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360)

回本書目錄

別論 (360)

1. 蜀椒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蜀椒

求真按:「因產蜀者最良,故有此名,其實即山椒也。」

【氣味】辛溫有毒。

【主治】六腑之寒冷。…心腹之留飲宿食,腸澼下痢,泄精。…散風邪,瘕結,水腫,黃疸,鬼疰蠱毒,殺蟲魚毒。(《別錄》)

治頭風下淚,腰腳不遂,虛損留結,破血,下諸石水,治咳嗽,腹內冷痛,除齒痛。(甄權)

破癥結,開胸。…暖腰膝,縮小便,止嘔逆。(大明)

散寒,除濕,解鬱結,消宿食,通三焦,暖脾胃。…殺蛔蟲,止泄瀉。(時珍)

《本草備要》曰:「川椒,辛熱純陽。入肺,發汗,散寒,治咳嗽。入脾,暖胃,消食,除脹,治心腹冷痛,吐瀉澼痢,痰飲水腫。…治陽衰,溲數,泄精,癥結(下焦虛寒)。通經,安蛔(蟲見椒則伏),殺鬼蛀(最能殺勞蟲)、魚蟲毒。肺胃素熱者忌服。」

據上說觀之,本藥為溫性刺激的殺蟲殺菌藥,兼有健胃祛風,解凝利尿作用。

白話文:

蜀椒,也叫山椒,因為產自蜀地(四川一帶)的品質最好,所以得名。

味道辛辣、性溫,帶有毒性。

主要功效是治療因身體內部寒冷所引起的疾病,例如心腹積滯的痰飲和未消化的食物、腸道疾病引起的下痢、以及男性遺精等。它還可以驅散風邪、消除腫塊、治療水腫、黃疸、鬼魅引起的疾病、以及毒蟲的侵害,並能殺死體內寄生蟲和魚毒。

可以治療頭痛流淚、腰腿無力、身體虛弱導致的腫塊、破除瘀血、排除體內積水、治療咳嗽、腹內寒冷疼痛,還能止住牙痛。

能破除體內硬塊、使胸部舒暢、溫暖腰膝、減少小便次數、止住嘔吐。

能驅散寒氣、去除濕氣、解除鬱悶、消除積食、疏通三焦、溫暖脾胃,還可以殺死蛔蟲、止住腹瀉。

川椒,性質辛辣溫熱,屬於純陽之藥。進入肺經可以發汗、驅散寒氣、治療咳嗽;進入脾經可以溫暖胃部、幫助消化、消除脹氣、治療心腹寒痛、嘔吐腹瀉等疾病以及痰飲水腫等問題。還可以治療陽氣衰弱、小便次數增多、遺精、下焦虛寒引起的腫塊。它能疏通經絡、使體內蛔蟲安靜伏貼、殺死鬼蛀蟲、以及魚蟲的毒素。體內肺胃有熱的人不宜服用。

總體來看,蜀椒這種藥材屬於溫性、具有刺激性的殺蟲殺菌藥物,同時兼有健胃、驅風、解凝、利尿的作用。

2. 吳茱萸湯之注釋

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傷寒論》)

【註】

方有執曰:「食穀欲嘔者,胃寒也。」

山田正珍曰:「『陽明』二字,本當作『中焦』,乃對下文上焦句而言。王叔和不知文法如是,妄謂中焦即陽明胃腑之位,遂改作陽明耳。食穀欲嘔者,胃中虛寒,飲水淤蓄也。吳茱萸溫中,生薑逐飲,即此故也。按太陽下篇云:『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由是觀之,屬上焦者,乃胸中有熱之謂,宜與小柴胡湯者也。前一百五十四條為指小柴胡湯以治上焦之方,亦可以為徵。」

求真按:「山田氏說甚是。本來此方為陰證之法劑,故其主治為食穀欲嘔證,然服之嘔反加劇者,非陰證也明矣。所以謂屬上焦,暗示其以小柴胡湯為主治也。因本方證是屬於內,由下方迫胃;小柴胡湯證是屬於外,由上部迫之者,且有寒熱之差,但皆有嘔證,甚相疑似,判別不易。故師托說本方之證治,以示二方之類證鑒別也。

尚有稻葉克禮之《腹證奇覽》本方條云:『用柴胡而不能治者,此證間有之,因胸脅苦滿,而嘔不已故也。然胸脅苦滿而嘔者,用柴胡而愈。如柴胡證,唯胸滿者,是吳茱萸湯證也。』又由亡師之愛兒,瀕於危篤,用小柴胡加吳茱萸湯而得奇效觀之,能窺其間之秘要故也。

然尾臺氏所著《類聚方廣義》本方條云:『得湯反劇者,益與此方,則嘔氣自止,但一帖藥,二三次服為佳。』此因注家徒執字句解,不能有所知也,學者宜親驗自得,此以本方瞑眩之例證,曲解本條者也,不可妄從。」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以產吳國之茱萸為佳品,故有吳茱萸之名。茱萸,即本名也。嘔而胸滿者,先嘔而後胸滿也,則以嘔為主證,而胸滿為客證矣,與小柴胡湯之胸脅苦滿而嘔者不同。須切記之,不可失誤。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傷寒論》)

【註】

本條載於少陰病篇,雖屬至當。茲因便利而列之,其吐利,手足厥冷者,似於四逆湯證。

劉棟云:「下利清穀,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四逆湯主之。嘔吐下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故吳茱萸湯以吐為主,四逆湯以利為主也,此下利二證之別,不可不識。」

又尾臺氏《類聚方廣義》本方條云:「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與四逆湯證相似而不同,四逆湯以下利厥冷為主,此方以嘔吐煩躁為主,是其別也。又治腳氣衝心,煩憒嘔逆,悶亂者。」

如上說,其間自有分別。

又張璐本方條下云:「為少陰兼厥陰之候也。」

仲景單稱少陰病,其實少陰病兼厥陰病可知。

白話文:

吳茱萸湯之注釋

《傷寒論》記載:「吃了東西想吐的人,屬於陽明症,用吳茱萸湯治療。喝了藥反而更嚴重的人,屬於上焦症。」

關於這段話,有不同的解讀:

有人認為:「吃了東西想吐,是胃寒。」

也有人認為:「『陽明』兩個字,應該改成『中焦』,這是和下文的上焦相對而言的。王叔和不懂這其中的文法,誤以為中焦就是陽明胃腑的位置,所以才改成陽明。吃了東西想吐,是因為胃中虛寒,體內積聚了水液。吳茱萸溫暖中焦,生薑驅除水液,就是這個道理。根據《傷寒論》太陽篇的記載:『傷寒,胸中發熱,胃中有邪氣,腹部疼痛,想嘔吐,用黃連湯治療。』由此可見,屬於上焦症,指的是胸中發熱,應該用小柴胡湯治療。前面一百五十四條都指出用小柴胡湯治療上焦,也可以作為佐證。」

另有觀點認為:「以上說法非常正確。吳茱萸湯原本是治療陰證的藥方,所以它治療的是吃了東西想吐的症狀,但如果服藥後嘔吐加劇,就明顯不是陰證了。所以說屬於上焦,暗示應該用小柴胡湯治療。因為吳茱萸湯的病症是從下焦影響到胃部;而小柴胡湯的病症是從上焦影響下來的,而且寒熱症狀也不同,但都有嘔吐症狀,非常容易混淆,很難區分。老師用吳茱萸湯的證治來講解,目的是區分這兩種藥方相似症狀的鑒別方法。

稻葉克禮的《腹證奇覽》中關於吳茱萸湯的記載說:『用柴胡不能治好的人,這種情況偶爾會發生,因為胸脅部脹滿,嘔吐不止。但是胸脅部脹滿而嘔吐的人,用柴胡卻能治癒。像柴胡的症狀,只有胸部脹滿的,就是吳茱萸湯的症狀。』此外,根據亡師愛子服用小柴胡湯加吳茱萸湯而痊癒的案例,可以看出這兩種藥方之間的奧妙。

然而,尾臺氏的《類聚方廣義》中關於吳茱萸湯的記載說:『服藥後症狀加劇,再服用此方,嘔氣就會停止,但只需一帖藥,服用二到三次即可。』這是因為注釋者只拘泥於字面解釋,不能理解其意,學習者應該親自驗證,這是將吳茱萸湯的瞑眩反應曲解的例子,不可輕信。」

《金匱要略》記載:「嘔吐且胸部脹滿,用吳茱萸湯治療。」

關於這段話,需要說明的是:產自吳國的茱萸品質最佳,所以叫做吳茱萸。茱萸就是它的本名。嘔吐且胸部脹滿,是先嘔吐後胸部脹滿,嘔吐是主症,胸部脹滿是次要症狀,這與小柴胡湯的胸脅部脹滿而嘔吐不同。必須記住這一點,以免出錯。

《傷寒論》記載:「少陰病,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煩躁想死,用吳茱萸湯治療。」

關於這段話:

雖然這條記載在少陰病篇中,很合適。但為了方便,把它列在這裡。嘔吐腹瀉,手腳冰冷,這看起來像四逆湯的症狀。

有人認為:「腹瀉排出清稀的穀物,手腳冰冷,煩躁想死,用四逆湯治療。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煩躁想死,用吳茱萸湯治療。所以吳茱萸湯以嘔吐為主,四逆湯以腹瀉為主,這是腹瀉兩種症狀的區別,不能不了解。」

另有人認為:「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煩躁想死,與四逆湯的症狀相似但不同,四逆湯以腹瀉和手腳冰冷為主,吳茱萸湯以嘔吐和煩躁為主,這是區別所在。還可以用於治療腳氣衝擊心臟,煩悶嘔逆,胸悶氣堵。」

正如上述所言,它們之間確實有區別。

也有人認為:「這是少陰症合併厥陰症的表現。」

仲景只寫少陰病,其實少陰病合併厥陰病是可以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