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295)
別論 (295)
1. 白虎湯之注釋
然本方證之腹滿,與大承氣湯之堅滿異,只腹壁膨滿,內部無充實之毒,故按之無抵抗與壓痛,是二證腹滿之別。」
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也,白虎湯主之。(《傷寒論》)
【註】
傷寒,有滑脈而四肢或全身厥冷者,為裡有熱(此所謂熱厥),即以本方為主治也。然此證與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等之熱厥,及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等之寒厥疑似,不易鑒別,故宜熟讀下說以分辨之,是醫之所最易忽誤,而病者生死所關也。
錢氏曰:「滑者為動數流利之像,無沉細微澀之形,故為陽脈。即傷寒鬱熱之邪在裡,阻絕陽氣,不能暢達於四肢而厥,所謂『厥深熱亦深』也。」
《醫宗金鑒》曰:「傷寒,脈微細,身無熱,小便清白而厥者,是寒虛厥也,當溫之。脈乍緊,身無熱,胸滿煩而厥者,是寒實厥也,當吐之。脈實,大小便閉,腹滿硬痛而厥者,熱實厥也,當下之。今脈滑而厥,滑為陽脈,可知裡熱,是熱厥也。然內無腹滿痛、不大便證,此雖有熱而裡未實,不可下而宜清,故以白虎湯主之。」
《活人書》曰:「熱厥者,初中病時,必於身熱頭痛之外有陽證。至二三日乃至四五日,方發厥,其熱厥者,厥至半日,卻身熱。蓋熱氣深,方能發厥,故須在二三日之後也。若微厥即發熱者,熱微故也,其脈雖沉伏,按之滑者,為裡有熱也。其人或飲水,或揚手擲足,煩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外證多昏憒者,知其為熱厥,宜白虎湯。又下證悉具,有見四逆者,是失下之後,血氣不通時,四肢即厥。
醫人不識,卻疑陰厥,復進熱藥,則禍如反掌矣。大抵熱厥,須脈沉伏而滑,頭上當有汗,其手雖冷,指爪復溫,便須用承氣湯以下之,不可拘忌也。」
白虎湯方
知母7克,石膏20~100克,甘草2.5克,粳米14.5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冷服。
錢氏曰:「若胃實痛者,為有形之邪,當以承氣湯下之。此但外邪入裡,為無形之熱邪,故用寒涼清肅之白虎湯以解陽明胃府之邪熱。」
《和劑局方》曰:「白虎湯,治傷寒大汗出後,表證已解,心胸大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後七八日,邪毒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醫學綱目》曰:「孫兆治一人,自汗,兩足逆冷至膝下,腹滿,人事不省。孫診六脈小弱而急,問其所服藥,取視之皆陰病藥也。孫曰:『非受病重,藥能重病耳!』遂用五苓散、白虎湯十餘帖,病少蘇,再服,痊愈。或問治法,孫曰:『病人傷暑,始則陽微厥,脈小無力,醫謂陰病,遂誤藥而病厥,用五苓散利小便則腹減,白虎解利邪熱則病愈矣。凡陰病脛冷,則臂亦冷,今病脛冷而臂不冷,則非下厥上行,是以知其為陽微厥也。
白話文:
白虎湯的腹滿,與大承氣湯的堅硬腹滿不同,白虎湯的腹滿只是腹壁膨脹,內部沒有積聚的毒素,所以按壓時沒有抵抗感和壓痛,這是兩種腹滿的區別。
傷寒病,如果出現脈象滑且四肢冰冷的症狀,表示體內有熱,這時可以用白虎湯來治療。(《傷寒論》)
【註釋】
傷寒病,如果出現脈象滑,並且四肢或全身冰冷的症狀,表示體內有熱(這就是所謂的熱厥),應該使用白虎湯來治療。但是,這種熱厥與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等藥物治療的熱厥,以及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等藥物治療的寒厥症狀相似,不容易分辨,所以要仔細閱讀下面的說明來區分,這是醫生最容易疏忽,卻關係到病人性命的重要事項。
錢氏說:「脈象滑表示脈搏跳動流暢,沒有沉、細、微、澀的現象,所以屬於陽脈。這是因為傷寒鬱積的熱邪在體內,阻礙了陽氣的運行,使陽氣不能到達四肢而導致手腳冰冷,也就是所謂的『厥象越深,熱邪也越深』。」
《醫宗金鑒》說:「傷寒病,如果出現脈象微細、身體沒有發熱、小便清澈而冰冷的症狀,這是寒虛厥,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如果出現脈象突然變緊、身體沒有發熱、胸悶煩躁而冰冷的症狀,這是寒實厥,應該用催吐的方法治療。如果出現脈象洪實、大小便不通、腹部脹滿疼痛而冰冷的症狀,這是熱實厥,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現在脈象滑而冰冷,滑脈是陽脈,可以判斷是體內有熱,屬於熱厥。但是,病人沒有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的症狀,說明體內雖然有熱但還沒有完全積實,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應該用清熱的方法,所以用白虎湯來治療。」
《活人書》說:「熱厥的人,在剛開始生病的時候,除了身體發熱、頭痛外,一定會有其他陽熱的症狀。到了二三天甚至四五天後,才會出現手腳冰冷的症狀。熱厥的病人,手腳冰冷持續半天左右,身體又會開始發熱。這是因為熱邪深入體內,才會導致手腳冰冷,所以要在二三天之後才會出現這種情況。如果稍微冰冷就開始發熱,這是因為熱邪比較輕微的緣故。這種情況,即使脈象沉伏,但按下去是滑脈的,表示體內有熱。病人可能想喝水,或煩躁不安、手腳亂動、無法入睡、大便不通、小便發紅、精神恍惚等,這些都表示是熱厥,應該用白虎湯治療。如果出現了上述所有症狀,卻看到病人手腳冰冷,這是在瀉下藥物之後,氣血不通暢造成的,四肢才會冰冷。醫生如果沒有辨別出來,反而誤認為是陰厥,再使用溫熱的藥物,那就非常危險了。總的來說,熱厥的脈象應該是沉伏而滑的,頭上應該有汗,即使手腳冰冷,指甲也還是溫熱的,這時就應該用承氣湯來瀉下,不能有任何顧忌。」
白虎湯的組成
知母7克,石膏20~100克,甘草2.5克,粳米14.5克。
將上述藥材切碎,用水二合(約36毫升)煎煮成一合(約18毫升),去除藥渣,一天分三次冷服。
錢氏說:「如果胃部脹滿疼痛,表示有形的邪氣積聚,應該用承氣湯來瀉下。現在只是外來的邪氣進入體內,形成無形的熱邪,所以用寒涼清肅的白虎湯來解除陽明胃府的邪熱。」
《和劑局方》說:「白虎湯,可以治療傷寒大汗後,表證已經解除,但心胸煩悶、口渴想喝水,以及吐或瀉後七八天,邪毒還沒有解除,熱邪結在體內,出現表裡都有熱、時時怕風、非常口渴、舌頭乾燥、煩躁、想喝大量水等症狀。也可用於治療夏天中暑,出現汗出怕冷、身體發熱、口渴等症狀。」
《醫學綱目》說:「孫兆曾經治療一個病人,出現自汗、兩腳冰冷到膝蓋以下、腹部脹滿、神志不清等症狀。孫兆診斷發現病人六脈微弱而急促,詢問病人服用過的藥物,發現都是治療陰病的藥。孫兆說:『不是病情很嚴重,而是藥物讓病情加重了!』於是使用五苓散、白虎湯等藥方,服用了十多帖後,病情稍微好轉,再次服用,就痊癒了。有人問他治療方法,孫兆說:『病人是中暑,一開始陽氣衰微導致手腳冰冷,脈象微弱無力,醫生認為是陰病,就誤用了藥,導致病情加重。使用五苓散利小便,腹脹就減輕了,用白虎湯解除邪熱,病就好了。一般來說,陰病導致的腿部冰冷,手臂也會冰冷,現在病人的腿部冰冷,但手臂不冰冷,所以不是下部寒冷往上走引起的,而是陽氣衰微導致的冰冷。』」