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363)
別論 (363)
1. 吳茱萸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吳茱萸
【氣味】辛溫有毒。
【主治】溫中,下氣,止痛,除濕血痹。(《本經》)
利五臟,去痰,冷逆氣,飲食不消,心腹諸冷絞痛,中噁心腹痛。(《別錄》)
治霍亂轉筋,胃冷吐瀉腹痛,產後心痛,遍身癬痹刺痛,腰腳軟弱,利大腸之壅氣,腸風痔疾,殺三蟲。(甄權)
下產後之餘血,治腎氣腳氣之水腫,通關節,起陽,健脾。(大明)
治痞滿胸塞,咽膈不通。(好古)
開鬱化滯,治吞酸,厥陰之痰厥頭痛,陰毒腹痛,疝氣,血痢,喉舌口瘡。(時珍)
《本草備要》曰:「吳茱萸,辛苦大熱,有小毒。…燥脾,溫中,下氣,除濕,解鬱,去痰,殺蟲,開腠理,逐風寒。治厥陰頭痛,陰毒腹痛(痛在少腹也),嘔逆吞酸,痞滿噎膈(胃冷),食積瀉痢,血痹陰疝,腸風痔疾,腳氣水腫,口舌生瘡,衝脈為病,氣逆裡急。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利大腸壅氣,下產後之餘血。
然走氣動火,昏目發瘡,血虛有火者禁用。」
由以上諸說觀之,本藥之作用酷似於蜀椒,然彼治水毒上攻之力微,而此藥則力甚峻也。
白話文:
吳茱萸,味道辛辣、性溫,帶有毒性。
主要功效是溫暖身體中部,使氣往下行,止痛,去除體內濕氣和血脈不通的病症。它能調理五臟功能,化解痰液,治療因寒冷引起的氣逆、消化不良、心腹冷痛、噁心腹痛。還能治療霍亂引起的抽筋、胃寒引起的嘔吐腹痛、產後心痛、全身癬瘡麻痺刺痛、腰腿無力。它可以疏通大腸的阻塞,治療腸風痔瘡,並能殺死體內寄生蟲。
此外,它能幫助產後排出剩餘的惡露,治療因腎氣不足導致的腳氣水腫,疏通關節,提升陽氣,健脾。還能治療胸悶腹脹、咽喉阻塞。
吳茱萸能疏通鬱悶、化解積滯,治療胃酸過多、厥陰經引起的痰厥頭痛、陰毒腹痛、疝氣、血痢、喉嚨和口腔潰瘍。
《本草備要》說,吳茱萸味苦、辛辣,藥性大熱,有小毒。它能使脾臟乾燥,溫暖身體中部,使氣往下行,去除濕氣,解除鬱悶,化解痰液,殺死寄生蟲,疏通毛孔,驅散風寒。它能治療厥陰頭痛、陰毒腹痛(腹部下方疼痛)、嘔吐、胃酸過多、胸悶、噎嗝(胃寒引起)、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血脈阻塞、陰疝、腸風痔瘡、腳氣水腫、口舌生瘡、衝脈疾病、氣逆裡急。雖然藥性燥熱,但能引導熱往下行,疏通大腸的阻塞,幫助產後排出剩餘的惡露。
然而,吳茱萸藥性走散,容易引動氣血,造成昏眩、生瘡,因此血虛有火的人禁用。
從以上各種說法來看,吳茱萸的作用與蜀椒非常相似,但蜀椒治療水毒上攻的力量較弱,而吳茱萸藥力則相當強勁。
2. 乾薑附子湯之注釋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傷寒論》)
【註】
本條雖不合太陰病之定義,然本方與甘草乾薑湯皆為四逆湯之原方,故載之。其大意:論由汗下誤施,表裡皆虛,全陷陰證也。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者,非因瘀血也(因瘀血者,恐晝日明了,至夜則譫語煩躁,或病苦增進也,見二卷小柴胡湯條)。不嘔者,無少陽證也。
不渴者,無陽明證也。身無大熱者,山田正珍云:「身無大熱者,謂皮膚之表無翕翕之熱也。」如上說,是無表熱之謂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乾薑附子湯,因汗下誤施,致變若是之證也。與甘草乾薑湯之煩躁略相似,然彼因誤治致病勢激動急迫,此病因誤治而不加重,又無急迫之證也。唯精氣脫甚,所以甘草與附子相易。身無大熱一句,以其頭面至於四未,可見皆無大熱也,此條宜參考梔子豉湯證,以見其異。」
此亦發本條之義者,宜精思之。
乾薑附子湯方
乾薑、附子各6克。
上細銼,以水一合五勺,煎五勺,去滓,頓服。
《外臺秘要》曰:「深師乾薑丸(求真按:『此即本方之丸方』),治傷寒病,啘不止也。」
《和劑局方》曰:「薑附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暴中風冷,久積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筋,及一切之虛寒,並皆治之。」
《三因方》曰:「乾薑附子湯,治中寒,卒然暈倒,或吐逆涎沫,狀如暗風,手腳攣搐,口噤,四肢厥冷,或復燥熱者。」
求真按:「此燥熱,所謂真寒假熱也。」
《易簡方》曰:「薑附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陰證傷寒,大便自利,而發熱者,尤宜服之。」
《名醫方考》曰:「附子散(求真按:『此即本方之散劑』),治寒痰反胃者。」
《衛生寶鑒》曰:「身冷,脈沉數,煩躁,而不飲水者,此名陰盛格陽,以乾薑附子湯加人參半兩治之。」
《聖濟總錄》曰:「附子散,治小兒凍足爛瘡。以附子二枚,乾薑二兩,搗羅為散,入綿中,裝如韈。若有瘡膿,即以臘月之豬脂塗之。」
《痘證寶箋》曰:「朱子薑附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痘出傳風,眼直斜視,牙關緊閉,不可用祛風藥,應服此方以解之。」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下利煩躁而厥者。」
《方機》本方主治曰:「煩躁不得眠,脈沉微者。」
白話文:
這個病人因為之前用了瀉藥後,又發汗,導致白天煩躁睡不著,晚上反而安靜。他沒有嘔吐,也不覺得口渴,沒有外表的發熱症狀,脈象沉細微弱,身體也沒有明顯發熱,這種情況可以用乾薑附子湯來治療。
雖然這個情況不完全符合太陰病的定義,但因為乾薑附子湯和甘草乾薑湯都是四逆湯的基礎方,所以還是把它記錄下來。大致意思是:因為誤用發汗和瀉下的治療,導致身體內外都虛弱,完全陷入陰證的表現。白天煩躁睡不著,晚上反而安靜,並不是因為體內有瘀血(如果是有瘀血,應該是白天清醒,晚上反而胡言亂語、煩躁不安,或病情加重,就像第二卷小柴胡湯條提到的情況)。沒有嘔吐,表示沒有少陽病;不口渴,表示沒有陽明病;身體沒有明顯發熱,山田正珍認為是指皮膚表面沒有發熱的感覺,也就是沒有表熱的症狀。
《類聚方廣義》這本書對於這個方劑的解釋說:「乾薑附子湯證狀是因為誤用汗、瀉導致的,和甘草乾薑湯證狀有點相似,但甘草乾薑湯是因為誤治導致病情急劇變化,而乾薑附子湯是誤治後病情沒有加重,也沒有急迫的症狀,只是因為精氣耗損嚴重,所以用附子取代了甘草。身上沒有大熱,意思是從頭到四肢都沒有發熱,應該和梔子豉湯的證狀對比來看,才能看出它們的不同。」
這段解釋更進一步闡述了這個方劑的意義,需要仔細思考。
乾薑附子湯的配方:
乾薑、附子各6克。
把藥材切碎,加入一合五勺的水煎煮到剩下五勺,去渣後,一次喝完。
《外臺秘要》說:「深師乾薑丸(也就是這個方子的丸劑),可以治療傷寒病,呃逆不止。」
《和劑局方》說:「薑附湯(也就是這個方子),可以治療突然中風受寒、積存痰水、心腹冷痛、霍亂抽筋,以及各種虛寒的症狀。」
《三因方》說:「乾薑附子湯可以治療中寒,突然暈倒,或吐出清涎,像暗風一樣,手腳抽搐、牙關緊閉、四肢冰冷,有時又會燥熱。」
這裡說的燥熱,其實是外熱內寒的假象。
《易簡方》說:「薑附湯(也就是這個方子)特別適合治療陰證傷寒,出現大便拉稀,而且發熱的狀況。」
《名醫方考》說:「附子散(也就是這個方子的散劑),可以治療寒痰引起的反胃。」
《衛生寶鑒》說:「身體發冷,脈象沉而數,煩躁不安,但是不喝水,這種情況叫做陰盛格陽,可以用乾薑附子湯加入半兩人參來治療。」
《聖濟總錄》說:「附子散可以治療小兒凍傷導致的爛瘡。用附子兩枚,乾薑二兩,搗碎成粉,裝在棉布裡,像襪子一樣穿上。如果有膿瘡,可以用臘月的豬油塗抹。」
《痘證寶箋》說:「朱子的薑附湯(也就是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痘疹出疹時,出現傳染風邪,眼睛直視斜視、牙關緊閉,不能用祛風的藥,應該用這個方子來解救。」
東洞翁認為這個方子可以治療「腹瀉、煩躁、手腳冰冷」的症狀。
《方機》認為這個方子可以治療「煩躁不安、睡不著,脈象沉細微弱」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