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343)
別論 (343)
1. 巴豆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巴豆
【氣味】辛溫,有毒。
【主治】破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蕩滌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惡肉,除鬼毒、蠱疰、邪物,殺蟲魚。(《本經》)
療女子月閉,爛胎。(《別錄》)
治十種水腫,痿痹,落胎。(《藥性》)
通宣一切病,泄壅滯,除風,補勞,健脾,開胃,消痰,破血,排膿,消腫毒,殺腹臟蟲,治惡瘡息肉,及疥癩丁腫。(日華)
導氣,去臟腑之停寒,治傷生冷硬物。(元素)
治瀉痢驚癇,心腹痛,疝氣,風喎耳聾,喉痹牙痛,通利關節。(時珍)
《本草備要》曰:「巴豆,辛熱,有大毒。生猛,熟少緩。可升可降,能止能行。開竅宣滯,去臟腑之沉寒,為斬關奪門之將。破血瘕痰癖,氣痞食積,傷生冷硬物,大腹水腫,瀉痢驚癇,口喎耳聾,牙痛喉痹。其毒性又能殺蟲解毒,療瘡瘍蛇蝎諸毒。若峻用可劫大病,微用亦可和中。通經,爛胎。」
本藥含巴豆油,為瀉下作用之峻烈者,雖西醫亦所知悉,然不知陰陽虛實之法則,不通藥物配合之機微,故僅單用於頑固之便秘。噫!本藥之應用,豈如是其狹窄乎?是以宜熟讀玩味仲景之論及上記諸說,以擴充其用途也。然性峻烈不比他藥,故初學者不可輕用。
白話文:
巴豆的醫療功效
《本草綱目》說:
巴豆,味道辛辣溫熱,有毒。
主要功效是:能破除體內積聚的硬塊、腫塊、堅硬的積滯、停留在體內的痰飲、腹部腫大,能清理五臟六腑,疏通閉塞,使水穀排泄順暢,去除壞死的肌肉,驅除鬼邪之毒、蠱毒、邪氣,殺死寄生蟲。(出自《本經》)
能治療婦女的月經閉止、死胎。(出自《別錄》)
能治療十種水腫、肢體麻痺、墮胎。(出自《藥性》)
能疏通宣泄各種疾病,解除阻塞,驅除風邪,補養虛勞,健壯脾胃,開胃,消除痰液,活血化瘀,排除膿液,消除腫毒,殺死腹內寄生蟲,治療惡瘡息肉,以及疥瘡、癩病、丁瘡腫痛。(出自日華)
能疏導氣機,去除臟腑內的寒冷積滯,治療因食用生冷堅硬食物造成的疾病。(出自元素)
能治療腹瀉、驚厥、癲癇,心腹疼痛,疝氣,中風口眼歪斜、耳聾,咽喉腫痛、牙痛,疏通關節。(出自時珍)
《本草備要》說:「巴豆,性味辛辣溫熱,毒性很大。生用藥性猛烈,炮製後藥性稍緩。既能升提,又能下降;既能止瀉,又能通瀉。能開通孔竅,疏通氣機阻滯,去除臟腑深藏的寒邪,如同衝破關卡、奪取城門的將軍。能破除血瘀、腫塊、痰積,治療氣滯、食積,因食用生冷堅硬食物造成的疾病,腹部腫大、水腫,腹瀉、驚厥、癲癇,口眼歪斜、耳聾,牙痛、咽喉腫痛。它的毒性還能殺蟲解毒,治療瘡瘍、蛇蝎等毒。如果用量很大,可以迅速治療重病,如果用量很小,也可以調和中焦。能疏通經絡,使死胎排出。」
這種藥物含有巴豆油,是瀉藥中藥性最猛烈的,西醫也了解其瀉下作用,但是不懂得陰陽虛實的道理,不明白藥物配伍的細微之處,所以只用於治療頑固的便秘。唉!這種藥的應用,難道就這樣狹隘嗎?因此應該熟讀領會張仲景的醫論以及上面提到的各種說法,以便擴展它的用途。但是因為藥性猛烈,不同於其他藥物,所以初學者不可輕易使用。
2. 大黃附子湯(大附辛)之注釋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金匱要略》)
【註】
脅下偏痛者,謂疼痛偏在季肋下部之左或右也。以下之意,凡發熱者,其脈當浮數,今反弦緊者,是水毒壅塞之明徵,故宜以溫藥之本方下之也(「此寒也」者,此是寒實之意也)。然尾臺氏對於本方云:「此方實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已也。亦能治寒疝,胸腹絞痛,延及心胸腰腳,陰囊焮腫,腹中時時有水聲,而惡寒甚者。
若拘攣劇者,合芍藥甘草湯。」如上所云,不僅治偏痛,亦能治兩側脅下及腰腹痛,故不可拘泥於「偏痛」二字也。
大黃附子湯方
大黃、附子各11克,細辛7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芍甘黃辛附湯方
大黃、附子各11克,細辛7克,芍藥、甘草各14.5克。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本方為吉益南涯之創方,是大黃附子湯與芍藥甘草湯之合方也,主治此二方證之相合者。
東洞翁大黃附子湯定義曰:「治腹絞痛,惡寒者。」
《方機》大黃附子湯主治曰:「胸下偏痛,發熱者。惡寒甚,腹痛,大便不通者。」
《漫游雜記》曰:「有一男子,膝脛刺痛,腹脈無他異,經三四年不愈。請余治,診之是濕氣也,後將成為腳氣,與大黃附子細辛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一百日愈。」
《方輿輗》曰:「大黃附子湯,脅下偏痛者,即久寒成聚,著於一偏而痛也。此證雖發熱,而脈弦緊,故取其寒,宜以溫藥下之,大黃附子湯其主方也。此寒與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條云『內有久寒』同,指平素而言也。然當歸四逆條從問得之,或有據現證得之者,此條脈弦緊,確徵也。
凡仲景書中有以論證起者,有以說脈起者,然今時之醫,惟取證措脈者,何耶?曾有一男子,自右脅下連腰疼痛甚,經四五十日,諸治無效。余診脈緊弦,因與此湯而奇效,滯淹之患,十餘日痊愈。按《金匱.寒疝》第一條曰:『下焦閉塞,大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
當以溫藥下之』(求真按:『此文與《金匱》原文不同,即“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此證雖言兩胠疼痛,亦可用大黃附子湯,不可拘於偏痛之偏字也。」
《蕉窗雜話》曰:「一男子,年二十五,右膝微腫,行步艱難,已四年矣,其狀稍類鶴膝風。診候其腹,右臍下拘攣尤甚,按之痛引右腳,又右膝所腫亦比左膝不同,如貼肌肉然者。因抱病已久,性情甚急,初用大黃附子加甘草湯,後加用四逆散加良薑、牡蠣、劉寄奴而得愈。
夫此證多由肝氣而成者,故唯注意其足者多不治,是以用威靈仙、杜仲、牛膝等者,皆治標之法也。若能取去右腹裡之癖物,以治其本,則用藥至簡約,而得效甚的確也。凡遇此等病,其病毒皆係沉痼不動者,必須先用大黃附子湯,以浮動沉於腹底之癖物,且此證沉痼於小腹之癖物等,尤須以附子浮動之。
白話文:
大黃附子湯(大附辛)之注釋
脅下疼痛伴發熱,脈象緊弦,這是寒邪內伏的表現。應用溫熱藥物攻下,宜用大黃附子湯。(出自《金匱要略》)
註解:
脅下偏痛是指疼痛集中在左右肋骨下緣的某一側。一般發熱的脈象應該是浮數,但這裡卻是弦緊,這是水毒阻塞的明顯徵象,因此應該用溫熱的本方攻下。(「此寒也」指的是寒邪實證。)然而,尾臺氏對此方有不同的見解,認為此方不僅能治療單側疼痛,還能治療寒疝、胸腹絞痛(疼痛延及心胸腰腳)、陰囊腫脹、腹部時有水聲並伴有明顯惡寒的症狀。
若疼痛劇烈拘攣,則需加用芍藥甘草湯。綜上所述,此方不僅治療單側疼痛,也治療兩側脅下及腰腹疼痛,因此不應拘泥於「偏痛」二字。
大黃附子湯組成:
大黃、附子各11克,細辛7克。
用法:將藥材切碎,加水2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渣,一日分三次溫服。
芍甘黃辛附湯組成:
大黃、附子各11克,細辛7克,芍藥、甘草各14.5克。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本方是吉益南涯創立的方劑,是大黃附子湯和芍藥甘草湯的合方,主治二方證候兼見的情況。
東洞翁對大黃附子湯的定義是:「治療腹絞痛,惡寒的症狀。」
《方機》記載大黃附子湯主治:「胸下偏痛,發熱,惡寒嚴重,腹痛,大便秘結。」
《漫游雜記》記載:「曾有一名男子,膝脛刺痛,腹部脈象無其他異常,經三年未愈。診斷為濕氣,將要發展成腳氣,遂以大黃附子細辛湯(即本方)治療,一百天痊癒。」
《方輿輗》記載:「大黃附子湯用於治療脅下偏痛,這是久寒積聚,寒邪凝滯於一側而致痛。此症雖有發熱,但脈象弦緊,故判斷為寒證,宜用溫熱藥物攻下,大黃附子湯是主方。這種寒邪與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湯中所說的『內有久寒』相同,指的是平素存在的寒邪。但當歸四逆湯是根據詢問病史而得出的,也有根據現症而得出的情況,此條方則脈弦緊是確切的證據。
仲景的著作中,有的根據臨床證候立論,有的根據脈象立論,但現代醫生只重視證候和脈象,為何如此呢?曾有一名男子,右脅下連腰疼痛劇烈,持續四五十天,各種治療無效。我診其脈象緊弦,遂用此方治療,療效奇特,十餘天痊癒。按《金匱要略·寒疝》第一條記載:『下焦閉塞,大便秘結,兩股疼痛,這是虛寒從下向上侵犯的表現,應用溫熱藥物攻下。』(註:此處與《金匱要略》原文略有不同,原文為『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雖然此證描述的是兩股疼痛,但也可使用大黃附子湯,不應拘泥於「偏痛」的「偏」字。」
《蕉窗雜話》記載:「一名二十五歲男子,右膝微腫,行走困難,已四年,症狀略似鶴膝風。檢查其腹部,右臍下拘攣尤甚,按壓疼痛牽涉至右腳,右膝腫脹也與左膝不同,像肌肉貼附一樣。因久病,性格急躁,初用大黃附子加甘草湯,後加四逆散及良薑、牡蠣、劉寄奴而痊癒。
此症多由肝氣所致,因此僅注意其足部症狀而治療,往往無效,所以用威靈仙、杜仲、牛膝等藥,都是治標之法。若能去除右下腹的癖物,從根本治療,則用藥簡潔,療效確切。凡遇到此類疾病,其病邪都沉積不動,必須先用大黃附子湯,使沉積於腹底的癖物浮動,尤其此證沉積於小腹的癖物,更需用附子使其浮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