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6)

回本書目錄

別論 (6)

1.

下利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桂枝湯以發汗。(《傷寒論》)

【註】

二條雖俱說以桂枝湯治下利後身疼痛,然不獨限於下利後也。不拘任何之身疼痛,其證存在,悉以桂枝湯為主治可知矣。

產後中風,續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乾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者。(《金匱要略》)

求真按:「陽旦者,桂枝之別名也。」

【註】

產後患感冒,雖經過數十日未愈,頭微痛,惡寒,時時發熱,胃部苦悶,乾嘔者,雖感冒後經過頗久時日,桂枝湯證依然存在者,則宜仍用此方也。

桂枝湯方

桂枝、芍藥、生薑、大棗各9克,甘草6克。

上銼細,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桂枝加桔梗湯方

於桂枝湯中加桔梗6~9克。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

桂枝湯證而有咽喉痛,或有黏痰,難以咯出者,或有化膿證者。

本方雖為吉益東洞翁之創方,實合仲景之桂枝湯、桔梗湯、排膿湯三方而成者也。

桂枝加半夏湯方

於桂枝湯中加半夏6克。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

治桂枝湯證中有咽喉痛或咳嗽者。本方本於仲景之桂枝湯、半夏散及湯之方意,合此二方而成者也。

白話文:

腹瀉之後,身體疼痛,但大便自行恢復正常的人,要趕快處理表證,應該用桂枝湯來發汗治療。《傷寒論》

【註解】

雖然有兩條都提到用桂枝湯治療腹瀉後身體疼痛的情況,但並不僅限於腹瀉之後。不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身體疼痛,只要符合這種證狀,都可以用桂枝湯作為主要治療方法。

產後中風,持續數十天沒有好轉。頭稍微痛,怕冷,時不時發熱,胸口悶悶的,想吐,有汗,即使持續很久,只要陽旦證(桂枝湯證)還在。《金匱要略》

求真按:「陽旦」是桂枝的別名。

【註解】

產後感冒,即使經過幾十天都沒好,有頭稍微痛、怕冷、時不時發熱、胃部悶悶的想吐等症狀,即使感冒很久了,只要桂枝湯證仍然存在,就應該繼續使用這個方子。

桂枝湯藥方

桂枝、芍藥、生薑、大棗各9克,甘草6克。

將藥材切碎,加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藥渣,一天分三次,溫服。

桂枝加桔梗湯藥方

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桔梗6~9克。煎煮方法和服用方法與桂枝湯相同。

【主治】

桂枝湯證,但同時有咽喉疼痛,或是有黏稠的痰難以咳出,或者是有化膿的症狀。

這個方子雖然是吉益東洞先生創立的,但實際上是結合了張仲景的桂枝湯、桔梗湯和排膿湯三個方子的精髓。

桂枝加半夏湯藥方

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半夏6克。煎煮方法和服用方法與桂枝湯相同。

【主治】

治療桂枝湯證,同時有咽喉痛或咳嗽的症狀。這個方子是根據張仲景的桂枝湯和半夏散及湯的藥理,將這兩個方子的精髓結合而成。

2. 桂枝湯之腹證

由余之經驗,芍藥、大棗、甘草之證,必診得肌肉之攣急,而就中成游離狀態之腹直肌最能明確觸知之。故若認為此肌肉攣急時,以之為三藥應用之目標,以此肌之攣急稱為三藥之腹證。然含此三藥之桂枝湯證亦有腹直肌攣急之現象,則此三藥之腹證即不能不謂為此方之腹證也。

但如桂枝湯證,非瘀血性之腹直肌攣急,必現於右側,而左側不全攣急,即或攣急,亦較右側為輕,而於氣上衝之際,亦必沿右側而發而左側不見矣。

上說純屬理論,於實際上本方似當遵仲景所論,以脈證、外證為依據而應用之,不問腹證亦可,然不可先有成見也。

《方機》本方條曰:「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正證也。頭痛一證,亦當投以此方。若由咳嗽嘔逆而頭痛者,非此方所治也。惡寒、鼻鳴、乾嘔者,外邪之候也,此方主之。脈浮弱,或浮數而惡寒者,證雖不具,亦當用此方。浮數、浮弱者,蓋桂枝湯之脈狀也。」

汗、吐、下之後更增一證。發熱、汗出、身疼痛者,猶當用此方。若脈浮緊而疼痛者,則非此方所治也。

《成績錄》曰:「一小兒外襲衄血,門人某與麻黃湯,衄益多。先生診之,與以桂枝加桔梗湯,兼用黃連解毒散而愈。」

求真按:「用桂枝加桔梗湯,恐桂枝湯證之外,尚有咽喉痛也。用黃連解毒散者,恐單用桂枝加桔梗湯之治衄血之作用,猶感不足故也。」

《方輿輗》曰:「痢疾初起,脈浮而有表證者宜發汗。《論》曰:『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太陰病,脈浮者,當發汗,宜桂枝湯。』當以此二條為治利之準則。…吾國近來古醫方流行,痢疾專用葛根湯,可謂醫道闡明矣。雖然,此說一起,時醫遇痢疾初起,輒不詳察其脈證,概用葛根湯者,亦未必對也。

蓋此證初起,有當發汗者,有不當發汗者。其當發汗者,有桂枝證、葛根證,豈宜一律固定乎?當發汗者,宜從太陰病脈浮云云條。又當下者,本少陰病自利清水云云條而治之。」

《生生堂治驗》曰:「一婦人患下利數年,不進食,形體羸瘦,肌膚甲錯,不能起臥。醫時以參、附、訶、罌之類治之。先生診之曰:「《百合篇》所謂見於陰者,以陽法拯之者也。」乃與大劑之桂枝湯,使覆而取汗,下利止。更與百合知母湯,以穀食調理之,漸漸復原。」

《類聚方廣義》曰:「桂枝湯者,蓋經方之權輿也。《傷寒論》資始於桂枝湯,雜病論發端於瓜蔞桂枝湯,必非偶然也。此書亦列以桂枝湯,為眾方之嚆矢。仲景之方凡二百餘首,其用桂枝者,殆六十方,其中以桂枝為主藥者,垂三十方,可見是方亦比其他諸方變化為最多也。」

白話文:

根據我的經驗,如果病患需要用到芍藥、大棗、甘草這三味藥,通常可以摸到他們肌肉有痙攣或緊繃的現象,其中又以處於游離狀態的腹直肌最容易明顯觸摸到。所以,當我們摸到腹直肌有痙攣或緊繃時,可以將此視為使用這三味藥的目標,也就是說,把腹直肌的這種緊繃現象稱作這三味藥的「腹證」。然而,含有這三味藥的桂枝湯也可能出現腹直肌痙攣的現象,因此,這三味藥的腹證也可以說是桂枝湯的腹證。

但是,如果是桂枝湯證的腹直肌痙攣,並非瘀血造成的,通常會出現在右側,左側則不會完全痙攣,就算有痙攣,程度也比右側輕微。而且,當氣往上衝時,也一定是沿著右側向上,左側不會有這種情況。

以上這些只是理論上的說法,實際上使用桂枝湯應該要依照張仲景所說的,以病患的脈象、症狀和外在表現來判斷,不一定要以腹證為依據。不過,也不能先有既定的想法。

《方機》這本書中提到,桂枝湯的「正證」是頭痛、發燒、流汗、怕風。光是頭痛一個症狀,也可以使用桂枝湯治療。但如果是因為咳嗽或嘔吐引起的頭痛,就不是桂枝湯能治的。如果出現怕冷、鼻塞、乾嘔等症狀,這是外邪侵襲的表現,也可以用桂枝湯。如果脈象是浮弱或浮數且怕冷,即使症狀不完全符合,也可以使用桂枝湯。脈象浮數或浮弱,這都是桂枝湯的典型脈象。

在發汗、嘔吐、或腹瀉後,如果出現發燒、流汗、身體疼痛等症狀,仍然可以使用桂枝湯。但如果脈象是浮緊而且疼痛,就不是桂枝湯能治療的範圍。

《成績錄》中記載,有一個小孩因為外感而流鼻血,他的家人給他吃了麻黃湯,結果流鼻血流得更嚴重。醫生診斷後,給他開了桂枝加桔梗湯,並搭配黃連解毒散,最後才治好。

我認為,使用桂枝加桔梗湯可能是因為除了桂枝湯的症狀之外,還有咽喉疼痛的狀況。使用黃連解毒散,可能是因為單用桂枝加桔梗湯治療流鼻血的效果還不夠。

《方輿輗》中提到,痢疾剛開始發作時,如果脈象浮且有表證,就應該發汗。《傷寒論》說:「太陽和陽明同時生病,一定會腹瀉,可以用葛根湯治療。如果是太陰病,脈象浮,就應該發汗,可以用桂枝湯。」這兩條可以作為治療痢疾的依據。……我們國家最近很流行使用古代醫方,治療痢疾都用葛根湯,這可以說是醫術的進步。但是,這種說法一出,有些醫生遇到痢疾剛發作,都不仔細檢查病患的脈象和症狀,就一律使用葛根湯,這也不一定正確。

因為痢疾剛開始發作,有的情況適合發汗,有的則不適合。而適合發汗的情況中,又分桂枝證和葛根證,怎麼能一律固定使用葛根湯呢?需要發汗的情況,應該參考「太陰病脈浮」這條。而需要使用瀉法的,則應參考「少陰病腹瀉清稀」這條。

《生生堂治驗》中記載,有一位婦人腹瀉很多年,吃不下飯,身體非常消瘦,皮膚乾燥粗糙,無法起身。醫生曾經用人參、附子、訶子、罌粟殼等藥物治療,但都沒有效果。後來有位醫生診斷後認為,這是《百合篇》所說的「看到陰虛的症狀,要用陽法來救治」,於是給她開了大劑量的桂枝湯,讓她蓋著被子發汗,腹瀉就止住了。之後又給她服用百合知母湯,並用食物調理,身體就慢慢恢復了。

《類聚方廣義》中說,桂枝湯是所有方劑的根本。《傷寒論》從桂枝湯開始,《雜病論》則以瓜蔞桂枝湯作為開端,這絕對不是偶然。這本書也把桂枝湯列為所有方劑的起點。張仲景的方劑總共有兩百多個,其中用到桂枝的有六十多個,而以桂枝為主藥的則有近三十個,可見桂枝湯的變化也是所有方劑中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