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344)

回本書目錄

別論 (344)

1. 大黃附子湯(大附辛)之注釋

亦能自覺此沉痼物有翼翼之情形,然附子僅能激動其病根,故當更用大黃削取其搖動處而拔下之,又以附子加入於大黃中,互相扶持而上之,此藥方之妙用也。又云附子有挽回脫陽之能者,亦與此同義,故成四肢厥冷證者,是不能浮出於腹也。因沉於腹,致成厥冷而脫陽,若浮其沉,即為回陽,故脫陽云者,非脫於外之謂也。

求真按:「此說雖不免為後世醫家的口吻,然尚屬卓論,宜熟讀。」

工作舂米等事時,誤傷會陰上,小水點滴不通,只出血少許證,先用桃核承氣湯等佳。若不治,宜用大黃附子湯。此用附子,進藤玄之曾數試之,一帖用附子二錢許,即有通利者,用至血止佳。又因證,有用八味者。

求真按:「此尿閉,與桃核承氣湯者,為欲去瘀血之急迫也。用本方或八味丸者,為欲恢復尿道麻痹也,而期於利尿則一。」

《古方便覽》大黃附子湯條曰:「一男子年五十餘,腹痛數年。余診,心下痞硬,腹中雷鳴,乃作半夏瀉心湯使飲之,未奏效。一日,忽然大惡寒戰慄,而絞痛二三倍於常,於是更作大黃附子湯,痛頓止,續服數日,病不再發。」

《榕堂翁療難指示前錄》曰:「答:『脅下偏痛者,固大黃附子湯之所主。然痛引胸中且咳者,雖惡寒,腳冷,脈微,宜與十棗湯。痛連臍旁,或牽小腹者,宜烏頭湯。又有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者。蓋有宜攻擊者,有宜調和者,有宜攻和兼施者,諸病皆然,治療固非一途也。須審明病情以處治,若舉措一失,則可治者,反因而增劇也。』」

求真按:「大黃附子湯證,往往易誤為大黃牡丹皮湯證,因後證若劇時,其疼痛放散於右脅下,所謂疑似脅下偏痛故也。」

《橘窗書影》曰:「一老醫曰:『產後及諸病後,有腳不立證,用桂枝加朮附湯,或大黃附子湯,宜隨證時時用紫圓,總之宜用附子劑。』」

一男子腰腳拘急痛甚,兩腳攣急不能起,晝夜呻吟,余與芍甘黃辛附湯,二三日,痛全安。蓋此證屬寒疝,而尋常之疝劑緩慢難效。余平常治寒疝用此方及附子理中湯,治熱疝用四逆散加茴香、茯苓,及大柴胡湯加茴香、甘草,而咄嗟奏效,古方之妙,如此。

求真按:「此加味法太複雜,宜隨證加味或合方為是。」

一男子左腳腫痛攣急,難以屈伸,數月不愈。醫多以為風濕,余診曰:「不熱不痹,病偏筋脈,恐由疝毒流注乎?」以芍藥甘草湯合大黃附子湯使服之,外以當歸、蒸荷葉、礬石為熨劑,數旬而愈。

芍甘黃辛附湯,吉益南涯之創方也。余用於由疝毒流注偏處者,屢奏效。其他如黃解散,亦南涯之發明也。

一女子年將三十,多年經事不調,腰痛引腳,不能俯仰步履。經數醫無效,余以血瀝痛,與桂枝茯苓丸加附子、大黃,兼用角石散,不應。一日診之,臍下右旁有塊,按之痛引腰腳甚,且因其塊之縮脹而痛亦有緩急云,余斷為腸中瘀毒所致,與芍甘黃辛附湯兼用趁痛丸,另以當歸、蒸荷葉、礬石蒸熨塊上,結塊漸解,腰腳亦得屈伸,數年痼疾因是痊愈。余近年所診病人,每年不下三千人,而誤診如此,真不堪慚愧焉。

白話文:

大黃附子湯(大附辛)的註釋:

也能感覺到這個頑固的病邪有蠢蠢欲動的情況,然而附子只能激發它的病根,所以應該再用大黃削弱它搖動的力量,將它拔除。再將附子加入大黃中,彼此互相扶持而向上,這就是這個藥方的奧妙之處。另外,說附子有挽回脫陽的能力,也和這個道理相同。因此,形成四肢冰冷的人,是因為陽氣無法上浮到腹部。因為陽氣沉積在腹部,才導致四肢冰冷而脫陽。如果能使陽氣上浮,就能回陽。所以說脫陽,並不是指陽氣從體外脫失。

求真按:「這個說法雖然免不了帶有後世醫家的口吻,但還是屬於精闢的見解,應該仔細研讀。」

在從事舂米等勞動時,不小心傷到會陰部位,小便點滴不通,只有少量出血的症狀,先用桃核承氣湯等比較好。如果沒有好轉,就應該用大黃附子湯。這個用附子,進藤玄之曾多次試驗,一帖用附子二錢左右,就有通利的效果,用到血止就好了。另外,根據病情,也有用八味丸的。

求真按:「這種尿閉,和用桃核承氣湯的情況一樣,都是因為要去除瘀血的急迫性。用這個方子或者八味丸,是為了恢復尿道麻痹,目的是為了利尿。」

《古方便覽》大黃附子湯條說:「有一個男子五十多歲,腹痛好幾年。我診斷後,發現他心下痞硬,腹中雷鳴,於是給他喝半夏瀉心湯,沒有效果。有一天,他突然感到非常寒冷顫抖,絞痛比平常嚴重二三倍,於是改用大黃附子湯,疼痛立刻停止。持續服藥幾天,病就沒有再發作。」

《榕堂翁療難指示前錄》說:「回答:『脅下(肋骨下側)偏痛,本來是大黃附子湯主要治療的病症。但是如果疼痛牽引到胸部而且咳嗽,即使有怕冷、腳冷、脈微弱等症狀,也應該用十棗湯。如果疼痛連到肚臍旁邊,或者牽引到小腹部,就應該用烏頭湯。也有應該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的情況。大概來說,有些病適合攻邪,有些病適合調和,有些病適合攻邪和調和兼顧。所有疾病都是這樣,治療方法並非只有一種。必須仔細診斷病情來處方用藥,如果用錯方法,那麼原本可以治好的病,反而會因此加重。』」

求真按:「大黃附子湯的症狀,常常容易被誤認為是大黃牡丹皮湯的症狀,因為後者的症狀嚴重時,疼痛會擴散到右脅下,所以才會被認為是疑似脅下偏痛。」

《橘窗書影》說:「一位老醫生說:『產後和各種疾病之後,有腳不能站立的症狀,可以用桂枝加朮附湯,或者大黃附子湯,應該根據病情時常配合使用紫圓(一種藥丸),總之應該使用含附子的藥劑。』」

有一個男子腰腿拘攣疼痛非常嚴重,兩腳彎曲抽筋不能站起來,整天呻吟,我給他用芍藥甘草黃辛附湯,二三天后,疼痛完全消失。因為這個症狀屬於寒疝,而一般的疝氣藥效果緩慢。我平常治療寒疝就用這個方子和附子理中湯,治療熱疝就用四逆散加茴香、茯苓,以及大柴胡湯加茴香、甘草,都能很快見效,古方的奧妙就在這裡。

求真按:「這個加味方法太複雜,應該根據病情加味或合併方子比較好。」

有一個男子左腳腫痛攣縮,難以彎曲伸直,好幾個月都沒有好轉。許多醫生都認為是風濕,我診斷後說:「不發熱不麻木,病在筋脈,可能是疝毒流注引起的吧?」給他服用芍藥甘草湯合併大黃附子湯,外敷當歸、蒸荷葉、明礬製成的熱敷劑,幾十天就好了。

芍藥甘草黃辛附湯,是吉益南涯創製的方子。我用它來治療疝毒流注在局部引起的病症,屢次有效。其他的像黃解散,也是南涯發明的。

有一個女子快三十歲,多年月經不調,腰痛牽引到腿,不能彎腰也不能正常走路。看過許多醫生都沒效果,我認為是血瀝痛,給她用桂枝茯苓丸加附子、大黃,同時使用角石散,沒有效果。有一天診斷,發現她肚臍下右邊有腫塊,按壓會牽引腰腿疼痛,而且疼痛會因為腫塊的收縮脹大而有緩急的變化。我判斷是腸中瘀毒引起的,給她用芍藥甘草黃辛附湯合併趁痛丸,另外用當歸、蒸荷葉、明礬蒸熱後敷在腫塊上,腫塊逐漸消散,腰腿也能彎曲伸直,多年頑疾因此痊癒。我近年來看診的病人,每年不下三千人,卻也有這樣誤診的情況,實在感到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