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18)
別論 (18)
1. 茯苓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茯苓
【氣味】甘平,無毒。
白話文:
本草綱目曰
茯苓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利小便,久服則安魂養神。(《本經》)
白話文:
**主治的症狀:**胸口、脅部有逆氣,憂愁、生氣、被驚嚇的邪氣而導致恐慌、畏懼,心窩疼痛結塊,冷熱交替,煩躁、腹脹,咳嗽、打嗝,口乾舌燥。能利尿,長期服用可以安魂養神。
止消渴、好睡、…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臟器,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氣。(《別錄》)
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心腹脹滿、小兒驚癇、女人熱淋。(甄權)
補五勞七傷,開心益志,止健忘,暖腰膝,安胎。(大明)
止渴,利小便,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元素)
逐水,緩脾,生津,導氣,平火,止泄,除虛熱,開腠理。(李杲)
瀉膀胱,益脾胃,治腎積奔豚。(好古)
赤茯苓
【主治】破結氣。(甄權)
瀉心、小腸、膀胱之濕熱,利竅行水。(時珍)
苓皮
【主治】水腫,膚脹。開水道,開腠理。(時珍)
【發明】
宗奭曰:「茯苓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缺也。」
元素曰:「茯苓,…其用有五:利小便也,開腠理也,生津液也,除虛熱也,止瀉也。」
白話文:
開胃,止嘔逆,安定心神。主治肺部衰弱、痰液壅塞、心腹脹滿、小兒驚癇、婦女熱淋。
補虛勞,增強意志力,止健忘,溫暖腰膝,安胎。
止渴,利小便,祛除濕氣,改善乾燥,調和腸胃,增強氣力,補強腰臍間的血液。
逐水消腫,緩解脾虛,生津,導氣,降火,止瀉,消除虛熱,打開毛孔。
利尿,補脾胃,治療腎積水和奔豚病。
赤茯苓
【主治】化解結氣。
祛除心、小腸、膀胱的濕熱,利竅通水。
苓皮
【主治】水腫,皮膚腫脹。通利水道,打開毛孔。
發明
宗奭說:「茯苓通水的功效很強,能補心脾,不可缺少。」
元素說:「茯苓,…它的功效有五:利小便、打開毛孔、生津液、消除虛熱、止瀉。」
杲曰:「甘而淡,降也。其用有六:利竅而除濕,益氣而和中,治驚悸,生津液,小便多者能止,小便結者能通,…能益脾逐水,乃除濕之聖藥也。」
白話文:
杲說:「甘而淡,具有下降的作用。甘淡藥物有六種用途:可以通利竅道並且除濕,可以增益氣血並且調和中焦,可以治療驚悸,可以生津液,能夠讓小便過多的情況停止,能夠讓小便不通暢的情況通暢,…能夠增益脾氣並且驅逐水濕,是治療濕症的上好藥物。」
茯神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療風眩、風虛、五勞、口乾,能止驚悸、多恚怒、善忘,開心益志,安魂魄,養精神。(《別錄》)
補勞乏,主心下急痛、堅滿。(甄權)
神木
【主治】偏風,口面喎斜,毒風,筋攣不語,心神驚掣,虛而健忘。(甄權)
治腳氣痹痛,諸筋攣縮。(時珍)
《本草備要》曰
白話文:
茯神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治療頭暈目眩、風虛體弱、五勞七傷、口乾,能鎮定驚悸、多怒易發脾氣、健忘,使人心情愉快、增強意志力,安神定魄,滋養精神。(《別錄》)
補養勞累虛弱,主治心下急痛、堅硬滿脹。(甄權)
神木
主治半邊風,口眼歪斜,毒風熱毒,筋攣不語,心神驚悸抽搐,體虛而健忘。(甄權)
治療腳氣痹痛,各種筋脈攣縮。(時珍)
《本草備要》說
茯苓-甘溫,益脾,助陽,淡滲,利竅,除濕。色白,入肺瀉熱而下通膀胱(能通心氣於腎,使熱自小便而出),寧心益氣,調營理衛,定魄安魂。治憂恚驚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口焦舌乾、咳逆嘔噦、膈中之廢水(脾虛之所致)、水腫淋瀝、泄瀉遺精,小便結者能通,多者能止,生津止渴,退熱安胎,為松根之靈氣凝結而成,以大如斗、色白堅實者良。…皮專行水,治水腫膚脹。
白話文:
茯苓:具有甘溫益脾、助陽、淡滲、利竅、除濕的功效。茯苓色白,入肺能清熱,通膀胱(能通心氣於腎,使熱自小便而排出),寧心益氣,調營理衛,定魄安魂。可用於治療憂恚驚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口焦舌乾、咳逆嘔噦、膈中之廢水(脾虛之所致)、水腫淋瀝、泄瀉遺精,小便不通者能通,小便過多者能止,生津止渴,退熱安胎。茯苓為松根的靈氣凝結而成,以大如鬥、色白堅實者為良。…茯苓皮專門作用於水,可治療水腫、皮膚脹滿。
茯神-主治略同茯苓,但茯苓以入脾胃之用為多,茯神以入心之用為多。開心益智,安魂養神,療風眩、心虛、多恚、健忘,即抱茯苓之根而生者,去皮及中木用之。茯苓之心木名黃松節,療諸筋攣縮、中風喎斜、心掣健忘。
求真按:「茯苓、茯苓皮、茯神、神木,其效略同。」
白話文:
茯苓的主要功效與茯苓相似,但茯苓多用於健脾益胃,而茯神多用於安神益智。茯神具有開開心智、安魂養神、治療眩暈、心虛、易怒、健忘等功效。茯神是生長在茯苓根部的根莖,去皮後可入藥。茯苓的藥用部分是中心的心材,叫做“黃松節”,具有治療各種筋攣縮、中風偏斜、心悸健忘等功效。
按:「茯苓、茯苓皮、茯神、神木,其效用大同小異。」
《藥徵》曰:「茯苓,主治心悸及肉瞤筋惕也,兼治小便不利,頭眩煩躁。曰心下悸,曰臍下悸,曰四肢聶聶而動,曰身瞤動,曰頭眩,曰煩躁,一是皆悸之類也。小便不利而悸者用茯苓則治,其無悸證者用之亦未見其效。然則悸為茯苓所主治,而小便不利,其兼治也。頭眩、煩躁亦然。」
白話文:
《藥徵》中寫道:「茯苓,主治心悸及肉瞤而筋惕,也同時可以治療小便不利、頭眩煩躁。所謂心下悸動、臍下悸動、四肢顫動不已、身瞤動、頭眩、煩躁等,這些都是心悸的症狀。小便不利而伴有心悸可用茯苓治療,但如果沒有心悸症狀,用茯苓治療則不見效。所以,心悸是茯苓的主要治療對象,而小便不利是茯苓的兼治對象。頭眩、煩躁也是同樣的道理。」
《觀證辨宜》曰:「裡水外行而疼痛者。發熱汗出,朮、苓主之。吐水者,茯苓、澤瀉主之。心下痞,…曰頭眩,曰小便不利者,水滯而氣不行也,茯苓主之。心下悸,曰頭眩,曰厥,曰癲眩,是水氣上攻之證也,茯苓主之。心下滿,曰上衝,曰頭眩,曰小便不利,有氣逆之證者,茯苓主之。咳,…水在血分而致者,茯苓主之。」
白話文:
《觀證辨宜》中說:「水在體內但外表表現有疼痛的現象。發燒出汗,服用朮、苓為主。吐水,服用茯苓、澤瀉為主。心下痞滿,…暈眩,小便不利,是水滯,氣不流通造成的,茯苓為主。心下悸動,暈眩,暈厥,癲眩,是水氣上衝引起的症狀,茯苓為主。心下滿,氣往上衝,暈眩,小便不利,有氣逆的症狀,茯苓為主。咳嗽,…水在血液中引起的,茯苓為主。」
本藥之作用,雖如前諸說。然由余之實驗,本藥以利尿之頻數或減少,與胃內停水及心悸亢進,或肌肉之間代性痙攣為主目的,而仲景論及前諸說為副目的,其症狀不問為神經性與心臟或腎臟原因性,皆佳也。
白話文:
此藥的作用,雖然和之前所述相同。但依我的實驗,此藥以促進尿液頻繁或減少,以及治癒胃內積水、心悸加劇,或肌肉間代償性痙攣為主要目的,而仲景所論及之前所述則是次要目的,其症狀無論是神經性、心臟性或腎臟性,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