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368)
別論 (368)
1. 附子粳米湯之注釋
腹中寒,氣脹,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金匱》無「脹」字,今從《外臺》加之。腹中寒氣脹者,腹中寒冷而為無形物之腹部脹滿也。雷鳴切痛者,水聲如雷鳴,疼痛如切也。胸脅逆滿者,自下方向胸脅部氣張之謂也。
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2.5克,半夏14.5克,甘草2.5克,大棗6克,粳米24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腹中雷鳴切痛,嘔吐,惡寒者。」
《方機》本方主治曰:「治惡寒,或手足厥冷,而腹疼痛嘔吐者。」
《漫游雜記》曰:「有一壯夫,病梅毒七年,兩腳拘攣不起,易醫三十餘,不愈,因是漫然置之。余偶至其地,親故來請診。氣色飲食如常,其脈遲緩,腹無他病,唯臍下有一癖築築然。余曰:『是疝也。攻濕頻年,為藥所脅,沉結不解也。』與附子粳米湯,三十日,徐徐而腳伸,時余將去,書方與之曰:『服之勿怠。』一年後,訊來,言服二百日即愈。」
有一婦人四十餘歲,下利腰痛,膝脛有時微腫,脈沉結欲絕,微喘潮熱,食穀日僅一二盞,腹底有癥瘕,搖動則人事不省。余曰:「此下利,由於癥瘕,腰間兼有積冷也。」與附子粳米湯,囑曰:「戒酒色,勿思慮。若由酒色、或思慮而復發者,我不知也,非藥之罪也。」服五十餘日,病除八九,其夫偶愛一女子,婦人覺之,妒忌忿恚,數日,諸證復發,惶遽請余。余曰:「病因忿恚不散,用藥頗難,如使該女子離去,三日後,再與粳米湯可也。
」百餘日而愈。
《腹證奇覽》曰:「下脘以下,繞臍周圍,以及脅下、腰間,雷鳴切痛,或嘔,或瀉者,附子粳米湯證,是寒疝也。必當於腹中腰間,覺有冷氣,且心下不痞硬,是其別也。」
求真按:「本方證若有嘔吐下痢時,易疑於半夏瀉心湯證。然彼為陽證,而心下痞硬,且雷鳴多在臍以上,而疼痛不劇。此為陰證,心下不痞硬,雷鳴多在臍以下,而腹痛劇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孫思邈以此方治霍亂四逆,吐少嘔多者,有老工自脫套之手段也。寒氣,即水氣也。若痛劇及於心胸者,宜合大建中湯,有奇效。疝家、留飲家多有此證。」
求真按:「於前證,用上合方而得奇效。後世家去此合方中之人參、膠飴,名解急蜀椒湯,不可從之。」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用粳米者,主切痛也。《外臺》腹痛用秫米一味可徵。此方不僅寒疝之雷鳴切痛,且宜於澼飲之腹痛甚者,又《外臺》有用於霍亂吐瀉者。」
求真按:「粳米不僅主切痛已也。」
《橘窗書影》曰:「一人因過食魚肉,心腹刺痛欲死,與備急圓,吐利數行,痛稍安,因與黃連湯。一夜,大發嘔吐,飲食不能入口,苦悶頗甚,乃使服甘草粉蜜湯,嘔吐漸收。後發寒疝,少腹急痛,雷鳴甚,迫於胸中,自汗出欲絕,先與附子粳米湯,若發則兼用大建中湯。數旬,諸證全和,人始蘇息。」
白話文:
附子粳米湯的解釋
腹部受寒,導致脹氣,腸鳴像打雷一樣,而且疼痛像刀割,胸部和肋骨部位覺得氣往上衝,感到脹滿,甚至想吐,這些情況可以用附子粳米湯來治療。《金匱要略》原文沒有「脹」字,現在根據《外臺秘要》加上。腹部寒氣導致的脹氣,指的是腹部因為寒冷而有種無形的脹滿感。腸鳴像打雷一樣,而且疼痛像刀割,指的是腸道發出像雷鳴般的水聲,同時感到像刀割一樣的疼痛。胸脅逆滿,指的是氣從下往上衝到胸部和肋骨,造成脹滿的感覺。
附子粳米湯的組成
附子2.5克,半夏14.5克,甘草2.5克,大棗6克,粳米24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水二合五勺,煎煮至一合,去掉藥渣。一天分三次,溫熱服用。
東洞翁對這個方子的定義是:「治療腹部腸鳴像打雷一樣,而且疼痛像刀割,有嘔吐,怕冷的人。」
《方機》記載此方主治:「治療怕冷,或者手腳冰涼,同時腹部疼痛且有嘔吐的人。」
《漫遊雜記》記載:「有一個身強體壯的人,得了梅毒七年,兩腿僵硬無法站立,換了三十多個醫生都沒治好,就放棄治療了。我偶然到了他家,親戚來請我診斷。他氣色和飲食都正常,脈象遲緩,腹部沒有其他疾病,只有肚臍下方有腫塊,一跳一跳的。我說:『這是疝氣,長期受到濕氣侵襲,被藥物壓迫,導致病邪沉積無法消散。』於是開了附子粳米湯,吃了三十天,腿慢慢伸直了。我要離開時,寫下方子給他,告訴他:『要堅持服用。』一年後,收到他的消息,說吃了二百天就痊癒了。」
有一個四十多歲的婦人,拉肚子,腰痛,膝蓋和小腿有時會輕微腫脹,脈象微弱快要消失,微微喘氣,有潮熱,每天只能吃一兩碗飯,腹部深處有腫塊,搖動就會昏迷。我說:「這是因為腫塊導致拉肚子,而且腰部也有積寒。」給她開了附子粳米湯,並囑咐說:「要戒酒色,不要多思慮。如果因為酒色或者思慮導致復發,那就不是藥的問題了。」服用了五十多天,病情好了八九成,她丈夫卻愛上一個女子,她發現後,因為嫉妒和憤怒,沒幾天就復發了,慌忙請我再去。我說:「病是因為憤怒沒有消散,用藥比較困難,如果那個女子離開,三天後,再服用粳米湯就可以。」一百多天後,病就痊癒了。
《腹證奇覽》說:「下腹部,繞著肚臍周圍,以及肋骨下方、腰部,腸鳴像打雷一樣而且疼痛像刀割,或者有嘔吐、腹瀉的,這是附子粳米湯證,屬於寒疝。一定要在腹部腰間感覺到有寒氣,而且心下不硬,這是它和其他疾病的區別。」
求真認為:「這個方子的症狀如果出現嘔吐和腹瀉,容易被誤診為半夏瀉心湯證。但是半夏瀉心湯是陽證,而且心下是硬的,腸鳴多在肚臍以上,疼痛也不劇烈。而附子粳米湯是陰證,心下不硬,腸鳴多在肚臍以下,而且腹痛劇烈。」
《類聚方廣義》中關於這個方子的記載說:「孫思邈用這個方子治療霍亂導致的四肢冰冷,吐少嘔多的情況,這是一種老道的治療手法。寒氣,就是水氣。如果疼痛劇烈到心胸部位,可以和《大建中湯》一起服用,有奇效。疝氣患者、體內有留飲的患者,多有這種情況。」
求真認為:「在之前說的那些症狀上,使用上述合方能有奇效。後世醫家去掉這個合方中的人參和膠飴,改名為解急蜀椒湯,這是不可取的。」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中關於這個方子的記載說:「這個方子用粳米,主要是為了治療劇烈的疼痛。《外臺》記載腹痛單用秫米也有效。這個方子不僅能治療寒疝引起的腸鳴和劇烈疼痛,也能治療體內停積水液引起的腹痛劇烈者,而且《外臺》記載這個方子也能治療霍亂導致的嘔吐腹瀉。」
求真認為:「粳米的作用不僅僅是治療劇烈疼痛。」
《橘窗書影》記載:「一個人因為吃太多魚肉,導致心腹刺痛,快要死了,給他吃了備急丸,吐瀉了很多次,疼痛稍微減輕,又給他吃了黃連湯。結果當晚,嘔吐大發作,吃不下東西,覺得很痛苦,於是給他喝甘草粉蜜湯,嘔吐才逐漸停止。後來又發作了寒疝,少腹劇痛,腸鳴很厲害,壓迫到胸部,自己出汗,快要暈厥,先給他吃了附子粳米湯,如果再發作,就搭配大建中湯。幾個星期後,所有症狀都消失了,人也恢復了。」
有一個十九歲的女子,小腹有腫塊,從心下到小腹都覺得拘急而疼痛,時不時覺得氣往上衝,疼痛劇烈不能按壓,默默不想吃飯,脈象微弱,腳有點冷。醫生認為是勞累導致的,給她開藥也沒有效果,我說:「這是寒疝。」於是給她開了解急蜀椒湯,吃了幾天,氣往上衝的情況停止了,小腹的腫塊稍微縮小,但是腹部裡面還是拘急,吃不下東西,於是給她開了小建中湯加蜀椒,病情才漸漸好轉。
求真認為:「用解急蜀椒湯是不對的,應該用附子粳米湯和大建中湯的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