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20)

回本書目錄

別論 (20)

1.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之注釋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治肺痿吐涎沫。(《金匱要略》)

白話文:

《千金方》中的桂枝去芍藥加皁莢湯,用於治療肺痿吐痰。(《金匱要略》)

【註】

方名之上冠以「千金」二字者何?因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十六卷,惟《傷寒論》十卷傳於後世,餘皆散逸。宋時有王洙者,自蠹簡中發現仲景之《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然《玉函》者,說明傷寒之證治,故與《傷寒論》無大差異,僅於字句間有多少之相違耳。

白話文:

以「千金」為名的醫書,是因為張仲景著的《傷寒雜病論》原有十六卷,但只有《傷寒論》十卷傳世,其他都散失了。到了宋朝,有一個叫王洙的人,在破舊的書籍中發現了張仲景的《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但《玉函》是以說明傷寒的證狀和治療方法為主,所以跟《傷寒論》差別不大,只有字句間有一些不同罷了。

然《金匱》有《傷寒論》中所無之論說方劑,故為必要而不可缺,但因歷時頗久,每有散缺,故其時高保衡、孫奇、林億三氏協力引用仲景之方法,由《千金方》、《外臺秘要》等之古書中,抄書之而成完本,命名為《金匱要略》。

白話文:

《金匱》中有一些在《傷寒論》中沒有的論述和方劑,因此是必要且不可或缺的。但是,由於年代久遠,有些書籍已經散失或不完整。因此,當時的高保衡、孫奇、林億三人協力參考《千金方》、《外臺祕要》等古書,將分散的文章整理、抄寫成一本完整的書,並命名為《金匱要略》。

此際編者等因引用仲景之法方之書籍,或尊敬其編著者之精神,故於仲景之方名上,冠以此書名或編著之名,此係《金匱要略》之由來,而以「千金」二字冠於本方者,意謂本方不存於《金匱》,而由《千金方》抄錄之也,其他諸方亦同此例。

白話文:

現在編輯者引用仲景的治療方法和藥方的書籍,或是尊敬編著者的精神,所以有關仲景的藥方名稱,標示出了這本書的名字或是編著者的名字,這就是《金匱要略》的由來。在藥方名稱加上「千金」這兩個字,意思是這個藥方不在《金匱要略》,而是從《千金方》抄錄而來的,其他的藥方也依照這個原則。

所謂肺痿者,《金匱》曰:「熱在上焦,因咳為肺痿。…咳唾膿血,脈數虛者為肺痿。」

淺田氏云:「熱在上焦,肺氣痿弱,咳有濁唾涎沫,脈數者,名曰肺痿。…故以為虛證,後世所謂勞嗽是也。」

《尊生書》云:「勞傷脾肺,甚者多吐膿血,漸成為肺痿,將成勞瘵與肺痿者,可視為勞嗽之一證也。」

白話文:

原文:

肺痿者,《金匱》曰:「熱在上焦,因咳為肺痿。…咳唾膿血,脈數虛者為肺痿。」

淺田氏雲:「熱在上焦,肺氣痿弱,咳有濁唾涎沫,脈數者,名曰肺痿。…故以為虛證,後世所謂勞嗽是也。」

《尊生書》雲:「勞傷脾肺,甚者多吐膿血,漸成為肺痿,將成勞瘵與肺痿者,可視為勞嗽之一證也。」

白話文翻譯:

得了肺痿病的,金匱要論裡說:「熱在胸部以上,由於咳嗽而導致肺虛弱。…咳嗽吐出膿血,脈搏快而無力的人是得了肺痿。」

淺田先生說:「熱在胸部以上,使得肺氣虛弱,咳嗽時有帶有膿痰的口水,脈搏快的人,稱為肺痿。…所以認為是虛症,後來所說的勞嗽就是指肺痿。」

《養生書》裡說:「過度勞累傷及脾肺,嚴重者會吐出很多膿血,慢慢地就會變成肺痿,將要變成勞瘵病和肺痿的人,可以當作勞嗽的一種病症來看待。」

據上所云,肺痿即現今之肺結核,然丹波氏在所著《金匱要略述義》本方條有「按此方,…蓋亦屬肺冷之痿」。由是觀之,則肺痿有冷、熱二種,而本方能治肺冷之痿,然不可用於發熱不熱的現時之肺結核矣。

白話文:

前面所談到的肺痿,就是現在的肺結核。但是在丹波氏寫的《金匱要略述義》本方條說到「從這個方劑來看,….大抵也是屬於肺冷的痿」。由此可知,肺痿有冷、熱兩種,而本方劑可以治療肺冷的痿,但不能用在發燒且不退的現今肺結核。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白話文:

桂枝湯去芍藥加皁莢湯

**組成:**桂枝、白芍、甘草、大棗、皁莢

說明:

此方將桂枝湯中原本的芍藥去除,改加入皁莢。皁莢具有通便利水的功效,可加強桂枝湯發汗解表,利水通便的功效。

適用症:

外感表邪,發熱惡寒,無汗口渴,小便不利,大便不通。

桂枝、生薑大棗各9克,甘草皂莢各6克。

白話文:

桂枝、生薑、大棗各 9 公克,甘草、皁莢各 6 公克。

煎法用法同前。

白話文:

煎服之法,與前同。

2. 皂莢丸之注釋

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金匱要略》)

白話文:

如果咳嗽和逆氣往上衝,經常吐出黏濁的痰,而且只要一坐下就無法入睡,這種情況可以用皁莢丸來治療。(出自《金匱要略》)

【註】

所謂咳逆上氣者,為咳嗽頻發之意。時時吐濁者,時時吐濁痰也。但坐不得眠者,坐則咳嗽少,呼吸稍舒,臥則咳嗽頻發而不得眠也。

白話文:

所謂的咳逆上氣,是指咳嗽頻繁發作。時時吐濁,是指時常吐出濁痰。但坐不得眠,是指坐著的時候咳嗽較少,呼吸比較順暢,但躺下來卻咳嗽頻發而不能入睡。

皂莢丸方

皂莢末、棗肉等分。

上藥以蜂蜜為丸。一回4克許,一日三回服用。

白話文:

皁莢粉末、棗子果肉,等量混合。

將以上藥材加入蜂蜜製成丸劑。每次服用 4 克左右,一天服用三次。

3. 皂莢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皂莢,辛溫而性燥。…吹之、導之,則通上下關竅而湧吐痰涎。搐鼻立作噴嚏,治中風口噤,胸痹,喉痹。服之則除濕去垢,消痰破堅,殺蟲下胎,治風濕風癩,痰喘腫滿,堅癥囊結。塗之則散腫消毒。煎膏,貼一切痹痛。合蒼朮焚之,辟瘟疫濕氣。一種小如豬牙,一種長而枯燥,一種肥厚多脂,多脂者良。」

白話文:

《本草備要》中說:「皁莢,性味辛溫而偏燥。…把它吹進鼻子或用它引導,可以疏通上下竅門,可以吐出痰涎。把皁莢噴到鼻子裡,就能立刻讓鼻子過敏的人打噴嚏。因此皁莢可用於治療中風引起口不能言、胸悶、喉嚨阻塞等症狀。服用後能除濕去垢、消痰化堅、殺蟲墮胎。皁莢可治療風濕、皮膚病、痰喘、腫脹、頑固的癥結和囊腫。外用可以消腫和消毒。把皁莢煎成膏狀,外敷可以治療各種疼痛。把皁莢和蒼朮一起焚燒,可以驅除瘟疫和濕氣。皁莢有幾種,一種形狀像豬牙一樣小,一種細長而乾燥,一種肥厚多脂,多脂的品質較好。」

《方輿輗》曰:「心嘈無可奈何,與皂莢如粟米者,僅五七丸。」

據此二說觀之,則本藥為猛烈之刺激藥,似不可輕輕內用。

白話文:

《方輿輗》說:「心神煩亂,無可奈何,用皁莢像粟米大小的,取五到七顆就行了。」

根據這兩種說法來看,這種藥物是強烈刺激的藥物,似乎不適合輕易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