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358)

回本書目錄

別論 (358)

1. 大建中湯之注釋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近者,大建中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由余之經驗,本方證之病者,因屢見腹壁、胃、腸弛緩縱脹,而胃與子宮因而下垂者甚多。上衝皮起出見者,是胃腸蠕動不安之狀,隱見於皮表也。有頭足上下者,謂被氣體充滿之腸管,成假性腫瘤狀,出沒於上下左右也。然仲景此論,謂其發作之劇者,未必通常如是也。

稻葉克禮云:「腹皮脹起,如有頭足,譬如推看以袋包樹枝也。其痛發時為大寒痛,嘔而不能食,上下不可近手,或大便秘,或心胸大寒痛而上衝者。」

時時如蛇或如鰻者游走腹中,其頭似痛,尾似患傷,不能延伸之狀。諸藥無效,其餘所患,因人而異,都非此方不能治。

或腹常平穩,發則腹皮如波紋者。或平常按腹無別狀,發時忽如塊物游走,上下往來,而疼不可近手者。又時如小囊,忽去,來時而痛難忍,忽似在腹中,忽似迴於背,來去無定所者。

如上說,其休作有輕重緩急外,變證亦多,故宜就病者自述之。然假令雖有如上述之症狀,若不認腹中有寒,即非本方證矣。

大建中湯方

蜀椒6.5克,乾薑17克,人參8.5克。

上細銼,以水三合,煎一合二勺,去滓,納膠飴一升,再煎為一合,一日分三回,溫服,但胃部有停滯膨滿感者,及嫌忌甘味者,飴宜減適量。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胸腹大痛,嘔而不能飲食,腹皮起,如有頭足者。」

《方機》本方主治項中曰:「心胸間痛,嘔而不能食者。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兼用紫圓)。」

求真按:「此陰虛證而兼用紫圓,非也,不可從之。」

《古方便覽》本方條曰:「有一男子,年七十餘,胸滿,心下痛,發作有時,或吐蛔蟲,而不能食,伏枕三月許,余與此方,病即愈。」

求真按:「此方能治胃腸神經痛,又能治蛔蟲。古方之妙,宜深味之。」

一婦人年三十二,飲食不進,日漸羸瘦,而患腹痛三月許,諸醫作血積治,或用藥以下瘀血,病漸甚。余診之,臍旁有塊物如張手足,心下及脅拘攣,重按即痛不可忍,輕按即若仿佛,乃作此方與之,病日消而痊愈。

《方輿輗》本方條曰:「此方用於蛔蟲之心腹痛有效。一女子患傷寒瘥後,腹痛大發,余視其脅下痞硬,與大柴胡及柴桂之類無寸效,於是潛心脈之,寸關洪大,蓋因蛔所致,即用鷓鴣菜湯及檳榔鶴虱散,痛猶自若,然病家懇請,不能辭,乃與大建中湯,一帖知,三帖能思食,五帖痛若失。此女腹中雖無大建中湯之定候,然試之如神,故記之以備參考。」

求真按:「以此證為本方無定候,不外腹診未熟所致,不然,曷得奏此奇效乎。」

白話文:

大建中湯主要治療的是心胸部位極度寒冷疼痛,導致嘔吐無法進食,腹部也感覺寒冷,有氣體向上衝,腹部皮膚會隆起,甚至看起來像是有頭有腳的東西在裡面移動,腹部上下都會疼痛,而且無法觸摸。

從我的經驗來看,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常常可以看到腹壁、胃和腸道鬆弛脹大,導致胃和子宮下垂的情況。所謂的皮膚隆起,看起來像是有東西在裡面,其實是胃腸蠕動不安的樣子,在皮膚表面隱約可見。而說的有頭有腳,指的則是充滿氣體的腸道,形成像腫瘤一樣的假象,會在腹部上下左右移動。但張仲景說的,是病情發作很劇烈的情況,不一定每次都這樣。

稻葉克禮說,腹部皮膚隆起,感覺像是有頭有腳,就像用袋子包著樹枝一樣。發作時會感到劇烈的寒冷疼痛,嘔吐不能吃東西,腹部上下都不能碰,有時會便秘,有時心胸感到寒冷疼痛並向上衝。

有時感覺腹中好像有蛇或鰻魚在游走,頭部像是疼痛,尾部像是受傷,無法伸展開來的樣子。很多藥都沒用,其他的症狀則因人而異,但都需要用這個方子才能治好。

有的人平常肚子是平的,發作時腹部皮膚會像波浪一樣。有的人平常按肚子沒什麼感覺,發作時卻感覺有硬塊在腹中游走,上下移動,而且痛到不能碰。有時感覺像個小囊,突然消失,又突然出現,疼痛難忍,有時感覺在腹中,有時又好像跑到背部,來來去去沒有固定位置。

以上這些情況,發作時輕重緩急不一,變化也很多,所以要根據病人自己的描述來判斷。但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卻不覺得腹中有寒冷,就不適用這個方子。

大建中湯的組成:

蜀椒6.5克,乾薑17克,人參8.5克。

將藥材切碎,用水三合(約54毫升)煎煮成一合二勺(約27毫升),濾掉藥渣,加入膠飴一升(約180毫升),再次煎煮成一合(約18毫升),一天分三次溫服。如果胃部有停滯脹滿的感覺,或是討厭甜味,可以適量減少膠飴的用量。

東洞翁對這個方子的定義是:「治療胸腹劇痛,嘔吐不能吃東西,腹部皮膚隆起,看起來像是有頭有腳。」

《方機》提到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心胸之間疼痛,嘔吐不能吃東西。腹部寒冷,有氣體向上衝,腹部皮膚隆起,看起來像是有頭有腳,上下都會疼痛而且不能觸摸(有時會搭配紫圓)。」

求真認為:「搭配紫圓來治療陰虛證是不對的,不應該這樣用。」

《古方便覽》中提到:「有一位七十多歲的男子,胸悶,心下疼痛,發作有規律,有時會吐蛔蟲,不能吃東西,臥床三個月左右,我用這個方子治療,病就好了。」

求真認為:「這個方子能治療胃腸神經痛,也能治療蛔蟲。古時候的方子真是奧妙,應該深入研究。」

一位三十二歲的婦人,吃不下東西,日漸消瘦,腹痛三個月左右,醫生都當作是血瘀來治療,用藥來活血化瘀,病情反而越來越嚴重。我診斷時,發現她肚臍旁邊有硬塊,好像有手腳一樣,心下和脅肋部緊縮,重按就痛到不能忍受,輕輕按卻又好像沒有,於是我就用了這個方子,病情一天天好轉,最後痊癒。

《方輿輗》中提到:「這個方子治療蛔蟲引起的心腹疼痛很有效。有一個女子,傷寒痊癒後,腹痛發作得很厲害,我看她脅肋部有硬塊,用了大柴胡湯和柴桂類的藥都沒效,於是仔細把脈,發現寸關脈洪大,判斷是蛔蟲引起的,就用了鷓鴣菜湯和檳榔鶴虱散,但疼痛還是沒有減輕,病人又懇求我,我只好用大建中湯,吃一帖就見效,三帖就開始想吃東西,五帖疼痛就消失了。這個女子的症狀雖然不是大建中湯典型的症狀,但用藥效果卻很神奇,所以記錄下來作為參考。」

求真認為:「說這個病例不是大建中湯的典型症狀,不過是醫生對腹部診斷還不夠熟悉所導致的,不然怎麼會有這麼神奇的效果呢?」

《類聚方廣義》提到:「小建中湯治療腹中拘急疼痛,這個方子則是治療寒飲上升下降導致的心腹劇痛和嘔吐,所以能治療疝氣、腹中疼痛,也能治療有蛔蟲的情況。」

《千金方》記載:「治療心胸中極度寒冷疼痛,嘔吐不能吃東西。如果勉強吃東西,食物會偏向一邊流下去,發出『決決』的聲音,如果腹中的寒氣向上衝,皮膚隆起,看起來像是有頭有腳,上下都會疼痛,而且不能觸摸到隆起的地方。」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中提到:「這個方子雖然和小建中湯的用意不太一樣,但因為有膠飴這一味藥,就明確了它『建中』的意義,治療寒氣引起的腹痛,沒有比這個方子更好的了。是因為腹部劇痛而且向上衝到胸部,有嘔吐的樣子,腹中好像有硬塊結在一起,所以各種積聚的疼痛都很厲害,由下往上走的,用這個方子效果很好。解急蜀椒湯則是治療這種病情更嚴重的情況。」

求真認為:「解急蜀椒湯是這個方子去掉人參和膠飴,加上附子粳米湯組成的。這種隨意增減藥物的做法,是後世醫生淺薄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