病、心腹部堅硬疼痛、突然發病的急性腫痛、脅肋部疼痛、溫暖身體內部、去除內部的寒氣。(出自《別錄》)
- 能治療腰腿無力、半身不遂、胎盤不下。(出自甄權的著作)
- 能治療各種風病、各種氣病、各種勞損、各種血病。能補益五勞造成的虛損,強壯筋骨,調和血脈,破除體內積聚的瘀血,產生新的血液。能治療吐血、流鼻血、尿血、腦部癰腫、背部癰腫、頸部淋巴結核、甲狀腺腫大、痔瘡瘺管、瘡疥等疾病。能促進肌肉生長,排出膿液,消除瘀血。(出自大明)
- 能去除濕氣,止瀉,疏通行氣,開解鬱悶。(出自時珍的著作)
《本草備要》記載:「川芎,味道辛辣,性溫,是血中氣分的藥。能幫助陽氣上升,開解各種鬱結,滋潤肝臟的乾燥,補益肝臟的虛損,使藥力向上走至頭部和眼睛,向下走至子宮,能驅散風邪,消除瘀血,調經止痛。能治療濕氣在頭部、血虛引起的頭痛、腹痛、脅肋部疼痛、氣鬱、血鬱、濕鬱、血痢、寒性麻痺、筋脈攣縮、眼睛流淚、多涕,以及癰疽瘡瘍等疾病,男女各種血證都可治療。但因為它氣味芬芳,性質辛散,能使真氣散失,單獨服用或長期服用,會導致人突然死亡。」
綜合以上各種說法,這種藥是一種溫性強壯藥,具有消除貧血性瘀血的特殊功效。
2. 當歸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當歸根
【氣味】苦溫,無毒。(杲曰:「甘辛溫,無毒。」)
【主治】咳逆上氣。…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煮汁飲之。(《本經》)
溫中止痛,除客血內塞,中風痙汗不出,濕痹,中惡,客氣虛冷。(《別錄》)
嘔逆,虛勞寒熱,下痢腹痛,齒痛,女人瀝血腰痛。止崩中,補諸不足。(甄權)
治一切風,一切氣,補一切勞,破惡血,養新血。(大明)
治頭痛、心腹諸痛,潤腸胃、筋骨、皮膚,治癰疽,排膿,止痛,和血補血。(時珍)
主痿躄嗜臥,足下熱而痛,…氣逆裡急,…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好古)
《本草備要》曰:「當歸,甘溫,和血。辛溫,散內寒。苦溫,助心散寒。…治虛勞寒熱,咳逆上氣(血和則氣降),…澼痢(便血曰澼),頭痛,腰痛,心腹諸痛(散寒和血),風痙無汗,痿痹癥瘕,癰疽瘡瘍,…氣逆裡急,…腹痛滿,腰溶溶如坐水中,及婦人諸不足,一切血證,陰虛陽無所附者,潤腸胃,澤皮膚,養血,生肌(血旺則肉長),排膿,止痛,…使血氣各有所歸,故名。」
如以上諸說所示,本藥之作用殆與芎藭無異,然強壯作用則勝之,此其別也。
白話文:
當歸的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說:
當歸的根
【氣味】味道苦,性溫,沒有毒性。(李杲認為:味道甘甜辛辣,性溫,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能夠治療咳嗽氣逆上衝的症狀。還能治療婦女不正常的出血,導致不孕,以及各種惡性瘡瘍、外傷。煎煮成汁服用。(出自《神農本草經》)
能夠溫暖腸胃、止痛,清除體內淤積的血塊,治療中風導致的抽搐不出汗,濕氣引起的痹痛,以及突然發生的疾病、外來邪氣引起的虛冷症狀。(出自《名醫別錄》)
可以治療嘔吐、虛勞引起的發冷發熱、腹瀉腹痛、牙痛、婦女經血淋漓不止的腰痛。還能止血崩,補益各種不足。(出自甄權的著作)
能夠治療各種風症、氣症,補益各種虛勞,化解惡血,生成新血。(出自大明所著的醫書)
可以治療頭痛、心腹各種疼痛,滋潤腸胃、筋骨和皮膚,治療癰疽,排出膿液,止痛,調和血液、補養血液。(出自李時珍的著作)
主要治療痿軟無力、喜歡躺臥,腳底發熱疼痛,以及氣逆導致的腹部拘急、腹痛、腰部感覺像坐在水中的不適。(出自張元素的著作)
《本草備要》說:當歸,味道甘甜性溫,能夠調和血液。味道辛辣性溫,能夠驅散體內寒氣。味道苦澀性溫,能夠幫助心臟驅散寒氣。可以治療虛勞引起的發冷發熱、咳嗽氣逆上衝(因為血液調和了,氣就能下降),痢疾(大便帶血叫痢疾),頭痛、腰痛、心腹各種疼痛(因為能驅散寒氣、調和血液),風邪引起的抽搐不出汗,痿軟麻痹,腫塊,癰疽瘡瘍,氣逆導致的腹部拘急,腹脹滿,腰部感覺像坐在水中的不適,以及婦女各種不足、一切血症、陰虛導致陽氣無所依附的情況,能夠滋潤腸胃,使皮膚光澤,補養血液,促進肌肉生長(因為血液充足,肌肉就能生長),排出膿液,止痛。它能使血氣各歸其位,所以叫做當歸。
綜合以上各種說法,當歸的功效與芎藭相近,但是強壯身體的作用更勝一籌,這就是它們的區別。
3. 艾葉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艾
【氣味】灸百病,可作煎。止吐血、下痢、下部䘌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別錄》)
搗汁服,止傷血,殺蛔蟲。(弘景)
主衄血下血,膿血痢。任用水煮,及丸散。(蘇恭)
止崩血、腸痔、血搨金瘡,止腹痛,安胎。苦酒作煎,治癬甚良。搗汁飲,治心腹一切冷氣鬼氣。(甄權)
治帶下,止霍亂轉筋,痢後寒熱。(大明)
治帶脈病,腹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好古)
溫中,逐冷,除濕。(時珍)
《本草備要》曰:「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元陽,通十二經,走三陰(太、少、厥),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鬱,安胎。治吐衄崩帶、腹痛、冷痢、霍亂轉筋,殺蛔,治癬(苦酒煎服),灸之能透諸經,治百病。血熱病者禁用。」
由以上諸說觀之,則本藥為溫性收斂性止血藥,兼有強壯作用矣。
白話文:
艾葉
【氣味】可以用來灸治各種疾病,也可以煎煮服用。能止吐血、腹瀉、下體瘡瘍、婦女漏血,疏通陰氣,促進肌肉生長,驅散風寒,幫助人懷孕。(《名醫別錄》記載)
搗汁服用,能止內傷出血,殺蛔蟲。(陶弘景說)
主要治療流鼻血、便血、膿血痢。可以用水煎煮,或是製成丸散劑服用。(蘇恭說)
能止崩漏、腸痔、外傷出血,止腹痛,安胎。用苦酒煎煮,治療癬效果很好。搗汁飲用,能治療心腹一切因寒氣和邪氣引起的疾病。(甄權說)
能治療婦女白帶,止霍亂引起的抽筋,以及痢疾後的寒熱。(大明說)
能治療帶脈疾病,腹部脹滿,腰部感覺像坐在水中一樣。(李杲說)
能溫暖中焦,驅散寒冷,去除濕氣。(李時珍說)
《本草備要》記載:「艾葉,味苦且辛,生用性溫,熟用性熱。屬純陽之性,能恢復衰弱的元陽,疏通十二經脈,走三陰經(太陰、少陰、厥陰),調理氣血,驅除寒濕,溫暖子宮,止各種出血,溫暖中焦,開解鬱悶,安胎。能治療吐血、流鼻血、崩漏、白帶、腹痛、寒性痢疾、霍亂抽筋,殺蛔蟲,治療癬(用苦酒煎煮服用),用艾灸能通達各經絡,治療各種疾病。血熱病患者禁用。」
綜合以上各種說法來看,艾葉是一種溫性的收斂止血藥,兼具強身健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