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340)

回本書目錄

別論 (340)

1. 備急丸方之注釋

三物備急丸方(見於《千金》,司空裴秀為散用亦可。先和成汁,乃傾口中,使自齒間入,至良驗。)(《金匱要略》)

大黃、乾薑、巴豆(去外皮)各1克。

上為細末,混合為散或蜜丸,以溫湯或酒,頓服1克。

主心腹諸卒暴百病。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瘥。如未瘥,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瘥。若口噤,亦須折齒灌之。

【註】

停尸卒死者,是突然陷於假死之諸急證也。其他注釋詳於太陽病篇麻黃湯及本篇走馬湯條。

本方及走馬湯、紫圓三方,皆以巴豆為主藥,其所主治,雖大相類似,然其間不無小異焉。夫走馬湯以治水毒作用為主,驅逐食毒作用為客。本方則以驅逐食毒作用為主,而治水毒作用為客也。

紫圓與走馬湯甚近似,而與彼惟用巴豆、杏仁為異耳,且另含鐵鹽類之赤石脂、代赭石,帶有沉降、收斂、強壯、解凝諸性,故作用不如彼之猛烈,而能有深達之差,是此方之特能,反於前二方之專用於急性證,而能通用於急、慢二證也。又雖主用小兒,然以大實大滿為目的,則一也。

且此三方大實大滿之目標,甚疑似於大承氣湯證,然大承氣湯有裡熱,腹脹滿為目的,此三方則無裡熱也。是以其目標,不難分別之。

《外臺秘要》曰:「許仁則云:『霍亂有兩種,一名乾霍,一名濕霍。乾霍死者多,濕霍死者少,俱係由飲食不節,將息失宜所致。乾霍之狀,心腹脹滿,攪刺疼痛,煩悶不可忍,手足逆冷,甚者汗流如水,大小便不通,求吐不出,求利不下,須臾不救,便有性命之虞。巴豆等三味丸,對於乾霍,大小便不通,煩冤欲死者,使服之,以取快利。』」

《傷寒緒論》曰:「下利瘥後,至其年月日復發者,此痼寒留結也,備急丸。」

求真按:「此證似大承氣湯證,然痼寒留結,即由於水毒留結,而非有熱毒也。故不用彼,而與本方。」

《得效方》曰:「備急圓,治妊娠因熱而大便秘,脈實,死胎,人事不知者,以溫水下七圓即活。」

求真按:「病證危急者,不拘熱之多少,宜以本方救之,所以有備急之名也。」

《聖惠方》曰:「備急丸,治因食熱而飽,及飲冷水過多,上攻肺臟,喘急不已。」

求真按:「此食熱而飽,是投熱劑之意,頗難解,恐是錯誤。《得效方》說亦然。」

《聖濟總錄》曰:「備急三物丸,治喉痹,水漿不下,小兒重舌、木舌腫脹,而語聲不出,水飲不下者。」

《幼幼新書‧指迷論》曰:「寒熱如瘧,以時無度,脹滿膨脝,起則頭暈,大便不通,或時腹脹,膈痞悶者,此因宿穀滯留不化,結於腸間,氣道不舒,陰陽反亂,宜備急圓。」

白話文:

備急丸方之注釋

三物備急丸方出自《千金方》,司空裴秀也記載可以研磨成散劑服用。先將藥材研磨成汁,然後倒入口中,讓藥汁從牙縫間流入,療效甚佳。《金匱要略》亦有記載。

藥材組成:大黃、乾薑、巴豆(去皮)各一克。

用法用量:將藥材研磨成細末,製成散劑或蜜丸,用溫水或酒送服,一次服用一克。

主治:治療各種急症,例如中惡、客忤(中風)、心腹脹滿、突發劇烈疼痛(如錐子刺痛)、呼吸急促、口噤(嘴巴閉合)、假死等。如果患者出現假死症狀,可用溫水或酒送服藥丸,藥丸大小如黃豆般,服用三到四丸。若藥丸無法吞嚥,可扶起患者的頭,灌藥使其下嚥,很快就能痊癒。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可以再服用三丸,當腹中發出響聲,就會嘔吐腹瀉,病情隨之痊癒。如果患者口噤,就必須掰開牙齒灌藥。

註釋:

「停屍卒死者」指的是突然陷入假死狀態的危急症狀。其他相關注釋詳見《傷寒論》太陽病篇麻黃湯及本篇走馬湯條目。

本方、走馬湯、紫圓散這三方都以巴豆為主藥,雖然主治症狀類似,但仍存在細微差別。走馬湯主要治療水毒,驅逐食毒是次要作用;本方則以驅逐食毒為主,治療水毒為輔。

紫圓散與走馬湯很相似,不同之處僅在於紫圓散只使用巴豆和杏仁,且另含赤石脂、代赭石等鐵鹽類藥物,具有沉降、收斂、強壯、解凝等作用,因此藥效不如走馬湯猛烈,但能更深入地治療疾病,這是紫圓散的獨特之處。與前兩種藥方專治急性病不同,紫圓散能治療急慢性疾病。雖然主要用於小兒,但其治療目標都是針對大實大滿的症狀。

這三方藥的治療目標「大實大滿」與大承氣湯的治療目標似乎很相似,但大承氣湯針對的是有裡熱、腹脹滿的症狀,而這三方則沒有裡熱的限制。因此,它們的治療目標還是容易區分的。

《外台秘要》記載許仁則說:「霍亂分為兩種,一種是乾霍亂,一種是濕霍亂。乾霍亂死亡率高,濕霍亂死亡率低,都是飲食不節、起居不當造成的。乾霍亂的症狀是心腹脹滿、絞痛、煩悶難忍、手足冰冷,嚴重者汗流如注,大小便不通,想吐吐不出,想瀉瀉不出,很快就會危及生命。巴豆等三味藥丸,對於乾霍亂患者大小便不通、煩悶欲死的情況,可以服用以達到通利的效果。」

《傷寒緒論》記載:「下痢痊癒後,隔一段時間又復發,這是寒邪久留積聚造成的,可以使用備急丸。」

求真按語:這種情況類似於大承氣湯的症狀,但寒邪久留積聚是由於水毒積聚,而不是熱毒。因此不用大承氣湯,而用本方。

《得效方》記載:「備急丸治療妊娠期間因熱而導致大便秘結、脈象實數、死胎、神志不清的症狀,用溫水送服七丸就能使患者活過來。」

求真按語:病情危急時,不論熱毒多少,都應該用本方搶救,這就是備急丸名稱的由來。

《聖惠方》記載:「備急丸治療因吃熱食過飽或飲用冷水過多,導致熱邪上攻肺臟,喘息不止的症狀。」

求真按語:吃熱食過飽就服用熱性藥物,這很難理解,可能是記載錯誤。《得效方》的說法也是如此。

《聖濟總錄》記載:「備急三物丸治療喉嚨阻塞,無法吞嚥水液,小兒舌頭腫脹、僵硬,不能說話,無法喝水的情況。」

《幼幼新書‧指迷論》記載:「寒熱像瘧疾一樣,發作時間無規律,腹部脹滿膨隆,起床時頭暈,大便秘結,有時腹脹,胸膈堵塞悶脹,這是因為宿食停滯不化,積聚在腸道,氣機不通暢,陰陽失調造成的,可以使用備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