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365)

回本書目錄

別論 (365)

1. 四逆湯之注釋

若徒以渴為熱,以不渴為寒,則為未盡然也。所謂自利不渴,為有寒者,特語其常耳,至於變證,則未必盡然也。」

求真按:「以其臟有寒之『寒』字,有二義,即一為寒冷之意,一為水毒之義,然水性本寒,故所歸則一也。又當溫之『溫』字,亦有二義,即一如字義,一為除水毒也,然去之則自溫暖矣,故所歸亦一也。全文之意:凡自然下利不渴者,屬於太陰病也,內臟因有水毒而寒冷,則選用四逆湯類似諸方,以去此毒,而使內臟溫暖者,適當之處置也。」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曰:「按本節不說病證,獨說脈者,承上三條(求真按:「上三條者,指『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之三條也」)而發。

謂少陰病雖有如上三條所述,若脈沉者不可下之,急宜溫之也。乃上三條雖名曰少陰,可知其脈不沉矣。再按少陰病之脈沉,乃脈微細而沉也,『微細』二字,含蓄在『少陰病』三字中矣。」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曰:「『溫溫』,即『慍慍』,古字通用,當以『慍慍』為正。『膈上』,當作『膈下』,《脈經》第七卷不可吐篇,引此條云:『若膈下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當溫之。』本論勞復篇云:『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太陽中篇小青龍湯條云:『心下有水氣,乾嘔。

』合考之,『上』字,當作『下』字也。『復』,『反』也。『少陰病』三字,以始得之無熱惡寒而言,謂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心下慍慍欲吐,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其脈弦遲者,此為邪氣實於胸中。蓋邪實胸中,則陽氣為閉,不能通達於四末,是以使人手足厥寒,其脈弦遲也。

如是者,當以瓜蒂散吐之,《素問》所謂『因其高者而越之』是也。若下之,則於治為逆,故曰不可下也。厥陰篇第三百六十三條云:『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蓋與本節同因而殊證耳,按小柴胡湯之心煩喜嘔,黃連湯之欲嘔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之食入口即吐者,皆胸中有熱也。吳茱萸湯之食穀欲嘔者,中焦有寒也。

《金匱》大黃甘草湯之食已即吐者,亦由胸中有熱也。此條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慍慍欲吐,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為邪氣實於胸中,陽氣因之而閉,故不論其寒熱,以吐達其鬱閉也。若其人手足厥冷,不吐飲食,惟乾嘔者,此為膈下有寒飲,蓋因脾胃虛寒,不能轉化水漿也,不可吐之,宜以四逆湯急溫之,中焦得溫,寒飲自散矣。」

白話文:

四逆湯之注釋

如果單純以口渴當作有熱,不口渴當作有寒,這樣理解並不完全正確。所謂腹瀉卻不口渴,屬於有寒的狀況,這只是指一般情況,至於病情變化,未必都是如此。

求真按:「臟有寒」的「寒」字,有兩種含義,一是寒冷的意思,一是水毒的意思。但水的性質本來就屬寒,所以最終歸於同一類。而「溫」字,也有兩種含義,一是字面上的溫熱,一是去除水毒。但水毒去除後自然就會感到溫暖,所以最終也歸於同一類。整段話的意思是:凡是自然腹瀉卻不口渴的,屬於太陰病,這是因為內臟有水毒而感到寒冷,這時就應該選用像四逆湯之類的方劑,來去除這些水毒,使內臟溫暖,這才是適當的處理方式。

少陰病,脈象沉微的,要趕快用溫熱藥治療,適合用四逆湯。(《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說:「這段只提到脈象,不說病症,是承接前面三條(求真按:指「少陰病,得病二三天,口乾咽燥的,要趕快用瀉藥治療,適合用大承氣湯。少陰病,腹瀉如清水,顏色純青,心下一定會痛,口乾的,要趕快用瀉藥治療,適合用大承氣湯。少陰病,六七天,肚子脹卻不大便的,要趕快用瀉藥治療,適合用大承氣湯」這三條)而來的。

意思是說,少陰病雖然有像前面三條說的那些情況,但如果脈象是沉的,就不能用瀉藥,要趕快用溫熱藥治療。前面那三條雖然也說是少陰病,但可以知道它們的脈象不是沉的。再說,少陰病的脈沉,指的是脈微弱而沉,『微弱』這兩個字,已經包含在『少陰病』這三個字裡了。」

少陰病,食物一入口就吐,心裡悶悶想吐,卻又吐不出來,剛開始發病時,手腳冰冷,脈象弦而遲緩的,這是胸中有實邪,不能用瀉藥,應該用吐法治療。如果膈下有寒飲,乾嘔的,不能用吐法,要趕快用溫熱藥治療,適合用四逆湯。(《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說:「『溫溫』就是『慍慍』,古代通用字,應該用『慍慍』才是正確的。『膈上』應該寫作『膈下』,《脈經》第七卷不可吐篇引用這條時說:『如果膈下有寒飲,乾嘔的,不能用吐法,要用溫熱藥治療。』本論勞復篇說:『胃裡有寒,要用丸藥溫熱治療,適合用理中丸。』太陽中篇小青龍湯條說:『心下有水氣,乾嘔。』

綜合這些來看,『上』字應該寫作『下』字。『復』就是『反』的意思。『少陰病』這三個字,是根據剛發病時沒有發熱惡寒的症狀來說的,意思是說,少陰病患者吃東西時,心裡會悶悶想吐,卻又吐不出來,剛開始發病時,手腳冰冷,脈象弦而遲緩的,這是因為邪氣實在胸中。邪氣在胸中阻滯,陽氣就被閉塞,不能通達到四肢末端,所以會使人手腳冰冷,脈象弦而遲緩。

遇到這種情況,應該用瓜蒂散來吐出邪氣,《素問》說的『因其高者而越之』就是這個意思。如果用瀉藥,就違反了治療原則,所以說不能用瀉藥。厥陰篇第三百六十三條說:『病人手腳冰冷,脈象時而緊的,是邪氣結在胸中。心裡脹悶煩躁,肚子餓卻吃不下,是病在胸中,應該用吐法治療,適合用瓜蒂散。』這段和本條的病因相同,只是症狀不同而已。再說,小柴胡湯的心煩喜嘔、黃連湯的想嘔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的食物一入口就吐,都是因為胸中有熱。吳茱萸湯的吃五穀就想吐,是因為中焦有寒。

《金匱》大黃甘草湯的吃完東西就吐,也是因為胸中有熱。而本條說的,食物一入口就吐,心裡悶悶想吐卻又吐不出來,剛開始發病時,手腳冰冷,脈象弦而遲緩的,這是因為邪氣實在胸中,陽氣因此被閉塞,所以不論是寒還是熱,都要用吐法來疏通被鬱結的氣機。如果患者手腳冰冷,但不吐食物,只有乾嘔的,這是因為膈下有寒飲,是由於脾胃虛寒,不能運化水液造成的,不能用吐法,應該用四逆湯來趕快溫熱,中焦得到溫暖,寒飲自然就會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